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安岳县志(1986——2005)
2380700000029

第29章 工业(1)

198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1.57亿元,1995年达到13.2亿元,2005年达到52亿元,工业增加值实现10.82亿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63.27亿元的17.1%。2005年底,有工业企业6276户。其中年产值999万元以下的5816户,100万元至499万元的408户,500万元以上的50户。出口企业2户,出口交货值9100万元。

1991一1995年,有农副产品加工、制药、丝绸纺织、包装装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初步建成石羊塑麻制品、镇子汽车水栗生产、龙台机械制造、林凤家具建材、石桥铺印刷制品、通贤农副产品加工、李家丝绸加工、周礼红苕加工等特色鲜明的8个工业重点镇。

1991一1995年,全县乡镇工业加大投人,加速发展。基本形成以镇子、龙台、永清为重点的汽车配件生产基地;以李家为重点的丝绸纺织基地;以林凤为主的钢木家具基地;以通贤、石羊、兴隆、驯龙为主的纺织配件及中小农具生产基地;以镇子、通贤、周礼等区为主的米、面、油、淀粉和粉条等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2000年以后,县委、县政府为加快安岳工业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于2001年9月开工建设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岳工业园。2005年底,工业园占地80公顷。

2005年全县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实现产值21.77亿元,产品销售收人19.92亿元,产品销售率98.45%,利润总额9600万元。其中税金4800万元,企业亏损面8%,亏损额169万元,综合指数150.07,总资产贡献率11.73%,资产保值增值率116.33%,资产负债率58.52%。全县年产值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增加值为3.78亿元。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对全县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9%。

(第一章)工业经济所有制结构

(第一节)国有

80年代以前,安岳国有工业企业产值在全县工业经济中所占比例超过70%,基本构成全县工业经济的主导。改革开放后,经济所有制结构逐年变化,国有经济比例逐渐减少,其他经济所有制成分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到80年代中期,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下降到50%左右。1986年,全县有独立核算的国有工业企业21户,主要有机械加工、蚕丝加工、食品酿造、建筑材料加工、印刷、制药、饲料加工、水电等生产加工企业。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7833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53亿元的51.4%,居各种经济成分比重第一位。

1987年,全县国有工业企业开展以承包、租赁经营为主的经营体制改革。新建柠檬保健食品厂等一批新型国有企业。通过技改,生产规模得以扩大。

90年代以后,国家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政策。1993年9月,国营安岳县变压器厂率先实施股份改造,全县国有工业企业比重下降。1995年,国有工业总产值为2.2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3.23亿元的16.7%,退居全县各类工业经济成分比重的第三位。1997年,全县国有工业企业全面进人改制或破产重组时期,先后有17户改转为股份制公司,5户依法破产。2005年,国有工业企业仅存安岳县电力公司和安岳县自来水公司两户,从业410人。国有工业总产值8307万元(现价),占全县工业总产值52亿元的1.6%。

(第二节)集体

1986年,全县有独立核算的集体工业企业15户,主要集中在原轻纺局、乡镇企业局和供销联社等系统。主要从事金属制品、服装、鞋类、摩托车配件、汽车配件、农用车、五金、机具、棉花等加工生产。生产规模较大的有镇子水栗厂、金属结构厂、轻型车辆厂、摩托车配件厂和纺织配件厂。同年,全县集体工业企业总产值达4999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53亿元的32.64%,居各种经济成分比重的第二位。1995年,集体工业总产值实现4.7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3.23亿元的35.54%,居全县各种经济成分比重的第一位。

1996年,全县集体工业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破产解体等产权制度改革。到1998年,集体工业企业总产值1.56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2.59%,居各种经济成分比重的第二位。2005年,仅存重庆汽车配件厂安岳分厂和四川省安岳汽车水栗厂两家集体工业企业,年总产值2400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0.5%,从业285人。

(第三节)股份制

90年代后,全县国营、集体工业企业向股份制经济形式逐步转化。1997年,国营和集体所有制企业(除少数外)基本实施股份制改革,有17家国营工业企业和11家集体工业企业改为由原企业职工平均量化持股的股份制企业。2003年,全县所有改制企业进行第二次改革,由平均股份改为大股东控股,生产较为正常。其他控股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和待解体状态,接着相继破产解体。2005年,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股份制企业,有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安岳县分公司和四川禾邦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两家。工业产值实现4.1亿元,从业1486人,上缴税款814万元。

