书城文化安岳县志(1986——2005)
2380700000014

第14章 农业(2)

2.新技术推广1987年,省畜牧局批准安岳县参与全省“双推五改”(推广经济杂交、推广仔猪早期补饲,改本交为人工授精、改单一饲料为配合饲料、改熟食稀喂为生饲干喂、改吊架子为直线育肥、改养大肥猪为适时出肥)和养猪新技术的“百团(100个县)大战”。1988年,母猪杂交配种面达90.1%,推广仔猪补饲1.6万窝,推广配合饲料4.52万吨,生饲面达80%,两年共增经济效益2 492万元。

3.养猪工程项目建设

(1)瘦肉型猪基地建设1988年安岳被列为国家级瘦肉型猪基地县,总投资60万元(中央、省30万元,市10万元,县20万元)。1990年,猪肉产量7.92万吨,瘦肉率达50%以上的杂交肥猪91.16万头,分别比1987年增长35.2%、35.18%、100%。能繁母猪杂交配种12.29万窝,杂交配种面80.5%,人工授精面80.3%。两年增效4539.752万元。农业部专家组对安岳瘦肉型猪基地县全面验收后,评定安岳为“优秀基地县”。

(2)仔猪山羊工程建设1998年,推广“新荣I系”为主的“仔猪,山羊工程”。至2000年底,饲养20头以上能繁母猪的农户达121户,年出栏肥猪10头以上的达5235户。

(二)养牛1986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畜牧业的决定》,强调搞好耕牛看槽保健,防止滥宰耕牛,禁止屠宰能繁母牛,并安排县财政每年拨出2~3万元专款,用作种公牛的更新,各级畜牧部门也采取强化耕牛疫病预防及诊治措施,但仍未阻止住耕牛下降势头。1986年底下降至4.44万头,其中黄牛124头、奶牛8头。1990年,县委,县政府及畜牧主管部门决定以经济价值为取向,走“肉、乳、役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先后开展“肉牛育肥综合技术推广”、“秸秆养牛”项目建设,使养牛业获得恢复性发展。2005年,全县存栏牛7.76万头,其中黄牛3400头,奶牛115头。

(三)养羊安岳县养羊业以农户分散私养山羊为主。1986年,全县有山羊1.89万只。1990年,存栏山羊降为7956只,出栏羊不足一万只。1993年后,全县建立9个养羊示范乡镇。到1995年底,全县存栏山羊3.4万只,养羊重点户(5只以上)、专业户(30只以上)500余户。

1996年后,县委、县政府采取“稳定生猪、主攻山羊、重点发展小家禽畜”的方针,狠抓“仔猪山羊工程”和“生猪、山羊千万工程”建设。1999年,开展种草养畜,引进种植多年生黑麦草、鲁梅克斯1660公顷,引进金堂、乐至黑山羊、简阳大耳麻羊1234只。2003年引进种植篁竹草、紫花苜蓿、鸭茅、苏丹草等优质牧草3133公顷,引进简阳大耳羊、波尔山羊等优质种羊6万余只,建成养殖20只以上种羊场业主2007户,300只以上种羊场业主14户。年底,全县存栏羊31万只,出栏46.46万只。2005年有专业户、重点户2458户,存栏羊34万只。

二、小家禽畜养殖

(一)家禽全县家禽养殖业以鸡、鸭、鹅为主。养禽方式以农户分散私养为主,蛋禽居多,肉禽很少。1990年家禽存栏293.77万只,出栏家禽288.92万只,产蛋9000吨,分别比1986年上升16%、88.84%和40%。1995年存栏家禽418万只,出栏家禽529.37万只,产蛋1.01万吨,分别比1990年上升124.23%、83.22%和11.67%。2000年存栏家禽693.15万只,出栏家禽960.71万只,产蛋1.6万吨,分别比1995年上升65.8%、81.48%和60.98%。2005年存栏家禽1008.08万只,出栏家禽1915.85万只,产蛋2.8万吨,分别比2000年上升45.55%、99.42%和73.85%。

