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织绣
24874800000007

第7章 织绣品的收藏与鉴赏(2)

事实上,鉴定织物的年代问题,往往总是综合考察其技术、艺术等诸方面。如沈从文先生在比较明清花锦时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如把明清两代锦缎作个比较,组织图案和配色艺术区别处,似乎要以这么概括说:明代较沉重,调子常带有男性的壮丽,清图案特别华美而秀丽,配色则常常充满一种女性的柔和。两者区别可一望而知。从使用材料说,明清两代也少相同处,清代彩锦用色较多,如粉紫桃红、檀褐,多配于彩色中,明锦实少见。用金不论片金或捻金多较细,特别是康熙一代,片金也有切缕细如丝发的。特种锦类且擅长用两色金,或四色金,综合交织于一片彩锦中,明代极少见,又由于捻金银线技术提高,因之产生许多种大小中串技捻金银缎,花枝特别活泼秀美。明代盛行洒线衲绣,是用双股衣线在纱地上作铺地锦,上加绒线,本色特别柔和,充满一种青春气息。”沈从文从技术、金线、图案和配色上对明清织锦进行了全面的比较,这样比较的结果,才有利于断代的确定。

2.织绣的产地

织绣品的产地鉴定远较年代鉴定为难。它不像瓷器,窑口的不同、水土的差别会极大地影响瓷器的风格与质量,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瓷器的风格来鉴定其产地,而丝线的产地要通过现代方法如微量元素来测出简直是不可能的。即使是织绣,由于此类技术基本不受到水土的影响,而且在明清时期,织绣的生产地相距也比较近,织绣生产的产地同样也很难确定。因此,我们最多只能根据织绣风格来判断某一类织绣产品主要的生产产地。

刺绣的情况似乎比织物略好一点。由于绣的地域性较大,故在清代已形成了各地的名绣,如苏绣、广绣、京绣、蜀绣、湘绣等。

广绣又称粤绣,是广州一带地区为中心产地的产品,以布局满、图案繁茂、场面热烈、用色富丽而著称。所用题材一般较为定型,为杂花百鸟,具体有百鸟朝凤、孔雀开屏、三羊开泰、杏林春燕、公鸡鹎丹等,布局显得非常之满,往往是少有空隙,即使有空隙处也用山水草地枝根等补充,热闹而紧凑。针法丰富,但以擞和针、套针、施毛针为主,绣绒极细,绣面紧密,花卉之间留有水路。用色鲜艳浓重,有时还掺入金线,使画面更加富丽堂皇。广绣的主要作品是镜屏或挂屏等欣赏性作品,但也有作荷包等实用性作品的。

京绣是以北京地区为中心生产的刺绣,其主要特点是铺绒绣,题材多为花果、草虫、庭院小景、戏曲人物等,写实而生动。一般采用工笔为蓝本,绣线为无拈劈绒,以缠针、接针、铺针等主要针法,根据物体的阴阳面,用变换色块及在绣花色块上黼绣其他针法来表现物象的层次和立体感。绒面薄而均匀,花纹光亮平贴,配色自然鲜艳。

苏绣以苏州、松江一带为中心,该地有着悠久的刺绣历史,尤其是明代顾绣的兴起对苏绣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苏绣的特点是多以写生花鸟画为题材,根据国画画稿作绣本,这样出来的作品多为欣赏品。日用苏绣小品也很多,也多以花鸟虫蝶为主题,风格接近国画小品。为了表现国画中的晕色效果,苏绣针法中多采用套针,让丝线在套接时不露针脚,自然晕色过渡,晕色时的色差非常小,套接非常细,故而苏绣精细雅洁而著名。苏绣小品配色高雅,清淡,花纹边一般留有水路,针脚整齐,绣面稍稍突起。

湘绣是湖南地区的代表性刺绣,其特点是构图优美豪放,绣技精巧灵活,色彩丰富艳丽,劈丝细而胜发,无拈而有绒面,故擅长绣绒面花纹,真实感强,又称“羊毛绒绣”,特别是绣狮虎等形象,威武雄健。

