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加快柠檬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号召。文化镇凉风村率先成立柠檬产销协会。次年,岳源乡恒原柠檬产销协会、龙台镇石壁村开元柠檬产销协会成立。2004年龙台新世纪柠檬产销协会成立,下设九个分会;普州柠檬生产合作社成立,下设五个分社。2005年,镇子、驯龙、朝阳、八庙、共和、努力、永顺七个基地乡镇成立柠檬产销协会。全县柠檬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会员人数1.32万余人。
四、加工与销售
(一)柠檬加工1979年,国营安岳良种场得到重庆香精香料研究所支持,在城南乡竹林店建设柠檬加工厂,年生产能力1000吨,1988年停产。1981年,成都香精香料厂在龙西乡建柠檬厂,年生产能力1000吨,主要产品为冷磨柠檬油。1986年12月,国家投资611万元的安岳县柠檬保健果汁厂建设启动,1988年竣工投产。1996年,安岳县柠檬保健果汁厂、龙西柠檬厂并人县柠檬开发总公司,主要生产柠檬油、柠檬果胶、柠檬饮料。1999年,总公司停产改制。次年,被吉林省长春市兴隆油品有限公司收购,更名为安岳县柠檬王科技开发公司。2005年8月公司破产倒闭。1999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小企业、大产业”的口号,全面放开柠檬生产发展、加工销售。2000年,安岳县聚神柠檬科技开发公司成立。2001年,安岳县珠海果迩柠檬开发公司、安岳县绿源柠檬科技开发公司、绿海源柠檬开发公司相继成立。主要加工产品有柠檬油、柠檬发酵酒、柠檬系列饮料、柠檬发酵醋、柠檬罐头、柠檬酱。2003年柠檬干片开发成功。次年全县建柠檬干片加工企业10多个,年加工鲜果能力1万吨。2003年,通过省委书记张学中引荐,中国香港华通集团公司进人安岳从事柠檬加工。2004年10月,华通公司竣工投产,设计加工能力3万吨,当年加工柠檬鲜果1000吨。
(二)柠檬鲜果及制成品销售50年代,柠檬鲜果主要出口苏联。1987年,150吨鲜柠檬销往北京、厦门、成都。以后逐步扩展到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个大中城市以及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日本、韩国、意大利、中国港、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县内柠檬销售人员2000多人,销售鲜柠檬4万余吨,占总产量的80%,销售额3.5亿元。柠檬制成品柠檬香精油、柠檬果胶、柠檬饮料、柠檬发酵酒、柠檬发酵醋、柠檬罐头、柠檬酱、柠檬干片等10多个系列产品,主要销往:日本、中国香港和北京、上海、厦门、杭州等地。2005年,制成品销售额8000多万元。
(三)首家农民柠檬网站2005年11月6日,龙台镇农民投3 000元建专业柠檬网站(网址www.AYNM.COM.CN),正式开通启用。到年底,有北京、上海、广州、江西、河南及省内几十家客户来电咨询联系商务事宜。资中县几个乡镇还提出请求,希望将他们镇的柠檬种植业主大户吸收为安岳县新世界绿色柠檬产销协会会员。
五、规模与效益
50年代初,安岳开始柠檬经济栽培。1960年,栽植规模达到66.67公顷。到1982年,栽培面积达到2000公顷。到1990年,全县栽植面积4666.67公顷。截至2005年,柠檬栽植面积1.13万公顷,
产量5万吨。
1992年以后,柠檬价格长期稳定在3.6元/公斤以上。2003年开始,安岳承担科技部《柠檬种植质量规范研究及开发》项目,加强标准化生产,套袋果平均价格4.5元/公斤以上。2005年,农民柠檬收人10万元以上6户,5万元以上36户,3万元以上300余户,1万元以上800余户。全县农民柠檬鲜果销售收人达到1.84亿元,加工产值8000多万元,利税2600万元。
(第二节)通贤柚
一、发展历程
1929年,安岳县通贤场柑子湾(通贤镇四方村1组)人刘荣方从福建省漳州引回贡橙种植,采用套罐方式繁殖,并从中选取优变植株培育,通贤附近栽培面积逐渐扩大,成为当地特有品种,遂称通贤柚。1986年,有挂果树600多株,产果约2吨。1990年,县多种经营办公室组织技术人员选出3株优良母树在通贤镇、书房坝水库、人和乡建立4个母本园,选枝条高接换种。1992年开始批量供应穗条,至1996年发展到300多万株,产果2100吨。同年开始建设通贤柚产业带,称通贤柚60里长廊。从通二井一土桥(天马乡)—板板桥一土门垭一人和一蔡家大桥一小安镇—土桥,形成一环形带。产业带砍除杂树,以通贤柚树更换劣质果树,补栽空缺地成园。至2000年,发展到400多万株,种植面积4600多公顷。建立4个示范园,开展丰产、精品、无公害、测土配方施肥、防外裂、节水、覆盖栽培等示范。在60里产业带推广普及整形修剪、撑拉吊树枝、地膜覆盖树盘、施用通贤柚专用肥、除杂换砧、防治病虫害等技术。至2004年栽植面积达5000公顷,有树450万株(260万株投产,产果量达3万吨)。2005年发展为通贤柚百里长廊,以山脚山腰成带柚园和稻、鱼、坪田埂种植为主。