(二)兔安岳农民主要养殖肉兔、毛兔和皮肉兔。80年代初,全县掀起长毛兔养殖热潮。1986年,长毛兔存栏24万只。由于国际兔毛市场价格急剧下降,业务部门放松对兔疫病防治和养殖技术落后等因素,安岳养兔业陷人低谷。1999年,降为7.8万只,降幅67.5%。2000后养兔业又有较快发展。2005年全县兔存栏33.83万只(其中皮肉兔22.75万只),全年出栏兔87.46万只,出售商品獭兔皮10万余张。

三、蜜蜂

1986年中央农业部、商业部、外贸部联合召开全国养蜂工作会后,农业部颁发《养蜂管理暂行规定》。安岳养蜂有了较快发展,达到7000群。蜂种有中华蜜蜂(简称中蜂)和意大利蜜蜂(简称意蜂)。中蜂全是分散定地饲养,一户几群到几十群。意蜂多为专业户长途或短途转地放养。90年代专业户从外地蜂王育种场引进蜂王浆高产意蜂种王,并施行台基条人工移虫、双王、主副箱饲养等技术。后又引进蜜浆高产意蜂种王。2000年后转地意蜂群平均年产浆3公斤,高产群近5公斤,达到全国先进水平。2005年全县养蜂逾万群。生产蜂王浆2吨多,蜂蜜250吨、蜂花粉4吨。有意蜂200群的铁锋山养蜂场跨省区长途转地放蜂,蜂产品年产值超30万元,解决就业10多人。

四、疫病防治

(一)实行防病责任制1986年,全县畜禽疫病防疫费由屠工代收,并实施防疫责任制。1987年改为按包地人口份数确定防疫费标准,纳人双提款统一由乡政府(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收取结转给畜牧部门以推行防疫责任制。1998年后,将生猪防疫费改为农户出售生猪交纳,推行“生猪统防统治”防疫责任制。全县每年防疫生猪200万头次,防疫注射密度保持在95%以上,消毒圈舍120多万间,消毒面98%以上,生猪发病率控制在9%以下,死亡率控制在5%以内。

(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项目”建设2001年,农业部批准安岳为“四川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项目”建设单位,总投资176.2万元。历经两年,通过贯彻法律、法规,强化防疫体系建设,检出病害动物1076头(只)、动物产品22.84吨,并进行无害化处理。项目期内农民新增经济效益2.64亿元。

(三)防疫“五号病”、“链球菌病” 2000年后,偶蹄动物“一、五号病”在中国周边国家、地区呈区域性暴发流行,国内部分地区也呈扩大蔓延趋势。按照上级要求,全县坚持开展对“五号病”的疫情普查,进行监控,全面开展对偶蹄动物“口蹄疫”疫苗的免疫注射,保证县内清净无疫。2005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雁江、简阳、乐至、内江等市县相继发生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安岳立即启动防治预案,在公路主要路口设立动物临时检查站、报检点,实行24小时值班和疫情零报告制度,紧急进行预防接种免疫,有效地抵制了疫情进人县境。

(四)防治禽流感2003—2005年,全国禽流感疫情形势严峻,安岳县紧急启动防治预案,全面开展疫情普查。各级畜牧部门配备专用物资、设备,技术人员实行划片定点,包干指导、监督养殖场进行预防。在交通路口全天24小时检疫、监督把关,实行疫情零报告制度,确保县内清净无疫。通过禽流感防控总体战,全县建立起定期疫病防疫注射、定期消毒,大型养殖场由兽防人员驻场指导,实行全天候疫情监控,强化疫情监督检查。

(第二节)水产养殖

全县水产养殖以养鱼为主。1986年水产品产量3676吨,产值187万元,养殖面积3 293.33公顷。1995年水产品产量超万吨,被省水电厅授予水产品超万吨县、水产先进县荣誉称号。2005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1.49万公顷,水产品产量2.12吨,产值1.81亿元,全省县级排名第二。水产业成为全县六大亿元产业之一。

