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织绣的收藏
织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两三千年历史。在绸缎、布帛和现代化纤织物等材料上,用丝、绒、棉等各种彩线,凭借一根细小钢针的上下翻飞,构成各种优美图案、花纹或文字,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目前的拍卖市场上,织锦、刺绣、缂丝已经成为织绣拍卖中的“三大主力”。织绣虽说一直是收藏市场上的佼佼者,但由于织绣不易保存,所以历经千百年而留存下来的数量较少。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收藏投资的注意力转向了织绣,其市场也随之逐步升温。在2004年中国嘉德春季专场拍卖会上,织绣拍卖再次掀起高潮,一件清乾隆御制钦定补端石兰亭图贴缂丝全卷,以3575万元创下了织绣拍卖的最高纪录。
若要收藏织绣品,首先要学会鉴赏。相对于其他门类的收藏品,织绣由于流派、品种繁多,鉴赏和评价也较为复杂。
从品种方面来看,有刺绣、缂丝、织锦等织和绣的品种,以缂丝价值最高,其次是刺绣、织锦等;若从织绣品的用途来看,艺术欣赏品的价值高于日常实用品,成品要高于半成品;从艺术性看,宫廷艺术织绣品高于民间文人风格的艺术绣。从收藏角度看,年代越早的织绣品价值越高。但由于不易保存,历经千百年岁月洗礼的织绣品完整留存下来的极少,明代的十分罕见,清代的多一些,其中以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藏品为最佳。业内人士提示收藏者,虽然目前绣品价格不断走高,但与瓷器、玉器和书画等艺术品相比,市场交易相对冷淡得多,很多织绣品仍然在一些大户人家“压箱底”。所以在市场上淘得真品的机会更少,且价格也相对较低。
织绣从1993年起在香港、新加坡等地就有人专门收集,市场行情之所以能够在2004年全面爆发,并非“一日之寒”,而是经过了十多年的培育。随着织绣的市场行情的日趋火爆,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古玩商家也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像上海的华宝楼、东台路文物市场,经常可以看到荷包、绣片等织绣物品的出现。2005年春季,中国嘉德举办的“锦绣绚丽巧天工——耕织堂藏中国丝织艺术品”拍卖专场,4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织绣拍品,全部被收藏家拍走,其中元代“缂丝祥龙吐珠图扇面”以85.8万元成交,元代“编绣花朵纹饰片”成交价为6.6万元,明代“韩希孟花鸟册页”、清代沈寿绣“双骏图”分别以165万元和71.5万元成交。其实,这4件拍品的成交价在近年来的织绣拍卖中并不算太高,早在2001年底,北京中贸圣佳的拍卖会曾推出一件人编《石渠宝笈》的缂丝姜晟书《乾隆御制八徵耄念之宝记》,该缂丝手卷当年曾被溥仪携带出宫,最终以343.2万元价格成交。2002年春,中贸圣佳又推出乾隆《御制御笔十全记缂丝》手卷,以352万元的价格成交。2002年6月,在北京翰海春季拍卖会古代书画专场上,备受收藏家瞩目的北宋缂丝米芾题诗《长春图》,以720万元拍出,创下当时缂丝拍卖世界纪录。2002年4月,香港佳士得春拍的明永乐《刺绣红夜摩唐卡》,以2912.651万港元成交,创当时亚洲刺绣工艺品最高成交价世界纪录。“唐卡”是藏文译音,指以藏传佛教为题材绘制或刺绣在布或丝织品上的卷轴画。《刺绣红夜摩唐卡》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一幅西藏刺绣佛像“唐卡”,上次拍卖是在1994年的纽约,以100万美元成交。8年里该拍品升值近3倍,显示出精品织绣巨大的升值潜力。
中国织绣藏品中,大多为捐赠物,捐赠者多为19世纪未到20世纪中国的传教士和商人的后裔。织绣知识比较专门,所以,也并非花钱越多就越能得到精品。收藏织绣品最好从以下五个步骤着手。
1.定题
收藏者最好要先定一个集藏的主题,定一个目标。织绣品目繁多,如样样都去收藏,家里就得像一个发货铺或旧衣铺。如果要收藏的话,一定先定好主题,才有希望出成绩。如上海浦东的包畹华收藏戏服,且以新制自制戏服为主;美国的格兰·罗伯特夫妇以金莲鞋为集藏主题;天津的何志华以服饰为题等等。
