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宫秘史
24552700000027

第27章 忠良奸佞任人评——政坛风云篇(2)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张氏兄弟的权力和影响威震神都洛阳,府门之前车水马龙。当时在朝中当权的武承嗣、武三思等本是武则天的娘家亲侄,官爵显赫,也都来讨好张氏兄弟,以盼将来武则天能立他们为太子。有的人甚至争先恐后献媚二张,争着为他们执鞭牵马,像家奴称呼主人一样叫张易之为五郎,张昌宗为六郎。

圣历二年(699年)正月,武则天在宫中新置控鹤府,控鹤府名义上是近卫内侍的官府,实际上是内侍诸官游宴、作乐的地方。武则天视朝听政后,也日夜与这班供奉饮宴、博戏为乐。张易之、张昌宗二人,更仗女皇的宠爱,越来越放纵,无所不至,太平公主及驸马武攸暨,也混迹其间。

武则天还时常召来自己的两位儿子——太子李显、相王李旦,想使他们兄弟二人在这种环境和气氛里,改变一下拘谨懦弱的气质。这些人都是武则天宠爱袒护的人,尤其是武则天和张氏兄弟日后的安危问题,武则天十分担忧。

于是她又想出一法:让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及驸马武攸暨四人与张氏兄弟及武三思等共定一盟约,彼此“誓不相负,富贵同享”。并在明堂之上祭告天地神灵,又将誓文镌刻在铁券上,留藏史馆。自此,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在傲慢、骄横、堕落的路上越走越远。

为了掩饰他们的荒淫生活,武则天又召集宋之问、阎朝隐、李峤、张说、刘知几等二十六位文人学士,在控鹤府编纂《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张昌宗、李峤为修书使。大批文人学士被召集起来,形成了俨若北门学士的新的亲信政治力量。这一集团也是以男宠张易之兄弟为核心的。这显然又是武则天企图重建亲信队伍的新政治策略。

二张恃宠而骄,不仅在后宫恣意专横,而且发展到开始干预朝政,武则天也有意把政务委托给他们处理,二张的势力迅速膨胀起来,武则天复立庐陵王为太子这样的事,都是由二张及其党羽吉顼策划办成的,可见他们对朝政的干预已到了何等地步。文武大臣深为二张干政所恐惶,朝廷上下议论纷纷,人们窃传二张专政,洛阳城里风言说张易之兄弟要谋反。

长安四年(704年)末,武则天病卧在床,朝廷形势顿时紧张起来,问题一下子集中到皇位继承人上。尽管二张根本没有觊觎皇位的资格,而且他们也缺乏政治目标和策略,但是,武则天几个月不上朝见宰相,身边只有张易之、张昌宗侍奉,这使朝臣们心神不安,不知二张会干出什么事来,这促使政变提上了日程。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经过一段时间的周密筹备之后,宰相张柬之,左羽林将军桓彦范、右羽林将军敬晖、右台中丞袁恕等五王领导发动了军事政变。由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带领政变部队,攻下玄武门,直奔武则天卧榻的迎仙宫,张易之兄弟未来得及反抗,便被杀死了。随即又杀掉张昌期、张易仪、张同休等同党。宰相韦承庆、房融以及李峤、阎朝隐、宋之问等数十名党羽均被贬流外地。二张集团顷刻间被彻底打垮。

政变的第二天,便以武则天的名义颁布诏书,命太子监国,第四天唐中宗复位,李唐政权再度重建。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五日,中宗复位后第一天,武则天被迫离开了她做了十五年天子的皇宫,迁居到洛阳宫城西南的上阳宫。中宗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以示慰藉。当时软弱的中宗还是没有胆量去掉武则天的皇帝称号。

