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唐代名医孙思邈在《枕上记》中说:“清晨一盘粥,夜饭莫教足。”《饮膳正要》中说:“晚饭不可多食,晚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因为晚上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逐渐减低,消耗的热量也比白天明显减少,晚饭吃得过多就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使人发胖。同时晚饭吃得过饱或过于油腻还会增加胃肠负担,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现象,并影响睡眠,即所谓的“胃不和,卧不安”。特别是老人、小孩消化能力本来就不强,夏季就更差,吃得过饱,难以消化,容易使脾胃受损,导致胃病,正如谚语所说“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汉代名医张仲景早在《伤寒论》中就提出“损谷则愈”,即在保持身体基本热量需要的基础上,少吃一点儿,很多病自然就好了。我们现代的一些常见病,如糖尿病、痛风、高血脂,与饮食不节制有密切的关系。古人提出的“损谷则愈”到现在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夏季饮食宜清淡
《吕氏春秋》中曰:“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经常吃肥甘厚腻、煎炒烹炸、过于辛辣的食物,可在体内生痰湿,日久使肝阳上亢、脾阳虚衰。其实无论在哪个季节都应该以清淡饮食为主,尤其是夏季。因为在夏季,人体本身顺应阴阳变化而出现阳气宣发,若是常吃肥甘厚腻之品,会加重脾胃的负担,造成脾阳虚弱,而出现痰湿。故《孙真人卫生歌注释》说:“三伏天,食物尤要淡味节减,使脾胃易于磨化,则腹疾不生。”是说夏天要吃脾胃容易消化的简单的饮食,这样才能杜绝胃肠道疾病的发生。清淡的饮食,就是平常说的“粗茶淡饭”。主食要以五谷杂粮为主,副食以豆类、蔬菜、水果、菌类为主。清淡饮食不是完全的素食,肉类含有人体必需的蛋白质,完全素食容易造成营养不良,所以对肉类要少食、淡食。烹饪以清蒸、水煮为主,减少煎炸,少放油盐,尽量保持食物的原味。
五、夏季饮食要注意卫生
中国有句俗语说得好:“饮水洁净,不得瘟疫。”“夏至日浚井改水,冬至钻燧改火,可去温病也。”“病从口入。”说明古人在很早以前就认识到了不干净的饮食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调疾饮食辩》中说:“春夏大雨,山水暴涨,有毒,山居别无他水可汲者,宜捣蒜或白矾末少许,投入缸中。”《本草正义》中记载:“故时疫盛行,宜浸贯众入水缸中,常饮则不传染,而井水沉一枚,不犯百毒,则解毒之功,又其独著。”这些记载体现了古人在预防夏季消化道传染病方面的聪明智慧。
夏季尤其是长夏,潮热的气候特别适合细菌和病毒的滋生繁殖,再加上夏天人们喝水多,胃酸被稀释,消化道的防御功能减弱了,再不注意饮食卫生就特别容易患肠炎、痢疾等消化道传染病。所以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的最主要的措施。不要买变质的食材,食物最好现做现吃,过夜食物要充分加热后再吃,生吃瓜果要清洗消毒。在做凉菜时,应加蒜泥和醋,既可调味,又能杀菌,还有增进食欲的作用;不要过食生冷,保持脾胃功能的强健。注意这些方面就可以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秋季养收,做最丰收的女人
秋三月是指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夏去秋来,大自然的阳气开始收缩,阴气逐渐增长,碧空如洗,地气清肃。秋三月是阴长阳消的时候,所以女性养生应以“收”为主。那么,女性在秋季应该如何养“收”呢?
