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仁”
柯尔克孜族的“纳仁”独具特色,其他民族的“纳仁”都是用大块肉、宽面条,而柯尔克孜族的纳仁却是用细面条和切碎的羊肉来做,别具特色。其原料主要是面粉、新鲜羊肉、洋葱及盐。做法是,将新鲜羊肉切成块,放在锅里煮,肉要煮得嫩,煮熟后,要切成和大豆一样大小的小块备用。面和好后要擀成大薄片,然后叠起来,用刀切成细面条,下到锅里煮熟捞起,放入盘中,再将切碎的肉块和面条拌在一起,上面放些洋葱末,再浇些咸肉汤、黄萝卜等,经搅拌后即可食用。把做好的“纳仁”盛在盘子里请客人食用,其中肉的数量相当于面条的三分之一。由于肉已被切碎,客人在吃这种饭时,多不用小刀。其味很香,很受欢迎。吃“纳仁”时多用手抓食,但是,也有把“纳仁”盛碗里,用筷子和勺子吃。柯尔克孜族的“纳仁”做工较细,营养丰富,一般在节日时或招待客人时食用。
关于柯尔克孜的“纳仁”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传说古时面粉奇缺,只有汗王才能吃到面粉。一次,汗王出征打仗,被敌人围困了40天,所带的干肉和奶干已剩不多,士兵饥饿不已。汗王决定将自己吃的面粉拿出来给将士们吃,但是面粉太少,怎么够大家吃呢?后来厨师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面擀成薄面片和肉煮在一起,结果,虽然肉汤里没有多少面片,但因为士兵从来没有吃过面片,觉得非常好吃,士气因此大振。大家一鼓作气,冲破了围困,取得了胜利。后来,汗王决定让有条件的地方都种粮食,使更多的人吃到面片汤。面片汤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手抓肉面片——“纳仁”。
“克却”饭
“克却”是柯尔克孜语,意思是以往种的粮食。每到盛大的“诺鲁孜”节,柯尔克孜族人都要用这种粮食做的饭庆贺节日。“克却”饭主要用小麦、豌豆、黄豆、干肉块、奶油、奶皮子、黄萝卜等7种食品做成,也可以根据具体条件再增加一些。这种饭呈粥状,到了过节这一天,几乎家家户户都做这种饭,人们相互拜节,坐在一起吃“克却”饭,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两旺。
传说有一年天气异常寒冷,大小河流都结了冰,靠水转动的水磨不能再磨面了,眼看“诺鲁孜”节即将来临,家家户户都断了面粉。于是大家把以往剩下的粮食煮成粥,欢庆节日,吃饭时,老人还进行祷告,希望天气转暖,消灾免祸,让幸福降临给柯尔克孜族人。果然,第二年草原上再没有遇到灾害,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就是“克却”饭的一种来历。如今,柯尔克孜族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克却”饭的内容也有了变化,人们放十几种粮食来做,其味道更加鲜美,也象征着柯尔克孜族群众的生活更加美好。
“居布嘎”
“居布嘎”是一种香、甜、酥、脆的饼子,深受柯尔克孜族老人和小孩喜爱。做法是将和好的面擀成薄饼,然后在锅里烙熟,再摊开抹上酥油,撒上砂糖,折叠成三角形即可食用。