尽管如此,武则天也无法忍受失去皇位的痛苦,她骤然间老了,憔悴了。武则天这位在半个世纪政治斗争中的常胜者,最后终于也没有逃脱悲剧性的结局。

刘栖楚舍命尽衷言

唐穆宗死后,他的长子,年仅十六岁的李湛即位,史称唐敬宗。十六岁的孩子童心未泯,比他父亲在世时还要荒唐、贪酒、贪色、贪玩、贪睡。

他即位之初,依然宠信宦官,首先下诏给神策军士每人绢十匹,钱十千。在嬉戏废政方面,敬宗比穆宗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敬宗即位的第二个月,就在中和殿、飞龙院和宦官们击球玩耍,还在中和殿摆乐队,唱歌跳舞,极兴而止。

酒肆图长庆四年(824年)三月的一天,文武百官已经到朝很久,可敬宗却迟迟没有上殿。有的年纪很大的大臣,有些体力不支,长久地站立,几乎要摔倒。后来,谏官左拾遗刘栖楚在一次上朝结束时,以头叩击地面,血流不止,来劝谏敬宗说:“皇上正是年轻体壮之时,怎么能因为贪图安逸,留恋女色,以致很晚还不坐朝呢?先帝的灵柩还没有葬入地宫,歌舞之声已经喧嚣在外。因此臣担心这样下去,国家不能长久。”

敬宗看刘栖楚这个样子,连忙示意宰相李逢吉上前劝阻。李逢吉心领神会,一边扶刘栖楚一边说:“你不必再叩头了,皇上已经知道了。”

刘栖楚站起来,擦了擦头上的血,又对敬宗谈起宦官的事。刘栖楚还没说几句,敬宗就有些不耐烦了,双手一挥。刘栖楚见到这种情景,愤愤地说:“皇上既然不听臣的话,臣就把头叩碎!”

中书侍郎牛僧孺恐怕敬宗发怒,就对刘栖楚说:“你所奏的事情,皇上已经知道了,就不必再讲了,可到门外等候。”

刘栖楚出去后,敬宗不但不听刘栖楚的劝告,反而还想让内官杖责他,最后还是由于李逢吉、牛僧孺再三劝阻,敬宗才没有加罪于刘栖楚。

敬宗就这样整日照样嬉游玩乐,不问朝政,只是以后大臣们谁也不敢再说什么了。

白居易为什么仕途不顺

唐宪宗即位之后,对当时的国家政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还任用了许多像李绛那样正直的大臣作为自己的宰相,但是他仍旧宠信宦官。宪宗为了讨伐藩镇,不惜任用一个宦官头子做统帅。这件事引起一些大臣的强烈反对,其中反对得最激烈的是时任左拾遗的白居易。

我们对白居易的最初印象就是,他是唐代非常着名的诗人,他擅长作诗,名气很早就传开了。白居易也是从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明,生下来刚六七个月,就能辨认“之”、“无”两个字,五六岁就开始学写诗歌。在他十五六岁那年,他父亲白季庚在徐州做官,于是带他到京城长安去见世面,结交一些当时的名人。但是那时候,正是朱溉叛乱之后,长安遭到很大的破坏。特别是连年战争,到处闹饥荒,长安米价飞涨,百姓的日子很不好过。

当时,长安有一个文学家顾况,很有才气,但是他脾气高傲,遇到后生晚辈,常常倚老卖老。白居易听到顾况的名气,便带了自己的诗稿,到顾况家去请教。顾况听说白居易也是个官家子弟,不好不接待。于是,白居易就这样拜见了顾况,送上自己的名帖和诗卷。顾况瞅了瞅这个还非常年轻的人,又看了看名帖,看到“居易”两个字,皱起眉头打趣说:“近来长安米价很贵,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呀!”

白居易被顾况莫名其妙地数落了几句,也丝毫不在意,还恭恭敬敬地站在旁边请求指教。顾况拿起诗卷随手翻着翻着,他的手忽然停了下来,眼睛盯着诗卷,轻轻地吟诵起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顾况读到这里,脸上显露出兴奋的神色,马上站起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热情地说:“你能够写出这样的好诗,住在长安也不难了。刚才跟你开个玩笑,你千万别见怪。”

自从这次见面以后,顾况十分欣赏白居易的诗才,逢人就夸说白家的孩子怎么了不起。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白居易也就在长安出了名。不到几年,他考取了进士。唐宪宗听说他的名气,马上提拔他做翰林学士,后来又派他担任左拾遗。

尽管仕途开始非常顺利,但是白居易不是那种争名求利、向上级阿谀奉承的世俗官僚。他一面不断地创作新的诗歌,揭露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一面在宪宗面前多次直谏,特别是反对让宦官掌握兵权。

但是这次,白居易极力谏阻宪宗封宦官做统帅,惹得宪宗对他非常气愤。他跟宰相李绛说:“白居易这个人,是我把他给一手提拔上来的,他竟然对我这样不敬,我实在忍无可忍了!”

