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常识一本通
24819200000045

第45章 百家哲学趣谈·宗教文化释义(3)

子贡在理财经商方面有卓越的天赋。《论语·先进》载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孔子将颜回和子贡做比较,他说,颜回在道德上趋于完善,却很贫穷,连吃饭都成问题,而子贡不安本分,却囤积财富,投机取财,预测行情,而且每次都猜中。《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废举”的意思是贱买贵卖,“转货”指的是“随时转货以殖其资”。这里是说,子贡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从贱买贵卖中获利,从而成为巨富。子贡在经济上大获成功,是孔子弟子中最有钱的一位。

“朽木不可雕也”是指谁而言的

宰予,字自我,亦称宰我,是孔子著名的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孔子的这位弟子思想活跃,深思好学,很具有怀疑精神,是孔门弟子唯一一个敢正面对孔子的学说提出异议的人。他经常对孔子“发难”,以至于孔子曾经批评过宰予的一些观点和行为。

比如,宰予曾向孔子提出这样一个两难的问题,他说:“如果告诉一个仁者,另一位仁者掉进了井里,那么他是应该跳下去救呢,还是不应该跳下去救呢?因为,如果他跳下去,结果也会是死,而如果他不跳下去,就是见死不救。”孔子认为宰予提出的问题不好,他说:“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可欺也,不可罔也。”他认为宰予提出这问题是在愚弄人。孔子说自己“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他认为宰予言行不一,并从宰予那里改变了自己的不足,“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知道后非常不高兴,并严厉批评宰予。孔子见到宰予仍旧大白天的闷头大睡,就说:“腐朽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墙壁也粉刷不得。对于宰予这个人,批评责备还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因此,“朽木不可雕也”说的是宰予。

孔子做过哪些官,最大的官是什么

孔子从政之后,生活状况才有所改善。他开始做的官是都宰,后升为司空,又由司空升为司寇,后来是行摄相事,负责闻听和管理国家政事,这时孔子是“奉粟六万”。虽然“六万”俸禄是什么计量单位已无从考证,但确实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后孔子在家中设置了“家宰”,即管家,他的管家就是他的弟子原宪。孔子给原宪的待遇是“粟九百”。原宪觉得孔子给得太多,孔子大方地说:“收下吧,多了可以分给邻里乡党一些。”可见,当时的孔子非常富有,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其富有之钱财,取之有道,故用得心安理得。

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为什么选择卫国

春秋后期,鲁国内部存在三种势力,一是以鲁定公为代表的公室,二是以“三桓”为代表的贵族势力,三是家臣势力。在这三种政治势力中,鲁定公受制于“三桓”,“三桓”受制于家臣。因此,鲁定公希望削弱“三桓”,“三桓”则希望削弱家臣势力。当时,孔子想利用这三种政治势力的矛盾,拆毁“三桓”家臣据以叛乱的三个城堡,并借此抑制“三桓”。但是,结果计划失败,孔子和鲁定公都遭受打击。而“三桓”从此对孔子有了戒心,联合打击孔子和鲁定公,把持朝政。第二年,即公元前497年,齐国送来骏马120匹,歌舞美女80人。鲁国君臣便沉浸于声色犬马之中。鲁定公也不问朝政。

在这种情况下,子路劝说孔子辞职离去。孔子还心存幻想,想再等等看。很快就是郊祭的日子,如果郊祭之后,按照“礼”的规定,把祭肉分给大夫孔子,他就准备留下来。可是,结果孔子没有分到祭肉。孔子非常失望,就率领弟子辞官,离开了鲁国。临别之时,孔子“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