“卡特玛”
“卡特玛”是一种厚饼子,有3~4厘米,直径有40厘米左右,吃时用刀切开。“卡特玛”也是柯尔克孜人待客的上品。由于饼子的层次多,所以也叫“千层饼”。做法是把和好的面发酵(面中不放碱),发到一定的时候,再擀成薄饼,在薄饼上抹上酥油或是奶皮子,然后卷起来,拧成一团,再擀成饼,放在平底锅内用文火烤。烤这种饼一般用两个同样大小的平底锅扣在一起,上下用干牛粪作燃料,约半个多小时即熟,烤出来的饼呈焦黄色,香气扑鼻,松软可口,也是柯尔克孜族待客的上品。这种饼也有用大铁锅来烤的,不过是擀成数张薄饼,上面抹上奶油或者是植物油,然后摞起来,再放在锅里烤,烤时要掌握好火候,一般用文火,慢慢地烤,一面烤黄后,再翻过来烤另一面,双面都烤成焦黄色即熟。吃时用刀子切成片,或是用手掰开吃。“卡特玛”松软可口,有股奶香味,非常好吃。
“库鲁提苏依阿西”
“库鲁提苏依阿西”是酸奶疙瘩汤面条的意思,这种饭是牧区的特色,由于牧区蔬菜少,特别是到了冬季,牧区就没有蔬菜,因而牧民常做这种饭来调剂生活。做法是将酸奶疙瘩捣碎用水泡成糊状,放入锅中,再倒水下面条,有时这种饭里还放一些干肉块。这种饭略有酸奶疙瘩的酸味,又有奶的香味,吃起来非常可口。有时,牧民还用****下面条,其味也很香。
“奥尔”馕
“奥尔”馕是蒸馕的意思。做法是把和好的面团擀得很薄,摊在案板上,然后在上面均匀地抹上奶皮子或者酥油,卷成一根长条,再盘成圆形,放在蒸笼内蒸熟,吃时在上面撒上白糖。这种食品吃起来松软香甜,尤为老年人所喜爱,也是待客的食品。
“库依玛克”
“库依玛克”是一种油饼。面和好后,里面稍放些油,擀成圆形小饼,饼中间划两刀,或是划一个十字,然后放在油锅里炸,呈焦黄色时捞出即成。“库依玛克”油香可口,也是招待客人的食品之一。
“包尔肖”
“包尔肖”是一种方形或菱形的面制油馃,长约5~6厘米,宽约3~4厘米,厚约0.5厘米。做法是将面和好后,稍饧一段时间,然后将面擀薄,切成菱形或正方形,放在油锅里炸,呈焦黄色时捞出即成。“包尔肖”是柯尔克孜族群众在喝奶茶时吃的一种面制品,同时也是待客的食品。“包尔肖”香脆且富有营养,讲究的“包尔肖”要在和面时入牛奶,其味更加香甜。
馓子
在逢年过节时,柯尔克孜族也常做馓子。馓子是一种面制油炸品,做法是先用花椒水和面,面和好后要做成剂子,再把剂子拉成细条,比筷子稍细就行,架在筷子上,呈弯曲状放到油锅里炸,炸成焦黄色时捞出即成,这样炸出来的馓子又脆又香。馓子是柯尔克孜族逢年过节必做的食品,这种食品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巧巴拉”
“巧巴拉”是一种面制的介于饺子和馄饨之间的食品,其形状比饺子小,比馄饨大,做工比较精细,“巧巴拉”的边沿还要捏出花纹,看起来很精致。中间包的馅主要是羊肉、洋葱,味道鲜美。
“皮特尔”
“皮特尔”有死面的意思,是一种用死面做的薄皮包子。这种薄皮包子的馅主要是用切成碎肉的羊肉和羊尾油、洋葱、胡椒粉、盐等做成的,现和面现包,面不用饧,也是一种制作过程较快的包子。包子包好后用笼蒸,约15分钟即熟。这种包子皮薄馅多,非常好吃。
“沙尔阔勒”
