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疆穆斯林饮食文化
24926000000038

第38章 乌孜别克族饮食文化(3)

除了喝奶茶外,在饭前或是平时,乌孜别克族还有喝清茶习惯。乌孜别克族喜欢喝砖茶,这是热性茶,冬季喝茶时,茶盅还要放些砂糖或者是冰糖,以增加体内的热量;夏季喝茶时放“拉沁达纳”(丁香)起消暑的作用。乌孜别克族人家来了客人都要烧茶,给客人喝新鲜茶,不能将剩茶给客人,同时还要端出馕、糖果、干果、水果、果酱等食品。

汤面

汤面是乌孜别克族经常吃的一种饭,乌孜别克族在做这种饭时,选料和做工都比较讲究,一般先用羊肉炝锅,然后放洋葱、盐、西红柿、土豆丁、辣皮子,夏季时还放一些新鲜豌豆,然后再下手擀面条,做出汤面,面是面,汤是汤,面筋道,汤可口,非常好吃。有时,也在这种汤里下手揪的面片,味道同样可口。

爆炒面

爆炒面是将下好的拉面放在锅里炒,但锅里放什么菜,放多少油,却有讲究。爆炒面一般讲究油要放得多一些,油热后,放羊肉片、洋葱、西红柿、辣椒、盐、胡椒粉等,肉熟后,再放拉条子面爆炒。爆炒面油亮生辉,颜色悦目,香气扑鼻,十分好吃。

烤羊肉串

乌孜别克族烤羊肉串又称为“喀瓦甫”,是一种传统小吃。其做法是把肉切成小薄片,用铁钎穿上,放在燃烧着的无烟煤上烤,也有在梧桐木、梭梭木或是红柳木上烤的,据说用这些柴烤的羊肉串格外香,烤时撒上些辣子面、精盐和孜然,数分钟即成。其色焦黄、油亮,味微辣,不腻不膻,嫩而可口。

薄皮包子

薄皮包子是乌孜别克族逢年过节或招待亲朋好友的一种食品。馅的原料主要有羊肉丁、洋葱、胡椒粉、盐等,拌馅要稍加些水,吃起来更加鲜嫩。面用死面,包子皮擀得很薄,透过外面的皮几乎可以看到里面的馅,放在笼里一蒸即熟。其特点是皮薄肉嫩油多,伴有洋葱的香甜味,非常可口。薄皮包子除了单独食用外,还常和抓饭在一起混合吃,即在每碗抓饭上面放上几个薄皮包子吃,吃起来更有味道。

烤包子

烤包子也叫“沙木萨”。做法是用凉水加少许盐和成死面,然后要不断地揉,揉透后稍饧。把饧好的面做成小剂子,每个小剂子,就是一张皮子的料,皮子要擀得很薄,呈圆形,把馅放在皮子的中间,做成长方形的包子。馅用新鲜羊肉切成丁、羊尾油丁、洋葱末、孜然粉、精盐、胡椒粉和少量水,拌匀而成。把包子贴在馕坑里烤,十几分钟即熟。烤包子色泽黄亮,皮脆香,肉嫩味鲜,十分好吃。烤包子是待客的上等食品,在街上也有出售。

“图努尔沙木萨”

“图努尔”是馕坑的意思,“沙木萨”意为烤包子,用馕坑烤出来的包子,所以叫“图努尔沙木萨”。

“图努尔沙木萨”是乌孜别克族常吃的一种烤包子,在市场上也有出售,其味皮脆香,馅鲜嫩,十分可口,营养丰富,是乌孜别克族的一种快餐。7~8个烤包子,一碗茶水,就是一顿既经济又实惠美餐,因而受到群众的欢迎。

羊肉馅的做法和要求与“麻依莎木萨”的馅相似,但在羊肉馅里要打水,这样使馅更加鲜嫩。面皮里不放油,但要放适量的盐。馅做好后,把面擀成直径10~12厘米左右的面皮,把肉馅放在里面,四面的面皮边合拢在一起,做成长方形,放在小馕坑里烤。馕坑里一般用柴火作燃料,这样烤出来的包子味道正宗,非常好吃。

“麻依莎木萨”

“麻依”油的意思,“莎木萨”原意为烤包子,现在乌孜别克族把烤的烹饪技艺改为“炸”,所以取名“麻依莎木萨”。

“麻依莎木萨”是乌孜别克族一种营养丰富的油炸包子,形状如饺子,色焦黄,皮香酥馅鲜嫩味美,十分可口。其原料主要有面粉、羊肉、洋葱、胡椒粉、盐、植物油等。

做法是先把羊肉剁碎,加入剁碎的洋葱末,再放些胡椒粉和盐进行搅拌,做成馅备用。第二步是用水和面,加入少量的植物油,面和好后稍饧,然后揉匀,再切成小段,压扁擀成直径15厘米左右的圆形包子皮,然后把肉馅包在里面,做成饺子形,放在油锅里炸,炸成焦黄色即成。“麻依莎木萨”是乌孜别克族招待客人不可缺少的食品,表达了对客人的热情。

