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安岳县志(1986——2005)
2380700000155

第155章 社会风土(3)

1986—2005年,安岳县城乡居民的居室用具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居民中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闲置的房屋增多,人均住房面积增大。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饮水条件、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大多数农户用上了电器,约三分之一的人住上了钢筋混凝土楼房。建房选址大多选择在易于耕作、交通方便的地方,淡化了传统选址观念。农户家用具沿旧习俗,经济条件好的置现代化家用具、家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空调。城镇居民基本上住进了钢筋混凝土楼房,享有两室一厅或三室两厅或四室两厅宽敞明亮的住所。水电天然气,卫生设施配套齐全,房屋装修追求美观豪华,大多数用瓷砖铺地面,用墙砖贴墙面,少数人铺地毯,用大理石、优质木料装饰地板。家具陈设各式各样,一般都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席梦思、沙发、各式组合家具。中产以上家庭拥有家庭影院设施,购有各类工艺品、各式灯具、名家字画;读书人专置书房,室内陈列图书,悬挂字画条幅;爱好收藏的人专置收藏室,陈列着各式收藏品。

四、行走

1986—2005年,安岳人外出坐轿、坐滑竿基本绝迹(在外地旅游区除外),只有在偏远的不通公路的农村,送突发或危重病人上医院用临时制作的滑竿。农民赶场,少数人步行,多数人坐机动三轮、摩托、农用客车;水库边、河流边的人,部分乘渡船;外出人员坐汽车或火车或轮船或飞机。2000年前后,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自购小汽车,供家人出行使用。

(第二章)民族宗教

(第一节)民族

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全县有38个民族,总人口为1491629人,其中汉族1489316人。

37个少数民族总人口2313人,男性239人,女性2074人。少数民族中,彝族698人,藏族444人,苗族297人,白族135人,傣族128人,布依族111人,羌族87人,回族69人,基诺族54人,哈尼族29人,佤族28人,土家族27人,傈僳族26人,壮族20人,纳西族19人,拉祜族17人,瑶族13人,水族12人,蒙古族11人,黎族11人,侗族8人,土族9人,高山族6人,畲族6人,满族4人,撒拉族4人,仡佬族4人,仫佬族3人,朝鲜族3人,哈萨克族3人,怒族3人,布朗族3人,京族3人,独龙族2人,珞巴族、锡伯族、普米族各1人,未识别民族13人。

2000年以后,全县新增维吾尔、景颇2个民族,减少土家、撒拉、怒、京、珞巴5个民族。至2000年底,全县少数民族人口减至1516人。到2005年全县少数民族种类减至34个,人口上升至4892人。分别散居于全县69个乡镇农村,其中边远村社居住的占86%以上。少数民族增多,主要是农村男性青年外出务工、经商或参军,与少数民族女子结婚后迁回居住,也有少数民族青年因工作分配来到安岳。2003年县人大换届时,选举1名少数民族人员担任人大代表。政府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科技扶贫工作,落实少数民族子女就学、减免贫困少数民族学生的学杂费。2004年政府设立少数民族工作机动金,每年财政预算10万元。

(第二节)宗教

一、佛教

隋代(581—618)佛教传人安岳,唐、宋、元、明、清至民国,安岳佛教盛行。

晚唐、五代、宋初时期,佛教密宗在安岳风靡一时,佛教建庙造像盛行。不少造像体现佛、道、儒“三教合一”思想。石羊镇华严洞,刻有三家鼻祖聚坐一堂的造像,窟顶端刻有_示,经研究认为,即是典型的中国“三教合一”标志。

1949年安岳在新中国成立后,县内许多寺庙菩萨被毁,庙宇改作机关、学校用房,或分给民用,僧尼多数还俗,但民间佛教信众仍然甚多。“文化大革命”中,许多宗教摩崖石刻造像再次惨遭毁坏,庙宇多被拆毁,全县仅有僧尼10人仍保持佛教礼仪习惯。

1978年后,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才陆续有佛教徒活动。1986年底全县有18名佛教僧尼登记从事佛教活动。2002年3月,建立安岳县佛教协会,佛教活动正常有序开展。先后有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智海法师、海山法师及成都文殊院普正法师、资阳市佛教协会会长昌臻法师,省内大学教授龙昂、王定荣、刘汉光等来安岳讲授佛学。至2005年底,全县有正式佛教活动场所106处,临时活动场所101处,佛教教职人员50多人、民间信教群众达15万人。

