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行、五脏的相生相克规则
五行是木、金、土、火、水,五脏是肝、肺、脾、心、肾。病痛的运转是:受病于我生之脏,传于我克之脏,结愈于生我之脏,死于克我之脏。
五脏与五行的相属:肝属木,肺属金,脾属土,心属火,肾属水。
肝木受病于心火,传于脾土,结愈于肾水,死于肺金。肺金受病于肾水,传于肝木,结愈于脾土,死于心火。脾土受病于肺金,传于肾水,结愈于心火,死于肝木。心火受病于脾土,传于肺金,结愈于肝木,死于肾水。肾水受病于肝木,传于心火,结愈于肺金,死于脾土。
如胆结石病,受病于其所生的心火燥热,使胆汁凝结成石,不能入胃溶解脂肪,又使皮肤得不到脂肪滋润而开裂。要想治愈则需要得到生我之脏——肾水的滋润,才能使肝木恢复生机。不能似治外伤,头痛治头,脚疼治脚。
如腰痛属肾水。受病于所生肝木筋的硬化,愈于生我的肺金的气化能力,使筋得到恢复。
如肺病受于所生肾水的气化不足,使肺叶缺失滋养。要加强生我的脾土营养,才能恢复。
如胃病属脾土,受病于所生的肺金的转输乏力而成结聚。
要加强生我的心火调节力度,使结聚得到化解。
如心病受于所生脾土的运转乏力,使气郁成结。要加强生我的肝木,条达疏泄能力来化解疙瘩。
五脏六腑受病原因大都是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用手来查找头部、面部的痛点、软实点,采用三部九候法来诊治比较实用。
由于经脉的气血运行是手三阴经从头至手,三阳经从手至头;足三阳经从头至足,三阴经从足至头的。要详细查找病痛部位,除找头面外,还得查找背、四肢的气街。按三部九候法查找,能使病痛在皮肤腠理间得到消灭,免于邪气深入到五脏而成大病。
邪毒入脏的传变是:病先发于心而心痛。一日传至肺而咳嗽;三日传至肝而胁肋支满;五日传至脾而闭塞不通,身痛体重;若再过三日不愈,就属死症。冬季多死于夜半,夏季多死于日中。
病先发于肺而喘咳。三日传于肝而胁肋支满;五日传至脾而身痛体重;七日传至胃而胀满;若十日不愈,就属死症。冬季死于日入,夏季死于日出。
病先发于肝而头痛目眩,胁肋支满。一日传至脾而身痛体重;五日传至胃而腹胀;又过三日传至肾,而腰、脊、少腹疼痛,胫酸;若再过三日不愈,就属死症。冬季死于日入,夏季死于早晨。
病先发于脾,身痛体重。一日传至胃而腹胀;三日传至肾,少腹、腰脊疼痛,胫酸;五日传至膀胱,背膂之筋疼痛,小便闭塞;若十日不愈,就属死症。冬季死于深夜,夏季死于早饭后。
病先发于胃,胀满。三日传至肾,少腹、腰脊痛,胫酸;五日传至膀胱,背部和脊膂之筋疼痛,小便闭塞;七日上传至心,身体沉重;若十日不愈,就属死症。冬季死于夜半后,夏季死于中午之后。
病先发于肾,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传至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闭塞;五日上传至心,心胀;八日传至小肠,两胁支痛;若再过三日不愈,就属死症。冬季死于上午,夏季死于下午。
凡病邪传至己所不胜之脏的,多属可治之症,如心病之传肺、肝、脾,肺病之传肝、脾、胃。
最怕克我之脏,如肝木怕肺金,肺金怕心火,脾土怕肝木,心火怕肾水,肾水怕脾土。
最爱结愈我之脏,如肝木爱肾水,肺金爱脾土,脾土爱心火,心火爱肝木,肾水爱肺金。
“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真理。手推助行徐步走,既活动身体,又怡养性情,在安详中逐步恢复健康,是最实用的上策。
二五脏传病发寒热