(第四节)民营

80年代初,全县民营工业均以个体作坊为主,规模较小。主要从事牲畜家禽屠宰、酿造、粮棉油、饲料等农副产品加工,服装鞋帽加工,汽车摩托车电器和农机修理,加工木、石、竹、瓦、砖、铁器金属制品,家具制造,室内装饰材料生产,玻璃制品、塑料绳索和塑料布生产,防护栏的制造及安装等,单户年产值均在100万元以下。1981年,石羊镇和林凤镇率先建立以塑料、胶木和金属为主要原料的桌、椅、凳和中小农具制品加工业为主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民营企业。主要生产尼龙绳、编织袋、彩复合袋、农用地膜、双面彩复合袋、钢木家具等。其后,部分乡镇开办小型水泥构件厂和砖瓦厂等小型民营企业。1986年,全县民营工业企业发展到1954个,从业人员5879人,产值2469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6.12%,居各种经济成分比重的第三位。

90年代,全县民营工业得以较快发展,并逐步向县域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迈进。到1995年,民营企业达4796个,从业人员1.54万人,总产值为5.19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5.14亿元的34.27%,居各种经济成分比重的第一位。

2000年以后,民营经济逐步占据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企业个数逐年增加,从业人员快速增多,行业分类涉及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建筑材料、印刷、制药、粮油加工等行业。到2005年,全县民营工业企业达6270户,从业2.65万人,实现产值46.83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52亿元的90%。安岳县锦绣丝绸厂等四家民企被列为资阳市重点工业企业,成为全县工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第二章)行业构成

(第一节)纺织和制鞋

一、纺织

(一)丝绸1986年,全县有丝绸纺织企业5户,丝绸一厂、二厂、三厂为国有企业,丝绸四厂、第一丝织品厂为乡镇企业,年加工桑蚕丝310吨,生产丝织品20万米。产品有白厂丝、双宫丝、真丝绸、交织绸、化纤绸、白绸等30余个品种。1989年,丝绸市场需求旺盛。安岳丝绸行业稳定生丝生产,增加丝织品产量。1990年,全县丝织品产量达143万米,生丝310吨,产值6842万元。

1990年以后,国际市场变化,国内市场调整,安岳丝绸行业稳步发展。1995年,全县丝绸行业有织机319台,员工9303人,厂房占地面积39.34万平方米,年产值1.31亿元。年产桑蚕丝510吨,丝织品435万米。丝绸二厂生产的“梅花”牌桑蚕双宫丝系列产品经国家有关部门三次抽样评比获得总分第一名,被国家纺织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

90年代中后期,丝绸行业进人破产和重组时期。由于国际丝绸市场疲软,国家“九五”期对企业技改投人政策性调整,企业原有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全县丝绸行业普遍出现亏损,各丝厂都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2000年,全县丝织品下降到82.5万米,生丝350吨,产值6300万元。

2001年以后,丝绸企业改革力度加大,股份制改造步伐加快,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丝绸行业由复苏到快速发展。2005年,全县丝绸纺织业固定资产5530万元,有织机592台,从业人员2807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2人,省市级操作能手132人。全行业年工业总产值4.1亿元,销售收人3.94亿元,实现税收1476万元。年生产白厂丝自动缫9200绪、双宫丝9800绪,年产桑蚕丝1259.1吨,丝织品649万米。

(二)棉纺1986年,全县仅有安岳县针棉织厂一家小型针棉纺织企业。主要生产蚊帐布、蚊帐、棉布,原料、产品由国家统一计划调配和收购。从业人员128人,年生产蚊帐布、蚊帐及棉布115万米,毛巾4万张,产值97万元。1989年,棉织厂技改扩建,生产规模扩大到年产200万米,产值100万元。进人90年代,国内针棉织品产能过剩。安岳棉织厂产品质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1993年,因产品销路不畅,亏损严重。处于基本停产状态。1996年10月,因资不抵债,宣布解体。此后,全县出现少数针棉织品生产的小型私营企业和个体作坊,主要从事棉絮、毛衣、地毯、棉纱加工生产。2005年,全县有小型纺织厂(点)28个,从业人员764人,产值700余万元,生产棉纱100吨,毛衣3万件,挂毯、地毯3048米。

二、制鞋

1986年,全县制鞋企业集中在县二轻局系统,有千里鞋厂、塑料厂、大众鞋革制品厂。年生产皮鞋6000万双,布鞋35万双。80年代中期,制鞋业迅速发展,各制鞋企业纷纷投资扩建工厂,加大生产规模。1989年,生产皮鞋1200万双,布鞋67.25万双,其他鞋类产品37.53万双,产值1500万元。主要产品有注塑鞋、布底鞋、冷粘鞋、绣花鞋、保温鞋、塑料凉鞋、塑料胶鞋等。产品畅销20多个省市。

