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1994年,领导班子建设的重点是思想政治建设,创“四好”班子,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并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个人进行年度考核或任期目标考核。结合领导班子换届或届中调整,有计划地进行干部交流。1995年,组织部对全县38个乡镇、县直110个副局级以上单位的领导班子和638名局级领导干部进行年度考核,表彰40个“四好”班子和优秀领导干部,黄牌警告6个差班子,处理12名不称职和有一定问题的干部,调整充实局级班子55个,调整交流局级干部49人,提拔使用后备干部65人。此后,县委每年考核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任期目标和年度任务完成情况。
五、后备干部管理
1986年继续实施后备干部制度。1990年县委保持县级后备干部15名,选拔区(局)级后备干部184名,乡(股)级后备干部300名。1991年,建立县级后备干部队伍、区局级后备干部、科技经济管理后备干部、妇女后备干部、非党后备干部五支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后备干部队伍。2002年对后备干部实行选优汰劣动态管理。2005年建415名的后备干部队伍,建立后备干部信息库。
六、人才暨知识分子工作
1986年初和1990年两次调整县知识分子工作联系小组成员。1993年建立县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业务由组织部管理。1997年各委、口建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2004年建立安岳县人才开发暨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1986年7月,县委召开知识分子工作联系小组会议,检查落实知识分子工作情况,讨论解决知识分子“人党难”问题,并清理调查全县知识分子和落实政策情况。为1548人纠正平反冤、假、错案,为184人调升工资,补发“文化大革命”中错停、减发工资12万余元。有858名优秀知识分子被吸收加人中国共产党,207名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被提到各级领导岗位任职。248户知识分子家属户口“农转非”,部分知识分子家属子女的就业及住房问题得以落实。
1987—1997年,县委制发《关于做好经常性知识分子工作意见》、《重奖在经济建设中取得突出经济效益的科技人员办法》等文件,逐步建立健全县、区、乡(镇)领导干部联系知识分子制度、表彰重奖优秀科技人员制度、评选推荐青年科技后备干部制度。组织上百名科技人员到重点乡镇企业开展援助工作和挂职锻炼。
1995—1996年,开始实施对评选为市、县的科技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科技后备干部发放专业技术津贴政策,对4名在“八五”期间为安岳经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授予荣誉称号并分别发给3000~5000元奖金。
2004—2005年,县委制发《安岳县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意见》和三个配套办法,大力实施人才兴县战略。2004年引进主导产业和不同层次人才143人,全县人才总量达到3.16万人,中高级职称及大学本科人数所占比例大幅增加。至2005年底,全县建立人才市场10个、乡镇服务站69个,对外交流各类人才约20万人次,共培训业务管理人才和农村科技人才1280余人。县科技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年津贴提高。从1000余名县级优秀农村人才中选出的10人,每人每月发100元政府津贴。
(第四节)老干部工作
1986年底有离休干部83人,可享受离休待遇尚未离休的30人。1990年将享受副县级以上待遇的退休干部纳人老干部局管理。到2005年底有离休干部65人、副县级以上退休干部110名。
1987年建立县委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和在职县级领导干部联系老干部制度,加强老干部管理工作,解决和落实老干部的政治和生活待遇。
政治待遇方面,每月组织老干部集中政治学习1~2次;安排老干部代表列席县党代会、人代会等重要会议和县上组织的重大活动;组织老干部听取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通报政治形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情况;按规定完成享受副地厅级待遇和副县、正县级待遇的申报批准工作;为老干部征订赠阅《四川党的建设》等报纸杂志。
生活待遇方面,按政策规定落实离退休费、医药费、各项政策性补贴及住房、健康检查、疗养等待遇。2003年8月,建立离休干部“离休费、医药费保障和财政支持”机制,离休干部医疗费实行统筹管理,医药费实报实销。根据政策,对离退干部护理费、交通费、电话费、考察费作多次上调。
1992年,县委、县政府决定修建1300多平方米的老干部活动馆,1994年6月竣工交付使用。
(第七章)宣传工作
(第一节)机构
1986年3月,县委宣传部设办公室,宣传、理论、党员教育、干部、新闻报道五个组。2005年设办公室,宣传教育、理论、党员教育、干部四个股,编制16人。
(第二节)干部管理