2.来源
要收藏出成绩,一定要有较广的藏品来源,来源多样化才能使收藏更有品质。一般而言拍卖会是最高级别的来源。拍卖会上的织绣拍品,多为书画缂绣、补子、龙袍一类的高档品,年份都不见得太早,但品相完好,艺术水准高,价格也比较高。但是,有一些小拍卖会,如京沪两地流行的周末拍卖会,常有价廉物美之织绣或服饰。有收藏者曾在上海德康周末上,以很低的价格拍得一无底价猞猁皮箭袖,乃清代之物,颇为罕见。
国营工艺品商店和文物商店之物一般都为普通品而且价高,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当旧工艺品市场价格飞涨之时,国营工艺品商店和文物商店的反应常常会慢一拍。旧工艺品市场上的织绣为数也不少,问题是真假混杂,而且品相差者甚多。但是,这里以低价获珍品的机会也存在,就看你的耐心、机遇、眼光、决心和购买技巧。相对来说,收藏织绣品而有意外之遇,其机会比买到明清官窑瓷或名家书画的机会大得多,织绣收藏者人数较少,故竞争也少。
如果有机会直接从民间私家尚有传世织绣保存的人手中收买,那当然更为理想。这些人往往并不视之为宝,也高兴有人收藏,免除了他们的责任和负担,还能在经济上小有收获。这些家中之物一般品相较好,也颇干净。
由于国内藏品市场价格的大幅度上升,海外一些古董店的价格反而显得低了。在香港万玉堂或Spink偶尔能买到比国内不容易买到的织绣品。在欧美的一些中小城市,找到价廉物美织绣的机会就更多了。
3.整理
织绣收集到手后,应加以整理。整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其年代、名称、种类、材料诸方面的研究考订,把已知的信息加以记录,并编号入藏;另一方面是对其进行清洗、修补等。根据文物收藏的不成文法,任何修复工作都应该是可逆的。
在欧美的许多大学里,都没有纺织品文物修复保管的课程,这是一门需要化学、考古、历史等各种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民间收藏家在一般情况下,只要使藏品达到一种基本完整清洁的状态就行了,如果没把握决不要轻易施以清洗修补,织绣文物的褪色和脆弱老化问题是很难处理的。
4.保管收藏
织绣品如不加以妥善保管收藏,则非常容易状态恶化,织绣品一般怕光、怕湿,又怕过于干燥。光照会加速褪色和纤维老化,湿度会使之长霉或腐化,太干燥会使之脆化。所以,收藏织绣处要避光,最好有温度和湿度控制设备。避光容易做到,湿度控制也可通过通风和干燥剂的使用来达到。此外,防蛀防霉也很重要。织绣品最好平摊放,放置的器具如抽屉要浅而大,藏品和藏品之间可用白色薄纸隔开。要准备一些大而浅的纸盒,以备欣赏和研究时用。
5.展示
为了自己赏玩或与他人共同欣赏,织绣藏品的展显陈列方法也很重要。旧时织绣的展显常采用类似书画装裱的方式,或立轴或条屏,或横披或手卷册页,古色古香,十分高雅,既便于观赏,又可作居室布置。这种方法仅适用于缂绣织锦中以书画为粉本或花纹图案,具有独特欣赏价值。而不少织绣的研究者需要从反面分析织绣品的组织结构,在织绣品的鉴定过程中也常需从反面进行观察。
海外的收藏家常采用水彩等西画的装裱方法展示织绣品,卡纸等许多现代装裱材料可广泛选用,他们常在织绣反面留下观察的地方以便观察。
服装可用人体模特儿、胸架或衣架进行展示。在欧美鉴赏家的客厅里,常见到用衣架陈列于楼梯前的清代龙袍。丝织物畏光照易沾灰,天鹅绒一类的起绒织物,由于静电作用等非常容易沾灰,且不易清除,特别是领部和肩部。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以置放于大玻璃橱中为宜。
织毯类常被悬挂陈列。对于大型的毛毯来说,要考虑其本身的巨大重量而给予支持,否则易于断裂,支持的方法鹅背面夹上其他纺织品等,要防止观者用手抚摸,收藏家自己整理时也要戴手套。也不宜让人凑得太近观察,以防呼吸中的水气和细菌进入织绣品。收藏家或研究者需就近分析观察时,可戴口罩。
陈列展示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其疏密高低的安排,就看你自己的审美观和匠心独运了。对织绣品的赏鉴可从品种、年代、艺术价值等几方面了解,在品种方面以织和绣而言,织就是通过经纬线的各种交织变化而成的丝棉织物,通常所说的绫罗绸缎就是各种不同的丝织物,其中缂丝最珍贵。绣就是刺绣,俗称“绣花”,是在织物上的一种再创作。按设计要求,穿针引线,进行穿刺,通过运针绣线组织成各种图案和色彩的一种技艺。刺绣技法可分为锁绣、钉绣、平绣、纳绣、十字绣、打子绣、编绣、剪贴绣、串珠绣、发绣等,清代形成的四大名绣,代表了我国刺绣的最高水平。
