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成败,一个不留心的口误,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也许就会尽毁孩子在别人眼中的好形象。所以,当孩子用优点赢得别人好感的同时,千万别让坏毛病砸了好人缘的“招牌”。
1宠爱太多会使孩子任性、蛮不讲理
当今社会,很多父母对孩子太过宠爱。孩子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可谓百依百顺。这样容易使孩子变得任性、蛮不讲理。一旦孩子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便会大哭大闹,直至达到目的为止。
有一个4岁的小孩,长得帅气可爱。他非常听父母的话,家里人都宠爱他。只要他一下“圣旨”,吃、喝、玩、乐全都有了。稍不顺心,就哭闹、打滚,在幼儿园的成绩得了零分,回家后却自豪地喊:“一二一,大零分。”家里人不但没有制止他这种行为,反而被他的幼稚逗乐了。这让孩子认为得零分是件好事。经过一段时间后,父母就管不住这个孩子了,怎么办?
孩子性格的形成与文化教育、生活环境、家庭气氛、社会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父母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也可以通过宠爱等不恰当教育方式让孩子变得任性。
在《爱弥儿》一书中,法国教育家卢梭曾指出:“你知道不知道,用什么样的办法一定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因为有种种满足孩子欲望的便利条件,所以他的欲望将无止境地增加。迟早有一天,你会因为无能为力而表示拒绝。但是,由于孩子平素没有受到过你的拒绝,突然碰了这个钉子,将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东西还感到痛苦。”
试想,当一个孩子任性到要父母一下子把房子推倒,把汽车砸碎,把行进中的军队拦住,好让他多听一会儿行军的鼓声时,他只能得到抵触、障碍、困难和痛苦。他会为此啼哭,不服管教,成天发脾气,他将生活在眼泪和牢骚中,这样的孩子会幸福吗,这样的孩子会受人欢迎吗?
邓义从小生活在宠爱中,他觉得自己是最幸运的——家庭条件优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又疼他,学习成绩还蛮不错的,人长得还挺“酷”……5岁那年的一个晚上,妈妈带邓义去朋友家串门。回到家,邓义突然发现一直攥在手里的一块糖不见了。那块糖是串门的时候阿姨给的,他家没有这样的糖,但是他要!于是他在地上打着滚、哭闹。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心疼极了,便带上手电,全部出动,沿着回来的路进行“拉网式”的搜寻。到了夜里12点了,还是没有找到那块糖。妈妈看着因绝望而哭得死去活来的邓义,终于硬着头皮敲响了朋友家的门,去那里要了一块糖。
后来,邓义长大了,他想要一个女朋友。但是他看上的女孩根本不喜欢他,这时候他不再躺在地上打滚,而是用刀子割破手腕来威胁那个女孩……在医院,他被抢救过来。但是他又开始绝食。父母哭着对他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你想急死我们吗?不就是一个女孩吗,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女孩呀,总有喜欢你的人。”他狠狠地说:“但是我就想要她!”
从小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的孩子,习惯了歇斯底里的哭闹。他们认为得到了是天经地义,得不到我就自伤自残。从一块糖开始,邓义就被无休止的温柔满足着,直至变得不可理喻。
近年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许多父母任意地溺爱孩子,过多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这种以孩子为中心,不讲其他原则而给予的爱,势必会使孩子在生活、学习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在生活中也没有尊重他人的意识,不懂礼貌,蛮不讲理,异常任性和粗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任性是儿童意志薄弱、缺乏自控能力的表现。一般来说,孩子并非天生任性,而是家长不良教育的结果。当孩子使性子时,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就随他吧,等孩子大了自然就会好的”;另一些家长则相反,他们用自己的任性来对付孩子的任性,你越不听,我越要你非听不可;面对孩子的任性,还有一些家长互相推卸责任,爸爸说是妈妈惯的,妈妈说是爸爸宠的。这些态度对孩子都是不利的,因为孩子的任何不良性格与习惯,都是从小慢慢形成的,只有从小抓起,才能及时防范与杜绝。
那么,如何防止和纠正孩子的任性呢?家长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年幼,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于一个事物上,家长可利用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点,在孩子任性时,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使他高高兴兴地服从大人的引导。如带孩子去商店买东西的时候,孩子想要某个东西而不肯走时,家长可以说:“你看小朋友在笑你呢,把衣服都弄脏了,明天怎么上学呀?”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别的地方,以摆脱孩子对眼前物品的纠缠。