五脏是相互贯通的,有病则各传其所胜。若不及早治疗,使病邪得以在五脏之间移传,按一般规律,远则三至六月,近则六至十日,五脏传遍就当死矣。当风寒侵入人体,使人毫毛尽竖,皮肤闭而发热的时候,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疗;若风寒侵入经脉,发生麻痹不仁或肿痛症状时,可用电热、掐旋方法去其邪毒。如果不及时治疗,邪毒则由皮毛内传入肺,叫肺痹,发生咳嗽、气喘。若再不治,就传至肝,叫肝痹或肝厥,发生胁痛和吐食。再不治就传至脾,叫脾风,发生瘅病,腹热、心烦、出汗、黄疸。再不治则传肾,叫疝瘕,发生少腹热痛、出汗等症,又叫蛊病。再不治就传心,叫瘈病,发生筋脉掣制拘急。再不治,十日内当死。如心又复传至肺,肺再伤而发寒热交争的,法当三日即死。这就是病传五脏的次序。
有的病,如喜、怒、忧、悲、恐、惊等,就不是次第相传,而是或有余而乘其所胜,不足而被所胜乘之,以致发生大病。如过喜而心虚则肾气凌心,因大怒而肝气强急则肝气乘脾,因悲伤而肺气急切则肺气乘肝,因恐惧而肾虚则肾被所乘,因忧愁则肺气内虚而被心乘。这就是不按次第相传的道理。所以脏病有五,传化则有廿五变。所谓传,就是相乘的另一名称。
如果用三部九候法,自我找寻病痛部位,有痛感或皮腠坚实处,用“掐、旋、拍”三法祛除其毒,自我诊治,那就方便多多。再在七步功法中找适合自身的两到三步功法,每天晨练一小时,并持之以恒,就能以正胜邪而安享晚年之乐。
三五脏传病而兼发
身发寒热而兼骨痛的,应取膀胱经的玉枕穴(在脑后入发际一寸五分处,旁颈脊一寸五分处),掐而旋之。
身发寒热而懈坠,胫骨疲软无力,四肢沉重,气短语塞的,取督脉至阳穴(在七胸椎下)。
肺受邪发寒热不得卧,喘咳,呕沫,胸满,胁膺急,息难振栗,脉鼓,气膈,胸热,汗不出,腰脊痛,取膀胱经肺俞穴(在胸三椎下,离椎一寸五分处)。
寒热,心痛,心与背牵引痛,胸闷,呼吸不利,咳嗽,多痰,流涎,心烦时噎塞,饮食不下,时呕,汗不出,目昏流泪,取膀胱经心俞穴(在五椎下,离椎脊一寸五分处)掐而分之,旋而散之。
咳嗽,呕吐,膈寒,饮食不下,发寒热,皮肉、骨节痛,气短,胸胀而支撑两胁使膈不安,胁痛,腹胀,胸脘痛,上气喘促,肩背痛,不出汗而咽塞腹痛,肌肤常湿,心痛,取膀胱经膈俞穴(在七椎下,离椎脊一寸五分处)掐而分之,旋而散之。
咳嗽而两胁胀满拘急,呼吸不利,不能反身转侧,腋、胁、筋急与脐互牵作痛,脊背反张,目睛上视眩晕,眉痛,惊恐,目昏,腹胀,胸咳,鼻酸,喘息,气短,取膀胱经肝俞穴(在九椎下,旁脊一寸五分处)。
发寒热,食多而身瘦,两胁牵引而痛,胃脘痛上冲心,心悬而悸动不安,下引脐部,少腹拘急痛而热,面黑,目昏,喘咳日久不愈,呼吸少气,尿赤浊,取膀胱经肾俞穴(在十四椎下,旁脊一寸五分处)。
寒热,头痛,取督脉水沟穴(在鼻下)。
寒热,肩肿,牵引胛骨痛,臂酸痛无力,取小肠经臑俞穴(在肩胛骨上部肩臑处)掐而旋之。
咳嗽,气上逆而喘,卒然失音不能言语,颈有气聚致喉痹而咽干,气急喉有声,项肿,肩痛,胸满,腹皮热,气塞,心痛,头痛,面热,全身肌肉不知痛痒而发麻木不仁,取任脉天突穴(在喉结下二寸处)掐而旋之。
肺急迫,胸痛,身恶寒,胸满闷,常呕胆汁,喘息,气逆,多痰,面腹浮肿,咽难喉痹,皮肤、骨节痛,取肺经中府穴(在前胸旁肩处)掐而旋之。
身发寒热,胸中胀满,头痛,四肢不举,腋下肿,气逆,喘促,喉中痰鸣,取心包络经天池穴(在腋下三寸,乳头外一寸,四肋间)掐而旋之。
咳,胁下积聚,喘逆,卧不安时发寒热,取肝经期门穴(在乳下肋间)掐而旋之。
身发寒热,腹胀,心郁不乐而呼吸不利,取胆经京门穴(在腰中季胁下)掐而旋之。
身寒,心烦,手臂麻木不仁,吐涎,唇干,手拘挛,指痛,肺胀喘,耳鸣,咳喘气逆,臂痛,呕吐,饮食不下,腹胀,取肺经少商穴(在拇指端内侧)。
唾血而时寒时热,取肺经鱼际穴(在掌桡侧),用掐法;取尺泽穴(在肘窝横纹中),用旋法。