在“夹谷之会”时,孔子触犯了齐景公,因此,他不能向东去齐国。而卫国和鲁国近邻,是兄弟之国,并同是姬姓国家,而且卫国政治平稳,经济、文化都很发达。孔子和弟子商议决定,先到卫国。而且,卫国大夫蘧伯玉是孔子的好友,他侍奉过卫国三公,以贤德闻名于诸侯,孔子与他相交甚厚。此外,孔子的得意门生子夏、子贡等都是卫国人,一些知名弟子入句井疆、琴牢、颜仇由等都也是卫国人。卫国的大臣史鱼、公子荆、公叔发等,孔子都颇为欣赏。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儒商是谁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儒商是孔子的弟子子贡。子贡名端木赐,他巧言善变,富有经济才干,外交能力突出,孔子称其为“瑚琏之器”。子贡善于经商,他曾经在鲁国和曹国两国之间经商,聚敛巨额财富,是孔子弟子中最富有的一位。

子贡文化修养丰厚,学绩优异,有高超的外交能力,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子贡不仅有卓越的语言和外交能力,还有非凡的政治才能。《论语·雍也》曾记载,季康子问孔子,其弟子子路、子贡和冉求是否可以从政。孔子回答说,三人都可以,并说“由(子路)也果”、“赐(子贡)也达”、“求(冉求)也艺”。由此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子贡的优点是“达”,“达”就是通达事理,这正是从政不可或缺的才干。因此,子路凭着他杰出的“言语”才华和非凡的外交能力,被鲁国和卫国聘为相辅。他出众的政治才能,也使得他出使齐、吴、越国和晋国时得心应手,取得圆满成功。

子贡在理财经商上有卓越的天赋,他根据行情的变化,贱买贵卖,从中获利,并聚敛了巨额财富,可以说是当时的商业巨子。

子贡谦虚为人,他在学问、政绩和理财经商等方面的卓越表现有目共睹,名声大震。当时鲁国的大夫孙武在朝廷上说:“子贡贤于仲尼。”《史记·货殖列传》载:“七十子之徒赐(子贡)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执而益彰乎?”孔子得以名扬天下,很大程度上与子贡有关。

子贡是孔子的杰出弟子,而且经商有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儒商。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否确有其事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用来形容宋初宰相赵普的,人言所读只有《论语》而已。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吾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常用读书来劝他。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拿出书,整天地读。到了第二天,处理政务时决断很快。等到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早年没机会多读书。太祖登基以来,在百忙中抽时间阅读经史,听文臣讲解历代治国经验和利弊得失,提升自己的学识。太祖还鼓励臣下也学经典,以明君臣大义和国家利益。太祖也曾私下里关切赵普说:“卿若不读书,如今饱学之士纷纷起来,填充庙堂,与他们在一起你不感到惭愧吗?”赵普明白太祖的用意,就开始认真读书。

赵普依据自己的经验看待书本,他认为读书不在多,关键还要会用,而他读得最多就是《论语》。与那些佶屈聱牙的大部头古书相比,《论语》简明扼要,更适合文化水平不高的赵普,因为先圣的微言大义很多,从中足以受益匪浅。

太祖在皇宫大宴群臣,不料,突然天降暴雨,天子不悦,对身边人骂起来。赵普见状,连忙上前奏言道:百姓正盼着下雨,陛下的宴席不过是损失些摆设,淋湿些艺人的衣裳,不如就让艺人们在雨中演杂剧。雨水难得,百姓快活,正好可以吃酒娱乐。太祖听完,转怒为喜,于是继续宴饮、看戏。此事可算是赵普活学活用《论语》中仁政爱民思想的表现。

赵普很繁忙,据说到底也没有读完《论语》,所以后人嘲讽他是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主掌枢密院、宰相府后,即使没时间读书,身边那些幕僚的知识也足以让他辅佐太祖,管理政事。

赵普一生读书不多,却将《论语》知识运用得恰到好处。事实上,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无非是教人怎么为人处世,《论语》正是典籍中的精华。