在柯尔克孜的食谱中,许多饭食常用牛羊肉作为主料,但“沙尔阔勒”这种饭却不用牛羊肉,其原料为大米、牛奶和酥油,做法是用牛奶和大米做成粘饭放在椭圆形盘子,并把粘饭四周做成起伏的山峦形状,中间做成低洼的盆地形状,然后把融化的黄灿灿的酥油放在中间,犹若金色的湖水。还有一种做法,把大米加水煮熟后,加入鲜奶和酥油共食;或把大米用水煮成半熟,再加入鲜奶煮,等煮成稠粥状,盛到盘内,上面再加入融化的酥油即可。牛奶做成的粘饭呈雪白色,饭粒中散发出来的热气恰似雪山顶上的白云,客人望见这般景色顿时会食欲大增。吃饭时用手抓,或拿勺子盛上饭再蘸上“湖中”的酥油,其味油而不腻,可口难忘。柯尔克孜族群众常用这种饭来招待亲朋好友,表达对客人的热情。“沙尔阔勒”意为“黄色的湖”,恰似一座金色的湖呈现在你眼前,造型别致,像是把大自然的美景巧妙地搬到了餐桌上,不仅让人们饱尝口福,而且得到美的享受。有的地方把这种饭称“西仁古奴奇”。其特点是融米香、奶香、油香于一体,食之回味无穷,老幼咸宜。
2.肉食类
烤全羊
烤全羊是柯尔克孜族最爱吃的肉食。其做法受到维吾尔族的影响,但仍保持了自己的特色。一种方法是选用一岁左右的羊羔,将羊宰杀后,剥去皮,掏出五脏洗净,将羊羔放入盐水里浸泡一会儿,然后捞出抹上调料,放入馕坑里烤,一般一个多小时就烤熟了。另一种方法是,将羊羔宰杀后,剥去皮,取其五脏、头和四蹄,用一根长长的铁棍从头插到尾,然后在地面上用柴火点起一堆火,两人一人一头抬着羊在火堆上烤,一边旋转一边烤,也有人做了支架,把串羊的铁棍支在架子上,边转边烤边撒盐和佐料,等到烤成焦黄色时,即可食用。这样烤出的羊肉外表呈金黄色,外焦里嫩,美味可口。这种烤全羊的方法与其他少数民族不同,比较原始,一般在节日傍晚时人们点起篝火,一边烤全羊,一边唱歌跳舞,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烤全羊是招待客人的一种美食,特别是从远道来的客人,或是高贵的客人。柯尔克孜族人在吃烤全羊时,有一些讲究,一是割肉时必须有专用的刀,不能再用另一把刀;二是先由长者或是有威望的人动刀,其他人不能先动刀,要按着辈分顺序动刀;三是第二个人要接着第一个人动刀割肉的位置继续割肉,不能随意在羊的其他部位动刀割肉;四是每一次只能割一块肉,不能多割;五是割下的肉必须吃完,不能放下或不吃。
烤肉
柯尔克孜族的烤肉是在烤炉上烤的,燃料主要是梭梭柴,有的也用无烟煤。烤前先将羊肉切成小块,肥瘦搭配,串在铁钎上,然后放在专门制作的烤炉上烤,撒上孜然、辣子面、盐等佐料,其味独特。住在县城的柯尔克孜族,也常用牛肉及羊肝、羊腰子(羊肾)放在烤炉上烤制。
“库尔玛”
“库尔玛”是一种炒肉,其味接近烤肉。选择肥壮的新鲜羯羊羔肉做原料,将羊肉切成一寸见方的肉块,要肥瘦搭配,然后不用放油放在烧热的锅里炒,炒时火要大,要不停地用锅铲上下左右翻动,直到炒肉的水分排干,肉呈外焦里嫩,香气扑鼻时,再在上面撒些适量的盐、孜然、辣子面等调料即可出锅食用。这种炒肉和烤羊肉的味道接近,油香可口,柯尔克孜族人除了自己食用以外,还常用它来待客。
马驹肉
草原上来了重要的客人,柯尔克孜人都会宰杀马驹待客。马是柯尔克孜族的重要伴侣,但是来了重要的客人,要把马驹宰掉,献给客人,说明柯尔克孜族对客人的诚意和热情。