臂厥,肩、胸膺胀满疼痛,目赤,掌热,全身时冷时热,缺盆中掣痛,屡作欠伸,气喘,臂痛,呕吐,烦闷,取肺经太渊穴(在腕横纹桡侧)掐旋之。
身发寒热,胸背拘急,喉痹,咳嗽,气上逆而喘息,掌热,频打哈欠伸腰,出汗,好忘事,四肢厥冷,尿白,取肺经列缺穴(在腕桡侧上一寸五分处)。
胸胀甚,两手交于胸而昏闷,喘息气逆,取肺经天府穴(在上臂腋下三寸处)掐而旋之。
心烦,咳嗽,寒热,时而呕逆,取心包络经劳宫穴(在掌心处)掐而旋之。
寒热,口干,喘息,眼急缩痛,时惊,取大肠经三间穴(在食指桡侧节后手背处)掐而旋之。
胸满,耳前痛,齿痛,目红肿痛,颈肿,身发寒热,口渴,饮水则出汗、不饮水则皮肤干燥而发热,取大肠经曲池穴(在肘横纹头)掐而旋之。
受风邪而发寒热的,取三焦经液门穴(在小指、四指间近掌背处)掐而旋之。
身发寒热,颈及颔部肿大的,取小肠经后溪穴(在小指外侧节后横纹尖处)掐而旋之。
身发寒热而时常呕吐的,取脾经商丘穴(在内踝前下部)掐而旋之。此穴亦治一切足病、脊髓病。
呕吐,四肢厥冷,胁下胀满,咽干喉痛,膝外侧痛,胫骨酸痛,腋下肿,唇肿,嘴角裂痛,取肝经太冲穴(在足背一、二趾间前二分处)。
男患少腹胀闷如蛊病,女患经闭如阻病,身发寒热,少腹肿的,取肾经阴谷穴(在膝窝内侧)。
少腹痛,排泄糜粥样大便,手小指、四指间发热,恶寒,发热,身痛,唇干,不出汗,毛发枯焦,肌瘦气喘,腹内发热,身不欲动,腰掣少腹痛,突发惊狂,取胃经巨虚穴(在膝下外侧六寸处)、下廉穴(在巨虚穴下三寸处),均深掐而旋之以散邪毒。
胸满,腋肿,时咬舌和腮,耳下颈肿,胫酸头眩,枕骨部及颔和腮肿,目干涩而身痹痛,恶寒战栗,季胁胀满,身发寒热,胸、胁、腰、腹及膝外侧痛,取胆经临泣穴(在小趾、四趾跖骨夹缝中),掐而旋之。
寒热酸痛,四肢不举,腋下肿,喉痹,脾膝胫骨摇,酸痹不仁,取胆经阳辅穴(在足外踝上四寸处),掐而分之,旋而散之。
身发寒热,髀和胫部弛缓不能用力,应取胆经阳交穴(在外踝上七寸处)掐而旋之。
身发寒热,腰痛如折,取膀胱经束骨穴(在足小趾外侧节后赤白肉际间),掐而旋之。
身发寒热而目视物不清,咳嗽,气喘,应取膀胱经通谷穴(在足小趾外侧节前)掐而旋之。
身发寒热而时叹息,头重,足寒,不欲食,足痉挛拘急,取膀胱经京骨穴(在足外侧下赤白肉际处)掐而旋之。
身发寒热而痔核肿,脱肛,应取膀胱经的承山穴(在腨肌下部分肉间)或承筋穴(在腨肌中部),均掐而旋之。
足跟寒凉而膝拘急,腰脊强痛牵引腹痛,会阴和大腿内侧发热而阴部痛,身发寒热,膝酸沉重,取膀胱经合阳穴(在膝腘纹下二寸处)掐而旋之。
寒热多因肺、脾、肾阴虚所致,掐膝眼以去热邪,俯撑踮脚以壮肺肾之气为上策。
四邪入五脏成积聚而传病
邪气传入肠胃之外的幕原之间,这是隐藏曲折之处,气血不能畅流,使邪气积聚成块。其留于孙络处是上下移动的,肠间之水,濯濯有音,有寒则腹满,故时切痛;如留于胃经则挟脐而居,饱则大,饥则小;留于缓筋则饱痛饥安;留于伏冲脉者揣之应手而动,用力则热气下于股间如汤沃;留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弗得;留于俞脉者则津液不通。这就是邪气传变成积的情况。
寒气厥逆于下,则足部血脉凝滞而胀满使胫寒;寒从下而上入肠胃,使腹部胀满,迫使肠外汁沫结聚不散,日久就形成积块。或饱食多饮,使血脉充盈而胀满,再加起居不节,或用力过度使络脉受伤。若伤上行的阳络,血就外溢而为衄血;若伤下行的阴脉,血就内溢而为便血;若肠外的络脉受伤,血溢肠外,遇寒就血凝成积块。凡是皮薄不润,肌肉不坚而松弛的,易受邪气侵入而患积聚。若再对饮食寒热不加注意而致肠胃受损,积聚停留就成大病。
病有腰、髀、股、胻皆肿并环脐疼痛的,叫伏梁病,是寒气厥而上逆所致。如用烈药攻,就会使水液留滞,发生小便不利的癃病。
