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哈佛大学经典法则
24838400000030

第30章 竞争是残酷的,要竞争也要合作(1)

哈佛VS耶鲁:绵延三百年的“恩怨”

每年,不论是哈佛人还是耶鲁人都会不自主地关注以下信息:在全美一年一度的高校排行榜上,谁是第一,是哈佛还是耶鲁?一年一度的橄榄球比赛结果,谁是第一,是耶鲁还是哈佛?一年一度的新生录取率,谁高谁低,是耶鲁还是哈佛?

人们从这些信息中看到了一个彼此心知肚明的事实:哈佛与耶鲁之间似乎有较不完的劲儿。

哈佛与耶鲁的“恩怨”说来话长,包括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因素,它们的关系与大西洋彼岸的牛津和剑桥的关系很类似。

回顾它们之间的恩怨,人们或许会有更多意外的发现。

所谓“先有哈佛,后有美国”,1636年创办的哈佛大学是美国的高校之母,它建校比美国建国还要早。而耶鲁是从哈佛大学分离出来的,它于1701年建校,创始人曾是哈佛的校友,由于他们对哈佛允许新教徒做教师或入学颇为不满,于是就召集了一帮同道拂袖而去,在康尼迪克州的新港地区经过多年奋斗,建立起一所“要像金字塔般不朽的大学”。一位名叫考顿·马特的哈佛毕业生给这所学校起了一个新校名“耶鲁学院”。

有趣的是马特本人却不受哈佛的青睐,他一直想成为哈佛大学的校长,却两次遭到校董事会拒绝,对此,他一直愤愤不平。

美国在后来近40年的时光中,仅有这两所大学。直到1740年后,才有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常春藤盟校。所以摆脱哈佛大学的影响,确立自己的个性,对于耶鲁的独立和发展至关重要。

哈佛与耶鲁除了相互较量以外,还是惺惺相惜的对手。

哈佛与耶鲁的橄榄球赛一直是两校的盛事,有时是哈佛的学生去耶鲁,有时是耶鲁的学生来哈佛,每年更替。看似是一场橄榄球比赛,其实是两校的学生相互竞争的游戏,热闹且精彩。比如赛前学生组织都会给本校学生制作好嘲笑另一所学校的T恤,客座的学校的学生还会嘲弄另一所学校引以为豪的雕像和建筑,比如哈佛坐像就曾被耶鲁的学生喷满白色的泡沫。虽然在比赛中,两校看上去谁也瞧不上谁,但仍能够看出双方的惺惺相惜。最有趣的是,如果比赛当天耶鲁的学生不能返校,一般都会住在哈佛学生的寝室里,反之亦然。哈佛和耶鲁的宿舍楼是同一个人设计和资助的,所以从表面上看,两所学校十分相像。

其实,真正的对手也是真正的朋友,哈佛和耶鲁对“真理和爱”的追求相同。

越南战争期间,美国政府下令:凡是自称以道德或宗教理由的反战者一律不准领取奖学金。当时美国包括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诸多名校全都按照指示行事,唯有耶鲁坚守“学术独立”的一贯作风,继续以成绩作为获得奖学金的唯一标准,完全漠视政府的规定。这使耶鲁失去了联邦政府资助的一大笔基金,经济陷入困境。

即便如此,美国的知识分子却把耶鲁校长布鲁斯特当成了文化英雄。而他对耶鲁精神的总结成了记忆中的经典——“最终一般社会上的人士将会了解:只有在学校拥有全部的自治权力、每个教师及学者皆有研究自由的条件下,整个社会才会有完全的自由与平等。而这才是耶鲁的精神所在。”

后来,哈佛大学校长巴克在布鲁斯特的葬礼上,对他表示出发自内心的敬佩:“身为耶鲁校长,他赢得了我们所有当校长的人的尊敬。我敬佩他,特别是因为他很成功地提升了他的大学的学术品质,对于他在混乱的60年代后期能够领导耶鲁顺利地过关一事,我感到敬畏……”

哈佛与耶鲁之间的竞争是一种棋逢对手的竞争,这种竞争不是出于“恩怨”,而是出于恭敬地尊重和爱。

竞争催人奋进

竞争无处不在。在外,哈佛大学有与耶鲁等其他各世界名校的竞争;在内,有着各学科、各系别内的竞争。对哈佛学生而言,最现实、最残酷也是最赤裸裸的竞争就是与其他同学的竞争——“今天不走,明天就要跑。”“就在此刻,在你喝咖啡的时候,你的对手还在不停地翻书,不奋斗,你时刻都有被打败的危险。”许多哈佛学生都用此类警句来激励自己。

一个著名的以换“电灯泡”来调侃名校的笑话是这样的:“需要多少个哈佛学生换一个电灯泡?”

