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的新时期续书创作(硕士论文节录)
——以女作家温皓然为考察中心
熊立娟
今人为《红楼梦》作续,除了要在红学家们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续写,符合基本的红学常识规范外,也会面临网友、媒体等多种隐形读者的评价,故而要续出切合原著本意,又能文采斐然、好评如潮的续作就更是难上加难。新生代作家主要代表人温皓然的续作则是其中较为突出的,她的续作以至情至性、丰厚的国学底蕴著称,赢得了极大的关注。作为70后实力派作家,她被北大教授、著名文化学者孔庆东亲切地称为“天津小龙女”,著述颇丰,主张“第三条道路”的诗歌创作,是中国作家协会较年轻的成员和后现代古典主义文学流派的奠基人之一。由于作者奇异变幻而又犀利的笔锋,温续便有了超越前人的独特的文化意义,正如当代《红楼梦》续书研究的拓荒者赵建忠教授所评价的:“《红楼梦续》是温皓然‘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轻’”,“是两百年来《红楼梦》续书史上最优秀的一部”。由于作家本人信佛,故而她的续红作品中就有种看破红尘的飘渺感,体现出时代与传统并重的特点,并且诠释了《红楼梦》新的文化含义,作为新时期续书的典型作品,值得认真研究和深入探索。
新时期以来,《红楼梦》续书的创作大概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是“借题发挥、抒写怀抱”型,以著名作家刘心武为代表;第二种以“探佚学”的成果为前提,对红学有一定研究的张之、周玉清可为代表,这类续书的出现影响到旧版《红楼梦》电视剧对于原著八十回后的处理;第三种则是融合前两类续书模式之长并在此基础上有创造性发展,以温皓然续书为代表。她的续红之作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充分尊重现有的红学文献又有自己的大胆创新,下面试作分析:
作为特立独行于当代文坛的著名女作家,温皓然的《红楼梦续》曾在北京植物园中的曹雪芹纪念馆里朗诵,又有众多文化界知名人士评论,影响较大。她的续作好评如潮,如高原水萱曾这样评价:“神驰幻境的过程中,在神秘莫测的迷人意境里,读那些似曾相识的人物对话,那些似曾相识的故事情节,感受那些经天纬地、妙笔生花的美妙文字,体验着比现实还更真实的虚幻世界和现实生活里所得不到的精神享受,竟觉得这不是温皓然续写的《红楼梦》,而是曹公在那里正襟危坐,将书中人物的命运娓娓道来……”等等,毫不夸张地说温续是继承了曹雪芹《红楼梦》的精华,又传达出自我遗世独立的情怀,尽管《红楼梦续》的主要内容基本也遵循了考证、探佚的规范,然而却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创作手法,创作主旨是普世化构建,因而她的作品更具有深刻形而上意味。
就形式而言,《红楼梦续》又兼具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在艺术旨趣上,“温续红楼”具有佛学梦幻色彩与诗才画笔意境。她那古典幽美、深闳简约的文笔为读者展现了一个魔幻而又真实鲜活的“红楼续梦”。温续所执着追求的叙述风格又是古典文雅中透着犀利敏锐,所谓“倚天照海醉颜红,叶绚三秋傲碧空。赢得丹诚清耿在,贞姿羞列百花丛”,此诗乃文怀沙先生赠温皓然之作。她笔下的人物也同时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同时也为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找到了诗意的栖居地,在似梦非梦中给予世人独特的悲剧之美的体验。