“卡特拉玛沙木萨”

“卡特拉玛沙木萨”是乌孜别克族的一种又香、又酥、又富有营养的包子,色焦黄,悦目可口。其主要原料有植物油、面粉、羊肉、洋葱、胡椒粉、盐等。

羊肉馅的做法和要求和“麻依莎木萨”的馅相似,但是面皮的做法却不一样,形状也不同。面和好、饧好后,要把面擀成大张的薄饼,然后在上面均匀地抹上植物油,再卷起来,用刀切成小段压扁,擀成直径约10厘米的圆形面皮,将肉馅包在里面,做成三角形,放在烤箱里烤成焦黄色即可。

“卡特拉玛”意为千层饼,“沙木萨”意为烤包子,用做千层饼的方法做面皮,做出的包子其味道可想而知了。一般来了客人乌孜别克族主人都会做这种美食待客。

(二)待客食俗

乌孜别克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到乌孜别克族人家做客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对于客人的到来,乌孜别克族人会用隆重的礼节来欢迎。客人到家后,要让客人先进屋,并坐在上席,随后,主人会拿出毛巾、水壶、接水盆,让客人在座位上洗手。接着,端奶茶或者是清茶,拿出自己做的馕、点心、饼干、各种干果、水果糖、奶油、蜂蜜等食品,有的还热情地往客人的奶茶里泡馕,让客人吃好。在夏季,还会拿出瓜果。主人还要陪客人聊天,让客人安心喝茶。如果是远方来客、久未相逢的朋友或重要客人,主人还要宰羊煮肉招待。一般的客人到来也会为其做抓饭、拉条子、薄皮包子等美食招待。季节不同,客人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做的饭也不相同,目的是让客人吃得合口味,吃得香,这样主人会感到满意和高兴。

吃完饭,主人收拾完桌子上的东西,接着还要烧茶,重新拿出馕、点心、饼干、干果等,还要重新切瓜,上水果,让客人消消食,喝点茶,吃点水果。除此而外,能歌善舞的乌孜别克族主人还会拿出乐器,为客人演奏乌孜别克族民歌,有时他们自演自唱,家中的小孩还会为客人表演节目,让客人与他们同舞同乐。主人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客人感到高兴,拿出最好吃的东西让客人满意。

热情待客是乌孜别克族的传统习惯,当他们得知客人要来时,就会做充分的准备,一些好吃的东西宁可自己不吃也要拿出来招待客人。他们说,这是祖宗留下来的规矩,不能破坏。除了用丰富的食品招待客人外,临走时还要给客人赠送一些土特产,对远道来的客人还热情挽留,若客人留宿,主人将会把最好的被褥给客人使用,使客人吃好、休息好。这都表达了乌孜别克族的热情好客的性格。

(三)婚丧食俗

乌孜别克族的婚礼十分隆重而热烈,结婚的仪式一般在女方家举行。在举行婚礼之前,按照******的习俗,要举行“尼卡”宗教仪式,这个仪式也就是宗教上的婚礼。在举行尼卡时,主持仪式的阿訇要看新郎和新娘由民政部门颁发的结婚证,并宣读结婚证上的内容,之后才为新郎新娘念经祈祷,愿安拉保佑他们幸福,白头到老。在“尼卡”仪式上,新郎新娘要同吃在小碗里蘸了盐水的两块小馕,这表达了新郎和新娘忠贞的爱情和白头到老的决心。“尼卡”在清晨举行,男方的人家到来后,女方家要做几个菜,还备有馕、茶水及水果,招待男方来的客人,吃完饭才开始举行“尼卡”仪式。“尼卡”虽然是喜庆仪式,但不唱歌,不跳舞,参加的人数较少,只有双方的直系亲属参加。“尼卡”仪式举行完,下午才开始举行婚礼。

乌孜别克族的婚礼要准备丰盛的食品,男女双方家庭都要宰羊煮肉、做抓饭、打馕、炸馓子,做点心,还准备丰富的乳制品和糖果、水果招待客人。一般把十几种食品摆在长长的餐单上,餐单铺在地毯上,人们围着餐单席地而坐,边喝茶边吃各种食品。现在条件好了,许多人在宴会厅举办婚礼,其食品更加丰盛,一般有十几个菜肴,有大盘鸡、红烧鱼、库尔达克(牛肉或羊肉炖土豆、黄萝卜)、土豆丝、炒烤肉、皮芽子炒肉、辣子肉丝等,还有薄皮包子、烤包子、馕以及各种干果,显得十分丰盛。

