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失,才有所得。要想拿得起,先要学会放得下。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原来生命本可以淡定地过,患是错,喜也是错。
不舍一株菊花,哪得一村菊香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生活中,我们要乐于奉献,即使到最后我们一无所有,与人分享的快乐也会时时激荡在我们心头。当你紧握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当你打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一位老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棵菊花,经过他的精心培育,到了第三年的秋天,院子已经成了菊花园,香味一直传到了山下的村子里。凡是来寺院的人们都忍不住要对这满院的菊花赞叹一番,成了寺院的一景。
有一天,山下村子里有个人开口向老禅师要几棵花想种在自家的院子里,老禅师欣然地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拣开得最艳、枝叶最茂盛的几棵,挖出了根须小心翼翼地送给了要花之人。消息很快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接连不断。
在老禅师的眼里,这些人一个比一个知心,一个比一个亲近,所以是有求必应。
没过几天,院子里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了。没有了菊花,院子里就如同没有了阳光一样冷清、寂寞。
终于在一个宁静的黄昏,有个弟子面对着满院的凄凉,就忍不住地叹息道:“太可惜了!这里本来应该是满院花朵的,院子里已经没了原有的香气。”
老禅师笑着对弟子说:“你想想,这岂不是更好吗?三年之后将是一村菊香。”
“一村菊香!”弟子不由地心头一热,看着师父,只见老禅师脸上的笑容比开得最美的花还要灿烂。
他告诉弟子说:“我们应该把美好的事拿出来与别人共享,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这种幸福,这样即使自己变得一无所有了,心里也是幸福的!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拥有了幸福。”
没有小舍,怎么可以得到更多?生活本来就是一种付出——收获——付出的循环往复过程,在整个循环过程中,付出是前提,收获是结果。假如你不忍舍小,那么就不可能有大得。
现实生活中,常常有不好的境遇会不期而至,使我们猝不及防,这时,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微小的代价去换取最大的收益。
老和尚的烦心事
证严法师说:“所求若无止境,必将成为自苦的根源。”
很久以前,在一座山上住着一对师徒。一天,小和尚建议师父说:“如果买一匹马,您就不用整天这么劳累奔波了,可以轻松很多。”
老和尚采纳了徒弟的建议买了一匹马,中午正想美美地睡个午觉。
这时,小和尚突然跑了进来对老和尚说:“师父,我们忘了一件事,今晚马儿睡哪儿呀?我们今天得赶在天黑之前给马儿建个马棚。”
老和尚想,徒儿的建议很有道理,也很及时。于是,师徒二人便同心协力地给马儿建个了马棚。
忙活了半天,马棚终于建好了。
老和尚累了一天,吃过晚饭,正想躺下好好休息一下,小和尚又跑到跟前,说:“师父,马棚虽然建好了,可是我们每天都有自己的事,您整天忙于化缘,而我又要学禅,那么平时谁来养马呀!我们是不是还少一个养马的人?”
老和尚想了想,觉得徒儿的建议很有道理。于是,老和尚连夜下山聘请了一个马倌。
第二天,老和尚刚睡醒,小和尚又跑了进来,说:“师父,今天早上起来我又想起一件事,以前庙里就咱们师徒二人,饱一顿饿一顿的,倒也好打发。可现在,人变多了,总不能让马倌跟着我们一起受苦啊,我们应该再请一个厨师呀!”
老和尚听后想了一下,觉得小和尚的建议有几分道理。于是,老和尚又一次下山聘请了一个厨师兼保姆。
吃完早饭,老和尚正准备外出讲经,小和尚跑到跟前,说:“师父,厨师已经请来了。不过,他说庙里没有厨房,让我们赶紧造一间,他还说,他年老力衰,又不会算账,让我们再请一个伙计,帮他买买菜,搭把手。”
生活中总是有很多的需要。但有些东西并不是我们所必需的,辛苦地购置之后才发现,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多少实用价值,反而会因此带来更多的负担,为其所累,倒不如果断地摆脱它。
只选适合自己的
赵州禅师说:“你不缺少的东西,正是你没有的东西;你没有的东西,恰恰就是你本来不缺的东西。”人生是场无休止的战斗,做人更是时刻在与无形的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欲望,使你堕落、使你自行毁灭。在人生追求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知足的心态,心灵安定才是最大的幸福!