文学语言的绘画美在于语言的形象性,而语言形象性关键在于对象具体化,意念的知觉化。体现绘画美的语句,使我们在经验记忆基础上,再现出客观事物表象,使一幅幅生动的图画浮现在我们眼前,使我们产生莱辛所讲的那种“逼真的幻觉”,从而将我们带到广漠空间之中,温皓然的续作正是巧妙地运用文学语言的绘画美,为我们再现了“红楼”大结局,故而温续透出浓浓的诗意之美,文本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大观园儿女的疼惜,也在诗情画意之间犀利地折现出对于人生悲剧命运的哲思。以走诗歌创作“第三条道路”著称的温皓然发挥了其专长,以一幅幅绚美多彩的画面展现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的坎坷命运。通读全文,不难发现作者以其厚重而又空灵的文笔展现了多变的画面,阐释了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的哲思,其中描述元春喜得龙胎之后贾府喜气满堂的画面正是如此:
看不尽玉女调金鼎,天妃捧玉盘;杯凝红琥珀,袖拂碧琅玕……忽然之间一阵怪风,吹得满天云翻雾滚……一阵惊雷过后,又是水澄珠莹,云散天明了。
这里以三幅画面诠释了宝玉的心路:第一幅是展现了皇上的恩赐,奇珍异宝和荣华富贵的极力渲染,荣国府上上下下欢声笑语,但在这幅极度富贵而人人欢喜的画面之下则是宝玉的无心眷顾,“转眼都丢在了身后”;第二幅画仅仅几个字再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之势,展现了爱博而心劳的宝玉偷偷溜出家门前往水月庵看望芳官的迫切心情,为了安慰佳人风雨无阻;第三幅则是雨过天晴,胜利在望。即将到达目的地,宝玉心情大好则是用“水澄珠莹,云散天明”点出,借用绘画中的构图和透视,以多彩的画面展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没有浓彩重墨和精雕细琢,寥寥数语却能调动读者丰富的想象力并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又传达了“一花一世界”的佛思,足可见作者的写作底蕴。
温续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极大瞩目,不得不提的是文本所选的诗歌作品。作者本人便是一位诗人,她的诗歌清新脱俗,在极具张力的结构下展现悲天悯人的情怀。读其诗如品茶清香沁脾,在画面的切换之时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如《滴水观音》中:“一滴水,莲花盛开;两滴水,慈航普渡;三滴水,穿透人间佛国;她名叫滴水观音,她就是滴水观音。”在不经意之间传达了作者的理念,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红楼梦续》中的诗歌更是体现了作者唯美和哲思并具的特点,其中以林黛玉诗作为最优,择优者摘录如下:
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高低照暮空。(蝉·萤——潇湘妃子)
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急·风·絮——潇湘妃子)
首句是引用唐代杜甫的诗歌《新秋》,以描写新秋物候气象,抒发诗人对年华易逝的感叹。作者借此佳句为读者展现一幅带着哀怨的秋景图,暗合黛玉的身世之感和对命运的不可把握的惆怅。次句则是引用纳兰性德的《饮水词》中的《梦江南》,哀感顽艳的词风却是符合黛玉的情思,安意如曾评价这首词:“此词可解作闺情词,是女子在冬日黄昏时思念心上人。然解作容若思念意中人也未尝不可,他本就多情如斯。”温续选用此句正是恰到好处的表现出黛玉思君不得君的心情,同时以“急”字写出冬日凌厉萧杀之气,这轻若飞雪的杨絮却着急起来,黛玉一个深闺女子唯有轻叹,独自哀伤;后半句,则是急转而下,微风懂得佳人的心事,不忍伤其心,只轻轻吹着,便撩动了胆瓶中梅花的一丝暗香。如此轻盈,又怎能不勾起“断肠人在天涯”的感慨。此句前疾后缓,前张后弛,两幅不同的冬日之景却是极有镜头感。