1986年推行平田式、半旱式稻田养鱼,90年代后推广规范化稻田养鱼和“稻鱼果”、“稻鱼菜”稻田生态养鱼。1986年养殖面积600多公顷,平均公顷产105公斤,至2005年养殖面积达1.02万公顷,规范化稻田养鱼面积3133.33公顷,公顷产1170公斤,最高7500公斤以上。

1991年开始,池塘实行投饵施肥精养,每公顷单产达到4500公斤。1994年在池塘中推广山平塘规范化养鱼,单产达到6000公斤。1999年后,随着人工精养鱼池的改造建设,一部分稻田改建成专用鱼池,加上山平塘整治,池塘养鱼集约化程度提高。实行投饵施肥高密度精养,推广应用浮性颗粒饲料和增氧机,单产达到7500公斤。

1988年小型水库推广施肥养鱼技术,1994年该技术在中型水库推广。2000年后,全县水库80%以上施肥养鱼,平均单产2850公斤,最高7500公斤以上。1986年平均单产仅300公斤。

1986年康家桥水库网箱养殖鲤鱼成功,随后发展草、鲢、鳙、鲫鱼和名优水产品网箱养殖,鱼种网箱养殖,河道网箱养殖,小体积高密度网箱养殖。到1995年,全县有摄食性养鱼网箱3000只,滤食性养鱼网箱2000只,产鱼750万公斤。1996年后,各地渔业快速发展,养殖水环境恶化,造成死鱼现象,全县网箱养鱼规模逐年下降。2005年全县主要以滤食性网箱为主,数量1400只,名优水产品养殖网箱300只。

1986年成功引进埃及革胡子鲶。1990年稻田主养革胡子鲶双千田试验(亩产千斤稻、千斤鱼)获成功。

1994年书房坝水库人工温室孵化甲鱼成功,启动人工温室养殖甲鱼试验,并在全县推广。

(第三节)特种养殖

一、鸽

养鸽分信鸽和肉鸽两类。90年代中期以前,全县有信鸽近5万只,肉鸽养殖较少。1995年后,陈吉荣投资90万元,引进美国白羽王鸽3000对,实施规模养殖,周德文投资30万元办肉鸽养殖场,另有人相继建立规模肉鸽场。因销路、效益不好,于2003年前后逐步停办。

二、七彩山鸡、天鹅、蛇、肉狗

1995年后,有人引进七彩山鸡、天鹅、蛇、肉狗、鸵鸟,试图发展特种养殖,因技术、销路难题未获成功。

三、珍珠

1986年前,安岳开始淡水养殖珍珠研究,1988年,珍珠养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开发出珍珠粉、珍珠层粉、珍珠水解液、珍珠酒、珍珠饰品等深加工产品。形成一套蚌苗繁殖、蚌苗培育、蚌苗手术、河蚌育珠和珍珠采集、珍珠综合利用的完整技术理论。1990年河蚌育珠面积333.33公顷,珍珠养殖、加工从业人员500人。1993年在报花厅、啄木沟水库建成育珠基地。全县年繁殖蚌苗250万只,采收珍珠200公斤。1996年后,江浙及沿海珍珠养殖迅速发展,国际国内淡水珍珠市场降温,珍珠养殖水域环境恶化,全县珍珠养殖面积逐年减少,2005年仅有少量养殖。

四、美国青蛙

1996年成功引进美国青蛙。1997年美蛙稻田养殖133.33公顷。1998年李家、石羊网箱养殖美蛙试验成功,每只网箱产商品蛙1000公斤。

(第三章)林业

(第一节)森林资源

一、林地面积

1986年以后,全县不断造林、护林,使森林面积逐渐扩大。到2004年底,林业用地面积6.82万公顷,占全县幅员面积的25.35%。林业用地中,有林地6.61万公顷,占97.06%;疏林地74.8公顷,占0.11%;灌木林地23.3公顷,占0.03%;未成林造林地1722.1公顷,占2.53%;无林地183.7公顷,占0.26%;苗圃地3.2公顷,不足0.01%。

