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安岳县志(1986——2005)
2380700000027

第27章 特产(1)

(第一章)工艺加工类

(第一节)竹编

安岳竹编历史悠久。明代以前,县内农民以房前屋后所产观音竹、慈竹等编织制作箩篼、晒席、围席、箢篼、撮箕、筲箕、筷筒、笔筒、椅子、扇子、凉板、席子、斗笠、蒸笼、门窗等生产生活居室用品。明代,生产工艺和编织技术均有很大提高,开始在席、扇等生活用品上编织简单的图案、花纹。蔑片向细薄发展,达到编织1.33~0.4毫米蔑竹,能织出当时有名的“万”字草花细席。清代中叶,生产工艺和编织技术进一步提高,由手刀改刮青。“御用凉席”、“龙凤席”送往京城,深得赞誉。但会此技术的人数极少,仅元坝场唐二姐等14户30余人,且真正能编织大花图案的只有12人。

1949年,安岳解放后,竹编得以进一步发展。永清、龙台、通贤、元坝、李家、和平、护建、文化、清流、城南、高升、翻身、顶新等地一些掌握有专门技术的农民利用农闲时节,以家庭为单位编制竹席、蔑扇、筲箕、水果篮、蒸笼等系列竹制品在县内外销售。1954年城关镇成立竹器社,有职工17人。1961年更名细席社,调人一批专门编织细席的名师巧匠,主要编织精细细席、细蔑蚊帐和其他竹编工艺品。1994年成立竹编艺术厂。2005年更名安岳县鸿发竹木工艺制品厂,竹编工艺技术进一步革新,由纯手工生产到半机械化生产,由蔑刀刮青理丝到机械拉丝。该厂现已和四川省奥运商机办公室达成初步共识,为奥运会编制会徽和吉祥物。

安岳竹编选用县境特产的优质天然慈竹、观音竹为原料,经独特的工艺处理,制作成细如发丝、薄如蝉翼,柔软无比,不腐不蛀,永不退色的竹丝。采用挑、压、破、拼等多种编织绝技,运用提花编织原理,通过虚实明暗的变化,与名家书画巧妙结合,按实照需,依图依画编织。产品清秀淡雅,栩栩如生,其精细效果和艺术神韵可与丝绸、刺绣媲美。精美的细席、蚊帐不仅美观大方、柔软凉爽、舒适实用,且古朴典雅、华贵富丽,可折叠,便于携带珍藏。

安岳竹编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品种繁多。既有人物、山水、花鸟、虫鱼、翎毛、走兽、龙凤等竹丝画和书法编织品,又有各色各样的竹编器具。竹编制品分两大类:一类是普通竹编,一类是精细工艺竹编。普通竹编除农户自制生产生活用品如箢篼、箩篼等以外,其有名的产品有永清、

通贤、龙台的竹席、竹扇,元坝、李家、和平、护建的细席,文化、清流、城南的竹扇,高升的筲箕,翻身、顶新的蒸笼。精细工艺竹编清代时就有贡品“御用凉席”、“龙凤席”,安岳解放后,更有精细席、蚊帐、帐檐、条幅、挂屏、座屏、花篮、水果篮、动物篮、果盘、花瓶、竹帽、提箱、书箱、茶具、酒具等品种闻名于世。50年代,安岳细席社献给毛泽东主席“抗美援朝”与“牡丹松鹤”图案两幅细席,献给贺龙元帅“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图案细席尤为精美,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赏。1981年编织的“南京长江大桥全景”细席和“毛主席在天安门挥手致意”7尺条幅,都曾在北京和罗马尼亚、美国、香港展出,后存首都展览馆。

1986年,仅有安岳县精美竹编工艺品厂从事竹编工艺品生产销售。有竹制凉枕、工艺封、书法绘画挂图、笔筒、工艺挂等10余个品种。产品销往成都、重庆、北京等省市。年销售30万件,销售额1200余万元。90年代以后,安岳旅游事业发展,安岳竹编工艺品向旅游商品转移,生产制作更加精美化,商品档次有所提高。1994年,年销量20万件,销售额2000万元。

90年代中期以后,厂家和商家数量有所增加,先后组建成立了唐氏竹编、鸿华竹木工艺厂和鸿华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从事竹编工艺品的生产销售和技术人才培训。竹编工艺品的制作分类也更加明细,新品种有:坐屏、挂屏、工艺枕、工艺扇、花草、人物、动物等。产品销往成都、重庆、北京等地。2005年,销25万件,销售额2600余万元。