宰杀的马驹一般2岁左右,要求膘情好,无疾病,在毛色上也有讲究,要将马群里最好的马驹献给客人。在马驹宰杀之前,要举行一个仪式,把马驹牵到毡房门前,请客人过目,并经客人允许,客人中的长者也要为主人表示欢迎和祝福,然后才能去宰杀。
煮马驹肉时,要将马驹肉切成大块,马肠洗干净,灌入马的碎肉,然后将马肠同马肉一起煮。马驹肉煮熟后,放入几个大盘中。要将马腿肉、马脖子部位的肉放入一个盘中,端到重要的客人面前,其他部位的马驹肉则放在不同的盘子里,按照等级,分别放在客人的面前。主要客人或是年纪最大的客人动手之后,其他客人才能开始动手吃马驹肉。马驹肉鲜嫩味美,富有营养,深受柯尔克孜族群众的喜欢。
据了解,吃马驹肉有一段传说。柯尔克孜族的历史英雄玛纳斯,在联合其他民族共同作战中取得了胜利,为了答谢他们,挑选了马群里最好的马驹,宰杀后招待客人。从此这一习俗延续至今,只要草原上来了重要的客人和朋友,柯尔克孜族群众都要杀马驹待客。另一种说法,柯尔克孜族衡量财产的标准是以拥有多少马匹和骆驼来计算的,这些大畜越多,说明越富有;宰杀最值钱的牲畜,既表明了主人的诚意和热情,同时又显示了客人的尊贵。
驼羔肉
骆驼是柯尔克孜族牧民的伴侣,在转场和运输时,牧民离不开骆驼。但是,草原上来了重要的客人,牧民也会宰杀自己心爱的驼羔,表示对客人和朋友的尊重、诚恳和热情。在宰杀驼羔之前,要做表达祝福的“巴塔”仪式,仪式结束之后,才能将驼羔牵去宰杀。
要选择膘情好,无任何疾病的2岁左右的健康驼羔。驼羔肉煮熟后,将最好部位的肉献给重要的客人。驼羔肉纤维细,口感好,鲜嫩可口,富有营养,是一道美味佳肴。除了为客人宰杀驼羔外,在重要的长者或是重要人物的祭事活动中也会宰杀驼羔,表达对死者的缅怀和悼念。
“库尔达克”
“库尔达克”是柯尔克孜族的一道佳肴,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做法是,将新鲜羊肉切成小块,放在锅里炒,然后放洋葱、盐和胡椒粉,再放黄萝卜块和土豆块适量,炒一段时间后,放水盖锅,焖到锅里的水快干时即成。
“加尔阔普”
“加尔阔普”是柯尔克孜族一种主要用肉炒的菜。生活在牧区的柯尔克孜族群众肉食多,因此肉成了菜的主角,而蔬菜在附属地位。一般用洋葱、土豆、黄萝卜炒菜,由于肉多味鲜,营养丰富,也受大家的欢迎。
“肖尔帕”
“肖尔帕”是羊肉汤的意思。一般在煮羊肉时,都要熬制羊肉汤,客人们在吃完羊肉后,都要给客人端一碗羊肉汤。这种新鲜羊肉煮的羊肉汤营养极其丰富,是大补之品。用肥嫩的羊肉煮的羊肉汤,色清淡透明,如果是用瘦弱的羊的肉煮,那么,羊肉汤就是浑浊的,味也不香。柯尔克孜族在待客时,都是选择肥羊,因而羊肉汤清澈透明,鲜美可口,非常好喝。
“肖鲁帕”
“肖鲁帕”是大块肉的意思,吃时用手抓着吃,所以也叫手抓肉。来了客人,柯尔克孜族常宰羊做手抓肉待客。做法是把羊肉切成大块,用冷水下锅,用文火慢慢煮,肉熟后,放在大盘里,把羊的不同部位的肉,按客人辈分和年龄的不同递上,然后用刀子切成小块来吃,表达了对客人的尊重和礼貌。自己家里的人吃的肉也有区别,大人和小孩也不一样。客人吃完肉后,主人还会请客人喝肉汤,肉汤的味道比肉还要鲜美,而且富有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