“《论语》加算盘”的含义是什么

《论语》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讲究中庸,是一种道德修养。讲究舍己为人,追求大义,不求小利,不追求小恩小惠,教人做人的智慧,却很少涉及经济。然而,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以经济为导向,算盘代表经济,没有经济,社会难以前进。《论语》加算盘就是把两者结合起来。良好的道德品行是立足之根本,这就类似于经济学上的社会人和经纪人的假设。《论语》加算盘就类似于“君子爱财取之以道”。不可盲目的只取其一,舍弃其他。因此,我们不能只看《论语》,不懂经济,也不能只看“算盘”,而不知如何做人。《论语》加算盘就是既要学会做人,也讲究经济。

世界上都有哪些国家设孔庙

世界上设有孔庙的国家有:

越南

儒家文化对越南影响非常深。据记载,越南于李朝神武二年(1070年)在首都兴建孔庙。越南陈朝光泰十四年(1397年)明各府开始设立学校,自此,孔庙开始遍及各地。

朝鲜

除中国以外,朝鲜是孔庙最多的国家。早在高丽时就开始设立孔庙。1268年孔庙向地方推广。李成桂执政时期,地方各级都要建立孔庙,从此孔庙遍及朝鲜全境。

朝鲜历史上共出现过362座礼制孔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北分治,北部的孔庙改作他用,南部的232座孔庙有很多仍然进行祭祀活动。此外,在大韩民国现存非礼制孔庙有12座祠堂、2座书院、3座书斋。

日本

汤岛圣堂是日本的孔庙,位于东京都文京区。孔子庙位于长崎县长崎市。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最早的孔庙是建在槟城孔圣庙中华小学里面,由清朝驻槟城大使张弼士所创。除此之外,在马六甲也建有孔子大厦。

“五四”时期人们为什么要“打倒孔家店”

五四时期是文化运动的高潮,甚至提出了“全盘西化”的观点,主张放弃汉语,改用英文,认为唯有如此才能救国,因此儒家文化遭到全面批判也就不足为奇了。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受礼交的毒害太深,思想很固执,反孔是为了让人民接受新思想、新观点。其目的也只是去掉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当时的中国需要的是自由、民主,“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为了唤醒民众。而选定“孔家店”这个突破口,无疑是有利于冲破旧封建政治的。事实上,“五四”运动并不是“全盘反传统”的,例如从胡适的著述中可以看到,他对孔子很敬佩。

《道德经》里面谈的都是道德吗

《道德经》也称为《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和《老子五千文》,被当时诸子所共仰,传说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原文上篇是《德经》,下篇是《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而《德经》在后,共分为81章。并且,《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朝代正是利用这一思想,在经济上,缓解人民的压力,从而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比如西汉初年的治国方略。《道德经》所谈的是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以及哲学观念等。它是韵文哲理诗体。作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道德经》对中国古老哲学、科学、政治和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对于中国民族性格的铸成、中国政治的统一和稳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探求《道德经》中的科学奥秘,从中寻觅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其中涵盖的古代智慧底蕴。

有多少位皇帝拜过老子的楼观台

春秋时期,老子紫气东来,在楼观台传经授道,著书立说,并最终羽化登仙。而楼观台也成了道教的发祥地,素有“仙都”的美誉,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并同时享有“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誉。

老子所著《道德经》被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相继在俄国、德国和英国等地发扬光大。美国的《纽约时报》将老子列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美国前总统里根曾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至理名言,阐述自己的治国策略。在世界历史中,老子较早地提出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并深入影响了中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秦始皇在楼观台建立了老子庙,清朝光绪皇帝也到楼观台拜谒。据统计,从秦始皇建立老子庙起,15个朝代中共有66位皇帝到此拜谒,敕建楼观台达百余次。

中国佛教都有哪些派别

公元纪年前后,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经过历史的沿革,最终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分为三大系统,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

汉传佛教是汉语系,即传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教。汉传佛教经过长期的经典传译、讲习和融化,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具有民族特征,并分为各种学派和宗派,传至日本、朝鲜和越南。汉传佛教有十大宗派,分别为成实宗、俱舍宗、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和密宗。

藏传佛教是藏语系,也称为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藏传佛教是10世纪后半期形成,在13世纪中期流行于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宗派分为: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觉囊派和希杰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