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悦读MOOK(第七卷)
23871800000028

第28章 书海巡游(1)

今日三峡

汪永晨

二○○七年十月二十三日我乘“长江”号游轮从宜昌出发逆水而上进入三峡。让我没想到的是原来两岸那么高耸的峡谷,如今很多地方已像土坡。二○○五年,大坝初建成我也走过一趟三峡,那时水位是一百三十五米,如今却已是一百五十六米了。也就是说,现在长江水位,坝址附近比原来涨了近百米,库区也涨了有七十到八十米。水面宽了,大山矮了。

那次我感叹的是长江的水清。我乘船走过六次三峡,前四次是没有修坝之前,江水都是黄色的。所以刚看到江清时,觉得三峡的江水和我在长江源区看到的绿色有些接近了。可当时船上的专家却告诉我这叫清水下泄,对两岸,对鱼都不是好事情。泥沙是江水的营养品,它为长江水生生物的丰富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水清则无鱼,我想起来这其实是我们的老话。

水利部长江委技术经济学会秘书长翁立达先生告诉我们,现在长江的清,一是上游本来下暴雨的那些地方,这些年没有足够的雨冲下泥沙来。另外上游修的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水坝已经把沙子拦了一道又一道。清水下泄,对三峡两岸的地质结构影响很大,已经造成的崩岸现象不能再不引起高度重视。

二○○七年九月二十五日《新华网》武汉有消息说,中国高级官员和专家学者二十五日在长沙召开的研讨会上表示: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安全存在诸多新老隐患,如不及时预防治理,恐酿大祸。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汪啸风透露,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国务院第一百八十二次常务会上,讨论解决三峡工程一些重大问题时认为首要的问题是生态环境问题。

《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二○○七年九月二十五日在《长江论坛》上由高官解读后,让国内外的新闻界可又忙乎了一阵子。因为它坦陈了三峡修建大坝后出现的一些问题。这份报告让我更关注的是,它的题目“保护”是放在“发展”前面的。

这几年,因为对水电站对中国江河影响的关注,因为正行于三峡大坝前,在这二百七十二页纸的报告中,我先翻到了水电站对长江的影响这一节。我看到了下面这段文字:国际公认百分之四十为水资源开发程度警戒线。而金沙江流域规划的水库总库容达到径流量的百分之八十三。随着规划水电站的逐步实施,长江上游地区水库总库容将达到河川径流量的百分之六十一。

长江体检报告主编之一翁立达说:梯级开发是长江上游水电开发的重要特点。长江上游金沙江干流与雅砻江、岷江、大渡河、乌江等均将建设一系列梯级水电站,梯级水库的形成,将完全改变河流的水文和理化特性,对河流生态环境产生显着的潜在与叠加影响。特别是梯级水库最直接的影响是破坏了河流的连续性。洄游鱼类是水生态系统中重要指标生物之一,它的消亡将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完整性。长江上游是许多洄游鱼类的重要栖息地,洄游鱼类需要三场一道(繁殖场、育肥场、产卵场,洄游通道),梯级水库的建设造成洄游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命通道被阻断,一些洄游鱼类由于失去了原有生境可能灭绝。水库形成后,河流流态发生由激流到缓流的改变,也将使原有的适应激流型的鱼类失去生境。采用修建鱼道等过鱼设施的办法不仅增加工程成本和技术难度,而且对其效果尚有不同认识,所以目前已建大坝均未考虑修建鱼道等措施。此外,一些径流式电站更会对鱼类等水生生物造成毁灭性影响。

“二○○六长江淡水豚类考察”,队员由中国、美国、瑞士、日本、英国、德国六个国家的科学家及观察员组成。三十八天的考察结束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王丁博士介绍,本次科考集中了一批世界一流专家,并采用了最先进的观测方法,包括截线抽样法和声学观测法,在白鳍豚的历史分布区长江中下游还没有发现一头白鳍豚。

近年来,我在采访中得知三峡工程修建后,为了保护长江上游珍稀和特有鱼类,减免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国家设立了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是,继三峡大坝修建后,又开始的金沙江一期工程,即向家坝、溪洛度水电站工程实施后,将使长江上游河道与水文情势等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保护区内与渔业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各水文要素发生巨大改变,主要是水流流速减慢,洪峰削弱,水温降低等等。这些生态变化对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这些变化直接导致许多珍稀鱼类产卵场被破坏,合适的栖息生境大规模缩小,从而对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

连自然保护区内的珍稀鱼种都难逃修电站的影响?我问翁先生,自然保护区评定的标准是什么?这些标准要根据我们人类的开发而改来改去吗?鱼能按照我们人类的指挥棒“移民”吗?