蜀绣是四川地区的代表性刺绣,其特点是构图简洁、虚实适宜,针法以套针为主,并有斜滚针、旋针等新的技法,使花鸟纹绣品立体感更强。

织物中最重要的地方性名产为三大名锦,宋锦、蜀锦和云锦,宋锦虽以时代名,云锦虽以纹样名,但事实上都带有极明显的地方色彩,宋锦多产于苏州,云锦多产于南京,而蜀锦自然是产于四川了。不过,织锦在清代并不是最突出的产品,而更为大量的是绫罗绸缎,而当时的丝织业重地基本都集中在江南地区,四川是较为独立的一块,因此,我们可以以南京、苏州、杭州和成都这四个中心作为织物生产产地来考察其特色产品,或许有利于我们对织物产地的判定。

南京在明代时是皇家丝绸生产的中心,到清代康雍时期更是得到了大力发展。其所产织金妆花一类产品,成为当时织造技术最高的代表。宫中所用大红蟒缎、大红缎匹、金拆缨等项主要由江宁承造,除此以外,江宁局还专门织制帛、诰敕、各色驾衣、彩纽和线罗等,特别是宁绸,以染黑色为主,也是南京的特色织品之一。

与南京不同,杭州虽然也有杭锦,也织过蟒缎,但其特色为杭细。由于浙江地区丝质好,所织绫绸轻盈柔软,细腻而有光泽,花纹清晰,所以清宫大量袍服都是采用杭州生产的绫绸缎作面料,用暗花织物作袍服衬里。《大清会典》亦载:“纺丝、纺杭绸项派杭州织造承办。”杭州织造官员也抱怨说:“例用杭州缎绸居多。”在近年杭州一带发现的清墓中,出土者大多为杭绫、杭缎与杭绸。另外,杭罗、杭纺等产品至今还是杭州的丝绸名产。浙江湖州则以产绉著名,但这些绉经常以杭州的名义上供。民国时期杭州最有特点的织物都是锦生的像景织物,只要看到这类产品一般都是杭州产的。

苏州的特点似乎有点类似于南京,它也生产大量的织物,如宋式锦,这是一种纹样风格参照宋代织锦,但组织结构用清代技术的织物。宋式锦主要有三种,一为大锦,又称重锦,质地厚重,色彩丰富,花纹宏大,多用作巨幅挂轴及陈设品;二是小锦,又称匣锦,图案多用小型几何纹或自然型小花,用色简单素雅,织造较粗,质地软薄,专用于装书画匣之用;三是细锦,组织多变,花纹细琐,厚薄,苏州的其他特点是漳绒漳缎和缂丝刺绣。

四川蜀锦的传统特色是经线起花,而且经线呈彩条状排列,因此,织出的织锦往往带有彩条或彩格。蜀锦中有一种较有代表性的品种回回锦,即用各色不同的丝线排列成经,而纬异色五枚缎,但在总体效果上看则是有各种彩格的彩锦,因其形如回回,故称回回锦。此外,蜀地因与西藏相邻,织造唐卡类织物也较多。

3.织绣品种

品种本身也影响其价值价格。总的来说,欣赏品要高于实用品,服装要高于匹料。缂是织绣品种中特别受青睐之物。服装中,袍胜于裙袄,龙袍等宫廷之物和官服又胜于民间服装。装饰品中,补子最受欢迎,21世纪上半叶起在欧美也形成稳定市场,价格居高不下,乾隆以前的补子一副价格都在5000美金以上。佩携品中,又以扇套、荷包惹人喜爱。扇套因书画折扇的走俏而价格一直在上涨;荷包则因其花样繁多、制作精巧而被人看好。此外,手工提花的丝毯亦自成一珍贵品种。