千秋烟水泣枯鱼,一代兴亡付废墟。纵使重华留帝阙,湘妃深夜亦唏嘘。
前尘如梦亦如烟,锦瑟无声廿五弦。已在高楼最高处,浮云依旧满苍天。
雨霁天青柳叶香,残花有泪付斜阳。升帘怅望终无赖,一片闲云锁梦乡。
(见黛玉《十独吟》)
这是楚辞大师文怀沙为温皓然亲自执笔修改的诗句,87版电视剧本也曾有《十独吟》,不过是以李清照、冯小青为命名的诗歌,网友也有附和之作,但诗歌的旨趣大大异于曹公,宝玉本是“古今不肖无双”的封建家庭的“孽根祸胎”,诗歌却把他塑造成专会讲些好话来“讨老太太的喜欢”的孝子贤孙,这种“大不近情理”的续貂文字,正是与曹雪芹之意不可企及也。温皓然所作《十独吟》则力求贴近原意,再现了黛玉的真情实感。
在画面建构上诗歌也是独具风采:被誉为宝玉的娥皇的黛玉是用尽一生的泪水来报恩的,千年的烟水也不能安慰河里的枯鱼,潇潇斑竹里的哀诉让人神往,哀叹人间难得的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一幅清幽斑竹图,传达的是无限的绵绵相思和感知悲剧命运而无法改变的无奈;第二幅则是借用李商隐的纯美之锦瑟典故,传达黛玉的明洁之心,尘埃落定却是伊人独自等待。这是一幅深闺女子辗转愁肠,渴望蔽野的天空却不可得的调琴图,这里已可以从人生对于自由的追求哲理层面来理解;第三幅作者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斜阳下的独自幽咽图,都说“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然登高独立之后便是永远的孤独。
天外嫦娥不可窥,推窗一任晚风吹。芙蓉花下芙蓉诔,洒泪千行却为谁?
君行万里几时归,池上荷花自在肥。忍看春来春又去,芭蕉不展恨芳菲。
清心一片命何孤,如水如冰在玉壶。莫怅深宵人不寐,梦中仍见百花枯。
(见黛玉《十独吟》)
在欣赏在水一方的独自等待的伊人画面以后,作者进一步展现了荆棘蓬生、物是人非的哀婉,第四幅画展示的因感念晴雯的逝去而悲叹自我命运,对于生命中所可预示的生无所依、老无所养的惧怕。荆棘满布的房屋、挡不住的流言蜚语,唯有在芙蓉花下吟唱绝世祭文,这样悲痛的画面没有一字是“独”,但给读者的画面却是孤独守灵者的独舞;第五幅则是和续书故事情节相联的思君之情,宝玉被官派离京,在日日思念宝玉的同时又饱受“金玉良缘”的困扰。在花谢花飞花满天的画面中,感叹人生若飘絮,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只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悔恨。这幅图则是独对荷花芭蕉思君图;第六幅图以清冷三更的敲钟声,传达黛玉矢志不渝的情思。生本孤独,桑梓难得再回,遥远的家乡能有一抔黄土来埋葬芳魂吗?这是一幅深夜思乡图,深深的孤独和寂寞让人不得不为之神伤。
池塘几度叹微波,沧海桑田复奈何?春雨每嫌千树少,秋风犹恨一枝多。
一轮明月出山阿,千古清光剩几多?天地茫茫人尽老,今宵谁复伴姮娥?
秋色秋声亦可怜,园中落木欲翩翩。清风来去终无力,不送飞花上九天。
飞雪满身风满衣,禅灯渔火尽依稀。蓬莱未有归来者,一入蓬莱便忘机。
(见黛玉《十独吟》)
心比比干多一窍的黛玉又是何等的聪明灵透,上苍赋予她独特的才情,必然也给了她多愁善感的性子,爱湘云者就不能妄自评论。第七幅画便是展示黛玉悲泣的画面,展示了黛玉独自站在风雨中哭泣,紧接着第八幅画慨叹年华易逝、流年似水,而这梳妆镜又抹去了多少蹉跎年华。第九幅秋风图,因误听宝玉沉船消息的黛玉已然是病入膏肓,然岁月带不走的则是佳人的最后的红颜。这幅绝美的“病西施”的图画尤为让人动怜。最后一幅图画则是梦里水乡,梦非梦、仙非仙,逃不过的是今生命定的承诺。落花如梦、蓬莱难觅,在这样梦幻的场景中孤独地寻觅着,此间种种辛酸无奈表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