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当时大的政治状况是,当时朝政昏暗,朝野都很沉寂,人们更是在黑暗中等待希望之光的出现,潞州当然也不例外。那么,皇孙李隆基的出现,他的远大抱负和杰出才干,使他身边的人们似乎看到了唐朝的希望。
而封建社会的人们对于天意非常看重,于是,很多人开始附会各种自然界的奇特现象来为李隆基将来当皇帝制造舆论。有人开始就制造出,他到潞州不久,就出现“月重轮”现象,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月晕”,人们就附会说这是“瑞之大兆”。当地还有这样的一个传说,九月初九重阳节,李隆基与同僚到壶关(今山西壶关)羊头山去游玩,人们望见那个方向有紫云出现,光彩照日。
更有趣的是,当时人们传说:有一天,在李隆基内寝的墙上,忽有蜗牛篆成“天子”二字,他看见后,十分惊惧,立即除掉,但不几天又出现了。这些所谓的符瑞,有的是人为地编造,有的是牵强附会,在今天我们是断然不会相信的,但在当时的状况下起到了为李隆基夺取皇位做舆论准备的重要作用。
于是在第二年,李隆基回京参加完“祀南郊”大典后,便再没有回潞州,而是留在长安,暗中蓄养“才勇之士”,等待机会。果然,在公元710年,阴险狡诈的韦皇后竟与女儿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了自己的丈夫唐中宗,企图效法武则天临朝称制,这种大逆不道的行径,激怒了朝野上下,于是李隆基抓住了这个绝好的时机,联合他的姑姑太平公主,交结禁军高级将领钟绍京、葛福顺、陈玄礼、李仙凫等,发动兵变,夺取玄武门,杀死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自己的父亲李旦做了皇帝,这便是唐睿宗。没过多久,睿宗就宣布传位于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
盛世主怎样夺子妻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时年56岁的皇帝李隆基,率领着庞大的随行朝臣,摆开雄壮华丽的仪仗,离开京都长安,浩浩荡荡地向临潼城南骊山西北麓山下的温泉宫进发。
玄宗此次行幸温泉宫,颁下一道诏敕,即诏准第十八子寿王李瑁妃杨氏出家的自请。
堂堂的一个王妃,何故要出家做一名脱离红尘富贵的女道姑,并且要由皇帝亲下敕书诏准呢?原来这不过是一场双簧戏,演给朝中大臣们看的。
唐玄宗共有三十个儿子,寿王李瑁为第十八子。寿王的王妃杨氏是一位绝代佳人,纯情华贵,体态丰艳,娇媚动人,有倾国倾城貌。而且还晓通音律,娴熟各种乐器。
当年寿王妃大婚之日,携杨氏入宫拜见玄宗和武惠妃,玄宗见到杨妃时望着她的美貌惊呆了,后经武惠妃几次提醒才缓过神来,日后,又多次说过杨妃的美貌和寿王有幸之类的话。高力士跟随玄宗多年,玄宗的心思他非常明白,但他也不能不顾忌,他们毕竟是翁媳关系。
自从玄宗对梅妃失意以后,心中总是闷闷不乐,驸马都尉杨洄,也看出了皇上的心事,就与高力士商量:“何不把寿王妃召来让圣上开心?”
高力士经杨洄的提醒,便寻机向玄宗奏道:“陛下心中烦闷,是否召寿王妃来为陛下演奏几曲,以开圣心?”
