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古代瓷器鉴赏及收藏
24735300000007

第7章 古瓷面面观(2)

到了万历末年,唐凝庵已去世,由其孙唐君俞当家。淮安有个富商杜九如,久闻唐府定窑鼎之名,梦中也想得到此物,便带上千两银子,前来唐府,恳求一见定窑鼎。唐九如:“您拿君俞也不好回绝,就拿出那只仿制品来搪塞。杜以为真品,不待唐同意,硬以千金买下。杜走后,唐金钧窑大碗托人告诉杜的是仿制品,您花千两银,我于心有愧。”杜九如不信,唐又将杜请来,将真鼎拿出,比较一番,杜才信以为真,不过杜还是把那赝品收藏起来。

杜九如死后,杜的儿子挥霍成性,家产已空。徽州有个叫王廷琚的人,借800两银给他,在他无力还钱时将其家中所藏定窑鼎抵了债。王得到此鼎,声言价值万金,以求出手,但10余年没有卖出。王又找了几件仿定窑的方鼎和圆鼎,进行诈骗。泰兴有个致仕官员季某,久闻唐府定窑鼎,十分羡慕,王便乘此以一只方鼎诡称唐府定窑鼎,以500两银子卖给季某。一日,季某的朋友毗陵人赵某路过泰兴,前来拜访。季某提出新近买到了唐府的定窑鼎,并问赵某是否见过唐府的定窑方鼎。谁知赵某哈哈大笑,他与唐同乡,熟知唐家定窑鼎的模样,揭穿了这一骗局。季某知上当,欲将王廷琚送交官府。王急忙托人和解,又送上其赝品,才算了事。

王廷珺有个同乡黄正宾,也爱好收藏,常与王交往。黄有一幅倪云林的山水画,托王代卖。事先黄怕王作手脚,便在画上作了暗记。王果然请人临摹一幅,将真品藏起,又告诉黄说画没卖成,请取回。黄派家人取画,并将暗记告知。家人见画上没了暗记,提出主人还命他看一看定窑鼎,议议价。王便取出一只赝鼎,递给黄的家人,此时黄正宾也赶到了。黄表示画不归还,鼎也不还。王急得转身去抢,只听砰的一声,鼎落在地上摔碎。王气极了,一头撞到黄的身上,把黄撞伤。黄一气之下,第二天就死了。

王廷珺得知黄正宾身死,便逃往杭州。此时潞王正在那里,他也久闻定窑鼎是珍贵之物,便派人寻访王廷琚。王故伎重演,拿出假鼎,炫耀一番,潞王便以2000两银子买下这只假鼎,交厨司收藏。厨司取鼎时,不小心,将鼎折了一足,只怕潞王处以重罪,跳水,而死。后来,清兵进入杭州,潞王北去,他的侍从便将这只鼎沉入钱塘江中。

定窑鼎的故事除了告诉我们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精品的珍贵价值,还让我们得到这样一个启示,即越是珍品、精品、名。品越是为富豪和藏家所觊觎,而越是为世人所看重的东西越是被人所仿制。所以,当碰到一件名。瓷精品时,更要审慎地辨别真伪,既不要让精品从眼皮底下溜掉,又不要让仿晶蒙住自己的眼睛。

六、鉴定古瓷重在实践和眼力

近几十年来,鉴别古瓷已经有了一些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如用碳14和热释光间接或直接测定古瓷的年代,用光谱、质谱等比较分析瓷器的化学成分,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法检查瓷器化学元素的含量,用电子显微镜检定瓷器的质地、结构,等等。但是,到目前为止,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程度,在古瓷鉴定中,还不能替代人体的感官作用;即使能够,对于广大瓷器收藏者来说,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鉴定古瓷同鉴定古字画一样,真正分出真伪优劣,主要还是凭借鉴藏者自身的水平和眼力。

就拿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耿宝昌先生来说吧。他15岁即人室于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门下,他亲自经历了1938年前后国内古文物界甚嚣尘上的仿古作伪热浪,深诸古瓷作伪手段,又经名。师点拨,鉴赏能力不断提高。半个世纪以来,经他鉴定过的历代古陶瓷精品达数百万件以上。见得多了,自然就有高见。现在,他的鉴赏水平已为海内外同行所公认。