全县木材林面积3.84公顷,其中人工林占99.82%,天然林占0.18%。林木权属以私有为主,村民个人与集体使用的林地面积6.76公顷,占99.17%;国有林地565.1公顷,占0.83%。

2005年停耕造林666.6公顷,全县林业用地面积6.89万公顷。

二、绿地及覆盖

1987年,全县绿地面积1.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3%。1992年基本实现绿化,绿地面积5.1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9.3%。1998年全面实现绿化,林木覆盖面积7.57万公顷,覆盖率25.16%。2004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3.74%。

三、木材蓄积量

1986年,全县活立木蓄积量45.35万立方米。主要树种的综合生长率为7.363%,活立木年生长量17.56万立方米,“四旁树”年生长量58.9万立方米,占活立木年生长量的33.5%。2004年森林资源调查,活立木蓄积274万立方米,其中个人、集体270.65万立方米,国有3.35万立方米。2005年底,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达291.56万立方米。

四、竹类资源

全县主产慈竹,2000年保存竹林面积4251.03公顷。之后,推进工程造林,引进麻竹类食用笋竹新品种,到2005年发展1.06万公顷。

五、经济林资源

2005年,全县有成片经济林1.78万公顷,其中果树8615.3公顷;食用油料林214.7公顷;饮料林3.4公顷;调香料林285.9公顷;药材林211.1公顷;工业原料林5.6公顷;其他经济林8415.6公顷。

六、森林分布

柏木林面积最大,数量最多,广布县境各地。其他林木资源分布,随地貌类型划分为六类。

(一)河谷坝地县境内琼江支流、大小清流河、濛溪河等水系部分乡镇村,除河岸生长桤木、桉树、枫、喜、桑、香樟树及零星慈竹林盘外,多用农耕地栽桑种果发展经济林木。

(二)丘间谷地分布于溪河的一、二级支流两岸,田边土埂多桑、柏、红椿、杨、桉树形成农田林网。土内多植经济林。

(三)缓丘平地以宽缓丘间平地为主,有柏木、桤木、椿、杨等树木,经济林有桑、柑桔、柚、李、梨。

(四)浅丘多柏木、桤木、刺槐、马桑混交林或纯林,丘坡中、下部的坡耕地或林地内,多栽植各种经济林。主要有柑桔、柠檬、梨子、枇杷、大枣、银杏、花椒、梔子、桑等。

(五)中丘分布于沱、涪两江分水岭两侧浅丘或缓丘平地间,主要优势树种有柏木、桤木,形成桤、柏混交林或纯林,其次有青杠、湿地松、各种竹类。经济林有柑桔、柠檬、枇杷、银杏、核桃、桃、梨、李、桑、櫻桃等品种。

(六)深丘分布于县境东、南部,坡高,林地面宽,主要优势树种有柏木,桤木形成纯林或混交林,林内多灌木草丛,毛竹、桐、楠木、松、杉等林木多生于此。经济林以桑、核桃、柑桔、梨、李为主。

七、“四旁”树资源

全县宅旁,道旁,田旁,水旁等“四旁”,有用材树4888.68万株,蓄积113.2万立方米,经济林树4511万株,竹54.17万吨。

八、名木古树、散生木

2005年,全县有散生木1.82万立方米,竹24.22万吨,经济树1.82万株。

散生木中多名木古树,全县尚存百年以上古树13类527株。古柏、榕树较多,自治乡唐家老院子一株古柏,胸高直径1米以上;两板桥乡作坊村一株年代久远的古银杏有活化石之称。其他胸高直径1米左右的古树楠木、香樟、榕树(黄桷树)松等除国有林内留存部分外,大多以孤立木散生在场镇,古宅附近及山垭、古寨、道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