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概况
乌孜别克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新疆乌孜别克族人口约有1.67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乌鲁木齐、塔城、木垒、奇台、喀什、和田、莎车、叶城等地,其中以伊宁居多。
乌孜别克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居住分散,1987年7月2日,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大南沟成立了乌孜别克民族乡,这是全国唯一的乌孜别克族民族乡。乌孜别克族大多数人居住在城市,文化教育水平较高,知识分子较多,素质较高。高中、中专、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已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他们主要从事商业、教育、科技和手工业,一部分在农牧区,从事农牧业生产。整个乌孜别克族的经济文化水平都比较高,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乌孜别克族最早居住在中亚各地,其族源于14世纪蒙古金帐汗国乌孜别克汗(蒙古帝国四大汗国之一),其国人被称为“乌孜别克人”,乌孜别克的意思是“自己的领袖”,元朝时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15世纪金帐汗国解体。从16世纪起居住在撒马尔罕、花剌子模、安集延、布哈拉等地区的乌孜别克商人,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经新疆到内地经商,往来频繁,络绎不绝,其中一部分商人逐渐在新疆一些城镇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国的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先民曾信仰过祆教、佛教,从钦察汗国的乌孜别克汗时代开始全民信仰******教,严格遵守教义、教规,尊奉《古兰经》、圣训,履行必修功课。历史上******教对乌孜别克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
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与维吾尔语、塔塔尔语十分接近。乌孜别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
二、饮食文化
(一)饮食禁忌
乌孜别克族信仰******教,他们和其他******一样,不吃猪肉,不吃自死的、病死的、摔死的牲畜,也不吃未经******宰杀的牲畜;不吃狗肉、驴肉、骡肉、猫肉、鼠肉、蛇肉和凶猛的动物;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家庭人口多的,分席用餐,妇女和孩子另设一席。乌孜别克族请客、举行宴会时,男女分坐;用餐时,长者坐上座,晚辈坐下座,长辈不动手,其他人不能先吃。吃馕时要掰开或是切开吃,不能把整个馕拿在手中吃;吃抓饭时不能在盘中挑来拣去,这种行为被认为不礼貌;吃饭时不要把自己碗里的食物放到别人的碗里。饭前和饭后都要洗手,洗完手不能乱甩手上的水,以免把水甩到食物上或是别人的衣服上。用餐时主人和客人都严禁脱帽或解头巾、围巾,不得随意开玩笑,不得长幼混坐。不能当着客人的面咳嗽,不能在人面前擤鼻涕、放屁、打哈欠、大声说话,否则会被认为不尊重人、不礼貌。晚辈不能在父母和长辈面前喝酒、抽烟。不能穿着短裤和背心到人多的地方去、也不能穿着短裤背心去做客或工作。禁食一切烟、酒、大麻、鸦片等麻醉品。
(二)讲究饮食的科学与营养