答案是:“一个。他握着电灯泡,而世界围着他转。”

这个笑话自然是讽刺哈佛学生的目空一切的狂妄,不过,有幸进入哈佛的学生们的确有骄傲的资本。

哈佛是一个人人都是精英的地方,在这里,即使是最牛的人,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也丝毫不敢放松自己。

在看似平静的哈佛校园里,处处都充满着紧张而激烈的竞争。

一位哈佛MBA人士在谈到竞争时,说:

“因为哈佛很强调领导力,所以,几乎每个人都充满进取心和竞争意识。

“但这其实是非常好的,因为我发现我周围都是些一流的精英,我必须向他们学习。这给我带来很大的压力,但是与此同时,也给了我很大的动力。

“在哈佛,你的成绩并不是由你学得有多好决定的,而是要看相对于其他学生的表现。

“每个班级每门课规定成绩好的15%~20%的学生得‘优’;成绩差的15%~20%的同学得‘及格’;成绩中等的60%~70%的得‘良’,还有5%左右的学生‘不及格’。不管多努力,总会有‘不及格’的学生。

“这样的计分方式,其作用就在于能逼迫那些已经非常优秀的人有更大的动力去学习。

“一年级学生拿到8个以上‘及格’或‘不及格’的称为‘触网’,一旦触网,究竟能不能升入二年级,要经学生成绩委员会根据学生本人的请求、教授的评价以及造成‘触网’的客观因素来决定。其中有一小部分人将获准升学,而另一部分则被迫退学,但可以保留重新申请入学的权利。”

因“触网”而被迫退学的威胁是始终存在的,因为评分的范围是按照固定的百分比在班级内分配的,这就给哈佛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哈佛学生的告诫就是:“如果你想进入社会后,在任何时候都得心应手,那么你在哈佛的学习期间,就没有晒太阳的时间。”

另外,哈佛的课堂发言也是占分的,几乎占到成绩的50%,但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争夺发言机会的竞争就很激烈,同学们都会努力竞争发言的机会。

那些经常发言,能谈到点子上的同学总是能给教授留下深刻的印象。

虽然哈佛的这种竞争氛围,可能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但是,对进取心强的人来说,这种环境更能激发他的潜力。其实,哈佛学生之间的竞争是非常健康的,并不像传闻的那样。

哈佛集中了来自全世界的优秀人才,进了哈佛大学的本科生,大约只有10%~15%可以直接考入哈佛的研究生院,这又是大多数哈佛学生奋斗的目标,所以竞争也相当激烈。

哈佛本科生大都经历过一个心理调整阶段,就是为了要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和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每个走进哈佛校门的学生都各有特长,你的小提琴拉得好,他的数学相当棒。

一个来自休斯敦的哈佛学生说:“进了哈佛才知天外有天。我是我们当地高中的第一名,可到了哈佛就显不出来了,在我选的几门课中,门门都有曾参加过美国科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尖子。和他们竞争,我发现自己很难进入前10名,所以一开始心里真有些承受不了。”

在哈佛,除了学习上的竞争还有其他能力方面的竞争,比如“业务演练”。

“业务演练”是一种被校方大力推广的教学模式。商学院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按“公司”分组,然后就开始了这些“公司”之间的“你死我活”的竞争。

“公司”的运作方式完全是按照现实交易中的准则进行的,校方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确定,谁能胜任什么工作,能担任什么职务。每个老板都是想使自己的钱掌握在那些能使它不断增值的人手中。在这里,哈佛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商业武士的本领。

哈佛鼓励学生向社会申请奖学金,这也加剧了学生们之间的竞争。因为这不仅可以获得一笔足以支付生活费用的奖金,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一种能力,而且还能引起高薪招聘人员的注意——特别是一些大牌咨询公司和银行的招聘信,都会首先涌向那些奖学金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