品种几乎可以无限细分。例如,补子可分男补女补、方补圆补、文补武补。男补贵于女补;武补少于文补,因此较为珍罕。男补较女补尺寸为大;武补为兽纹,文补为鸟纹。文补中以品级较高者,如仙鹤为贵;武补中品级较低者,如犀牛、海马反而最为珍罕,几乎难以寻觅,因为武官着装越多,品级越高,谁也不愿意穿用低品级补子。此外,明代鸟补中以双鸟一俯一仰者最为典型。

艺术品的收藏,当以其艺术性之高低为主要鉴赏标准。织绣的收藏也是这样。织绣品的艺术性,可因其艺术风格之不同而分别以以下几种不同的审美标准来对待:

(1)宫廷风格

其特征为富丽堂皇、严谨精细。具体品种有龙袍、霞帔、御用丝毯服饰等。这类织绣多为明清织物,宜求大、求新、求全,其材料应优,其配色构图多复杂,其制作精细,一丝不苟。它们或失之俗,或失之拘谨,则不可苟求一类为民间风格。其特征为雅拙有趣,想象丰富而富于生命力。这类材料技巧或失之粗,但求立意新鲜而不陈腐,但求不入俗套。

(2)文人风格或书画风格

这类织绣多以名人书画为粉本,或缂丝或绒绣或发绣,以多书卷气为贵。虽以临摹为能事,但如立意高而取法乎上,既表现出名人书画的风采,又不失织绣肌理之趣味,则自属不凡,收藏中之铭心绝品,多属此类。

(3)闺阁风格

封建时代女子很少有读书和从事艺术创造的机会。养在深闺寂寞难遣,则尽数在织绣中一吐为快,这是女性艺术的精华,或表现为书一绣,或作裙襦,或为巾帕荷包,一针一线俱凝情思,息非一般伧夫俗妇之作以及店铺摊头的商品可以相比。

艺术性之表现既与品种相关,更受时代影响。明代的妆花粗放饱满概括,清代早期的妆花精细优美,清代晚期的则流于琐碎恶俗。缂鸶峭绣表现的自由度较大,织锦则受工艺限制较多。

4. 织绣的织款与作者

织绣作品与书画等其他古玩不同,织绣品生产往往是一件集体作品,绣与缂一般还能说出其作者的姓名,而普通织品就很难鉴定其作者了,当然,我们有时还可以依靠织款知道其作者、作坊或厂家名称。

目前所知最多的作者是绣工,有名的刺绣名家如元代管道升,她是著名书画家赵子昂的夫人,善书画也工刺绣,其绣多为佛教题材,番禺叶玉甫家尚藏其《十八应真图》一册。明代刺绣中最为著名的是明末顾家的女眷,如顾名世孙媳妇韩希孟和曾孙女顾氏,其所绣多以画为本,绣画结合,绣出的作品可以作为艺术欣赏品来保存,其流传至今的如《仿宋元名迹册》和《花鸟册》等,世称顾绣,因居上海露香园,又称露香园顾绣。至今在民间常可以看到顾绣一类作品,乃是把顾绣作为一类产品看待的。明代另一位刺绣大家是浙江人倪仕吉,嫁给义乌人吴之艺为妻,擅绣佛像,名重一时,尤长发绣,有人士像传世。

当然,明代以前的刺绣作品已较难看到,清代的恽珠、丁佩、得莲仙、赵慧君等都是当时苏州一带的刺绣好手,为顾绣的发展和苏绣的创立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其中最为有名的是苏郡沈立和沈寿俩姐妹,她们都自幼学习刺绣,能诗善画,在刺绣上很下工夫,尤其是沈寿的作品曾得到慈禧的嘉奖。当然,她们二人的作品现在已不易得到,但沈寿于民国初年在南通创办南通女子绣工传习所,所中学生的作品亦多,而且多有“南通女子绣工传习所”款,亦属珍贵。与沈氏姐妹相似的还有无锡人张华基,她也曾于民国初年在上海设立刺绣传习所,亦有各种作品传世。解放后,刺绣艺人有名的以苏州的顾文霞、任嘒闲、朱凤等为代表。

