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语智慧名言故事
24733700000018

第18章 君宽肃宣惠臣敬恪恭俭

【名言】

宽肃宣惠,君也;敬恪恭俭,臣也。宽所以保本也,肃所以济时也,宣所以教施也,惠所以和民也。本有保则必固,时动而济则无败功,教施而宣则遍,惠以和民则阜。敬所以承命也,恪所以守业也,恭所以给事也,俭所以足用也。以敬承命则不违,以恪守业则不懈,以恭给事则宽于死,以俭足用则远于忧。

——《周语中·刘康公论鲁大夫俭与侈》

【要义】

宽肃宣惠,宽厚、整齐严肃、遍及、惠爱。敬恪恭俭,忠敬、恪守职责、谦恭、俭约。本,国家的基业。济时,因时济世。教施,施行教化。

和民,使民众和谐。阜,丰厚。承命,承受君命。给事,处理事务。不违,不违背礼制。宽于死,远离死罪。这段话的意思是:宽厚、整肃、遍及、惠爱,这是为君之德;忠敬、恪守职责、谦恭、俭约,这是为臣之道。宽厚可以保护基业,整肃可以用来因时救世,遍及可以用来施行教化,惠爱用来和谐民众。基业得到保护国家必然巩固,因时而动匡救世务,事业就能成功,教化遍及民众就能使他们普遍受到教育,以惠爱和谐民众就会使财物富足。忠敬用来承受君命,恪守职责用来守护基业,谦恭用来处理事务,俭约用来保证财用充足。用忠敬来承受君命就不会违背礼制,用恪行来守护基业就不会懈怠,用谦恭来处理事务就会远离死罪,用俭约来保证财用充足就会远离忧愁。

周定王八年(前599年),刘康公到鲁国访问回来,向周定王禀报访问的情况时,做了这番关于君臣之道的精彩论述。刘康公的这番议论以当时的“礼制”为依据,对于君德、臣道的总结是富于逻辑性和说服力的。

自古以来,我国就很讲究“为政以德”,要求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和他的臣子都应该具备良好的德行。刘康公的这番论述可以说是为如何做一个好的君主和一个好的臣子提出了具体的道德标准,虽然,他所说的标准受当时时代背景的约束,较多的从“礼”的角度做了论述,但是如果我们扬弃其中的君臣之道的成分,在我们的时代背景下重新理解宽、肃、宣、惠、敬、恪、恭、俭这八种德行,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比如,宽可以理解为宽厚待人,肃可以理解为处事严肃认真,宣可以理解为广泛推行道德教育,惠可以理解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敬可以理解为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敬重,恪可以理解为恪尽职守,恭可以理解为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俭可以理解为勤俭廉洁、奉公守法、洁身自好。

【故事】

我国古代的道德思想以儒家伦理为主体,所以儒家伦理所提倡的那种克己奉公、忠于职守的工作作风,处事谨慎小心、时刻有战战兢兢的危机感的观念对古代的官员影响很大。清朝的张廷玉就是这样一个人。张廷玉是安徽桐城人,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几代皇帝都十分器重他,他曾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又代为修撰《明史》总编。这些显赫的官职、荣耀,都来自他勤于职守、任劳任怨、克己奉公的为官作风。

张廷玉三十岁时,中了进士,在南书房值班,每天早晨七八点钟上班,晚上七八点钟下班,日复一日,天天如此。他曾经跟着康熙皇帝到塞外十一次,夏天要陪皇帝到热河避暑,秋天随同到塞外地区打猎,整天乘马奔驰,这些活动对于他这个文官出身的人来说真是一次次的考验,但是他不觉得累,也从不抱怨、从不因此而邀功。康熙四十六年,他又随同皇帝巡视蒙古各部落,这次出行历时一百多天,但是就在这一百多天中,张廷玉帽子上始终插着笔,一直没有离开鞍马,使得康熙帝对他大为赞赏。

到雍正皇帝即位以后,出于对他为人及工作作风的敬重,对他委以重任。他以大学士身份掌管吏部、户部、翰林院等重要部门,同时他还要早晚到内廷值班,以准备随时回答皇帝对某些问题的查询。皇帝每次问到某个部门的大臣的情况时,他总是能说得准确无误。有一次,雍正皇帝和他谈起为君、为官应该具备的品德时,张廷玉说道:“《国语》书中刘康公有一段论述得很好,他说:‘宽厚、整肃、遍及、惠爱,这是为君之德;忠敬、恪守职责、谦恭、俭约,这是为臣之道。宽厚可以保护基业,整肃可以用来因时救世,遍及可以用来施行教化,惠爱用来和谐民众。基业得到保护国家必然巩固,因时而动匡救世务,事业就能成功,教化遍及民众就能使他们普遍受到教育,以惠爱和谐民众就会使财物富足。忠敬用来承受君命,恪守职责用来守护基业,谦恭用来处理事务,俭约用来保证财用充足。用忠敬来承受君命就不会违背礼制,用恪行来守护基业就不会懈怠,用谦恭来处理事务就会远离死罪,用俭约来保证财用充足就会远离忧愁。’

臣以为这就是君臣应该恪守的道德。”雍正皇帝说:“这话的确是很有道理,但做起来恐怕是很难的,难得你具备了忠敬、恪守职责、谦恭、俭约的为臣之德,而我却没有能做到宽厚、整肃、遍及、惠爱的为君之德啊!”

后来,西北边境发生了战事,张廷玉不但要随时根据皇帝的要求做出一些紧急部署,而且四面八方的事也都要照管到。在他到各部处理具体事务的时候,总是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人抱着案卷站在他旁边等着,有时他坐在车子里或者在马上都有人找他批示公文。张廷玉还同时肩负着十余处史馆的管理工作,参加编纂史书的人有时会向他提出一些学术上的问题,他都一一解答。晚上回到寓所,他的门生、宾客又总是早早地在等着与他讨论问题。为处理公文,他很晚才休息。一旦想起哪里有不妥当的,他又披衣而起,做一些修改,黎明时交给书记员抄写。在他八十岁的时候,他仍然头脑清醒,精力旺盛,对自己的小错误都会深深自责。

像张廷玉这样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人在我国历史上还有很多,他们对工作的严谨态度都值得后来的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