但是李绛却说:“白居易敢在陛下面前直谏,不怕杀头,正说明他对国家的忠心。如果办他的罪,只怕以后没人敢说真话了。”唐宪宗觉得李绛说的确实有道理,也就强压下怒火,勉强接受了他的意见,暂时没有把白居易撤职。但是,过了没有几天,还是把他左拾遗的职务撤掉,改派了别的官职。

白居易写了很多的诗,其中有不少是反映现实的,如《秦中吟》和《新乐府》以及《卖炭翁》等。在这些诗篇中,有的揭露了宦官仗势欺压百姓的罪恶,有的讽刺官僚们穷奢极侈的豪华生活,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他的诗歌通俗好懂,受到当时广大人民的欢迎,街头巷尾,到处都传诵着白居易的诗篇。白居易每写完一首诗,总先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他就修改,一直到能够使她听懂。所以说他写的诗歌是比较接近百姓的,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正因为他的诗反映现实,触犯了掌权的宦官和大官僚,也招来了一些人的咒骂和嫉恨。于是有些人想诬陷白居易,但是一时找不到借口。

又过了几年,白居易在太子的东宫里做大夫。有一次,宰相武元衡被人派刺客暗杀了。这次暗杀有复杂的政治背景,朝廷的官僚谁也不想开口。只有白居易站了出来,他首先向宪宗上了奏章,要求通缉凶手。

这次,宦官和官僚抓住了这个机会,说白居易不是谏官,不该对朝廷大事乱主张,狠狠地告了一状。接着,又有一批向来妒忌白居易的官员,也趁机造谣污蔑,向白居易泼污水。甚至有人说白居易的母亲是看花掉到井里淹死的,白居易居然还写过《赏花》、《新井》的诗,这就是大不孝!众口铄金,白居易也百口难辩,更没有人有很好的办法给白居易辩护,白居易终于被降职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去当司马了。

白居易无辜受到贬谪,他的心情可想而知,所以他到了江州之后,情绪十分抑郁。有一天晚上,他在江州的湓浦口送客人,听到江上传来一阵哀怨的琵琶声,叫人一打听,原来是一个漂泊江湖的老年歌女弹的。白居易见了那歌女,又听她诉说她的可悲身世,十分同情;再联想到自己的悲惨遭遇,不禁心事重重,就这样写下了着名的叙事长诗《琵琶行》: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后来白居易又几次回到京城,做过几任朝廷大官。但是由于当时的朝政十分混乱,像白居易这样正直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于是,他把他全部精力倾注到诗歌创作中去。他一生中一共写了二千八百多首诗,成为我国文学宝库里的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而他为人做官的人格更值得后人景仰!

张九龄是怎样被李林甫挤兑的

唐玄宗在位期间,李林甫由御史中丞宇文融引荐,登上了御史中丞的位置。后来,他又通过巴结宰相何休和武惠妃,居然当上了宰相。

当时朝廷还有非常有名又让人敬重的贤相,一个是中书令张九龄,一个为侍中裴耀卿,他们都学识渊博,而且还敢于面诤直谏。李林甫也非常有自知之明,觉得与这两个人有着同样的官职,他自己确实有着很大的差距,于是他自觉相形见绌,慢慢地就变得很自卑,也很心虚。

而令他更为担忧的,是张九龄对李林甫深有洞察,更十分了解他才能和为人,知道他难当宰相的重任。其实,此前李林甫弹劾张说时,张九龄就提醒过张说注意李林甫这个人,他很阴险狡诈。当唐玄宗想重用李林甫时,张九龄又直言进谏去阻止,他说:“宰相的职位非常重要,关系国家的安危,如果用李林甫为相,恐怕国家早晚会有难。”