乌孜别克族的饮食品种十分丰富,这和他们生活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主要从事农业,因而饮食种类较多,在饮食上注意营养和科学性。夏季,他们吃肉食较少,讲究吃蔬菜和瓜果,还有南瓜等,如他们吃的面片、汤面、拉条子等面食中,都有西红柿、豌豆、辣子、豇豆、恰玛古(蔓菁)、洋葱、土豆、芫荽等蔬菜。乌孜别克族家中还有果园,果园中的各种水果也是他们常吃的食品,有时还以瓜代茶,以瓜代饭,把馕掰碎泡在西瓜或是甜瓜里,就是一顿快餐。乌孜别克族夏季吃的瓜果品种较多,除西瓜、甜瓜外,还有苹果、葡萄、榅桲、水蜜桃、杏子、樱桃、酸梅等,这些瓜果中,都含有大量的维生素,能满足身体的需要。到了冬季,由于新疆气候寒冷,他们吃蔬菜减少,肉食和乳制品增加,有利于抵抗外界的寒冷。同时,乌孜别克族还有冬季储存瓜果的技巧,能较长时间地保存瓜果,所以在冬季仍然可吃到瓜果。另外,还挖有菜窖,可储备少量的蔬菜。这种冬肉多、夏菜多的饮食结构,形成了一种“冬夏补、夏冬补”的合理格局,对乌孜别克族群众的身体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乌孜别克族在饮食上注意冷热搭配、主辅组合。如在夏季吃热性的食物时,搭配一些凉性的食物,吃抓饭后,还要喝些酸奶或吃蔬菜;冬季吃肉食时,也注意吃些西瓜或是蔬菜。特别是到了冬季,他们喝更多的浓茶,另外,还喜欢吃果酱,既补充了热能,又可以从茶叶、果酱中吸取维生素,一举两得。
乌孜别克族对不同年龄段的人,在饮食上也有不同的要求。无论老、中、青,都不主张暴饮暴食。老年人注意节食,并吃软的和带汤水的食品;年轻人讲究按时吃饭;小孩要吃营养丰富的食品,满足长身体的需要。
在饮食中乌孜别克族还选择一些食品进行食疗,如对体弱的人主张多吃营养丰富的抓饭、薄皮包子等食品。到了春季,讲究吃苜蓿芽馅的羊肉饺子,据说,春天吃苜蓿可以清除整个冬天积存在肠内的“垃圾”,有利于健康。在煮肉时,讲究放具有润肺功能的恰玛古,所以喝这种肉汤有大补的功效。
(三)讲究饮食的卫生和礼节
乌孜别克族是一个注重食品卫生和礼仪的民族,在饮食上,特别注意卫生。其中,对于水源的卫生要求特别严格,他们禁止在水源附近建厕所、澡堂,也禁止在公共饮水的河里洗澡、游泳、洗衣服、倒脏水、大小便等污染水源的行为。做饭的锅和餐具要保持清洁卫生,吃饭时用的餐单要用淡色的,并要经常洗涤保持干净;妇女在做饭时,衣服要保持清洁,头上要围头巾,防止头屑和头发掉入食品中;做完饭的锅及吃完饭的碗、盘、筷、勺都要用流水冲洗;粮袋、面粉袋、盐袋及放餐具的地方不准坐人。乌孜别克族讲究卫生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家长从小对孩子进行讲卫生的教育,定期给孩子换衣、洗澡,保持个人卫生。室内卫生也保持干净,平时男女都穿皮鞋、皮靴,但在皮鞋和皮靴上还要套“卡拉希”(一种胶质套鞋)。进屋之前,要把套鞋脱在门口,使脚上的泥土不带进屋里,保持室内清洁。许多乌孜别克族虽然已经住上了楼房,但是穿套鞋的现象仍然很普遍。同时,也注意家庭和环境卫生,经常打扫院落,定期粉刷墙壁,从里到外,从吃到用,都保持干净。
乌孜别克族很重礼仪,年轻人要尊重老人和长辈,见了长辈说话时要起立,大人说话时,晚辈不能插嘴,走路时要让长辈先走,进门时要让长辈先进,吃饭时,长辈不动筷,晚辈不能先吃。客人来了要热情接待,并要让客人坐上席等。
(四)珍惜粮食
乌孜别克族和其他信仰******教的民族一样,都有珍惜粮食的美德,把浪费和糟蹋粮食看做是一项罪恶,进行谴责。乌孜别克族中有许多农民和牧民,他们对粮、盐、肉、奶等食品特别看重,凡见到丢在地上的馕、饼干、馍馍、面包等食品,都要捡起来放在高处、或不容易被人踩到的地方,认为踩到粮食做的食品会受到安拉的惩罚。洗碗水、涮锅水不能倒在人走的路上,因为这些水中含有粮食和盐。妇女在做饭时,要注意不能把面粉、大米、牛奶等食品撒到地上,粘到面盆、案板上的面都要收拢起来,重新再用,不得浪费。生活在牧区的乌孜别克族对乳汁和肉食品也十分珍爱,不允许踩踏牛羊奶和肉制品。并告诫孩子,若浪费乳制品或肉食,眼会瞎,腿会瘸,所以,小孩子从小就十分珍惜乳制品而不浪费。妇女在挤奶时都是小心翼翼,防止将乳汁泼洒在地上。
三、主要食俗
乌孜别克族日食三餐,主食以面米为主,面食以馕最为常见,馕的做法与维吾尔族烤馕方法大同小异。民间烤馕有油馕和肉馕之分。在面粉内加牛奶、清油(植物油)、羊油或酥油烤成的馕称为油馕,加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葱末等拌成馅烤成的馕称为肉馕。除油馕和肉馕外,还有窝窝馕、片馕等。大米多用来做抓饭。乌孜别克族抓饭的制作方法基本一致。做素抓饭不加肉,但要加入适量的葡萄干、杏干等干果,香甜可口,故又称甜抓饭。肉食以牛、羊、马肉为主,喜食抓肉、烤肉、土豆炖肉(乌孜别克族语称“库尔达克”)和一种用蛋清、白糖制成的甜食“尼沙拉”。