寿王妃杨氏小字玉环,父亲杨玄琰,曾任蜀州(今四川崇庆县)司户。杨玉环生在蜀州,幼年丧父,后寄养在叔父家。她的叔父当时任河南府司户,所以杨玉环实际上是在洛阳长大的。杨家是隋朝宗室后裔,出生世代官宦之家。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她17岁被封为寿王妃,已陪伴寿王度过五个春秋,夫妻彼此非常恩爱。
就这样寿王妃被召进了温泉宫,高力士先驱引入拜见玄宗。当时年22岁的杨玉环出现在玄宗面前时,较5年前更加风韵娇媚,玄宗紧锁的双眉立刻展开了,高力士是个精明人,看到此情此景,挥手让侍女们退下,自己也悄悄退出,将门轻轻关上。玉环已知玄宗召来之意,心里喜忧参半。喜的是幸仰天颜,忧的是有违年轻貌美的寿王,但此时也顾不了许多了,便含羞拜受,玄宗乘兴将其托起,微笑凝视良久,随后将玉环轻轻拉入怀中,抱上龙床。
玄宗得到玉环后如获至宝,欣喜异常,这超越年龄、名份、伦理的情爱,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即日便写出一支曲子,叫《得宝子》。就在这优雅华丽的温泉宫中,玄宗与儿媳杨玉环暗中密相往来,如胶似漆,如痴如狂,到后来竟一日也不能离开。
公爹夺儿媳,这在伦理上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必然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就是在非常开放的唐代也不是一件小事,寿王不仅是自己的亲儿子,而且青春年少,身为其父而夺其妃无论如何也不体面,所以唐玄宗不能不有所顾忌。
玄宗心中的隐忧,高力士看得明白,便对玄宗说:“陛下,当年高宗皇帝从寺中接回武太后的故事,陛下以为如何?”
玄宗想了半晌,会心地笑了。
玄宗对高力士说:“力士,朕若在宫中辟一道庵,得一道姑守之如何?”
“陛下自有此意,何不对杨玉环说。”高力士答道。
玄宗听后便把此意告诉了玉环说:“你即受朕召,便不能再回寿王府。朕爱你如掌上明珠,身边不能一日没有你。朕决意将你永久留在宫中,只是顾及到朝中一些人的舆论,你只有先自请出家……”
“啊!出家?”杨玉环一听说让她出家,不禁大为惊慌,泪水夺眶而出。玄宗便对她讲述当年武则天皇后出家为尼的故事,最后说:“待时机成熟,朕便正式册封你为贵妃。”
玉环听罢,方破涕为笑,一双眸眼含情脉脉地看着玄宗说:“事已至此,臣妾一切听皇上的旨意。”
所以,才有开头诏准寿王妃所谓自请出家为道姑的一幕。寿王得知此事,也毫无办法,只能听之任之。
就这样杨玉环成为公爹的“娘子”。玄宗对她的宠爱胜过了婆母武惠妃,礼仪如同皇后。
天宝四年(745年)玄宗与杨玉环过着没有名分的夫妻生活已有4年多,便开始筹划名正言顺地成为合法夫妻。
这年七月,玄宗把右郎将韦昭训的二女儿册立为寿王李瑁的妃子,以表示自己对夺儿妻的补偿和安慰。
八月,在凤凰园正式册立杨玉环为贵妃,仪制与册立皇后相同。
从此,玄宗与杨贵妃成了名正言顺的夫妻,玄宗视杨贵妃为掌上明珠,行影不离。
唐玄宗早年励精图治,重用贤能,直言纳谏,开创了历史上称赞的“开元盛世”。但他生性贪恋女色,竟然强夺儿子之妻而公然立于后宫之首,较其先祖唐太宗、高宗更有过之。唐之秽史,至此也创下盛唐顶峰——开元盛世的唐玄宗,写下了最淫乱的一页。
唐肃宗报恩救张氏兄弟
至德二年(757年)十月,失陷于安禄山的西京长安,东京洛阳相继被收复,唐肃宗这时才入居于长安,十二月,太上皇李隆基自成都迁入长安,又住进了居兴宫。
参加安禄山之变的有张均和张珀兄弟俩按罪应当处以死刑。然而肃宗却有意饶恕二人一死,转奏太上皇,请求太上皇降旨赦免二人,不料太上皇却说:“均、珀二人世受国恩,可他们不仅甘心降贼,而且都是叛贼的权要人物,特别是张均,死心踏地的为贼卖力,毁我大唐江山,罪不可赦。”
肃宗叩头再拜说:“儿臣若没有张均、张均的父亲张说,哪有今日!昔日儿臣为太子时,屡次被人诬陷,有三次差点送了性命,都是张氏兄弟从中保护,才得今日,今天二人罪应当死,可作为儿臣若不能保护,倘若张说黄泉之下有知,一定会怪罪儿臣的。”
说完后,肃宗伏在地上大哭起来。
李隆基看到此景也有些动心了就说:“看在你的面上,可赦张珀不死,流戍岭外,终生不得放归。张均十恶不赦,无君无父,说什么也不能赦他,你也不必再说了。”
肃宗无奈,只有听命。
肃宗为何如此这般保这二人,原来这里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隐情。
肃宗本是太上皇的第三个儿子,李隆基为太子时与杨氏良媛所生。当时太子李隆基正遭到姑母太平公主的忌恨,千方百计想废其太子地位,而当时朝中大臣也分成两派势力。所以李隆基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太平公主监视,李隆基对此心中十分惶恐,处处小心谨慎。唯恐被抓住什么把柄而遭到太平公主的攻击。
也就是在这时,李隆基知道杨良媛已怀孕了,心中十分不安,唯恐被太平公主知道。这时,张氏兄弟的父亲张说是东宫的侍读,经常出入于东宫,李隆基便秘密同张说商量说:“良媛有孕,这事若被太平公主知道了,一定又要做为一件攻击我的话柄,说我内多嬖宠,在父皇面前搬弄是非,不如趁早用药堕胎,免得给太平公主留下把柄。”
张说听了太子的话,大为惊慌,忙说:“龙种岂能随便堕胎?”