90年代中前期,全县制鞋业生产稳中有升,产品畅销。1996年,达到鼎盛时期,生产布鞋148万双,皮鞋19万双。1998年以后,国内鞋业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安岳鞋类产品省内外市场逐步丧失,企业多亏损停产。2001年10月,安岳最大鞋类生产企业安岳县千里鞋厂破产。到2005年,全县仅存少数个体户从事小规模鞋类产品加工销售,年产皮鞋和布鞋52万双。

(第二节)化工及制药

一、化工

(一)塑料制品安岳塑料制品及包装材料生产始于80年代初。1986年,全县生产塑料制品1421吨,产值234万元,以后逐年快速增长。1986—1990年,年产量均稳定在1000吨左右。产品主要有塑料编织袋、彩复合袋、双面彩复合袋、水泥袋、化肥袋、面粉袋、大米袋、塑料丝膜团、塑料丝膜绳、食品(工业)包装膜、农用(地)膜、塑钢教具、坐椅、汽车坐椅,汽车水栗叶轮等。

90年代中前期,塑料制品及包装材料产量逐年递增。1992年,年产塑料制品2423吨,产值643万元。生产食品(工业)包装膜、农(地)膜等几十个品种,328种规格的塑料包装制品。工业牵切线、麻绳、冻盘、粘胶带等产品也形成一定的市场优势。各类塑料制品及包装产品销往国内18个省市和东南亚、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95年以后,塑料制品生产企业纷纷扩大规模,年产量快速增长,产品质量提高。2005年,全县塑料制品企业发展到67家,从业1345人。年产值100万元至500万元的企业39家。年生产各种规格的塑料编织袋、彩印袋、覆膜袋、撕裂膜、塑料绳、塑料打包带、维伦线、塑料粒等4.56万吨,橡胶油1吨,总产值3.18亿元。

(二)化肥80年代中期,化肥需求增加,而国家调拨计划量不能满足全县农业生产需求,供销社和农业局开始创办小型化肥生产厂(站)。1986年,有供销社周礼复合肥厂和农业局土肥站两家国有及濛溪化工厂等私营企业从事化肥生产。主要生产复合肥,规模较小,年产量仅1万吨。1995年、1996年两家国有和个别私有化肥生产企业停产或倒闭。

90年代后期,农业生产方式和耕作形式转变,农民在耕作中大量使用化肥,全县农业生产所需化肥量随之增多,化肥购销市场日趋旺盛。县内部分私营业主又相继投资开办化肥厂。年产量4万余吨左右,产值1000余万元。2005年,有黄氏有机配肥厂、岳南磷肥厂、土肥厂、磷肥厂、金磷化肥厂5家私营企业,年产磷肥、复合肥、单子肥3.28万吨,产值1676万元。

二、制药

80年代,安岳县制药以国营企业生产为主。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也生产少量大输液和中药制剂。1986年,县内国有中药材厂、土霉素厂、鱼种场珍珠粉厂、兽药厂生产中成药和少量西药共95吨,产值144万元。1988年,生产中成药237吨,产值440万元。

1991年,国营制药企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达1183万元,年产中成药776吨。珍珠粉、珍珠层粉、珍珠水解液(氨基酸)等5个剂型是省内制药企业唯一利用珍珠生产的药品。1996年以后,全县制药企业相继实行“改、转、租、卖”。改制后,4家国有制药企业被四川科伦集团、四川禾邦制药有限公司等收购或租赁。2000年以后,西药生产份额增大,产量逐年增多,形成中西药生产齐头并进的格局。工业园区建立后,县内大部分制药企业相继进人园区,建成有较大生产能力和设备先进的生产线。生产的主要产品有西药阿奇霉素、阿昔洛韦片、加替沙星片国家一类新药、奥硝唑片国家四类新药、丝扒沙星分散片、尼莫地平片、琥乙红霉素片等5个剂型37个品种的西药和各种中成药。2005年,全县主要制药企业有四川珍珠制药有限公司、四川禾邦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泰康药业有限公司、安岳县齐力生物制剂有限责任公司等4家。生产片剂、丸剂、胶囊剂、颗粒剂、散剂、针剂。从业2167人。年生产中成药1.8万吨,年产值5.62亿元,纳税1291万元,销售收人5.53亿元。

(第三节)机械制造和印刷一、农机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