1986年后,受县委常委会委托,县委宣传部负责考察、任免文教卫生、广播系统正副股所级干部、管理股所级以上干部。1990年,经县委常委会授权,考察了解教育、文化、卫生、计生、广播电视等部门及县直属学校、各高完中的主要领导、中层干部,提出任免、调动意见。1993年,调整、任免干部200多名。1998年,建立对副县级以上学校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工作制度。2002年后,县委常委会重新明确宣传部管理县广电局、县文体局、县文物局、县旅游局、安岳报社(县委报道组)中层正职以及县文体局、县广电局所属股级事业单位党政正职;配合组织部共同考察宣传文卫系统所属的正副科级单位及下属事业单位正副科级干部。
(第三节)理论教育
一、理论学习
1986—1987年,组织党政干部学习《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读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8—1992年,组织党政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关于社会主义若干问题学习纲要》。1993年后,着重抓《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党的十四届三、四、五、六中全会精神及江泽民《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的学习。1999—2003年,集中时间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WTO知识。2004年后,抓党政干部学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二、理论研究
1986年,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进行研究。1988年,召开“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理想、道德问题”理论研讨会。1990年举办“改革开放条件下党的建设”理论研讨会,收到论文21篇,6篇获优秀论文奖。1991—2005年,重点开展对“三基”教育活动研究、思想解放大讨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讨论以及树立先进经济思想和经营理念、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大讨论。2005年,加强“增强执行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研究。
三、理论培训
1986—2005年,每年开1次理论培训会,系统培训乡镇、公司级以上理论骨干。1991年配备乡镇、公司级理论辅导员458名,培训理论骨干430多人次。1992年培训理论骨干1.23万多名。1994年培训乡镇宣传委员和县直单位政工干部。1995—2005年,每年培训理论骨干,到2005年,参训率达100%。1998—2005年,每年举行一次副科级以上干部理论学习考试。
四、建立中心组
1986年后,在县委中心组的基础上,组建县级各部门和各管委、乡镇中心学习组。县委在宣传部先后配备了副县级、正局级、畐级理论教员。2005年,理论教员到各级中心学习组讲课50人次,1000多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听课。
(第四节)社会宣传
1986年,针对“对外开放”、“工资改革”等问题,向干部、职工作政策报告16场次,听众1.3万多人次。1987—1989年深人进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宣传,开展创建文明城镇和农村“三普及”教育。
1990—1997年,各区(镇)配备专(兼)职政工人员669人,开展城乡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社教骨干6548人,组织3250人宣讲队伍。72个业余文艺宣传队演出文艺节目2389个。党的十四大召开后,组织1400多人的宣讲队伍,深人全县基层宣讲十四大精神。
2000年,组织4万余人参加“国庆”系列活动120余次,直接观众超过80万人次。2002年组成文化、科技、卫生、法律政策四个工作组,继续“四下乡”活动。
(第五节)党员教育
1986年,向全县党员宣传整党文件,重点抓“狠刹行业歪风”的教育。建立乡镇党校35所,培训5222人。1989年,全县建乡镇党校93所,办培训班239期,培训8.61万人。1992年,对党员进行邓小平南巡讲话、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讲话、十四大文件等的学习教育。1993年后,配合组织部继续在农村开展党员“创先争优”等活动。1997年在党员中开展“爱祖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教育。1998年后配合县纪委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2004年主要进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及中央、省、市有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有关文件的学习、辅导。2005年,配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组建宣讲团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巡回宣讲16场。
(第六节)新闻报道