有个渔夫,辛苦了一天,打了满满一篓子鱼,在回家的路上,遇见猎人正带着猎狗从野外打猎回来。渔夫看上了猎人背上的野味,猎人也喜欢上了渔夫的鱼,于是他们商量着把各自一天的收获彼此交换。交换之后,他们都很满意,并且约定以后可以天天这样交换。佛陀劝他们说:“要是你们以后天天交换,很快就会觉得交易的乐趣越来越淡,进而会感觉乏味,并且希望保留自己所收获的这些东西了。”
结果当然是不言而喻的,没过多久,渔夫便觉得野味已不再是那样的美味,甚至有些怀念鱼的味道,猎人也是如此。这天,他们又一次在约定的时间和地点相遇了,两人心照不宣,相视而笑,都拿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回家了。
人往往就是这样,总觉得别人的东西比自己的好,可是一旦失去之后才发现自己曾经拥有的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也是自己最想要的。可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不像猎人与渔夫的交易这样简单,失去将会永远地失去,不会再拥有。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成功者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愿意去做一般人都认为完不成或不愿做的事情,而失败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好高骛远,总是去追求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
其实我们应该经常问一问自己:
我的能力如何?
我的目标是否切合实际?
我的理想中哪些是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
哪些是永远都达不到而应该放弃的?
当我们真正能够以这样的思维方式来转换我们的思想,执行我们的行动方案时,我们就会变成一个非常积极、有行动力的人。
一种生活,只要有自己喜欢的内容,就是最好的生活,何必踏破铁鞋去寻觅那些离你遥不可及的生活目标呢?如果你认为必须赢得了名利,才能够快乐,那恐怕是很难快乐起来了,因为暴富的机遇和条件实在难求,而人生中的巨奖也不是多数人力所能及的。反而,人生中寻常的赏心乐事如一声赞美、一个掌声、一句暖语、亲友围坐、一席盛宴、明月当空、落日红霞,都是我们可以享受到的。不要因为没有赚到过多的钱而忧心,不要因为得不到人生的巨奖而烦恼,要学会享受人生中可爱的小事。
这种小事处处可见,比比皆是,只要愿意,人人都可以从中享受到快乐。
一个人无论高低贵贱、贫富美丑,最难得的是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并且正确地做出选择,做自己生活的主人,而不为外界的环境影响,不被世俗的观念所困惑。在现实生活中,你要清楚什么东西适合你,你适合做什么。
与其悲伤所失,不如再寻所得
君子做人要有宽宏的气量,坦然地面对得与失,要有一颗淡然之心、一颗博爱之心。既然事实已经成为事实,多恋无益。
有一位得道高僧,不仅德高望重、非常仁慈,还是位著名的收藏家。他酷爱陶壶,每次出门讲经说法,都要收集一些心爱的茶壶回来,而且只要听说哪里有好壶,不管路途多远都一定亲自前往鉴赏,如果他看满意了,而且对方愿意割爱,不管花多少钱他也舍得。在他收集的茶壶中,最中意的当数一只龙头壶。
这天,一位分别了很久的好友不远千里前来拜访,“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于是他拿出这只心爱的龙头茶壶泡茶招待好友。二人开心地畅谈着,朋友对这只茶壶所泡出的茶更是赞不绝口,出于好奇,于是将它捧在手里仔细观赏,结果一不小心茶壶从他的指间滑落到地上,应声破裂,一下子全场陷入一片寂静,每个人都在为这只巧夺天工的茶壶惋惜不已。
这时,高僧起身站了起来,默默地收拾了一下地上茶壶的碎片,将他交给一旁的弟子,然后拿出另一只茶壶继续跟朋友们泡茶说笑,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
事后,弟子关切地问他:“师父,这是您最钟爱的一只壶,那天被打破之后,弟子看见您神情自若,跟没事人似的,难道您就不难过,不觉得惋惜吗?”
高僧说:“事实已经造成,留恋摔碎的茶壶又有何益?不如重新去寻找,也许能找到更好的!”