90年代后,安岳系列竹编工艺品与石雕、角雕工艺品等多次获得省级奖,成为中外游客欢迎的旅游工艺纪念品。

(第二节)粉条

一、发展历程

安岳县农民很早就有以红苕、豌豆淀粉为原料,手工生产粉条的工艺。特别是周礼镇附近的农户,生产红苕粉条的经验丰富。80年代初,周礼粉条就名声远播,不少人作为特产赠送亲朋好友。80年代中期以后,全县迅速扩大红苕加工规模,实行专业化经营,形成一批专业户、专业组、专业村。1986年,周礼建成占地1.2万平方米西南地区最大的粉条专业批发市场。1988年,安岳周礼粉条市场被评为“国家级文明市场”,助推粉条产业发展。1996年县委、县政府将红苕加工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六大主导产业之一。1997年周礼瑞发、石桥兴国等粉条生产企业先后建成投产。周礼17个粉条专业村5000多农户组建粉条同业工会,交流红苕加工经验,推广生物脱色等先进工艺,交流市场信息,组织粉条营销,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质量。农业部门和昌龙薯业公司引进高产、高淀粉含量的“双高红苕”种植推广,出粉率提高,加工原料成本降低。2005年,全县已有瑞发、思味特、维纳斯等大型粉条生产企业,上千户红苕加工大户,带动全县10多万农户30多万农民参与红苕加工。红苕加工成为安岳主导产业,产品销往各大城市、中国中国港澳及东南亚、非洲地区和国家市场。

二、主要产品

80年代后采用先进工艺不断开发新产品。90年代主要产品有精白淀粉、嫩肉粉、精白粉丝、粉条、粉片。1999年“兴国牌”淀粉、粉丝获四川省名牌金奖。2005年“瑞发纯红苕汤粉”获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优质奖,“周礼牌”红苕粉条成功申报品牌商标。2005年上市产品有:纯红苕汤粉、纯红苕粉条、精白红苕粉条、手工红苕粉条、精白红苕粉丝、粉片、火锅粉丝、各种风味的方便快餐粉丝、纯红苕淀粉、精白淀粉、粗淀粉、嫩肉粉等。

三、生产工艺

传统红苕淀粉生产工艺流程:选苕—洗苕—磨浆—过滤—沉淀—漂洗—沉淀—晾晒—淀粉。

传统粉条生产工艺流程:淀粉—加水—搅拌—打芡—出丝—加温—了晒—熏白—打捆。

90年代机械化生产流水线作业:洗苕—打浆—过滤—脱色—制粉—加水—搅拌—成形—加温—冷冻—烘干—包装。

四、主要特色

县内红苕是不施化肥、不喷农药的绿色食品。红苕营养丰富,具预防便秘、癌症、心血管病作用。粉条不浑汤、不断条、柔韧细滑、易人味、口感好、不上火、回锅不烂。经生物技术脱色后的粉条晶莹剔透、光滑润泽、状若银丝,粉片形似玉带。可与多种蔬菜搭配烹调。宽粉条、粉片宜烫火锅,滋润爽口,别有风味;方便粉丝口味多样、色鲜味美、食用方便。安岳粉条是宴席、火锅的常用佳肴。安岳粉条烹制的鸡杂粉条、鱼汁粉条和羊肉粉条、烂肉粉条成为川菜的主打菜之一。安岳红苕淀粉用于菜肴勾芡,色泽亮丽,口感细嫩,是川菜大厨们首选佐料。用安岳周礼红苕淀粉做成的“伤心凉粉”,安岳粉条烹制的“酸辣粉丝”、“凉拌三鲜”成为安岳小吃的知名品牌。

五、规模与效益

1999年,全县有红苕加工专业村28个、专业组310个、专业户1300多户。其中年加工20~50吨的530户、50~100吨的62户、100吨以上的8户。周礼镇有红苕加工专业村17个,年加工鲜苕15万吨,产粉条2万吨,产值6600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人增加400元。横坝村386户红苕加工,占全村农户总数的94%,加工产值500万元,户平获利7500元,人均年纯收人2915元。2005年,安岳有思味特、瑞发两个龙头企业,100吨以上大户100户,销售500吨以上的营销户8户。全县年加工鲜苕30多万吨,产粉条5万多吨,加工产值2亿多元。

(第二章)种植类

(第一节)柠檬

一、发展历程

安岳县柠檬栽培品种为尤力克,引自美国加州。1926年,加拿大传教士丁克森来到华西大学讲学,从美国加州带来尤力克柠檬苗,在其校园内观赏栽培。1929年,就读于医科大学的县籍人士邹海凡将尤力克柠檬枝条带回龙台镇家中嫁接在柚树上,成活二株,作观赏栽培。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对苏联贸易的需要,1956年,分别在国营农场龙西分场、城南分场各发展柠檬6.67公顷。1958年,又在龙台公社花果大队五生产队,城南公社竹林店大队二生产队发展柠檬。到1960年,全县柠檬种植规模达到66.67公顷,产量500余吨。60年代初,由于中苏两国关系恶化,贸易中断,柠檬销售困难,柠檬发展受阻,出现毁园砍树种粮现象。