1986年3月原县委报道组并人宣传部。1987年全县有业余通讯员400余人,骨干通讯员70多人。省级以上报刊、电台用稿211件,县级以上用稿1136件。1988年后,每年进行一次业务培训或召开一次全县新闻报道工作会。1991年、1993年邀请省、市新闻单位到安岳采访,发表宣传安岳的稿件100余件。1994年4月,《四川农村日报》在安岳设立记者站。1998—2000年,各管委、乡镇、县直各单位落实1~3名兼职通讯员,全部登记造册。2001年,及时准确地报道了“一会一节”全过程,在安岳电视台、电台、《安岳报》推出新闻报道156件。约请中央电视台等22家国家、省、市级新闻单位派人采访,刊出“一会一节”专题消息29件。2004年,配合市委宣传部、《资阳日报》开展“闯四海的资阳人”新闻报道,重点推出“安岳人在西藏”系列报道。2005年,在国家、省、市媒体刊发稿件300余件。
(第七节)干部函授
1985年5月,建立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安岳辅导站。1985—2004年开办党政干部行政管理、经管、法律、财会、金融、税收、文秘、工商行政等10多个专业,培养专科学员756名,本科学员202名,其中有副县级以上干部40多名。
(第八章)统战工作
(第一节)机构
1986年县委统战部编制8人,1996年10月设中层机构两个。2001—2005年编制7名,设统战部办公室、县委台湾工作办公室、联络股。
1982年10月,成立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并设办公室,与统战部合署办公。1988年,民宗外侨旅并人统战部,1989年单列,1997年10月又与统战部合并,1999年4月又单列,2001年12月再次并人统战部,对外挂县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和台湾事务办公室牌子,保留正科级级别。
(第二节)党外人士工作
一、党外人士的培养、选拔和配备
1985年底,全县配有副科级以上党外干部11名。1986年7月至1989年12月,统战部分别举办党外人士培训班2期,培训骨干86名,经统战部推荐,于1986年10月、1989年12月共配备11名党外人士在县政府工作部门和事业单位担任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1989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颁布后,县委发文加大对党外人士的培养、选拔和配备工作力度。1990年1月至2005年12月统战部会同组织部举办党外人士培训班5期,培训党外人士248名,选送92人次到中央、省、市社会主义学院参加培训。
1990年1月至1993年12月,配备党外干部12名。1994年1月至1998年12月,配备19名。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配备28名。全县有副科级以上党外领导干部42名,其中副县级党外干部5名,正科级党外干部5名,副科级党外干部32名。
1985年12月有党外后备干部17名,1986年1月至1989年12月增至25名,1997年12月47名,2000年12月65名,2005年12月80名。
二、党外人士的政治安排
1987年3月至2003年2月,县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人代会共安排党外人大代表242人次,21人次担任县人大常委,78人次担任内江市、资阳市人大代表。
1987年3月至2003年2月,在县政协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和内江市政协、资阳市政协共安排党外政协委员1137人次,144人次担任县政协常委。
1986年1月至2005年2月,有32名党外人士聘为教育督导员、检察员、审计员、党风监督员。
三、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1986年4月,成立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统战部和相关部门职责。1988年7月,县委又进一步明确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范围,1991年9月制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分子工作的意见》,2005年3月,县委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对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给予高度重视。
1986年初,全县建立党外知识分子重点联系单位17个,联系对象160名。1987年1月至1993年12月,党外知识分子重点联系单位29个,联系对象250名。1994年1月至1999年10月,党外知识分子重点联系单位增至37个,联系对象300名。1999年11月至2005年12月重点联系单位68个,联系对象400名。1987年3月至2005年12月,1351人次党外知识分子先后担任省、市,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116人次先后担任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
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1986年1月至2005年12月,县委先后发文22个,对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原则、形式、内容、程序作出具体规定,党外人士通过参加每年人代会、政协会、工商联的执委会、县委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协商会、情况通报会等,共协商议题167个,提出建议、意见935条,调研课题140个,形成调研报告126个,为安岳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为县委决策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