翁立达先生非常遗憾地说,他们的研究表明:随着长江干流葛洲坝和三峡水电站以及沿江堤、闸工程的建设,生活在长江的河海间洄游的鱼类如鲟鱼、鲥鱼等珍稀鱼类已大为减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原产卵地在上游合江至屏山,长约八百公里,原有十六处产卵场,葛洲坝电站建成后,虽然在葛洲坝下游形成了人工产卵场,但符合中华鲟产卵的三个条件,即九至十三米水深、稳流与产卵场面积大大缩小,仅为原有的百分之一至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鲟产卵场原分布于金沙江下游和重庆以上的长江干流,产卵季节为三月至五月,习惯在河滩砾石间产卵。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产卵场在长江上游岷江和嘉陵江等支流,卵具微粘性、散布在石块缝隙中发育,幼鱼可随江漂流到中下游及通江湖泊。若在这些河段建设水库,河滩将被淹没,原有的产卵场被破坏,将直接影响这些珍稀鱼类栖息地和洄游通道。长江里的四大家鱼——草鱼、青鱼、鳙鱼、白鲢都具有半洄游性。现在已有八个四大家鱼的产卵场被淹掉了。二○○七年夏天我曾经采访过长江委的专家,那时得到的数字是,四大家鱼的鱼苗锐减百分之八十。三年之后,二○○七年第四期《中国国家地理》上的数字,四大家鱼锐减的数字上升到百分之九十七。

我们的船走在三峡里时,翁先生告诉我:四大家鱼的产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温和涨水等环境因素,在四月底至五月初的繁殖期,如果水温不到十八摄氏度,即使涨水也不产卵,如达到合适的水温,遇河流水位陡涨,可刺激家鱼产卵,产卵规模与涨水幅度正相关,鱼卵在随水漂流过程中发育、孵化,漂流距离可达三百至四百公里,但流速需大于0.2m/s以上,否则鱼卵和鱼苗会下沉而不能正常发育,像这样产漂流性鱼卵的鱼类,在长江干流有二十多种。河道转变成水库后,因河滩淹没,产卵场减少,流速减缓,鱼卵将难以漂流孵化。

翁立达先生曾是水利部长江委员会的高官,在长江上工作了四十二年。《长江的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第九章“长江上游地区水电开发”是由他撰写的。面对记者他坦陈:三峡工程有利也有弊。兴建水库后,通过人工调控,减少了洪水灾害,提高了水利用的保证率。但同时减弱了河道的自然洪枯过程,而水生生物的生境需要有一定幅度的变化。生物多样性常与生境的复杂性有直接的关系。河道周而复始的洪、枯现象是河流和河道形成的必要条件,洪、枯演替引起了河流水位、水温、水量、含沙量和消落带等的变化,这也是维持河流自然生境的需要,是维系河流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翁先生说: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由大坝与水库的形成而引起。工程的兴建和水库的形成将部分改变河流的水文情势,从而使河流的生态与环境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对流域的生态与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有些影响是短期、可逆的,有的则是长期、潜在和不可逆的。而目前三峡水库的消落带是指:待三峡工程完工后,为保证发电需要,三峡库区冬季正常蓄水位为一百七十五米,而夏季为防洪,水位降到一百四十五米,这其间三十米水位落差暴露出的土地就是消落带。消落带是江岸带中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带。水浸泡后的两岸,常常引起滑坡和崩岸。国土资源部专家、三峡库区地灾防治工作指挥部指挥长黄学斌在二○○七年九月在长沙召开的“长江论坛”上说:时常发生的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库区民众生命安全,滑坡入江后会造成涌浪灾害,浪高最高可达数十米,波及数十公里范围。清水下泄对长江中下游最险的荆江河段堤防的威胁也引起湖北省高度重视。湖北省副省长李春明说:近年来,荆江崩岸险情频次明显增多,崩岸长度明显增加。“据研究分析,今后长江河床将发生长距离的沿程冲刷和横向扩展,对河势控制和护岸工程带来较大影响,并引发新的崩岸。”

我们的“长江”号游轮在三峡的三天里,每天上午船都是在大雾中穿行,能见度很低。只有过了中午天才慢慢放晴。我问翁先生,前几年我听一位政协委员说他们到三峡考察,当地人告诉他们三峡水位升高后,现在江上每天上午的大雾都难以散去,三峡修坝其中一个功能是航运,上午的大雾对航运有影响。翁先生说,在做工程环评时,这个问题是考虑到的。但现在江上大雾的时间之长和地域范围之广,确实和预先想到的有所不同。这对航运是有影响,但是现在江上有很多滚装船,就是车可以开到船上的那种船,运输能力很强。翁先生告诉我一个数字,说明的是现在三峡的航运货运量不但已经完成了当年设想的运营额,在三峡建设还没有全部完成的情况下,已经接近设计的标准。