一、秋季要早睡早起
与春夏相比,秋天要早卧早起,因为此时天地之气开始收敛了,人也要收敛,不可以再外散了。一般居住在农村的人到了秋天都有早起的习惯,他们听着鸡叫就要起床了。看来,这也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好习惯。鸡叫的时候也就是天刚刚亮的时候,在早晨5~7点时候天门开,人的气也在此时开了,所以人们一定把握好这个时机及早起床。
二、缓解秋凉之气的伤害
秋季是肺气当令的时节,秋令精神失养可直接导致肺脏功能失调而诱发一系列的疾病。如人们常形容某个人“搂不住火”,其实就是阴虚所致,这种人肝火易旺,很容易发脾气。到了秋季,人的烦躁更为明显。所以,到了秋天,女性的精神情绪要保持安定平静,借以缓解秋凉之气对身体的束缚,做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如何使志安宁呢?女性可以借助养肺功法。养肺法最好在晚餐后进行,选择一处室外空气清新的地方,先慢步走10分钟,然后站定,面对天上明月,两脚分开与肩平,两手掌相搭,掌心向上,放于脐下3厘米处,双目平视,全身放松,吸气于两乳之间,收腹,再缓缓呼气放松,持续半小时即可。
三、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如果你秋天还一天到晚在心神不宁,追求外在的事情,那你肺里面气就不够调和了,身体就会变得不好,所以你要开始收敛你的种种作为,保持平静了。怎样才能做到安定平静呢?这就要求我们要收敛自己的思绪,控制自己的心情,遇事做到不急不躁,平静自然,使肺气保持通利调畅。如果我们违背上面的法则,就会伤害了肺气,到了冬季还会发生腹泻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秋季的“收”,是冬季“藏”的基础,如果秋天阳气应当收而未能很好地收,到冬天阳气应当藏时也就不能藏了,于是就会出现阳虚腹泻的病症。
秋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如何做好“秋收”工作,以调节身体的阴阳,全在于自身的把握。当你收获一个金秋的同时,你的身体也会收获一份珍贵的礼物,那就是健康的秋天。
女人在秋天更需要“冻一冻”
中医认为,人之所以患病可分为外因、内因两个方面。从外因讲,当气候的急剧异常变化超过人体的适应时,就会成为致病的条件,侵犯人体而引起疾病的发生,这叫“邪气盛”。从内因讲,是人体由于某种原因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这叫“正气虚”。
由于初秋的雨水多,湿度大,白日气温较高,但夜间却明显降低,人体抵抗力会明显下降,疾病容易侵入体内。秋季人体很容易受外因影响而导致疾病,因为秋季是“寒将来,暑方往”的过渡期。处于气候的这种变化时,人们应该顺应其变化,加强锻炼,以保持良好的净胜状态。
一、秋冻从薄衣御寒开始
立秋之后,天气渐渐变凉。有的女性受凉感冒,早早地穿上厚衣服。其实,秋天天气还不太冷,经过一个炎热的夏天,身体的内热也该疏散了,而大多数健康人,自身有耐寒能力,此时,正是提高身体素质好时机。
古代就有“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的说法。秋季采用薄衣御寒既顺应了自然气候的需要,又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预防疾病、自我保健的作用。
立秋之后,女性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马添衣加裤,把自己穿得严严实实。女性在秋季应尽可能地晚一点增衣,能穿短袖衬衫,尽量不要穿长袖。当然,“薄衣御寒”也不能过于单薄。到了深秋时节,气温很低,就不能在遵循“薄衣御寒”的保健方法了。
“秋冻”也应因人而异,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条件即抗寒、抗病能力量力而行,不可急于求成。秋季,通过对外界气温突然变化的逐渐适应,可提高肌体的适应能力,使自身抗病能力不断增强,可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各种疾病的发生。
因为深秋气候多变,秋冻更要谨慎。因为这种天气会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如果不加小心就会引发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甚至还会使脑血管破裂引发中风,危及生命。
二、女性秋季锻炼要当心
1.防秋燥
秋天气候干燥,易引起咽喉干燥、口舌少津、嘴唇干裂、鼻出血、便秘等症。对于运动者来说,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
2.防感冒
秋季运动时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锻炼时不宜一下脱得太多,应待身体发热后,脱下过多的衣服。锻炼后切忌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着凉。
3.防运动过度
秋天是锻炼的好季节,但此时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此时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
三、女性在秋季要防贼风
到了秋季,天气变得凉爽,人们室外活动也变得多了起来。有些女性每当大汗淋漓时,便脱衣驱热,甚至赤膊上阵。更有有甚者,秋天夜晚,凉风习习,有些女性仍会开窗入睡,或露宿室外。其实这些做法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以上做法极易受“贼风”侵袭,从而会引发偏头痛,甚至发生口眼歪斜流涎。身体受风邪入侵,在腹部,会引发腹泻,在肌肉处易引起紧张性收缩状态,引发全身酸痛,困乏无力。
做聪明的女人,在最该补的时候补
秋天硕果累累,万物成熟,是饮食养生的大好时机,所以,要借助秋天的丰收的硕果调养自身的阴阳。秋季是人食补的黄金时节,聪明的女人一定不会错过这个大好时机的。
一、秋季饮食养生原则
1.多吃秋果,如秋梨、苹果、香蕉、葡萄、橘子、橙子、柚子、山楂等。
2.喝菊花茶。中医认为,菊花味甘性微寒,具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效。菊花可明目、润肺。《神农本草经》认为,白菊花茶能“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气,轻身耐劳延年。”
3.吃秋天时令菜,如秋藕、荸荠、菱角以润肺生津养阴,多吃山药、红薯、土豆以健脾益肺。
4.吃坚果,如核桃、棒子、松子、栗子、柏子仁、腰果、开心果以健脑。
5.少吃辛辣、煎炸、烧烤食物,因为秋燥本已伤津,不能再火上添油。
6.多吃羊肉。羊肉味辛,五味与五脏相关,辛入肺,腥也属于辛,故秋天多食羊肉可以补肺。
二、秋季益补钙
到了秋季,人体对各种营养的需求会逐渐增多,自然对钙的需求也就增加。此时适当地补充一些钙,对身体是有益处的。补钙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如果方法不科学,即使服用大量的钙制剂,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那么怎样补钙效果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