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知道张九龄如此进谏后,故意装作脚疼劳累不堪,走在最后面。玄宗问他怎么了,他故意献媚说:“臣并非脚疼,是有话要启奏陛下。长安、洛阳,是陛下的东西宫。往来行幸随您便,这还要挑时间吗?如果真的妨碍农收,陛下只要免除所经地方的租税就行了。”
玄宗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立即起驾返回长安,虽然沿途影响了农时,但等他回宫并未免除所过地方的租税。张九龄为此又提醒玄宗应该减免所经地方的赋税,唐玄宗听了非常不高兴,从此越来越厌烦张九龄。
后来,大臣严挺之在跟户部侍郎萧灵谈话时发现,他竟然将“伏腊”读为“伏猎”,堂堂侍郎官居然不认识“腊”字。严挺之为他感到遗憾,在一次谈话时,讲给了张九龄听,结果萧灵被张九龄贬了官。萧灵原来是李林甫引荐的,李林甫知道这件事后,心里就更加怨恨张九龄连自己的面子都不给,是公开跟他过不去,更是不把他放在眼里的表现。
而当时的严挺之一贯与张九龄非常要好,还经常看不起李林甫,于是,李林甫向玄宗诬告严挺之徇私。唐玄宗要严惩严挺之,于是张九龄出面为他辩解,但是又被李林甫诬告为是他们结成一伙,有非分之想。结果,当时已经对张九龄忍无可忍的玄宗又听信李林甫的话,罢免了张九龄宰相的职位。
空缺出一个宰相位子,唐玄宗也就趁机升牛仙客为宰相,但是监察御史周子谅上书弹劾说:“牛仙客不是什么贤才,为什么让他任宰相一职?”玄宗听了,非常生气,这时候的李林甫又在一旁煽风点火,说周子谅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更为狠毒的是,他还怂恿玄宗将周子谅处死。
而已经被李林甫蒙蔽了双眼的玄宗再次听信了李林甫的话,下令将周子谅处死。李林甫的目的再次达到,但是他还不罢休,竟然向玄宗进言:“周子谅是张九龄推荐的。”于是,玄宗将张九龄贬为荆州刺史,永不得返回京城,当时受到株连流贬的还有几十人之多。
张九龄从此就被李林甫彻底地挤出了朝廷,剩下的人全部成了李林甫的同伙,那么他就独揽大权了,蒙在鼓里的唐玄宗还欣喜的把他当成自己的左右臂膀,自己眼里的“红人”,他自己并不知道,在他身边的其实是一颗定时炸弹。
安禄山怎样叛乱的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地区)发动了叛乱,十五万叛军络绎南下,不绝于道,直指都城长安。一时间北方大地烟尘滚滚,战火熊熊,百姓逃亡,一片混乱。开元以来的太平景象一去不复返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叛乱的魁首就是安禄山,创建了短命的大燕国,自称雄武皇帝。在位仅一年。
安禄山是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县)人,本姓康,叫轧荦山。母亲阿史德氏,是突厥的巫师。安禄山早年丧父,随母亲在突厥中长大,后因母亲改嫁给突厥人安延偃,他才改姓安,叫安禄山。安禄山懂得五种胡语,起初做互市牙郎,后来才慢慢当上了带兵的大将。
天宝元年(742年)安禄山出任平卢节度使,天宝十年(751年)又兼任范阳、河东二节度使,自此他重兵在手,大权在握,威震河北,成为朔方守边的悍将。
安禄山性情狡诈奸猾,残暴凶狠又足智多谋,善于揣度别人心思、献媚取宠,所以很为唐玄宗喜爱。
安禄山表面上是一副憨厚忠直、呆头愚笨的样子,体态又非常肥胖,掩盖了其狡黠的本性。
有一次唐玄宗指着他的大肚子开玩笑说:“这里面是什么东西,以致大到这个样子?”