对于我很关心的气候问题,翁先生首先对去年重庆大旱,今年重庆大水,一些官员,甚至是科学工作者出来说与三峡无关表示有不同意见。他说,才一年、两年、三年的运转怎么就能下结论?去冬今春,长江支流岷江都江堰灌区出现了冬干春旱。总降水量普遍较常年同期偏少四至七成,都江堰渠首引水流量创十年来新低。二○○六年十一月六日有报道称:水位下降,洲滩裸露,鄱阳湖出现了建国以来历史同期最低水位。据二○○六年东洞庭湖渔政部门提供数据,由于大片水域干涸,已有二千一百户七千六百名渔民座船搁浅受困,三分之二的渔民已无业可作。二○○七年一月三日,长江湖北沙市段水位是-0.77米,低于有水文记录以来的历史同期平均值,创下一百四十多年来的最低纪录。这些不能不说和全球气候变化有关,但这些江段也正是近年来我们大做“文章”的地方。就在我上船之前,还看到《长沙晚报》二○○七年十月二十二日报道:二十一日上午八时,湘江长沙段水位降至二十五点八九米,比十月十日下降一点一三米,接近历史最枯水位。

关于这两年洞庭湖和鄱阳湖出现的历史水位最低记录,和洞庭湖今年的老鼠“大闹天宫”,翁先生说这和三峡电站的修建有关,来水少了嘛。但他认为这对洞庭湖来说也是有利有弊。洞庭湖是长江的“口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蓄洪、湿地基因库。本来每年随水而来的泥沙的挑战,会使洞庭湖越来越小。现在泥沙来得少了,湖底泥沙的淤积少了,这对洞庭湖来说是好事。当然,枯水期提前和水位下降严重,这是今天的大患。

不过,翁先生还是非常肯定地说:这么一条大江,水库形成后,三峡一些段面水位上升了七十至八十米,近坝处甚至高出一百米,怎么能不对气候产生影响呢,这是科学常识。在环评论证时这也是在考虑之中的。我们现在需要的数据是,排除了全球气候异常的变化后,局部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需要时间。

我们乘坐“长江”号在江上行走时,会看到大片大片垃圾从我们船边流过。有时甚至看到像是一个小岛似的垃圾堆从江那边漂近,漂远。翁先生却说,这算什么,水库刚蓄水时在三峡里行船,船的两边都是垃圾,船是在垃圾里穿行。现在已经好多了,但问题依然严重。如今,长江干流沿岸城市污水排放量约占全流域排放总量的百分之五十左右。各城市污水处理率较低,平均处理率不足百分之三十;处理深度不够。绝大多数污水经由约一百八十多个排污口直接入江,而这些排污口百分之八十以上未达到排放标准。在城市近岸水域形成约四百公里的污染带,占干流污染带的近三分之二。据不完全统计,二○○四年三峡库区支流库湾累计发生“水华”(水的富营养化)六起,二○○五年累计发生十九起,二○○六年仅二至三月份累计发生十余起,二○○七年到十月为止累计发生八起。三峡蓄水后回水区水流减缓,严重的只有每秒一点二厘米,几乎不再流动,这使得扩散能力减弱,周围近岸水域及库湾水体纳污能力下降。“水华”现象开始时常光顾三峡库区。这种现象,原本主要发生在湖泊类静态水体,在河流中出现实为罕见。

据世界银行测算,中国的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已经占到当年GDP的百分之八。而中科院测算的数据说,环境污染使我们国家的发展成本比世界的平均水平高了百分之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到GDP的百分之十五。国家环保总局的生态状况调查表明,仅西部九个省区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当地GDP的百分之十三,等于是甘肃和青海的总和。

和翁立达这样的官员聊天我的问题可以提得直截了当。我们谈到上游的虎跳峡时,用翁先生的话说,虎跳峡高坝方案已经被否定了,很多高官都说了话,如果破坏太可惜。并不是不修,而是上移。我说上移,金沙江上游生态更脆弱。

聊天中我知道,现在让翁先生十分担心的是:当前在长江上游的水电开发中,出现了“五大电力公司”跑马圈水的局面,出现了开发主体多元化的状态,这给将来的长江流域水利水电工程的统一运行、调度管理带来了潜在的危机与巨大的挑战。他说,避免出现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控制开发程度,是我们现在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不过,这份给长江体检的报告中也说到:水库对生物的影响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梯级水库对生物的影响更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由自然生境转变成人工环境后,在自然生境的破坏,人工环境的形成的过程中,一些生物会通过自身调整以逐步适应新的环境,但另一些生物会因不适应新的生境而发生退化或消亡。由于河流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其中各种生物均有其特定的地位与作用,不同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因此一个物种的消亡,必然会影响其他生物的存亡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因此,大坝及水库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水库建设的响应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长期观测和研究才能有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