伏梁病有少腹坚硬,上下左右都有根的。由于少腹内包着大量浓血,在肠胃之外,所以不可治疗,常因用手切按而痛闷致死。此病若下迫二阴则泄下浓血,若上迫胃脘则出膈使胃脘处生痈。生在脐上为逆症,生在脐下为顺症,所以环绕肚脐周围疼痛。切忌妄用攻下劫夺之法,以免徒伤正气,反而使病邪弥漫。治之法,只有练手推助行徐步走功,多走路活动身体,增强自身免疫力,默念“嗨哟嗨唷”。“嗨”字发自少腹气冲穴,是宗筋处,属阴;外应于脑门太阳穴,属阳,使阴阳得到平衡。再配以手拍足尖功,调动跷脉,滋润筋络,调和气血,使聚结逐渐化解。
《难经》曰:心之积名伏梁,从脐上至心下,其大如臂,迁延日久不愈,自觉心烦、心痛。由于五脏之病传于所胜,所以肾病传心,心病传肺。如时值秋季,肺主于秋,则其气旺盛不受邪气,因而留积在心而成积。
《难经》曰:肺的积病叫息贲,在右胁下,大如覆杯,迁延日久不愈,使人洒洒恶寒,气上逆而喘咳气促,能发肺痈。
这是在春季得的病。病因是心病传肺,肺病传肝,而时在春令,肝主于春,其气旺盛不受邪气,因而留积成肺积。病在胁下不在胃,所以不妨碍饮食。治疗可以连续多次用双手交叉,反手托举或上举的导引法以疏通气血。
《难经》曰:肝之积名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如龟状,久久不愈发咳逆;脾之积名痞气,在胃脘大如盘,病四肢不收,发黄疸,多食不长肉;肾之积名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上下无时,久不愈令人喘逆,骨痿,少气。
是夏受邪,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因夏主不受邪,所以留积为积。
息贲病,时常唾血的,应取任脉巨阙穴(在胸骨下一寸五分处)掐而旋之而逐渐散之。
腹中有积而上下活动的,应取督脉悬枢穴(在十三椎下,一、二腰椎间处)掐而旋之。
腹有寒疝积聚,胸痛呼吸不利的,应取小肠经天容穴(在下颚隅耳下处)掐而旋之。
心腹痛或疝积,时常发作而气上冲胸的,取肺经云门穴(在胸侧肩隅处)掐而旋之。
心下有积聚,大而坚硬的,取肾经肓俞穴(在脐左右各五分处)、肝经期门穴(在乳下)及任脉中脘穴(在脐上四寸处),均掐而旋之。
脐下寒疝,绕脐而痛,气上冲胸,呼吸不利的,取任脉中极穴(在脐下四寸处)掐而散之。
奔豚病,气上冲至腹,腹胀坚硬,痛掣前阴,不能小便,睾丸上缩入腹,取任脉、冲脉、脾经会穴三阴交穴(在内踝上三寸处)掐而旋之。
奔豚病,气上冲,腹胀痛,舌强,阴肿,先掣腰,后掣少腹,使髋和少腹坚硬作痛,向下牵引阴中,小便难而睾丸上缩,取任脉石门穴(在脐下三寸处),掐而旋之。
腹有结聚,时发剧痛的,取肾经商丘穴(在脐上二寸旁开五分处)掐而旋之。
脐下有积聚疝瘕,或胞中有积血,取冲脉肾经会穴四满穴(在脐下二寸旁开五分处)掐而旋之。
脐部寒疝绕脐疼痛,常气上冲心的,取胃经天枢穴(在脐旁各开一寸处)掐而旋之。
奔豚病,睾丸上缩入腹,痛掣阴茎的,应取胃经归来穴(在脐下六寸旁开一寸处)掐而旋之。
奔豚病,气上下冲逆的,取肝经期门穴(在乳下)。
疝瘕,脾中急痛,循胁上下抢心,腹痛积聚,取脾经府舍穴(在小腹侧旁股处)。
奔豚病,腹胀肿满的,取肝经章门穴(在胁侧软骨下,用肘夹胁处肘尖即是)。
少腹积聚,取心包经劳宫穴(在掌心)。
环脐痛,睾丸缩腹,少腹硬痛,不得卧,取肝经太冲穴(在足大趾、次趾岐骨间)掐而旋之。
寒疝下至腹肌,腰膝痛,皮寒如冷水,少腹的一切疝病,按之则膝上有寒凉感及下肢痿弱厥冷的,都取胃经阴市穴(在膝上外侧三寸处)。
大疝,腹坚硬的,取胆经丘墟穴(在足外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