但是,唐玄宗没有听从张九龄的劝谏,一意孤行,依然任用李林甫为相,张九龄如此阻止唐玄宗任用李林甫引起了他的忌恨,所以他暗地里寻找机会想方设法要除掉张九龄。

在登上宰相之位时,李林甫就自知才能不如两个贤相,但他不是想尽一切办法提高自己的能力,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赶超其他两位宰相,而是处处想要把他们拉低,以抬高自己的地位。最后,他竟然做起了人身攻击的勾当,企图彻底毁灭对手。

但是,最初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李林甫登相位不久后,由于张九龄“以才鉴见推”,在文学上很为唐玄宗所看中,李林甫虽然非常嫉恨他,但是基于唐玄宗的威力,只好暂时委曲求全,以便先保护好自身的位置。

另一位宰相侍中裴耀卿与张九龄关系十分密切,李林甫由此也恨乌及屋,连裴侍中也倍加痛恨。他时时刻刻欲加害于二位宰相,但是他是一个深藏不露的小人,在表面上没有露出一点马脚,但是暗地里却做了很多的安排。

首先,李林甫为了掌握皇帝的动静与想法,想尽一切方法买通了皇帝的左右随侍。就这样,他对皇帝的举止言行就了如指掌,所以他在应对皇帝策间时,也非常合唐玄宗心意。因此,玄宗对李林甫越来越信任。

其次,李林甫在逢迎皇上的同时,开始挑衅两位宰相。

恰好这时,争宠的武惠妃想要玄宗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于是在玄宗面前诬蔑当时的太子说:“太子勾结党羽,想要谋害臣妾母子,迟早对皇帝也十分不利。”为此玄宗十分生气,于是,想要废掉太子,但是张九龄执意不让,因此唐玄宗开始对张九龄不满。

此时的李林甫很快就了解到了这个情况,特别高兴自己终于抓住了张九龄的把柄,他当面不发表任何看法,却背后四处散布谣言说:“这本是天子家里的私事,外人瞎掺和肯定有他不可告人的目的!”他的用意其实很明显,就是为了投玄宗和武惠妃所好,主张废黜太子,并指桑骂槐说张九龄干预皇上“家事”图谋不轨。从此使得唐玄宗和武惠妃对张九龄也产生了怀疑。

又一次,玄宗听说边将牛仙客领朔方节度使政绩显赫,想要加封。张九龄知道后,又想极力劝阻,于是还不知道李林甫用心的张九龄找到他商量说:“皇上应该封赏立大功的名臣名将,在边将中稍微优秀些,难道就要考虑加封吗?想要李公和我一起去劝谏皇帝怎样?”城府很深的李林甫当面表示赞同,但张九龄在皇上面前据理力争时,他只是“嘿嘿”、“哈哈”傻笑,一句劝谏的话都没有。不仅如此,他还私下里将张九龄劝阻皇帝的话告诉了牛仙客,牛仙客受了他的蛊惑和煽动,立即面见皇上,说有人背地里挤兑他,还请求辞官。唐玄宗为此也很不高兴。

之后,唐玄宗又想任用牛仙客为宰相,而正义的张九龄认为牛仙客没有读过书,恐怕不能担此重任。李林甫不但不支持,又在一旁劝玄宗说:“若是有才识,何必一定要读过书。天子任用贤才,只管按自己想的办,为什么一定要他同意?”玄宗原本就觉得张九龄几次三番阻止自己封官,他不同意就封不得,那他这个皇帝在什么位置呢?于是,唐玄宗十分赞赏李林甫识大局,顾大体,而对于张九龄就日益疏远了。

有一年,玄宗出游东都洛阳后,想要返回长安。张九龄考虑到当时正赶上农忙季节,皇上返驾,沿途接待,地方负担过重,而且影响农收,因此上奏说:“秋收还没结束,为了不妨碍农收,皇上还是等到冬天再启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