又比如,孩子去儿童乐园荡秋千,玩得不想回家,你可以说:“你看,那边是不是有更好玩的东西,去看看吧。”这时孩子很可能会停止荡秋千而跟你走。不过家长可不能欺骗孩子,要真带孩子去你们说的地方看看。
第二,孩子任性时情绪激动,家长一时难以制服他。这时候,应让孩子先冷静下来,再给予教育,切忌“武力”解决。家长要冷静分析孩子的要求,看其是否合理。合理的应予承认,尽可能给予满足,一时不能满足的,要给孩子讲明理由;不合理的要求,家长绝对不能迁就,否则,孩子会更加任性。
当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而纠缠不休时,家长一定要保持耐心。你可以不去理他,使他自觉没趣,即使他在哭闹也会慢慢停止下来。之后再告诉孩子为什么不满足他的要求,使孩子明白哭是没用的,也是没有道理的,下次也就不再闹了。
太受宠的孩子往往会很任性,他们常以无理取闹、蛮不讲理等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与人交往、相处的大忌。任性的孩子很难受到大家的欢迎,因而他的人缘通常很糟糕。因此,纠正孩子任性的毛病,对孩子与人友好结交很有帮助。
2孩子嫉妒心强怎么办
嫉妒之心,人皆有之。一般来说,嫉妒心强的孩子情绪变化无常,一会儿得意忘形、幸灾乐祸,一会儿又咬牙切齿、充满敌意,甚至打人、骂人或搞恶作剧,一会儿又自怨自艾,意气消沉。很多父母都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因为嫉妒心强而不受人欢迎,没人跟他玩,交不到朋友。
6岁的娟娟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一个周末,娟娟妈妈的同事带着两岁的儿子来娟娟家串门。妈妈很热情地接待了她们,并不停地逗同事的儿子玩。刚开始,娟娟也和妈妈一起去亲小弟弟,但没过多久,娟娟就不高兴了。因为妈妈总是抱着小弟弟,而且没有放下的意思,还又亲又笑的,娟娟觉得自己受到了冷落。
娟娟想引起大家的注意,于是开始大声唱歌,但是没有人理她。娟娟又跳起了自己最擅长的舞蹈,可是还是没有人注意她。终于,娟娟忍不住了,她把桌上的玻璃杯子推到地上摔坏了,然后坐在地板上大哭起来,把妈妈及客人弄得非常尴尬。
娟娟发现妈妈更喜欢小弟弟,所以觉得自己被冷落了,于是不高兴了,耍起了脾气。嫉妒是由于别人胜过自己而引起抵触的消极的情绪体验。黑格尔曾说:“嫉妒是平庸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
在孩子中间,嫉妒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比如,某同学比自己学业优秀,比自己长得漂亮,孩子可能会感到难过;某同学穿得比自己时髦,家里有钱,就心里不平衡;某同学才华比自己出众,会很不服气等。
孩子的嫉妒程度有浅有深。程度较浅的嫉妒,往往深藏于孩子的潜意识中,不易觉察。如孩子与某同学是好朋友,人家学习成绩、能力都比自己强,因为是自己的好朋友,所以并不想加以攻击,但内心多少会有些不快。而程度较深的嫉妒,很容易表现出来,如对能力超过自己的同学进行挑剔、造谣、诬陷等。
5岁的朵朵,机灵懂事。可是每次不管她有多高兴,只要看到妈妈跟别的小朋友亲近,或是给别的小朋友好吃的,她就一个劲地哭闹。朵朵妈妈对此很苦恼。
8岁的冒冒在一次早操上故意用脚绊倒了班里一个小朋友,当别人指责他的时候,他还满脸无所谓的样子,甚至有点幸灾乐祸。事后,家长和老师仔细询问才知道,冒冒很不服气老师表扬那个小朋友做操做得好,故意让他当众出丑。
朵朵和冒冒都有不同程度的嫉妒心,只是嫉妒的程度有所不同。儿童的嫉妒心基本上都还处于萌芽期,如果不予纠正、教育,任其发展下去,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及人际交往造成严重的危害。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暗地、悄悄地毁掉人间的好东西。”
嫉妒心太强对个人、集体和社会均起着耗损作用,是一种对团结、友爱非常不利的因素。这种缺点如果没有得到纠正,孩子长大后就很难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很难在生活中心情舒畅。嫉妒心强是孩子不成熟的表现,只要引导得法,不难克服。例如,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间团结友爱、互相尊重、谦逊容让,可以很好地预防或纠正孩子的嫉妒心理。要纠正孩子的嫉妒心理,父母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分析孩子产生嫉妒心理的原因。
产生嫉妒心理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基本都是由于孩子内在的消极因素和外部环境的消极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例如,孩子在竞争中失败导致他对获胜者的嫉妒,因老师表扬他人而产生嫉妒,因自己家庭贫困而对家境优越的同学产生嫉妒等等,父母只有先去了解孩子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其次,教育孩子承认差异,奋进努力。
现实中,每个人都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有比别人强的方面。让孩子承认差异,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父母要告诉孩子:“嫉妒于事无补,而且会影响自己的奋斗精神。只有奋起努力,争取超越,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