二、主要特色
通贤柚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丰产稳产,高产单株结果400~700个。单果重1.2~1.8公斤,成熟时果皮橙黄色、鲜艳、皮薄、表面光滑、基本无核、肉质脆嫩、香味浓郁、多汁化渣、酸甜适口、营养丰富。
三、产业化发展
1996年,县政府决定发展通贤柚特色产业,建立通贤柚生产基地,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行规范化栽培技术,制定地方生产标准,执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程。2004年,省农业厅批准通贤柚为无公害农产品,通贤镇、人和、长河i扁、天马、石鼓、团结乡共2000公顷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制定通贤柚产品质量标准,实行商标管理。通贤柚成熟期日销售量达500吨。鲜果远销北京、重庆、成都、昆明等130多个大中城市,59个城市建有销售网点。通贤柚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健全,县设有果树站并成立通贤柚研究所,下设5个开发服务公司。各基地乡镇建有果树服务站,村、组配有果技员。果农和通贤柚营销户组建通贤柚果农协会,开展通贤柚栽培管理技术研究示范和培训,信息搜集传送,组织通贤柚外销服务。2002年,县政府主办全国第七次柚类科研协作会,扩大通贤柚知名度。2003年,通贤镇政府举办通贤柚节。县果树站多次选送样品参加全国各届农业博览会、柚类评比会,获优质水果奖、质量评比金杯奖和商品评比金杯奖等共7个奖项。2004年,与重庆3个农贸市场签订销售协议,首次运去200吨通贤柚,颇受欢迎。
通贤柚已成为安岳特产水果之一。年产值达6000万元。2004年基地乡镇农民人均纯收人3100元,比全县人均纯收人2621元高18%。1999年,通贤镇四方村110公顷通贤柚10万余株,收人75万元。收人5000元以上果农30多户。四方村一组81户,13公顷通贤柚2万多株,收人38万多元,人均1 600元。大户收人1.2万多元。
(第三节)罗盘山紫竹生姜
罗盘山紫竹生姜因产于著名摩崖石刻紫竹观音和华严洞景区内的罗盘山而得名。清代,顶新乡青松、黑山、银岩村开始成片栽培生姜,罗盘山所产生姜当时即负盛名。
罗盘山紫竹生姜块茎细长,不起疙瘩不成坨,香脆鲜嫩,味美可口,清香回甜,以其质量上乘闻名退迩。
县政府和顶新乡政府把罗盘山紫竹生姜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组织农民扩大生产,形成规模。农业局按照无公害食品要求,制定生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指导姜农生产。2002年,省农业厅批准顶新乡333公顷生姜生产基地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罗盘山紫竹生姜为无公害农产品。
2005年,罗盘山紫竹生姜已发展到333公顷,年产值近3000万元,成为顶新乡一大重要农业收人和财政收人。一般姜农种姜收人多在万元左右,种姜大户种姜0.1公顷以上的,年收人2万多元。紫竹生姜多销往重庆、成都、云南、贵州、福建、新疆、西藏等省、市、自治区。
(第四节)佛乐橙
佛乐橙是锦橙的一个变异品种。60年代东胜乡园艺场(九坡石园艺场)从省果树研究所(江津)引进锦橙苗培植成园。至1989年,场内职工发现少数果树果实大,口味好,形状似梨,称其为梨形果、秤砣橙、梨形橙。1990年,农业局果树站调查,城南竹林村、白林湾果园均有类似变异株。次年东胜园艺场选出表现优异的71株,实行高接换种,建母本园2公顷。1992年开始培育苗木大面积发展。1993年改名佛乐橙。
佛乐橙果大、少核、酸甜适度、质地细嫩、果汁多、耐贮运,适应性广,产量高,最高株产达90公斤,平均单果重0.25公斤,最大果0.65公斤。
1990年以来,东胜、毛家、和平、林凤、白水、大平、协和、岳阳、千佛、护龙等乡镇建立佛乐橙果园。县政府将东胜、毛家、和平等乡镇列为生产基地。至2005年,全县定植佛乐橙35万株,面积467公顷,产果7000吨,产值1千多万元。鲜果大部分销往重庆等外地市场。部分果农种植佛乐橙年收人上万元。
(第三章)养殖类
(第一节)桑蚕
一、发展历程
安岳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唐史中就有普州产贡品绢、葛的记载。历经一千多年的兴衰变化,到1949年全县桑树不足万株。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蚕桑生产。1954年,县委、县人委贯彻中央“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的方针,组织动员农民栽桑养蚕。当年桑树增至43万株,养蚕130张,产茧2350公斤,产值2 350元。1978年出口桑蚕茧105吨到日本。
