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2005年)584期,《安岳信息》(1987—2005年)5392期,《信息专报》186期,《信息快报》34期。1986年,县委办被确定为省委办公厅信息联系点。县委办在全县建信息网点102个,有信息员203人,在乡镇和县级部门建市(地)委办公室信息直报点5个。2000年起,县委办建立重点信息单位联系制度,定点55个,聘特约信息员47名。1987—1989年编发《信息员往来》39期,反映党风、政情、社情、民情和突发事件等系列信息。1995年、1996年县委办居全市信息工作第二位,1997年、1998年跃居全市信息工作第一位。
(第六节)督查工作
1990年,县委办开展督促检查工作,以保政令畅通。1999年3月,配专职督查人员3名,县委聘请工委书记和离休干部12名为特约督察员。4月,安岳被确定为省委督查工作联系点。1992—2005年,编发《督查报告》114期、《督查通报》18期、《安岳督查》130期、《督查专报》50期、《领导批示》32期、《督查快报》23期。2003年,在乡镇、管委、县级部门和企业建立市委办公室督查点10个,县委办公室联络点18个。
(第七节)保密工作
县保密局拟订或修订县有关地方性保密工作规章,建立健全各项保密制度,依法履行保密行政管理职能。指导协调全县范围内党、政、军、社会团体及各企事业单位的保密工作,督促、监督、检查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和要害部门(部位)遵守各项保密法规、规章的落实情况,研究、分析全县保密工作形势及存在的重大问题,提出改进和加强保密工作的全局性、政策性建议。组织指导全县的保密宣传教育和理论研究工作。协同有关部门做好重大商业经济、科技项目和重点工程、重大涉密、涉外活动中的保密工作指导,参加制订各种专项保密方案。管理国家秘密载体的复制和指导、督促、检查印刷、打印、复印行业的保密管理。负责国家秘密载体出境的保密初审并向市保密办(局)转报。依法指导、协调、监督全县的定密(秘密范围、密级和保密期限的界定)、密级变更和解密工作。承担通信、信息网络和办公自动化领域的保密管理,协调保密技术防范工作。组织、指导、督促失泄密、窃密事件的查处工作,直接参与查处重大泄密事件。会同有关部门(单位)搞好科技、经济、通信、党政网、宣传报道、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及商业等领域的保密工作管理。依法对废旧收购部门(个体收购人员)和印刷、复制行业实施保密监督及保密规章管理。负责各项文件、资料汇编、志书、公开出版物出版前的保密审查,县委常委文件传阅、借查、立卷归案、管理及信函的登记送转,参与印章丢失的查处及受文单位审批,承办市委保密办公室(市国家保密局)交办的和县委保密委员会的日常事务工作。
(第八节)机要工作
县委办负责指导、协调、督促、检查全县各相关部门遵守各项密码(机要)法规章程的落实情况,研究分析全县密码工作形势及存在的问题,向县委密码领导小组和上级密码部门提出改进和加强密码工作的全局性、政策性建议,制定全县密码工作的组织建议,检查落实全县密码传真电报和带密级电报的保存情况。协同各事业、企业等部门做好重大经济、科技项目和重点工程的文件、图表、单据、合同等传真电报收、发、传递工作。负责对专(兼)职机要人员的业务培训。负责收、发、转发省、市、县内各部门纵横向的传真电报及其办理工作,承担县四套班子和县直各部门对上级的传真电报的收发,对各区委(工委、管委)、乡(镇)的文件、信息、资料、图表、通知等传真收发工作。
按照密码工作条例和现代化办公要求,机要设施逐渐改善,从单一的通信设备发展到具有现代化的传真通信设备和微机密码通信操作系统、专线通信线路,保证密码通信安全、及时、保密、畅通。机要室有严格的机要制度,密码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机要人员保密守则,严禁非机要人员上机操作或上网检索查询。机要室24小时轮流值班,不准擅离工作岗位,做到密不离室、室不离人;做到确保安全、确保保密通信畅通。
(第九节)党政网管理
2001年10月,成立四川党政网安岳管理中心(简称县网管中心),党政网同时开通。网管中心负责县境内网络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维护好安岳网页、宣传安岳,制作并维护“四川党政网安岳主页”(简称安岳党政网或电子政务内网)和互联网安岳门户网站“安岳之窗”(也称电子政务外网),抓好网上办公运用,推进机关办公自动化。网管中心建立保密等制度,规范网络使用和管理。
党政网开通后,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及其办公室实现光纤直接连接人网,实现公文网上传递、交换与省、市各类信息的快速传递,资源共享。2002年10月,全县县直各部门接人党政网。2003年,管委、乡镇100%接人党政网。2005年,全县各级各部门全部宽带接人党政网,机密级(含机密级)以下公文全部在党政网上进行交换。全县万余份公文在党政网上安全、准确、快捷传达,实现节约型政务和办公自动化。