李隆基又说:“目前顾不了那么多了,为了保全一子,太平公主必会加害于我,实在不值。我下定决心,务必为我寻得一剂堕胎药,千万不可对任何人泄露。千万!”
张说只好从命出东官寻药,但他总觉得此事实在不该这样办,堕胎毁子损母,不堕胎将危及太子,真是两头为难。于是,他想了个主意,备两剂药,一为保胎药,一为堕胎药,由太子自己随便使用,一切听天由命,李隆基得药后,趁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密室自取一剂亲自煎煮,然后给肃宗母亲杨良媛服下,服药后,杨氏腹中毫无反应,却安安稳稳地睡了一夜,第二天仍不见动静。
李隆基当然不知道这里的奥妙,只以为一剂无效,须再服一剂。于是这夜又秘密煎煮第二剂药,怎知他连夜辛苦,一边熬药一边竟朦朦胧胧睡着了,并进入了梦乡,忽见一金甲神人,在药炉前环行一圈,然后用戈将药炉拨倒,李隆基见状突然惊醒,急忙起身去看,果然看见药炉早已倾翻,炭火也已经被浇灭,李隆基感到非常惊异。
第三天张说又进东宫。李隆基将此事密告张说。张说听后忙拜贺道:“这恐怕是上天的旨意,一定是天神在保护龙子!臣早就说过,龙种怎可随便堕胎。”
此后把准备两剂药的秘密告诉了太子,并说:“殿下此子将来必有大福大贵,愿殿下顺天意行事,不仅不会有祸,而且会获福上天呢!”
李隆基听从了张说的劝说,堕胎一事就这样放下了,到后来,杨良媛果然生一龙子,即肃宗。
再后来睿宗让位于太子李隆基,后太平公主因谋反而被赐死,杨良媛得晋贵嫔,后又生一女,即肃宗唯一的妹妹宁亲公主。
为此事,肃宗及母杨贵嫔,颇为感激,为了报答张说的恩德,在宁亲公主长大以后,将宁亲公主下嫁给张说之子张珀。所以张珀又是肃宗唯一的同胞妹夫。张均也因这层关系,与肃宗来往密切。张珀曾深得李隆基的喜爱。
因为张珀得宠,所以深受杨国忠的忌恨,便经常在李隆基耳边进谗言。
天宝十年(754年)安禄山入朝以破奚、契丹有功,欲调授宰相,李隆基有同意的意思,杨国忠知道后便对皇帝说:“安禄山虽有军功,但大字不识一个,用他为宰相,恐怕别人会笑我大唐无人。”
李隆基听了杨国忠的话,没有用安禄山。后来安禄山知道了此事,杨国忠又对李隆基说:“安禄山好像已经知道了想要任他为相而后来又不用这件事,所以表现的十分抑郁,这一定是张珀将此事告诉了安禄山。”
李隆基听后大为恼火,将张氏兄弟贬出京城。
张氏兄弟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却突然遭贬,所以特别忌恨李隆基。觉得他恩将仇报。安禄山进长安叛反时,二兄弟均投降了安禄山。
因此就出现了前边肃宗为张氏二兄弟求情的一幕。
可是肃宗却忘了,他身为一国之主,怎能念私情而不顾国法,这样何以能治理好一个国家?