陶瓷鉴赏家孙会元,16岁进北京古玩铺学徒,在古玩行一干就是60年,历代名。窑瓷器,差不多他都亲眼见过。他收来一件乾隆官窑彩绿地描金瓶,从外表上看地子雪白,从年款上看,“御”字又少了一笔,别人都说这是件假官窑瓶,他却断定是真的。因为他对乾隆官窑瓷器见过很多,知道某些乾隆官窑真晶的年款也有缺笔少划的情况,故而没有单凭地子白、年款缺划就断为伪品。后来证实,这件东西是乾隆年代从景德镇烧制后运往北京内务府一直没有开封的官窑真品。别人问他鉴定古瓷有什么诀窍;他说:“秘诀就是学习和实践。只有见到真东西,才能鉴另慎伪,真东西都没见过,怎能搞好鉴定?”的确,光靠书本上写的那些,是永远也学不会鉴定的。

当代古瓷器鉴藏家张浦生,195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60年代初为已故着名。陶瓷鉴赏家王志敏先生的人室弟子。30多年来,专志于青花瓷画的研究。南北东西,勤于收集。虽难有条件收藏大量青花瓷器原物,却留心收存青花瓷瓷片标本,累以数千计。丰富的藏品,使他眼界顿宽,赏定青花瓷的目力益高,并为他写作《青花瓷画鉴赏》等书作了精神和物质的准备。没有多年的实践和眼力,他是不会取得这样的成绩的。

那么如何通过自己的直观与触摸区分古瓷与新瓷呢?一些行家在实践中总结出六点,值得我们借鉴。①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但仿古瓷往往用酸涂(或浸)、用兽皮打磨、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煮(或烟熏)、入土久埋等方法去掉浮光。这样一来,不是造成釉面苍白,釉色不正,就是布满了极细的条纹。②出土的古瓷土锈进入釉里,伪造品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浸即去之。③古瓷纹饰,运笔或刀法自然流利;仿造品生硬、做作、呆板,缺乏活力,处处留下临摹的痕迹。④古瓷中的低温铅釉,釉面可见一层银色,瓜皮绿釉较明显,新瓷则无。⑤釉上彩瓷一般达100年之久者,在光照下彩色的周围有彩虹般的光晕,年代越久越明显。⑥古瓷的金色日久磨损,易变色,或只留下痕迹;新瓷金色鲜艳,光泽耀眼。

七、观釉光 辨新旧

古代瓷器,因多年流传于世,都会产生一种“釉光”。爱好古瓷的人在未全面掌握瓷器鉴定知识情况下,只要学会观釉光,也能大体判断出瓷器的新旧。

釉光是难以伪造的时代特征。凡古瓷,无论是五彩、斗彩、素三彩等彩瓷,还是红、黄、橙,蓝、绿、紫、黑、白等单色釉瓷,在器物的表层都有这种富含韵味的光泽。当我们来到博物馆亲眼目睹那些传世古瓷时,无不感到它们的温润晶莹,既宝光内含,又灵气四溢。这便是古瓷的釉光。这种久经摩挲难以言喻的美感,是任何高仿瓷器所无法比拟的。只要善于捕捉釉光,新旧瓷器,泾渭分明。笔者早年就采用这种方法辨别与购买古瓷,深感其实用有效,因此少花了许多冤枉钱,少走了许多冤枉路。

古瓷的釉光由年代洗礼而自然形成,自有其特殊之本色。其一,古瓷釉光,润而不燥。其釉面光泽蕴润如玉,光从内发;新瓷则呈耀眼的浮光。即便是出土古瓷,土锈也是自然渗透于釉里,显得润泽,伪者土锈附表面,用水可以洗掉。其二,古瓷釉光,亮而不火。虽光洁明亮,然决不像新瓷那样釉表有很亮的火光,釉面异常明亮,即行家所说时“火气”、“贼光”。就是数百年未开封的古瓷,虽光泽灿烂如新,但釉面还是蕴含着一种如玉如脂的温润与深厚,断无炯炯刺目之感。其三,古瓷釉光,滑而不涩。用手去摸,感到比较滑手,但没有“涩”的感觉。新瓷总感到有涩度,摸起来不舒服。近几年,由于民国细粉彩瓷器在古董市场走俏,彩瓷器在古董市场走俏,一些不法之徒抛出一批灯笼瓶、长胫瓶等假冒民国细粉彩的器物。尽管民国瓷器烧造年代并不久远,但器物表面亦有釉光存在。面对鱼龙混杂、真假难分的复杂局面,笔者通过眼观、手摸细辨釉光,发现这些瓷器虽仿制水平不低,纹饰比较细腻,器形也与那个时代相符,而器表却是无法掩盖的燥、火、涩,没有民国细瓷釉面那种自然的发自肌理的润、亮、滑的光泽。当时我和我的朋友都未买假上当,正得力于“观釉光,辨新旧”的“高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