(第十节)后勤管理
行管股负责县委机关财务统一管理。经费使用坚持“一支笔”审签的原则,实行部门包干使用,统一编制预算、决算报告。1988年,成立机关事务管理委员会,加强机关管理。1995年,修建半额集资楼3500平方米,进住户25户;建综合楼1800平方米。1996年,筹建职工全额集资楼二幢5500平方米,进住户44户。2000年以后,县委机关实行各部门经费核算,县委办不再对机关各部门进行财务管理。但仍负责县委机关固定资产管理和公用设施维修、县委办公用品购置、车辆使用管理、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大活动的后勤保障、公务接待、县委机关基建、办公用房分配等工作。
(第六章)组织工作
(第一节)机构
1950年1月,县委组织部成立。1967—1975年,县委组织部停止一切工作职能。1975年7月,机构恢复,内设组织组、干部组、办公室。1999年3月,设党政干部股、综合干部股、组织股、办公室、组织员办公室(挂靠)。
1991年3月,县委恢复组织员办公室,归口组织部管理。1996年,成立县党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组织部。县直属机关党委原是县委工作机构,1996年后归口组织部。2001年老干部局、直属机关党委并人组织部。2003年增设党员电化教育股和电化教育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合署办公。2004年11月,县人才开发暨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办公室由组织部管理。2005年底组织部人员编制35人(含挂靠管理单位)。
(第二节)基层组织建设
一、基层党组织
1986年全县有党组33个、区委10个、基层党委100个、党总支27个、党支部1622个。1986—1992年,县委撤销商业局等12个单位党组,分别建立党委;另建企业党委2个。1996年在私营企业建立党支部12个。1992年7月,撤销10个区委,65个乡党委,2个镇党委。新建扩并保留20个镇党委、18个乡党委。1995年10月,建立10个工委,11月增设20个乡党委。2001年5月,撤销10个工委,建立10个管委,同时增设11个乡党委。2005年9月,撤销10个管委。2005年底全县有党组28个、党委103个、党总支29个、党支部1782个。
二、发展党员
1986年,重点吸收优秀中青年和知识分子人党,发展新党员530人。1995年开始实施发展党员工作五年规划。2000年全面推行发展党员公示制。1996—2005年提出五项基本要求,实施“双向培养”计划。建立人党积极分子队伍,在共青团员中开展“推优”工作。1997、1999、2002年三个发展高峰年,全县从1.75万名人党积极分子中发展新党员4076名。1995—2004年发展新党员1973名,在册人党积极分子5970人。2005年发展新党员1199人。
1997—2005年,发展党员工作实行领导负责制,对违反《党章》和有关文件精神、采取不正当手段人党的和在参军、升学及在离开单位前不足三个月突击发展的党员,一律不予承认。
三、党员管理教育
1986年起,组织部每年用党费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订阅党报党刊,每年“七一”开展讲形势、忆传统活动,组织新党员人党宣誓。1988—1989年在92个乡(镇)建立党校,配备专兼职教职人员,使95%以上党员每年接受一次轮训培训。
1989年2月,县委成立民主评议党员、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县范围内分期分批展开评处工作。至次年11月底,全县118个基层党委,9个党总支,1686个党支部评出优秀党员4352名,合格党员2.46万名,基本合格党员2641名,基本不合格和不合格党员882名。1991年后党员评处转人年度性工作,由组织部组织实施。
1991年县委制发《安岳县党员电化教育三年规划》。1999年7月在全县党员中进行揭批李洪志反动邪说的教育,对85名修炼“法轮功”的党员开展“一帮一”活动,使其彻底转变。
四、整顿基层党组织
1986年,县委继续整顿完善软弱无力的基层党组织。
1994年11月,县委和各乡镇党委组成38个工作组,全面整顿全县937个农村党支部、村级组织。113个软弱无力的党支部,调整支部书记113人、支部副书记59人。县直65个部门分别与65个后进村签订责任书。
1996年起每年整顿软弱无力的基层党组织。2002年,龙台镇玉池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由乱到治,受到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和省委书记周永康的重视并作重要批示。中央电视台以《玉池村的故事》为题,对该村干部作风转变、干群关系明显好转作专题报道。2005年全县选派70名乡镇干部到村任职。