唐顺宗人瘫心不瘫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的元旦,唐德宗登殿接受百官朝贺,王公大臣,文武百官依次排列三呼万岁,只有太子李诵不能入朝谒见,因为,这时的李诵已患病三个多月了。
柳宗元
说起太子李诵真是命运多舛,这些年的坎坷还不算,还没等到做皇帝,便在44岁上突然患了风疾,变成了聋哑人,这不但使年迈的德宗十分伤感,就是文武大臣们也都非常悲伤,尤其是与太子结为莫逆之交的几个侍臣,包括官居翰林待诏的王叔文、翰林学士韦执谊、监察御史柳宗元、刘禹锡等人。他们早已同王叔文一起结为朋党,成为太子的心腹之臣,这些人一直把自己进身的希望寄托于太子的早日登基。
谁知太子突然成了瘫子和聋哑人,德宗对此悲感交集,经常叹气流泪不止,时间不长也生起病来,而且一天比一天重,皇上一病,竟是20多天不能临朝主持政事,大臣们既担心着德宗的病情发展,又听不到太子病愈的消息,弄得人心惶惶。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德宗李适病死在皇宫中的会宁殿。宦官李忠直等秘不发丧,而大臣们对德宗的病情一无所知。
忽然有一天内廷传出话来,宣召翰林学士卫次公起草遗诏,卫次公以为德宗已到弥留之际,拟定草稿后,却有一名宦官说:“嗣君为谁,尚未定夺,如何写遗诏?”
卫次公听后非常吃惊,便说:“太子虽然有病,但久居储位,中外归心,即使太子不行,也应立广陵王(李诵的长子李纯),否则,势必酿成大乱。
李忠直本有异心,听到这话,知道很难违背人心,这才传话说:“皇上已驾崩,口授遗诏,立太子李诵为嗣皇帝。”
丧言发布以后,文武百官极为震惊,每个人脸上都流露出紧张的神色。大臣们倒不是感到德宗死的意外,主要是不知太子是否已康复,病中的李诵能不能管理国家,一旦不能,皇位空虚,国家又会陷于混乱之中,百姓们又要受流离之苦。
就在人们担惊受怕的情绪还没有消除,在德宗发丧的日子里,太子李诵身着孝服,在九仙门接见了百官。对此,大臣们又惊又喜,惊的是太子已瘫痪了,怎么还能到九仙门会见群臣呢?喜的是国家又有了新君主,这就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政局动荡。
就在这样的气氛中,两天以后,李诵在太极殿正式登皇帝位,史称唐顺宗。
李诵虽然口不能言,但脑子非常清楚,由于身体瘫痪不能坐立,又不会讲话,处理国政只好采取特殊的形式。他居住的地方挂一个帘帷,宦官李忠直和顺宗的爱妃牛昭容陪侍左右,百官上议,就在帷幕外由牛昭容代传是否准予其奏。
一般情况下都由唐顺宗信任的大臣王叔文等人将朝中事由转告给牛昭容再转奏给顺宗。顺宗也正是依靠他所信任的大臣在他在位期间办了几件很有气势的事,一扫宫廷中的污浊,震动了朝廷内外。
宦官在德宗末年专横跋扈,他们霸占了长安的田舍名园和最好的地方,掌握了长安郊区一半以上的土地。宦官负责宫市,最初还只是以低廉的价钱强买,后来就索性派一批人,称为“白望”,到长安东西两市和热闹的街坊中,看到好的东西就强行索取,甚至还向卖者强征进奉门户和脚价银。还有一些叫“王坊小使”的宦官,他们是专门为皇帝饲养猎鹰猎犬的,每年秋天他们都打着皇帝的旗号带着鹰犬到长安市郊,恣行掠取,所到之处,地方官都要供奉厚礼,百姓们把这些宦官都视为强盗。
更令人咋舌的是,这些宦官们甚至把捕鸟的网张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和水井上,不让人们出门打水,还说:“不能惊动我们奉献给皇帝的鸟雀。”他们还经常聚集在酒店里大吃大喝,却不给分文,临走时,留下一筐蛇,对店主人说:“这些蛇是为皇帝捉鸟的,你们要好好喂养,不能让它们饥渴。”直到店主们赔钱送礼,他们才肯把蛇筐带走。正是这些宦官的专横,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