这种情况不仅是在苏绣地区,在粤绣和湘绣发达的地区也能找到一些各地传统绣种的成名人物的代表作,如粤绣的余德、湘绣的肖咏霞和廖家惠婉玉等。广陵女子余韫珠,工绣仙佛人物、风格类宋绣,曾为王士祯著名文人绣洛神、浣纱诸图;徐湘萍善发绣。浦江倪仕吉刺绣能灭云针线痕迹,曾绣《心经》一卷。吴江杨和工发绣佛像;女儿沈关关能传其技,兼绣山水人物。青浦邵琨有针神之誉。吴县钱蕙亦擅长绣。武进钱芬,能把家乡景物入绣。长洲金采兰和卢元素,能诗工画,刺绣有名于时,句容骆佩香。元和周湘花,昆山赵慧君,皆能绣而有名。左宗棠孙女左又宜,嫁给书画家夏剑丞,工刺绣款均是有名气的绣工,这需要做一些基础工作后方能理出一个眉目来。有些绣款经常借某个人的名号,如扇套上绣诗常作小山款,或许是一种商业行为,有时甚至是个刺绣作坊的流水作业产品,作品上有编号,但从绣的水平来看,倒也不尽是平庸之辈的作品。

缂丝作品上也常能看到缂工的落款,现有许多缂丝名家都是通过缂丝作品上的落款才知道的。如宋代的缂丝高手朱克柔、沈子蕃和吴熙等。朱克柔是南宋高宗时期云间人,其作品在当时就是官宦文人的争购对象,文彦可曾语:“朱克柔,以女红行世,人物、枝石、花鸟、精巧疑鬼,工品价高,一时流传至今,尤成为罕赠。”朱克柔的许多作品一直保存至今,如《莲塘乳鸭图》、《缂丝花鸟图册》等。沈子蕃是南宋时吴郡人,吴熙是南宋时延陵见有缂款者,容易知道缂工姓名。

织物的款识一直不为人们所重视,事实上织物出现织款也是在明代才开始的。目前所知织有信息量最大的是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一块清水缎巾,上织“南京局造”、“清水”、“声远斋记”三款,南京局造说明这其实是由南京的民间机坊生产的,清水是指其质量乃属上品。明清时期,江苏一带绸缎的上品称清水,较次者为帽料,再次者为倒挽,清水就是其对自己质量的标榜。贵州曾发现一件织有“良货通京”的头巾,也应属于这类广告性质的词语。

清代织款所见更多,但大量出于江南三大织造。在江南织造中生产的织物有不少均织有某地织造臣某某的款识,如“杭州织造臣文治”、“江宁织造臣七十四”、“苏州织造臣文通”等,其用途有类似于我国传统的“物勒工名”制度。也有一些既有织造官员名也有民间作坊名的织款,应该是由民间生产、织局委派或采办的产品,如“杭州万隆安字号本机”、“浙杭悦昌锦记本机选置”、“浙杭万丰载绒金库缎”等等,由此可知这些都是当时杭州的有名的民间织坊。有的时候,一些特别的织款也会是一些特殊织坊的名称,如故宫所藏织品中有织款作“耕织图”款者,应为当时北京的一个属于宫内的特殊染织机构所生产。 此外,一些民间机坊也将自己的名号织入织物,当然,这也需要经过一番整理,才能由此知道这些作坊的地点、年代以及代表产品。

清末民初,一些有名的厂家也将自己的品牌和厂家名称织入织物。故宫就藏有一件浙江湖州达昌生产的梅竹鸟葛纹的绸料,上面还织有“浙湖达昌绸督造”及其飞马商标。再如像景织物一般也在幅边上织上生产厂家的名称和织品名称。有的是直接用都锦生名称的,如“都锦生名人书画”或“都锦生五彩锦绣”等,这是正宗都锦生丝织厂生产的,价值特别高。还有一些是用杭州启文、国华等丝织厂款的,大多是20世纪30年代杭州其经几家厂家仿制生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