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肠子
马肠子是用马的肠子灌上马肉做的一种食品,其味非常鲜美,是柯尔克孜族最喜欢的一种食品。每年11月是做马肠子的季节,柯尔克孜牧民挑选膘肥的马宰杀,取其马肠洗净,把马肉切成条肉,一部分是带肋骨的肉,撒上盐、胡椒粉等佐料,灌进洗净的马肠内,根据肉的多少和肋骨的长短,两头扎紧。一般扎好的马肠每段长40~50厘米不等,挂在屋里风干或是用爬地松枝烟熏,也有用做饭的烟火熏,约一个多月即可食用。吃时将马肠子放在锅里煮熟,然后切开食用。另外还有一种灌马肠,是将马肠内灌入切碎的肉和大米、盐及其他佐料,两头扎紧后,放入水中煮熟,煮时在马肠上戳几个眼,防止马肠爆裂。食用时切成小段盛入盘中。马肠是柯尔克孜人的珍贵食品,也是最喜欢吃的食品之一,逢年过节或来了客人,主人都会用这种食品待客。
3.饮料
马****
马****是柯尔克孜族在夏季最喜欢喝的饮料。马****的营养丰富,是治疗肺结核等疾病和开胃健脾的良药。马****要经过发酵后才能喝。其做法是,把马****挤下后,放在牛皮(或羊皮)皮囊里,并用木杵不断搅动,加速其发酵。在20℃~30℃的情况下,约两三天后即可食用。马****也是柯尔克孜族用来招待客人的上品。
柯尔克孜族还专门有一个马奶节,人们骑着马相互拜节,品尝入夏以来第一碗马****,并举行各种文艺节目,庆贺马奶节的到来,可见柯尔克孜族对马奶的重视。
柯尔克孜族喝马****还有一段传说。据说过去牧民在搬迁中,到了目的地时天已晚,人们已经又饿又渴了,于是纷纷将马背上的马肉和马乳卸下来准备食用。这时一位牧民在卸自己的半袋马奶时,发现一股香味扑鼻而来,觉得很奇怪,便倒在碗里让大家品尝。马奶清爽可口,非常好喝,既解渴又解乏,大家觉得轻松多了,但不知道为什么只有这半袋马奶会有这种效果,而其他人的马奶却没有一丝香味。后来,他们寻找原因,结果发现,那位骑手的半袋马奶是挂在马镫子附近,骑马人在骑马时不停地用腿夹击马奶袋,而其他人的马奶袋却放在马的后面,没有受到夹击,所以结果不一样。为了验证这一结论,他们将一羊皮袋的马奶放在草地上,不时去踩一下,几天后,打开那羊皮袋里的马奶一看,一股清香迎面飘来。人们解开了马奶发酵的秘密,把用脚踩改为用木杵搅动,一直延续到今天。
骆驼奶
骆驼奶是柯尔克孜族群众喜欢喝的一种饮料。骆驼奶挤下来后,要放在皮囊里发酵两三天。骆驼奶色雪白,浓度大,味醇香,营养丰富,也是柯尔克孜族群众治疗胃病、肺结核的良药。到了夏季,人们纷纷喝骆驼奶,以滋补身体。骆驼产奶量少,在牧区显得珍贵。骆驼奶烧开后,可直接饮用,味香甜可口,也可用骆驼奶烧奶茶。
奶茶
奶茶是柯尔克孜族不可缺少的饮料。他们喜欢砖茶和茯茶,一日三餐都离不开。柯尔克孜族也有“宁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烧奶茶有讲究,水烧开放入砖茶后,要将茶水稍微焖一下,使茶叶完全释放出香味,然后再兑入牛奶或是羊奶,并放少许的盐,有的还在奶茶里放一些奶皮子或是酥油,这样,奶茶的味道更香。茶和奶的比例合适,既有奶香味,又有茶香味,越喝越想喝。喝奶茶时还要配馕、油饼、奶疙瘩、酥油、奶皮子、糖果、干果等食品。柯尔克孜人对客人很热情,来到牧民家,主人都会烧奶茶,拿出各种食品招待。
“牙尔玛”
“牙尔玛”是柯尔克孜族的一种风味饮料。主要原料有青稞、麦子或糜子,将这些粮食洗净、晒干、磨碎后装入坛中,并加入一些水和发酵剂,在20℃左右温度下,发酵2~3天即成。“牙尔玛”营养丰富,味微酸,微甜,酸甜可口,更兼具祛寒补血、开胃消食之功效,有助于消化。柯尔克孜族人在吃完肉以后,常饮“牙尔玛”帮助消化。“牙尔玛”多在冬季饮用,也是待客的饮料。
“宝扎”
“宝扎”是柯尔克孜族一种营养丰富的饮料,冬季里,柯尔克孜族主人常用“宝扎”招待客人。“宝扎”味道微甜带酸,略含酒精,能增加人体的热量,所以人们只在冬季食用。几乎每个柯尔克孜族家庭主妇都会做。做法是用糜子面在锅里打成稠糊糊,熟后倒在木桶里,待温度降到不烫手时,把用麦芽粉做成的酵头放入其中,然后加盖捂严,使其发酵,第二天用凉开水冲稀,并用布过滤即成。