197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上,田纪云副总理提出南方要大力发展柑桔生产,给安岳柠檬发展带来契机。1972年,龙西公社在内江市农业局果树站支持下,率先发展柠檬。每个生产队成立专业队,专门从事柠檬生产管理,并逐年在全县辐射推广。到1982年,全县柠檬面积达到2000公顷,200余万株。1983年,农村土地第一轮承包,各生产队将承包地与柠檬分离分到户,全县出现柠檬树大移栽,致使柠檬大损毁。到1985年,全县仅存柠檬400公顷,36万株。同年,安岳县柠檬商品生产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周柏松任组长,重点落实基地专家论证、立项工作。

1986年,安岳被国家计委、农业部正式批准建设国家级柠檬商品生产基地。县领导小组确定城南、城北、鸳大、通贤、永顺、龙西、磨滩、瓦店、兴隆、共和、新民、岳源、朝阳为柠檬基地乡镇,每个乡镇配备一名柠檬农民果技员。1987年,取消城北基地乡,新增岳溪、岳新、云峰、琼江、东胜、天马、文化为柠檬基地乡镇,全县基地乡镇18个。到1989年,全县新栽柠檬292万株,总面积达4666.66公顷。1988年,原良种场柠檬加工厂由于建在县城饮用水源上游,对城市用水造成污染,被强令停产。新建加工企业当时未正式投产,柠檬加工速度下降。农民卖果难,烂果、丢果现象严重,柠檬种植、管理积极性严重受挫,全县又一次出现砍树毁园现象。到1994年,全县保存柠檬113万株,1333.33公顷,产量降到3000余吨。

1995年,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根据国内外市场对柠檬的需求,提出“柠檬产业化经营”思路。安岳县柠檬开发办公室(简称柠檬办)和县柠檬开发总公司成立。县柠檬办负责全县柠檬生产发展,以及加工、销售的协调。开发总公司具体负责柠檬生产发展、加工、营销的组织实施。全县再掀柠檬发展热潮。县确定岳阳镇、城北、鸳大、思贤、八庙、姚市、云峰、龙台、岳新、偏岩、东胜、林凤、永顺、努力、清流、文化、岳源、朝阳18个乡镇为基地乡镇。1996—1998年,全县定植柠檬320万株,面积达到5333.33公顷。

1996年,县政府规定,全县柠檬由柠檬开发总公司一家收购,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收购和经营柠檬,已建立的柠檬鲜果销售渠道受阻。县柠檬开发总公司体制、管理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运作十分困难。1998年,全县柠檬丰收,产新8600吨。县柠檬开发总公司资金困难,到10月18日才开称收购。果农大多数已将柠檬采回家中,等待销售。因加工能力不足,无法全部收购,大量柠檬烂在农民家中和公司收购点。再次损伤果农积极性,大面积柠檬放弃管理。县委、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分析全县柠檬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决定成立柠檬科学技术研究所进行科技攻关,并开放柠檬加工和鲜果市场,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和社会人士从事柠檬加工和鲜果经营。2000年12月,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授予安岳“中国柠檬之乡”称号。2001年3月,县委、县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举办西部农业论谈暨中国柠檬之乡发展战略研讨会。5月,县委、县政府联合发文,规范“十五”期间安岳柠檬产业发展目标、措施,确定18个柠檬基地乡镇。2002年新栽1333.33公顷150万株,业主开发66.66公顷,总产量2.1万吨,果农收人6300万元。2003年新栽1333.33公顷,160万株,业主开发133.33公顷,总产量3.14万吨。2004年新增5个柠檬基地乡镇,全县新栽2000公顷230万株,业主开发286.66公顷,总产量3.5万吨,果农收人1.5亿元。2005年新栽柠檬2000公顷,210万株,业主开发266.66公顷,产果4.5万吨,果农收人1.8亿元。

1992年,安岳柠檬被评为国优产品,1993年获泰国国际博览会金奖,2001年获北京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2003年评为中华名果,获四川省知名品牌殊荣。2004年安岳柠檬通过质监总局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认证。2005年,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授予安岳县柠檬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称号。

二、主要特色

安岳柠檬品质优良,富含柠檬油VC、VP、VB、肌醇和钙、磷、铁、钾、镁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根据中国柑桔研究所分析,安岳柠檬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平均10%,柠檬酸6.76%(美国加州5.91%),香精油平均含量0.7%(美国佛罗里达州0.69%),VC平均含量58.47mg/100ml(美国力口州47.7mg/100ml,意大利西西里50.00mg/100ml)。柠檬油中,柠檬醛含量3.489%(美国加州1.589%,意大利西西里2.925%),氧化物成分5.6%(美国加州3.3%,意大利西西里3.9%),同时还富含柠檬烯、香味酷、乙酸香叶酷等。产品广泛用于餐饮、食品、美容化妆、医疗保健、轻纺化工等行业。

三、专业化合作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