二、道教

唐宋时期道教在安岳县盛行,产生了陈抟等道教杰出人物。

安岳道教的特点,多散居,从道人员不多,民众参与亦少。近代安岳道士李真果(1880—1984)修道、练武健身,顺应自然,用中草药为民众治病。

道教在安岳的道观不多,历代皆有建造。至2005年,全县有朝阳洞清虚观、云峰真果观、岳新保和观等几处道教场所开展活动,道教徒15人,道教信众5000余人。

民间道士多,但他们主要从事超度亡灵,做道场、请神送鬼等迷信活动,不属道教徒。

三、基督教

基督教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传人安岳,至1949年,县城和通贤各有一个“福音堂”开展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安岳县基督教活动已停止。政府对两名牧师、4名福音堂负责人,均另作安置。

1978年,基督教徒恢复活动。1995年7月10日,县民宗局批准岳阳镇设立安岳县基督教临时活动场所,有基督教牧师相继从遂宁、内江、资中等地前来传教,县城参加活动的信教徒有100余人。1998年10月19日,县民宗局批准建立安岳县基督教管理小组。为满足信教群众需要,开展正常的基督教活动,2001年2月19日,县政府发出《关于解决安岳县基督教会房产问题的通知》。原基督教会“福音堂”和“华美中学”房屋被县畜牧局改建房屋占用,县政府决定一次性赔偿21万元,并由县政府出资在岳阳镇万寿村征地0.14公顷,划拨给教会兴建教堂使用。2005年县境内基督教信徒达600人。

四、天主教

天主教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传人安岳,传教士白日升来安岳传教。至1949年解放时,安岳有天主教堂6所,小经堂7所,田产20.6公顷,房屋21座,私立小学10所,孤老院1所,教徒9000余人,神甫7名(其中外籍4人)。新中国成立后各教堂仍正常开展活动。“文化革命”中,天主教活动全部停止,教堂被占用或拆毁,神职人员被解散或受到惩处。1978年,天主教徒陆续恢复活动,被错误处罚的得到纠正,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被占用或被拆毁的房屋,得到了补偿或修复。1981年,县政府先后批准天林王家寨天主教堂、岳阳镇天主教堂恢复活动,并建立管理领导小组。1988年县政府公布王家寨、岳阳镇两处天主教堂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至1992年全县有天主教徒1.3万余人。至2005年底,天林镇王家寨、岳阳镇大南街、永清镇黄家沟、永清镇高屋基、石羊镇毫子村等6处天主教堂和思贤乡、鸳大镇、长河谝乡3处活动点,正常开展活动,教徒达1.5万人,有2名神甫。

(第三节)行政管理

1978年,县委、县政府,加强民族宗教工作的行政管理,纠正冤假错案,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房屋产权政策等,陆续批准开放具备条件的宗教活动场所,给宗教界爱国人士作适当安排。

1982年成立县政府宗教事务办公室,1992年更名为民族宗教事务局(简称县民宗局)。2005年编制5人。

县民宗局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制止和取缔未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坚决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犯罪活动。加强宗教信息工作,准确、及时反映宗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新情况。2005年3月1日至4月29日,县民宗局分别对各乡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和各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组织学习国家民族宗教政策,以确保全面贯彻落实。

(第四节)重点宗教场所简介

一、千佛寺

千佛寺,位于县城西2.5公里的大云山,又名千佛寨。唐代名栖岩寺,唐开元二十年(733)高僧玄应建成。因岩壁造刻石像千余尊而名千佛寺。历经唐、宋、元、明、清,先后修建有庙宇五重。全寨自东向西呈狭长形,千佛寨摩崖造像长705米,石刻佛像布满南北两岩壁。南岩多为唐代造像,北岩多为五代及宋代造像。共有大小摩崖龛窟105窟,造像3061躯,还有摩崖浮雕7座,唐碑3块,历代题记26处。据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可因(和尚),祥符间(1008—1016)唱大法于栖岩寺,参徒百余人。”1972年千佛寺因火灾毁坏。1978年以后陆续有僧人和信众捐资重建,占地面积0.83公顷,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1989年4月,县政府批准开放,现住有僧尼2人,长住居士1人。

二、金刚洞

金刚洞,位于县城东18公里的偏岩乡剑坪,与岳新乡毗邻。1942年,禅庄和尚游历海内外佛教名胜后,来此看望大姐李洁贞时,接受当地居士邹湘渠等众多名贤挽留,遂定居于此。禅庄在此广结善缘,传经说法,筹建剑坪精舍,皈依佛法者上千名,影响深远。禅庄常住此石洞念《金刚经》,故此命名“金刚洞”。1947年禅庄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安岳分会会长,金刚洞由此名震蜀中。该寺庙现建有天王殿、大雄殿、圆通殿、千手观音殿、七佛殿、五佛殿等。五佛殿内用巨石造刻有东南西北中五尊大佛像,均高14米。2000年建250平方米念佛堂一座,满足了佛教徒“佛七”念经需要。2001—2002年又建1100多平方米两楼一底的佛教教学大楼,能容纳500僧人学习。省佛教协会、成都文殊院、资阳市佛教协会高僧,以及大学退休教授等来此讲学。安徽九华山金光寺特赠送玉雕阿弥陀佛像一尊。来此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常年络绎不绝。