美好的东西固然值得我们去珍惜,但一旦失去而无法留住时,黯然神伤也是无济于事的。与其悲伤所失,不如再寻所得。
适当地展开手心
人生在世,衣食住行都离不开金钱,没有钱我们将举步维艰。不过当生活得到一定的满足后,金钱就变成了存折上的数字,仅仅是数字而已。
很久以前,有位虔诚的佛教信徒对默仙禅师说:“大师,我的妻子贪婪而且吝啬,从来不愿意行善做好事,连一丁点儿钱财都不舍得。您能发发慈悲,陪我一同到我家里去,向我妻子开示,使她行些善事吗?”默仙禅师听完信徒的话,在百忙之中抽出身来随他回家去了。
当默仙禅师到达那位信徒的家里时,信徒的妻子非常热情,走出门来迎接禅师,可是请到家里后,却连一杯茶水都舍不得端出来。于是,禅师握着一个拳头对信徒的妻子说:“夫人,你看我的手,如果天天都是这样,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信徒的夫人说:“如果手天天是这个样子,那就是有毛病,是畸形啊!”默仙禅师微微点了点头说:“对,这样子是畸形!”接着,默仙禅师又把手伸展开对信徒的妻子说:“假如天天这个样子呢?”信徒夫人说:“天天是这个样子也是畸形啊!”默仙禅师脸上露出了笑容立即说:“夫人!你说得没错,这都是畸形,只知道贪取,不知道布施,是畸形。只知道花用,不知道储蓄,也是畸形。钱要流通,就得能进能出,而且是量入为出。”握着拳头禅示过于吝啬,张开手掌则禅示过于慷慨。信徒的太太在默仙禅师的开示下,对做人处世和用财之道豁然领悟了。
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虽说现实生活当中没有钱财不行,但也没必要把它看得太重,做了守财奴。真正受人尊重的人,一定是既懂得储蓄钱财,又懂得行善布施的人。
放下既得利益
在人生旅程中,我们所拥有的很多东西都是靠努力打拼得来的,因为来之不易,所以我们很难轻易放下。可是有时候,必须得放弃既得的所有,否则一切反而会成为你生命的桎梏。
一个老和尚肩上挑着一根扁担,扁担上悬挂着一个盛满绿豆汤的瓷壶。他不紧不慢地走在路上,突然,不小心失足跌了一跤,瓷壶掉在地上摔得粉碎,只见老和尚利落地站起身来,拾起扁担若无其事地继续往前走。这时,一路同行的路人看到这个情况,急忙跑过来激动地说:“老师父,您难道不知道您的瓷壶已经破了吗?”“我知道。”老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那您怎么头也不回,连看都不看一眼就起身走了呢?”老和尚微微一笑说:“它已经破碎了,汤也流光了,看看又能怎么样,仍然无济于事啊!”
生命的整个过程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酸、甜、苦、辣、咸都要品尝,成败、得失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装饰,一路走来晴空丽日也好,暴风骤雨也罢,终究都会成为过眼云烟,重要的是自己心里的感受。
《运命论》中有句名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生活中,很多人难以放下既得利益,也许是钱财、也许是名誉地位,其实这是一种视野狭隘的表现,这种狭隘很多时候不但使他们无法享受到“得到”的幸福与快乐,反而会给他们招来杀身之祸。
秦朝的李斯就是一个惨痛的例子。他曾经官居丞相,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初他离开楚国投奔秦国的时候,他的恩师荀况就曾告诫他要注意节制,在成功的时候记住“物忌太盛”这句话,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给自己留条后路。但由于贪恋权力和富贵,他始终未能离开官场,最终被奸臣陷害,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不仅如此还殃及三族。李斯是在临死之时才翻然醒悟的,他在临刑前,拉着二儿子的手说:“真想带着你哥和你,回一趟上蔡老家,再出城东门,牵着黄犬,逐猎狡兔,回家乡过过那种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惜,现在太晚了!”
据心理专家分析,一个人如果能在适当的时间、恰当的时机选择“隐退”,不论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都是一个很好的转机,它能让你留出时间观察和思考,使你在独处的时候找到自己内心的世界。事实上,全身而退是一种智慧和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为什么非要得到一切呢?
其实活着就是上天对我们最大的恩赐,身体健康就是财富,你对自己的人生要求越少,就越容易获得快乐。我们要做到怀有一颗平常善良之心,坦荡无私,淡泊名利,对别人宽容,对生活不挑剔,对非原则性事情不苛求、不怨恨。
寒不改叶绿,暖不争花红,富不行无义,贫不起贪心,这就是一种人生的练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