五、开展创先争优
1986年后在全县党组织中开展创先进党支部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活动(简称创先争优)。2005年,县委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47个,优秀党委书记8人,优秀党务工作者30人,优秀村(社区)党支部书记24人,优秀共产党员48人。
(第三节)干部队伍建设
一、干部选拔任用
1986年继续实行干部委任制。1988年选拔任用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开始实行民主测验或民主推荐、广泛听取意见、组织人事部门考察、党委集体讨论决定。同时实行从后备干部队伍中择优选拔,从经过实践煅炼、工作实绩显著的人才中择优任用干部。
1995年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
1997年、1998年,对县直局级领导班子和乡镇领导班子限定的1008个正、副科级领导干部职数实行全额民主推荐。推出领导干部候选人6872人,从中选拔任用1008人。公开选调组工干部3人,公开选配乡(镇)长助理、不脱产乡镇党委副书记25人。建立起领导干部1%末尾淘汰制和30%不称职票不予任用制度。
1999年县委成立公选领导小组办公室。2000年,在全县范围内公开选拔6名副科级领导干部;从村支书、村干部中选配20名乡镇不脱产党委副书记或乡镇长助理;选招20名大中专毕业生担任村干部;在八庙乡“公选”乡长。2003年任用干部全面实行任前公示制。委任干部实行任用制、公选干部实行试用制,推行干部任用年龄限制和辞职制,对民主测评不满意率达30%的干部,认定后作出组织处理。国家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一律向社会公开招考。
2005年,县委成立公推直选领导小组办公室。采取公开报名、资格审查、实地调研、公开推荐、组织考察、确定人选、公示等程序,在党员大会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差额直接选举李家等4个乡镇党委书记,白水乡1名副书记。
二、干部教育管理
1987年,建立新的干部培训制度,实施干部年度培训计划和3年(1996年改5年)培训规划。
“八五”期间办班28个,培训干部3345人次,占任务数的152%。从1991年起,干部考核制度明确规定,凡提拔任用干部必须要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专业管理技术知识考试不合格者一律不予提拔使用。2004—2005年,遵照省委“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通过参加省、市调训,举办主体班培训,外派干部到发达地区学习锻炼,选派干部到省、市部门跟班学习等方式,全县共培训干部4229人。
1986年县委批转组织部《关于加强干部管理工作的意见》,1987年后逐步建立健全干部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制。1992—1996年,推行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度和干部谈话制度,下放部分干部管理权限,理顺干部管理关系,建立和完善干部离退休制度、干部停薪留职制度、群众信访工作制度。1997年,按照国家公务员制度和上级要求,完成全县干部职务分类和人员过渡。1999—2001年,网络管理副科级以上干部任职资料。2004—2005年,贯彻落实《领导干部工作执行不力处理办法(试行)》,17名因工作执行不力的干部被免职、调离和诫勉。
三、干部考核监督
1987年初,全面考评231名区、局级领导干部的德、能、勤、绩,根据考评结果,平级调整交流干部20人,提拔使用16人,降免职6人,同意辞职1人,安排作调研员8人,由调研员启用作实职领导干部1人。1988年10月,县委组织工作会议提出建立健全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实行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制度。次年9月考核672名招聘干部。2000—2005年,制定干部实绩考核趋于量化的评价标准。
1995年起推行干部推荐责任制等制度,加强与纪检等部门合作,全程监督管理干部选任工作。2004—2005年,对60名离调任的党政一把手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33名存在一定问题的领导干部进行提醒谈话。
四、领导班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