“宝扎”含有多种营养成分,被认为是一种补血的营养品,牧民常用它来治疗贫血等疾病,同时还有帮助消化的功能。在冬季柯尔克孜族牧民无论做什么样的好饭来招待客人,总忘不了让客人们尝尝“宝扎”,以表达盛情。
“卡勒玛”
“卡勒玛”是一种用玉米、小麦、青稞面混合发酵后酿制的饮料。做法是将几种面粉搅拌成糊状,经煮沸凉却后兑入酵头发酵,再煮沸而成。柯尔克孜族一年四季饮用它。冬季和夏季饮用的“卡勒玛”所选用的面粉比例不同,一种成为热性,而另一种则成为凉性。“卡勒玛”成稠状,味微酸带点酒辣。“卡勒玛”冬季御寒,夏季消暑,还可以治疗胃病、高血压等疾病,同时,也是柯尔克孜族招待客人的佳品。
(二)主要炊具及餐具
菜刀
柯尔克孜族妇女用的菜刀和城里人用的菜刀不同,是带柄的长刀,只有20多厘米长。刀柄做工比讲究,有的是用牛角做刀柄,有的是黄铜做刀柄,一般一家备有2把左右。这种刀几乎是万能的,切菜,切肉,剔肉,削土豆、黄萝卜皮,切馕,切面条,切瓜和男人宰羊都用它。这种刀比较锋利,也比较轻,便于携带,适合牧区转场需要。在牧区有专门的铁匠制作这种刀具。
木碗
历史上柯尔克孜族就有使用木碗的习俗。木碗主要使用桦木、榆木等木料,制作工具主要是刀、刨、锯、砍砍子、木锉、剜刀等,所有工艺都是用手工完成。成品大小形状不同,做工精细讲究,表面刨磨得很光滑,有的还刻有柯尔克孜族的民间图案和花纹,绘有彩色的漆画,十分精美,是叫人爱不释手的工艺品。木碗具有隔热、防烫、重量轻、不变味、易携带等优点,受到牧民的喜爱。但是,随着木材的采伐受到限制和时代的进步,木碗已经被淘汰,人们都用上了瓷碗。
木盆
木盆是柯尔克孜族妇女所用的主要餐具。木盆有大有小,用途各不相同,大木盆一般长60~70厘米,宽45厘米左右,深约20厘米,这种大的木盆主要是用来和面,有时盛牛奶或肉;小木盆一般长40多厘米,宽30多厘米,深15厘米,这种小木盆主要是和少量的面、揉面、发面,有时也用来洗菜。柯尔克孜族的馕是一日三餐的主食,所以每隔两三天,就要打一次馕,打馕的面就是在木盆里和的。木盆较厚,容易保温,发酵速度快,烤出的馕味道好吃。木盆主要用松木制作,也有用榆木制作,用刀、弯刀、凿子等工具手工完成。如今人们已换用搪瓷盆,但仍有不少家庭仍在使用传统的木盆,其优势是其他任何盆无法代替的。
木勺
木勺有两种,一种勺头较大,也较深,像普通的汤勺;另一种勺头较小,用来给小孩子使用。柯尔克孜族的木勺一般都是采用榆木、桦木,用锯、锉、刀、剜刀制成,表面不涂任何油漆。但是讲究的木勺在勺把上雕刻有花纹和图案,做得十分精巧,叫人爱不释手。木勺具有不烫嘴、不变味,经久耐用等特点,深受牧民的欢迎。但是这种木勺现在越来越少,基本上被金属勺、搪瓷勺所代替。
案板
柯尔克孜族妇女用的案板和城里人用的案板不同,它的面积不大,长40~50厘米,宽20厘米,厚只有2厘米,用松木做成。这种小案板主要是为了携带方便,便于转场。柯尔克孜族妇女擀面条、擀饼都用这种案板,虽然案板小,但是却可以擀出很大的饼。特别是擀面条时,柯尔克孜族妇女有一种绝技,把面裹在擀面棍上,就在这小案板上一点点地擀,渐渐地把面擀成直径约1米、厚2厘米的面胚,然后重叠起来,用刀慢慢地切成面条,也可以切成3厘米左右宽的面片。把擀好的面条或是面片摊在山羊皮做的衬布上,等锅里的汤开了之后,就可以下面了。现在虽然有了各式各样的案板,但是柯尔克孜族牧民仍然使用这种传统的案板,因为这种案板成本低,结实耐用,又方便搬运。
木盘
木盘的大小不一,有大、中、小三种,大的直径有40多厘米,中等的直径有30多厘米,小的直径有20多厘米。木盘采用榆木或松木,主要用锯、锉、刀、剜刀等制作。木盘表面光滑,制作精致,边沿还刻有花纹和图案,重量轻,盛放食品不会变味,便于牧民转场。木盘主要用来盛煮熟的羊肉、干果、水果糖等食品,有时也用来当碗吃饭。现在,柯尔克孜族牧民已经用上了金属和烤花搪瓷盘,较少食用原始木盘。
木杯