为了减轻孩子的嫉妒心理,家长千万不要贬低孩子嫉妒的对象。因为那样会导致孩子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不足上,从而放弃了自己的努力。你可以经常反问孩子:“你现在各方面表现如何?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跟上个月(或上个星期)比哪些方面有进步?哪些方面有退步?该怎么办?”同时,让孩子在班上找一个追赶、学习的参照物,看到别人的长处。这样可以慢慢打消孩子的嫉妒心,让孩子能够客观地自我评价和评价别人。
最后,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嫉妒心强的孩子一般都有争强好胜的性格。所以,在孩子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竞争失败会使他们产生嫉妒心理。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变得心胸狭窄,喜欢看到别人不如自己,并喜欢通过排挤他人来取得成功,这就是一种不正确的竞争方式。所以,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观,让孩子明白对手不是仇人,嫉妒也不等于要强,进而使孩子学会欣赏他人的成功,分享他人的快乐,向别人学习。
除此之外,父母还可以让孩子多将精力放在学习上,使生活过得充实。因为嫉妒往往会消磨孩子的时间,如果孩子学习、生活的节奏很紧张、生活过得很充实很有意义,他们就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嫉妒别人了。父母应该让孩子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把精力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3孩子爱撒谎怎么办
说谎话、说瞎话是儿童常见的行为,也是家长教育不当的结果。由于年龄小,孩子不能区分真实与想象、理想与幻想的不同,有时他为了逃避责骂或是博得他人的赞美,于是就说了谎话或瞎话。在4岁以前,孩子经常把父母高兴与否当做自己行为对与错的标准。比如:孩子把碗打碎了,他知道妈妈会生气,所以他就告诉妈妈是猫把碗打碎的。
小剑把妈妈买给他的玩具电话摔坏了,他很害怕,不知道怎么办,于是把电话藏在了床底下。妈妈在打扫卫生的时候发现了,生气地质问小剑。
妈妈:“你的玩具电话哪里去了?好几天没有看到你玩了。”
小剑:“不玩了,收起来了。”
妈妈:“你为什么不玩呢?为什么当时你吵着要买,现在买了你又不玩呢?”
小剑:“我已经忘了把玩具电话放在哪里了。”
妈妈:“赶快去找,给我看看。”
小剑:“找不到的,因为电话被隔壁小华拿去了。”
妈妈:“真的是他拿去吗?你刚才不是说收起来了吗?是不是弄坏了,不敢让我知道啊?”
小剑:“真的没有,真的是小华拿去了。”
妈妈火冒三丈:“你还在说谎,还瞎说是小华拿去了,真会耍赖啊!弄坏了不说,还敢骗我。告诉你不能说谎,还要说,这么小就学会了骗人,以后还得了!”
于是,愤怒的妈妈将小剑的屁股打得通红,小剑大哭起来。
小剑说谎话、说瞎话挨了一顿打,下次他犯了错很可能还会继续说谎。因为虽然他知道说谎是不对的,但是如果说出实情还会惹妈妈生气,难逃一顿打,还不如说谎。如果妈妈换一种口吻和孩子说话,情况就会不同了。“我刚才发现你的玩具电话摔坏了。”“太可惜了,才刚买几天,又没玩多久。”“如果你小心点,就不会弄坏它了,这样你可以继续打电话玩呢!”此时,小剑的担心和顾虑就会减少许多,他就会比较主动地去反省自己的过失了。
坦诚地指出孩子的错误而不是拐弯抹角,对孩子承认错误会更有帮助。这样当孩子闯祸了,他会告诉父母,因为他知道父母理解他。如果父母一定要逼孩子认错,以此让孩子“铭记在心”的话,孩子为了保护自尊,就只能用说谎来自卫。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父母给孩子制造了说谎的机会,逼孩子踏入了说谎的陷阱。
几个小孩子在一起聊天,媛媛说:“大家听我说,我们家有3个彩色电视。”
“哎呀,太棒了!”小伙伴们用羡慕的口气说。
媛媛更加得意,她说:“一个是爸爸和妈妈的,一个是爷爷和奶奶的,还有一个是我的。”
小伙伴们忙问:“那你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动画片啦。”
“当然啦。我每天吃完晚饭就可以躺在床上看动画片。”这时候媛媛的脸上神采奕奕。
这时,妈妈生气地说:“你想得真美呀!”接着,妈妈责备她:“撒谎就是当小偷的开始。”那一刻,媛媛在小朋友面前简直无地自容,她脸上的得意一扫而光,转而低垂着头,然后跟着妈妈回家了。
事实上,年幼的孩子根本不懂现实与想象的差别,他们说谎话、说瞎话有时候是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有3个彩色电视机”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孩子只知道每人一个电视就可以不用争抢节目了,她也不会错过动画片。
作为家长,应该明白孩子的谎话种类繁多,有掩盖事实的谎话,有表达愿望的谎话,有胡编乱造的瞎话,有引人注意的谎话等等。幼儿的大部分谎言来自想象、愿望、游戏和无知,偶尔有出自辩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父母都不应该恶狠狠地责骂孩子,而要温和地教育孩子。
例如,当你听到孩子说“我家里有3个电视机”时,你应该接着说:“哦,是吗!那真是太棒啦!”对孩子的愿望和心情表示理解。然后再说:“真的,如果能有3个电视机,那该有多好啊!”
孩子说谎话是一种不诚实的表现,孩子经常说瞎话会变得喜欢吹牛、捕风捉影,甚至污蔑他人,这也是一种谎言。这些都不利于孩子取得别人的信任,博得他人的喜爱。因此,家长要想办法纠正孩子说谎话、说瞎话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