1985—2005年,县委、县政府制订7个发展蚕桑生产的文件。1987年县委、县政府发出《关于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的决定》。明确目标任务,成立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决定加大财政投人,建设基地,培训人才,开展科研,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优良桑、蚕品种。建立健全县、区、乡镇、村、社体系和蚕桑技术服务网络。1986—2005年,配高级农艺师2人,中级农艺师12人,村蚕桑中心技术员883人,负责栽桑养蚕技术。1985年全县桑树达到5212万株,养蚕6.28万张,产茧160.7万公斤,产值511.1万元。1987年,县委一号文件决定进行蚕桑基地乡镇建设,要求“七五”期间建好产茧25万公斤以上的基地乡20个。
1995年,国际丝绸市场低迷,全县蚕农栽桑养蚕积极性受挫。各地大面积挖桑、毁桑,或有桑不养蚕。2000年桑树降到3700万株。2000年以后,全县蚕桑产业开始复苏。2005年,有桑园4980公顷,桑5424万株,其中投产桑2994.20公顷,3100万株,养蚕3.87万张,产茧1.03万公斤,养蚕产值1485.3万元。
二、产业化建设
1986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大力发展土边桑,走桑、粮、经开发立体农业的道路”。按照建设区域化、规范化的要求,调整为大行桑、小行桑、土边桑“三结合”的栽桑布局。1991年1月,县政府批准思贤、李家、华严等31个县级基地乡镇。内江市批准高升、白塔寺、两板桥3个市级基地。1998年增加20个基地乡镇,取消3个基地乡镇。规划建成永清、驯龙两个丰产片区。1992年建成年产蚕5万公斤以上的乡镇14个,其中产蚕30万公斤以上的1个,10万公斤以上的1个。1993年经省丝绸公司专家组验收,省政府批准安岳为优质蚕基地县。1994年养蚕200张以上的村82个,其中栽桑66.67公顷以上,养蚕500张以上的村9个。岳阳镇水观村、华严镇花艳村、泉水村养蚕1000张以上。年养蚕3张以上的户5604户,其中10张以上的户172户。到2005年,全县实有基地乡镇28个,栽桑6.66公顷以上或70%旱地栽桑,养蚕实现“五化”(桑树良桑化、管理规范化、小蚕共育化、大蚕饲养省力化、上族方格化)要求的产业合作社142个,养蚕5张以上的蚕桑“两户”1 045户,蚕桑业主183户,承包桑园445.33公顷。
1983年,集中在安农乡的5个村建设原蚕基地,培育优质蚕种。经20年建设,原蚕基地有25个社,394户建成桑园133.33多公顷,养蚕配套设施完善,季可养1万克蚁量,生产3万公斤种蚕。安岳蚕种杂交彻底,不良卵率低,微粒子病毒率低,体质强健,蚕种合格率98.6%,名列全省前4名。1997年全省蚕种成品检疫、检验、杂交率调查,合格率100%。安岳蚕种除满足本县用种外,还销往云南、宜宾、泸州、自贡、内江等省、市。
(第二节)白乌鱼
白乌鱼,鲈形目,鳢科鱼类。白乌鱼蛋白质含量高,具有生肌活血,有益创口愈合等营养保健价值,且肉嫩汤鲜,食之可口,很受消费者欢迎。白乌鱼汤、乌鱼片成为特色餐饮品牌。
1980年以前,县内主要河流及水库都可见到白乌鱼。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磨滩河水库、朝阳水库、清流河等地,网箱养鱼户将河道、水库捕捞的野生白乌鱼进行网箱养殖,以鲜活杂鱼作为投喂饲料。每平方米产鱼30公斤,产值600元。2000年,驯龙镇丁超、丁刚兄弟从湖北引进白乌鱼亲鱼100公斤,白乌鱼苗种3000尾,在自治乡大龙桥繁殖和池塘养殖。随即在驯龙、华严、自治、大埝等乡镇稻田和池塘推广。2001年,康家桥水库白乌鱼繁殖和网箱养殖获得成功。2002年,
县鱼种站引种白乌鱼亲鱼2000尾。2003年石羊、永顺等地有稻田、池塘养殖白乌鱼。白乌鱼的零星养殖遍及全县,形成从苗种繁殖到商品鱼养殖小批量生产格局。2005年,全县有专业白乌鱼繁殖培育场点4个,年繁殖白乌鱼水花300万尾,培育规格鱼苗100万尾,苗种供应能满足县内大面积养殖需要。全县白乌鱼有稻田养殖,池塘养殖,网箱养殖等多种形式,有单养、混养模式。形成白乌鱼从亲鱼培育、繁殖,鱼苗孵化、培育,成鱼养殖,饲料研究等全方位发展特色。
白乌鱼集中养殖、规模养殖主要在驯龙、自治、华严一带,驯龙镇阳虹村、双茂村各有一百多户村民,几十公顷稻田专养白乌鱼。自治乡以丁氏白乌鱼养殖场为龙头,众多农户把稻田改造成鱼池,精养白乌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