柯尔克孜族的木杯是牧民用来喝马奶、驼奶的工具,有时也用来喝水。牧区的柯尔克孜族都喜欢喝马奶和骆驼奶,到了夏季,正是喝这两种奶的时候。木杯分大、中、小三种,大木杯有2公升的容量,中等木杯可盛1公升的容量,小木杯可盛半公升,主要用桦木和松木制作。柯尔克孜族牧民除了自己喝马奶或驼奶外,还要用来待客,根据客人的不同,拿出不同的木杯,以表达对客人的热情。如来了年轻和中年的客人,就用大的木杯,叫客人喝足喝好,若是妇女或是小孩,就用小的木杯。木杯具有不变味、重量轻等特点,深受牧民的欢迎。现在木杯的使用率已经大大地减少了,在个别的牧区仍然保留,已成为稀罕的餐具,人们普遍使用玻璃杯、搪瓷杯和塑料杯。
木桶
柯尔克孜族过去使用木桶,这种木桶主要是用来挤马奶、驼奶,有时也用来盛水。木桶一般直径20多厘米,高30多厘米,呈圆筒形。骆驼和马的个子较高,人挤奶时站着挤,要把木桶挎在手腕上,由于木桶较轻,长时间挎在手腕上也不会觉得累,木桶里装的奶差不多时,再倒在大桶里,同时木桶还具有不变味、没污染等特点。马和骆驼的产奶量都不高,一次可挤1~2公斤。木桶一般都用松木制作,选择一截子干枯松树原木,再锯成30多厘米长的木墩,然后用刀、剜刀、砍砍子等工具将中心掏空即可,木桶把用牛皮做成,这样既结实,又轻便。现在一些牧区仍然使用木桶挤马奶和驼奶。
骆驼皮桶
骆驼皮桶,柯尔克孜语叫“库耐克”,主要选择骆驼脖子上的皮革,剥下来后,去其毛和脂肪,底部用驴皮缝制,线用不易腐烂和变形的牛筋线,然后把沙子装满桶里,使其成为圆筒形,再晾干烟熏。这样的骆驼皮桶分量轻、不怕压、不怕摔、不走样、耐使用、没有异味,一次可盛五六公斤的水或奶,一个皮桶可以用上两代人。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塑料、搪瓷的水桶已经代替了骆驼皮桶。
骆驼皮水壶
骆驼皮水壶也是柯尔克孜族的一种器皿。牧民迁徙和洗手都用这种水壶,因为它轻巧,不漏水,不怕挤压和摔打。这种水壶是选用骆驼峰上的皮革,利用驼峰的造型,用刮、沙撑、晾晒、固定、熟皮和烟熏等工艺做成的,水壶两边带垂耳,壶面还缝制和印压有图案和花纹,造型别致。骆驼皮水壶容量不一,从2公斤至10公斤不等,除了用来盛水之外,还是洗手的工具。柯尔克孜族群众饭前和饭后都用这种皮壶倒水洗手。目前,这种皮质的水壶已基本绝迹。
骆驼皮碗
骆驼皮碗也是柯尔克孜族独具特色的餐具。皮碗选用骆驼前膝部位的皮革制作,骆驼经常跪下,因而这部位的皮较厚,耐磨而坚硬,同时在形状上恰好是凹形,方便做碗。骆驼膝盖部位的皮革剥下后,经加工后去其表面的毛,然后装上沙子固定形状,成型后,再用驼皮缝制在碗底,同时进行表面的打磨工作,最后进行烟熏、上油等程序。这种碗呈古铜色,造型别致,表面光滑,非常细腻,具有草原饮食文化的特色。但是,制作这种皮碗的工艺已经失传,如今这珍贵的皮碗已经绝迹,基本被瓷碗代替。
羊皮桶
羊皮桶是用山羊皮做的一种盛水或奶的皮桶。过去,牧区缺乏盛水的工具,就用山羊皮做水桶。山羊皮板结实耐用,而且较轻,经过去毛、鞣革后,再缝制成桶形,桶底用牛皮或是牛筋缝制,这样不容易腐烂而且耐用。现在这种水桶已经绝迹。
羊皮袋
过去牧区布料缺乏,柯尔克孜族牧民就用山羊皮做口袋,一般用来盛装奶疙瘩、粮食等。山羊皮口袋具有结实、柔软、耐磨、防潮等优点,特别是在转场中使用较多。山羊皮经过去毛、鞣革等工艺处理后,呈白色,用它制成的皮袋可保持食品不变味。山羊皮口袋的大小没有统一的规格,根据用途的不同和皮张的大小,可做不同的口袋。一般选择公山羊的皮来做口袋。目前,山羊皮口袋已被白布、涤纶、混纺的口袋代替。
牛皮发酵袋
牛皮发酵袋是柯尔克孜族牧民制作奶制品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柯尔克孜语称“沙巴”。牧民将牛奶挤下后,提取奶皮做奶油,剩下的牛奶则倒入牛皮口袋里发酵,发酵后的牛奶就是酸奶。把酸奶里的水分挤出,做成块晾干,就是奶疙瘩。许多奶制品就是利用牛皮口袋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