安禄山回答说:“没有别的,只有一颗忠于皇上的心。”
玄宗听后非常高兴,以后对待他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宠爱。
开元以来,天下平静无事,百姓安居乐业,都城长安非常繁华,唐玄宗和帝后们的生活也更加奢靡。安禄山向往繁华的京城,垂涎唐玄宗和帝后们的那种人间天堂的富贵生活,渐渐滋生了政治野心和极权的欲望。
可巧当时朝中宰相杨国忠和安禄山有矛盾。杨国忠本名杨钊,并没有什么本事,只是靠妹妹杨贵妃得宠,才得到高官厚禄,他只是能喝酒,品行有些不端,所以很多人都看不起他。
随着杨贵妃的日益得宠,杨国忠也越来越受到重用。天宝十一年(752年)杨国忠成为风云一时的人物。杨国忠看到安禄山恩宠殊深,掌握兵权,日益跋扈,恐怕将来在朝中地位超过自己,便想方设法陷害他,多次在唐玄宗面前告安禄山的状,说安禄山将来会谋反,但唐玄宗始终不信。对杨国忠的这些行为,安禄山逐渐有了察觉,于是他两人的矛盾日益加深。安禄山叛乱朝廷,挥兵南下,就是打着诛杀杨国忠的旗号。
由于朝廷军备废弛,兵不善战,安禄山叛军所过之处,政府军顷刻瓦解。十二月初,安禄山在灵昌郡(今河南省滑县东)渡过黄河,相继攻陷陈留郡(今开封市)、荥阳郡,后又占领东都洛阳。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并派兵进攻长安。
事与愿违的“甘露之变”
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初,敬宗被害以后,刘克明、苏佐明等人假传遗诏,立宪宗第六子绛王李悟为帝,但负责军国要政的枢密使王守澄、禁军首领梁守谦不肯罢休,所以就对抗起来。最后,他们率禁军杀死了李悟、刘克明和苏佐明,迎立敬宗的弟弟李昂继承帝位,史称唐文宗。
文宗是穆宗的第二子,十二岁时被封为江王,性格恭俭儒雅。在他为江王时,就喜欢读《贞观政要》,对太宗的勤政非常向往,因此在他即位以后,每次接见群臣,都用很长时间讨论朝政。对官员的任免,文宗也极其认真,宰相提出候选人后,他总要亲自接见,当面考察,然后再颁布任命诏旨。
一次,中书提名鸿胪卿张贾为衢州刺史,文宗同意了。张贾当时有赌博的恶习,当文宗召见他时就问他:“听说你善于赌博?”
张贾回答说:“只是政事之余和朋友们玩玩,不妨碍政事。”
文宗却说:“怎么可能有贪好而又不妨碍政务呢?”
于是,张贾上任后马上改掉了这一劣习。
除谨慎用人外,文宗当时最关心的是怎样铲除宦官。因为宦官专权,左右朝政,甚至危及帝王的生命,这些使文宗感到非常的忧虑。
开始,文宗想利用朝中大臣的权力来抑制宦官,他先后提拔韦处厚、路隋、李德裕、牛僧孺为宰相。这些人都是通过科举之途做官的,又多出身豪门大族,为了维护他们的自身利益,彼此间互相排挤、各树宗派,进行着激烈的“权力之争”,有的甚至不惜和宦官勾结。看到这种情况,文宗下决心等待时机,重新物色人选。
大和四年(830年)九月的一天,在宣政殿,文宗和翰林学士宋申锡正进行着一次单独的谈话。宋申锡看出了文宗的心思,他毫不隐讳,直抒己见,在文宗面前表露了自元和以来,宦官擅权,左右朝政的愤懑心情,并向文宗提出:对于宦官,只能逐渐翦除。他详细地向文宗谈了自己的看法。文宗认为宋申锡深沉而有谋略,便让他当了宰相。
谁知好景不长,到大和五年(831年)二月,宋申锡的计谋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就被宦官王守澄发觉了,于是王守澄便想出一法诬陷宋申锡,指使军吏豆卢着诬告宋申锡和穆宗的第六个儿子漳王李凑谋反。豆卢着说得绘声绘色,许多大臣信以为真。王守澄反守为攻的这一手非常灵验,文宗本人一时也分辨不清真假。于是,宋申锡被贬为太子右庶子,失去了在宫中的地位。文宗企图通过宋申锡打击宦官的计谋就这样中途夭折了。
但是,此事之后,文宗并没有失去整治宦官的决心,仍在继续寻找可以帮助他的人,特别注意那些出身寒微的朝臣。终于,他发现了李训和郑注。
李训是肃宗时期宰相李揆的族孙,祖辈虽然是大士族,但到了他的时候已经破落。李训才思敏捷,善于揣摩人意,还精通经学,中过进士;因为一些事情的牵连,被流放到岭南,后又被朝廷赦免,回到洛阳居住。当时李逢吉做洛阳留守。
李逢吉做过朝廷宰相,不满洛阳留守的职务,还想重掌宰相大权,又没有办法,所以常常流露出闷闷不乐的情绪。李训看透了他的心思,便常常和他来往,经过多次接触,李逢吉觉得李训不是一个等闲之辈,可以利用他为自己重返朝廷创造条件,于是就给了李训许多金帛珍宝,让他到长安走动行贿。
李训到了长安首先买通的就是郑注,郑注本姓鱼,人们都叫他鱼郑,原是个懂得药理而奔走于长安豪门大户的江湖术士,后被襄阳节度使李愬重用,留在他的衙署任职。李愬后来移镇徐州,郑注又以职事身份随往。有关军务政事李愬都让郑注参决。当时,宦官王守澄在徐州监军,开始对郑注的为人很厌恶,认为郑注为人诡辩阴狡。
一次,王守澄和李愬谈起郑注,表示出对郑注的反感,还说要除掉郑注。李愬告诉王守澄,说郑注是一个奇才,还让王守澄和郑注深谈一次,如果真的认为郑注不好,再除掉也不迟。
果真王守澄和郑注的一次深谈,改变了王守澄对郑注的看法。王守澄认为郑注是一个有胆略有计谋的人,此人可以利用。
于是,王守澄找到李愬对他说:“真如您所说郑注果然是个奇才。”
此后,郑注和王守澄来往密切,成为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