乌孜别克族的饮食中,肉食和奶制品占的比例较大,蔬菜少。早晚两餐较简单,早餐吃馕喝奶茶,伴以果浆与蜂蜜;午饭吃抓饭、薄皮包子、纳仁等,还有瓜果。用餐时,长者居上座,幼者居下,家庭人口多的人家,还分席用餐,一般情况下孩子和妇女要另设一席。现除牧区居民仍然以手抓食抓饭、纳仁之外,大部分乌孜别克族都改用筷子和勺子。吃饭时严禁脱帽,不能当着客人的面咳嗽。乌孜别克族的副食也较为丰富,主要有牛肉、羊肉、骆驼肉、鸡肉、鸭肉、鹅肉、鱼肉和鸡蛋、牛奶等,也吃大白菜、西红柿、辣椒、茄子、豆角、豇豆、芫荽、恰玛古、蘑菇、莲花白、黄瓜等蔬菜和各种水果。另外还有果酱、蜂蜜和各种乳制品。乌孜别克族的饮料较为丰富,南疆的乌孜别克族和维吾尔族接触较多,因而维吾尔族的“多合”“沙浪多合”、酸梅汤等饮料被乌孜别克族所接受,也成为他们喜欢的饮料。在北疆的乌孜别克族和哈萨克族、俄罗斯族等民族接触较多,因而对哈萨克族、俄罗斯族等民族的奶茶、冈波特等非常喜爱。其中,用红茶、茯茶烧制的奶茶是他们的日常饮料。
(一)特色饮食
馕
馕是乌孜别克族的主食,其品种也较多。馕主要是用发面制作,不放碱,和面时放少许盐。乌孜别克族几乎一日三餐离不开馕,早晚喝茶时要吃馕,晚饭时也要摆上馕,吃完饭还有啃几口馕的习惯。乌孜别克族烤馕的主要工具是馕坑,和维吾尔族的馕坑差不多,主要用碱土和黏土做成,口小肚大,高约100厘米,宽约80厘米,像倒扣的缸,四周用土块垒砌,便于在上面操作。馕坑的规格也不完全一样,大的主要是用来烤馕,小的主要用来烤包子、烤鸡等。乌孜别克族的家庭都有馕坑,大多是自己打馕,几乎每个星期都要打一次馕,人口多的家庭2~3天就要打一次馕。现在城市里出现了一种铁馕坑,许多乌孜别克族用铁馕坑代替了过去的土馕坑,用煤作燃料。在农村仍然使用土馕坑,用柴火作燃料,其馕味香,而且正宗。
乌孜别克族馕的品种也十分丰富,有大有小,有薄有厚,有甜的,有淡的,有带油的,还有带肉馅的,名称也不完全一样,不同馕的品种,在不同场合使用。如在结婚请客时,大多数用新鲜的薄馕,出远门或是出差,要带小馕和油馕,味道香,又容易保存。这种习惯的形成主要是新疆过去交通不便、清真饭馆少等原因造成的。乌孜别克族在吃馕时有许多讲究,不准单独一个人拿着馕吃,而是要掰开吃,或者用刀切成小块再吃。
薄馕
薄馕呈圆形,边沿厚,约2厘米,中间薄,约0.5厘米,直径约30厘米左右,馕的中间还戳有花纹,有洋葱末和黑芝麻,或者是“西亚旦”。这种馕用发酵面头发面,等面发起来后就要做成馕胚,贴在馕坑里烤,约10余分钟,烤成焦黄色即熟。发面里不放碱,而是放少量的盐。薄馕是乌孜别克族家庭常吃的一种馕,这种馕边沿香,中间脆,非常好吃,也是结婚、办喜事时待客必备的馕。
“格尔德”馕
乌孜别克族有一种厚馕,名叫“格尔德”馕,这种馕呈圆形,直径约18厘米,厚约5~6厘米,中间有个窝窝。做“格尔德”馕靠揉面的功夫,面发好后,要不停地揉,然后再做成馕胚,每一个馕胚也要不断地揉,揉好后中间用手指按一个窝,然后表面上抹上水,再贴在馕坑里烤,约烤十几分钟,表面呈焦黄色即熟。“格尔德”馕吃起来劲道,表皮又脆又香,里面松软可口。因为体积小,人们外出时常带这种馕。
“玛依”馕
乌孜别克族称油馕叫“玛依”馕。在和面和发面时,要在面里放植物油或是羊油,有时也放奶油。“玛依”馕的形状不固定,根据需要,可大可小,可薄可厚。馕胚做好后,放在馕坑里烤成。这种馕是用发酵面头发酵,不放碱,放少量的盐。油馕香酥可口,久放不会变质,乌孜别克族群众出差或出远门,一般都要带这种馕。一个油馕、一个西瓜或是一个甜瓜、或一碗茶水,就是一顿既经济又实惠的快餐。
“果西”馕
乌孜别克族称肉馕为“果西馕”,有两种,一种是在馕坑里烤成,另一种是在油锅里煎成。两种肉馕都用面头发面,不放碱,却各有不同的风味。馕中的馅是用新鲜的羊肉肥瘦搭配剁碎,再和洋葱末搅拌在一起,放盐、胡椒粉和适量的水拌好的,把馅放在擀好的圆形馕胚上摊匀,再将另一个馕胚扣在上面,边沿用手捏紧,然后贴在馕坑里烤,十几分钟即熟。用油锅煎的肉馕,边沿要捏成花纹,一般不宜太大,将两面都煎成焦黄色时即熟。“果西”馕油香可口,富有营养,是乌孜别克族待客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