三、三佛洞

三佛洞,坐落在通贤镇三佛村,距县城25公里。1899年,本地居士伍广成(1846—1904年)于峨眉山万佛顶修行,回到家乡后寻找修行场所时,发现后山岩壁上有一石洞,洞口已被灌木荆棘遮蔽,既不知洞名,又不知洞内有何物。于是他除去荆棘,进洞中探看,惊奇地发现洞内刻造有三尊佛像,故称“三佛洞”。从此,伍广成即在此洞设坛念经,传教说法,周围百里信众皈依佛门者甚多。1904年伍和尚圆寂洞中,端庄而坐。1907年春,他的弟子发现其尸体未腐,已成木乃伊,故称“伍活佛”,一时传为佳话。当时通贤场团总龙寿丰,与乡保人员吴进阶、张仲良等一伙恶人,强行带刀人洞,推倒“活佛”,砍掉左耳,尸体抛于洞外。弟子傅和尚闻讯从仁和乡文家寨寺赶来,见之痛哭失声,将“活佛”尸体妥善安葬。1925年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六军团司令李家钰和下属李克成、张克纯等军官捐资助建,在洞外建起石木结构的殿宇,重显佛洞寺庙辉煌。此佛洞距地面六米,地面不易发现洞口,1929—1933年秋,此洞曾为共产党地下党组织联络人刘祚禄在遂宁、潼南、大足、乐至、安岳5县的联络点,作为秘密会议场所。“文化大革命”中,此洞庙宇惨遭毁坏。1996年3月,县政府批准为佛教活动场所。群众捐助集资近200万元,先后建成有大雄殿、祖师殿、天王殿、龙王殿、地藏殿、山门等,迎来众多信佛民众。

四、普安寺

普安寺即奎星阁,位于县城东山上。清嘉庆七年(1802)移建,阁高20米,八方八角,5层,为古代塔亭式木结构建筑。此阁经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又批准为佛教活动场所。取佛教“普渡众生、众生平安”之义,奎星阁更名为“普安寺”。1996年5月,县民宗局批准建立奎星阁佛教管理小组。2004年县政府决定将奎星阁普安寺列人宗教文化旅游景区重点建设项目。县长现场办公会专题研究普安寺规划和开发建设问题。建设规划经县政府审定,普安寺即破土动工修建观音殿、大雄宝殿、居士林等。规划占地1.13公顷,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投人资金800余万元。有僧尼5人,住持释正圆。

五、文昌寺

文昌寺,位于距县城43公里的周礼镇。原名文昌宫,系清代修建的一座古庙。几经变化,现存庙宇三重堂,建筑面积2330平方米,基本保存完好。新中国成立后曾作为周礼镇政府办公用房。1990年镇政府搬出,释清贵比丘尼等人住,即对寺庙进行维修,并重塑佛像20余尊。内江市佛教协会会长清德取名文昌寺。1994年7月15日,经县政府批准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

六、大林寺

大林寺,位于龙台镇花沟村,距县城30公里。原为清代庙宇,称人灵寺,附近岩壁有摩崖石刻造像。新中国成立前寺庙及石刻造像均被毁。1988年,金刚洞僧人禅庄到此修建观音殿及斋堂等。1992年僧人寂清又于观音殿前建大雄宝殿,并刻造佛像及十八罗汉等。禅庄在此处大造森林,取名大林寺。1993年8月,县政府批准其为临时宗教活动场所,1994年批准正式开放。2005年有僧、尼13人。

七、大佛寺

大佛寺,位于县城北20公里的通贤镇。雕刻有结伽趺座释迦牟尼佛石刻像,高18米。建有观音殿、法物流通殿、韦陀殿等,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造有石刻观音佛像3尊。2002年3月,民宗局批准为佛教活动场所。前来烧香拜佛的信众,络绎不绝。

八、紫阳寺

紫阳寺,位于县城南30公里的兴隆镇大成山上。相传,唐开元(714—741年)时,山上建有道观。宋雍熙(984—988)年间,名道张紫阳(浙江天台璎珞街人)晚年修道于此,故名“张道观”。清康熙(1662—1723)时,唐一榜捐资建庙,塑张道长像于庙内,命名紫阳寺。乾隆三年(1738)和咸丰六年(1856)曾两次扩建,一时灯火辉煌。民国时,前来烧香拜佛者仍络绎不绝。新中国成立后停止宗教活动。“文化大革命”中庙被毁。大成山上因建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回龙桥战斗中光荣牺牲的烈士陵墓,1992年被列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得到中国台湾陆虔诚等数千人捐资,重建紫阳寺。2002年11月,县民宗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九、朝阳洞(清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