(二)织绣鉴赏
所谓鉴赏,侧重在鉴定二字上。鉴定主要是指鉴定某件古董的真伪,而鉴定真伪的首要点就是鉴别质料,就像玉器或是宝石,此种鉴别除了依靠人的判断力外,还可以借助于仪器、借助于现代先进的科学分析方法来确定。其次就是作者的真伪,到底是今人的作品还是古代的真迹。但对于织绣品在一般情况下来说,鉴定倒不需要考虑质料的真假,也基本不用考虑今人的作伪问题,因为在当今社会中,人们还不至于拿人造鸶去冒充真丝,织物作伪也是一项顶尖的科学研究,其难度之高,决非常人可进行,其成本也高,令人咋舌。那么如何对织绣作品进行鉴赏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织绣品的年代
解决年代简单的方法是进行碳14的测定。用碳14来测定有机物年代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常用的方法。我国从1965年开始用这一方法进行考古年代的测定,但目前国际上所用的方法已可以达至在基本无损伤的情况下测定各个时期的物品。掌握这一方法的国家为数并不多,测试的费用也相当昂贵,作为一般的收藏者,不大有可能去英国伦敦大学做这一测试,我们只能凭手感目测,凭我们积累起来的经验和资料来判断一件物品的具体年代。
年代鉴定的要素有如下几点:质地、纹样、色彩、款式、做工等,其实,这就是从作品的技术和艺术两个角度来对其进行考察。
质地即织绣品的底料,它采用的结构很多都具有断代性。例如缎,同样是缎,五枚缎的出现目前所知最早是在元代,如果你所看到的织物是一件五枚缎,那它一般不会早于元代,如果是一件八枚缎,则它一般不会早于清朝,而且这种东西基本是在清代,而且是中晚清的可能性更大。再如一种四经绞的罗织物,这种罗织物一直流行到明代,但入清之后就基本绝迹了,因此,如果你发现了一件四经绞的罗,一般就可以断定它出于明代或者更早,而如果你找到了一件有着提花的横罗,那它一般不会早于明代,而最大的可能性是在清代。除了织造的质地以外,绣染技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纹样也许是鉴定年代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人们在初看一件织绣品时,有时一下进入不了技术的深度,一般是对作品的样式、色彩有个大概的了解,或是说,作品的色彩与纹样总是先声夺人,而且它随着时代的变化也最为明显,它最能反映这种变化的过程、变化的细节。因此,考察艺术风格或图案会对鉴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妨来看一下织绣品上龙的变化,这一点也许在各种手工艺品上是一致的。明代以前的龙,身体细长,造型多变,龙头扁状,侧面,猪嘴,尖齿,嘴巴上唇明显拉长,并向上翻翘,头上毛发合拢后向上,花肚皮,轮形五爪。到明代中期,龙嘴闭合,上下长短基本相当。到明晚期,龙头加大,双眼突起,嘴开启,常作戏珠状。入清之后,龙身逐渐变粗,龙头如猪,眼神无力,龙发披散。清晚期,龙的造型更加无力。
明代的用色总体上是装饰性强,庄重,万历时期流行著名的万历五色。清前期颜色深、暗、沉重,雍正接近明,开始有些变化,晕色层次多。光绪时特别多用紫色,称为洋莲紫,来自海外,多施于广绣,京苏刺绣也见使用。光绪时期,粉绿、湖蓝开始用,系化学染,我们可以把清代马褂上图案和色彩的变化作为实例。如对襟马褂,初尚天青色,至乾隆中期尚玫瑰紫,乾隆晚期流行绛色。《扬州画舫录》亦载:“扬郡著衣尚为新样,十数年前(乾隆初)缎用八团,后变为大洋莲,拱壁蓝,颜色在前尚三蓝、朱墨、库灰、泥金黄,近尚高梁红、樱桃红,谓之福色。”嘉庆时,流行香色、浅达色和棕色,咸丰、同治年间,流行蓝、舵、酱、油绿和米色等,至清末光绪宣统时,则用宝蓝、天青、库灰色。
款式也是年代鉴定的重要因素。例如袍衫的款式演变,清初尚长,顺治末减短至膝,不久又加长至脚踝。袍衫在清中后期流行宽松式,有袖大尺余的。甲午战争以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式袍衫的款式也变得紧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