婚后的第二天,新娘要办“吉尔克派克”(一种娱乐的联欢会),邀请亲朋好友载歌载舞进行庆贺。在男方家过一两天后,新郎新娘的父母要举行“恰里拉尔”(一种专由老年人参加的答谢会),宴请双方的家长和友人,并互相赠送礼物表示答谢,增进双方的友情。这样才算婚礼结束。在举行仪式或是聚会时,都要准备各种饮食来招待客人。其中有肉食、蔬菜、水果、馕、茶水、干果、乳制品、果酱,这些丰富的食品既代表了主人的热情,也有对新人的祝福。

乌孜别克族的丧俗活动也是隆重的,但是饮食并不丰富,一般亲人去世的三天内,乌孜别克族丧家是不做饭的,而是由左右邻舍提供,主要有馕、油饼、抓饭、薄皮包子等。在亲人去世的第7天、第40天和周年家里都要举行“乃孜尔”(祭祀)时,一般用抓饭、茶水和馕招待去吊唁的人。在过“乃孜尔”时,不收任何礼品,给吊唁的人提供食物,被认为是施舍的行为,因而丧家不会收礼。

四、主要节日

乌孜别克族的节日主要是******教节日,如古尔邦节、肉孜节和圣纪节。这些节日的时间、礼俗与其他******民族基本相同。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是乌孜别克族盛大的传统节日,古尔邦节的前夕,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妇女要赶制糕点、炸馓子、购买过节的糖果,有的还要给小孩做新衣服,忙忙碌碌为节日做好一切准备。节日的清晨,成年男子沐浴后去清真寺做礼拜,接着去上坟,缅怀死去的亲人。回到家后,开始宰羊煮肉,有的家庭还有宰牛和骆驼的,并在桌子上摆上馕、馓子、糕点、糖果、水果、干果,还有煮好的羊肉,迎接客人的到来。过节的第一天,晚辈要带上礼品去老人家里拜节看望长辈。节日里人们身着民族盛装,敲起纳合拉鼓,吹起唢呐,载歌载舞庆祝节日。节日里人们还相互拜节,相互祝贺,很多人由此消除往日的隔阂。

肉孜节

肉孜节是乌孜别克族的重要节日,乌孜别克族******要封斋一个月。斋月里成年人都要封斋,封斋满一个月后,举行开斋仪式,进行庆祝,要做各种好吃的食品,一般要宰杀牛羊,炸油饼和馓子,欢度节日,亲友邻里要互相拜节问候。

节日的前几天,乌孜别克族人往往要打扫卫生,制作各种油炸食品和糕点,以款待宾客。节日那天,人们普遍要洗澡、理发、穿新衣,然后到清真寺做节日礼拜。礼拜结束后,人们可以走家串户,向亲戚朋友拜年祝贺,与左邻右舍互致问候,共度节日。在欢庆节日期间,常常举行群众性的文艺演出活动,人们载歌载舞庆祝节日。

圣纪节

圣纪节又称毛吾来提节,每年******教历的3月12日,一些乌孜别克族群众都要举行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的历史等活动,以纪念这个节日。

“诺鲁孜”节

“诺鲁孜”节是乌孜别克族的春节,也是最为隆重的民族传统佳节之一,每年阳历3月21日或22日举行。节日前夕,人们要做抓饭、炸馓子、做点心、打馕和制作各种味美的食品,到商店购买糖果、水果,并要把房子的里里外外打扫干净,有的还要给孩子做新衣服,姑娘们则要穿上花裙子,戴上“吉连姆”花帽(地毯式图案花帽),大家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举行文艺演出,庆祝节日。节日的第一天,大家还相互拜节,祝贺在新的一年里更加健康,更加幸福,获得更大的丰收。在农村,人们要举行一种称为“苏麦莱克”仪式的传统聚会。聚会通常是以乡村为单位进行,全村的男女老幼集中在一个院落里,围成一个圆圈,中间架着数口锅灶,由许多妇女共同熬制一种以青麦苗为主要原料的称作“苏麦莱克”的甜粥食品。傍晚,人们一边熬粥,一边弹起弹布尔、都塔尔,打起手鼓,在欢乐的乐曲声中,青年男女争先上场,跳起欢乐的民族舞蹈,预祝风调雨顺、人畜两旺。琴声、歌声、笑声交织在一起,响彻夜空,直到次日清晨。这时,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出面,将熬好的甜粥分盛给大家,每一位乌孜别克******都将“苏麦莱克”视为最珍贵的食物。据说,这种习俗源于古突厥民族的春节,为纪念本民族从事农业的先民而延续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