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氏族谱的记载则更为详备。元末陈友谅为朱元璋所败,陈友谅的太尉官张定边拒不受封,改名为张宗道,即“宗留定字之首,道留边字之旁”,携其兄张定畿之子张佑保,来此地隐居,并将张佑保过继给老翟家的翟老汉,取名翟敬六,为新翟家一世祖,受翟氏后代数百年香火供奉。
张定畿、张定边兄弟是湖北沔阳人。发难前张定畿与陈友谅同为县吏。龙湾战役中,张定畿为掩护“汉王”陈友谅突围而战死。鄱阳湖战役中,张定边差点杀了朱元璋。《明史·世纪·太祖》中写道:“友谅骁将张定边直犯太祖舟,舟胶于沙,不得退,危甚,常遇春从旁射中定边,通海复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乃得脱。”
张定边隐居于桃花潭时,抑或有东山再起之念想,抑或只缘于习武习性,在翟村设上、中、下三座骑马楼拱卫村庄,并假借五月端午划龙船为名训练水兵。其龙船歌的歌词是:“上练场,上练场,哈哈咳,孩蛋儿笑嗳唷吭咳!”这歌声铿锵有力,代代流传至今。而张定边所设的中骑马楼,就是李白踏歌岸阁的前身。
关乎张定边的神秘去向,民间有多种传言。福建泉州有座山叫灵源山。山上有座庙叫灵源禅寺。据福建人讲,陈友谅举事兵败,其骁将张定边遁于此山削发为僧,号沐讲禅师(或释大迦)。且言其武功高强,曾一禅杖打死一头凶猛的华南虎。据说是张定边炮制的、具有调胃健脾功能的“菩提丸茶”,如今已变成“灵源万应茶饼”为人称道。
四川彭州有座山叫九峰山,山上有座庙叫雷音寺。据四川人讲,张定边弃戎出家,于九峰山之火焰峰之山顶建雷音寺,其海拔高度为三千三百一十五米。
张定边在民间的著名,一是骁勇善战,二是精懂武术,三是深谙堪舆。民间称堪舆为风水。有人给历代风水大师排名,将他排在刘伯温前面,号目讲师。清末沈竹祁著《沈氏玄空学》称,“友谅兵败,(目讲师)遂出家为僧,本为宜兴储氏之子”,曾撰写风水书《目讲金口诀》及《平地元言》传世。假如目讲师就是张定边,那么称他为“宜兴储氏之子”显然有问题。也将张定边与刘伯温相提并论的泾县民间,称张定边为江西龙虎山张天师家族成员,亦有附会之嫌。
明朝洪武八年的汹涌洪水,毁灭了水西的“老翟”人家,其幸存者寥寥无几。而张定边的侄子张佑保改名为翟敬六之后,其子孙繁衍为“水东翟家”,反客为主成了翟姓旺族。旧时水东翟家的翟氏宗祠里,有一块特殊的祖宗牌位,其正面写的是“敬六公”,背面写的是“张公佑保”。年终祭祖时,头一天关上祠堂门奠祭张公,第二天则开了门,里面摆一百零八桌酒,合族公祭翟氏列宗列祖,是谓“先祭张公后祭祖”。
传说翟氏祠堂内原有一百零八块匾额,多数为**********时期所毁坏。二〇〇〇年五月第一次来桃花潭时,我只数到十四块。其中有“鹗荐蜚声”、“江南名族”、“江浙名儒”等。当时祠堂内搁着两艘端午龙船,它们被倒扣着蒙了灰尘,尚不知端午将至。其寝堂有楼,楼梯上也蒙了厚厚的灰尘,可以踩出清晰脚印来。楼上空无一物,只有林林总总的木柱,像森林似的冷然寂然。
青弋江流经水西山一段,文人称之为赏溪,此处以“唐寺宋塔”而著名。胡朴安在《泾县乡土记》中写道:“水西山在县治西南五里,林壑邃密,下临赏溪。上有寺,最清幽可观。相传唐宣宗微时曾游于此,有‘报道风光在水西’之句。风光宣宗小字也。”
水西“唐寺”,是指建造于唐朝的五松院,宋朝重建,元朝改名为宝胜禅寺,亦称水西寺。清朝乾隆年间曾修缮其正殿、斋堂、藏经阁。据当地老人讲,水西寺从前有一座砖砌门坊,颓断于一九四〇年代,其石额书“帝子潜宫”四字。
据《泾县志》记载,唐宣宗李忱曾在泾县水西寺做过和尚,一日因“坐而不起”得罪县令,被无辜“收禁”入狱,民间亦有对应之传说叙述详备。《泾县志》言李忱被封为光王,其小名为风光。入狱后,李忱拿笔在一个扇面上给监狱长写了两行诗句,叫他托人拿到长安去卖,要价一千钱。那两行诗句是:“长安若问江南事,报道风光在水西。”据此,朝中元老得知光王流落江南,唐武宗李炎驾崩时,皇族扶李忱继位,称唐宣宗。
可惜《泾县志》此说只是一例孤证,且民间色彩较为浓重,故史学界并未予以采信。但李忱继位前做过和尚,学界似无异议。唐朝尉迟握在《中朝故事》中写道:“(李忱)寻请为僧,游行江表间。”其后有孙光宪的《北梦琐言》、南宋陆游的《避暑漫抄》,复述李忱受李炎迫害,潜逃为僧。
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李忱最早落脚于浙江海宁海昌院。其当家方丈齐安,亦系唐室宗亲。《海宁州志》转引宋朝窦思永《铜僧伽瑞像记》道:“宣宗逃难出奔,落发为比邱,遍参诸方,独器许于盐官和尚(指齐安)。”齐安圆寂时,已经继位的李忱为齐安写追悼诗,并“敕葬安国寺,谥悟空禅师”。
据说李忱继位之前,与黄檗禅师也相从甚密。传说黄檗已经看出李忱的帝王之相,邀请他同游江西、湖南诸地,最后隐居于安徽水西山。而高僧黄檗,正是水西五松院的当家方丈,寺中有“黄檗道场”门额留存至今。有人认为,《旧唐书》称李忱“器识深远,久历艰难,备知民间疾苦”,乃暗示其“微时”曾当过和尚。
水西“宋塔”,是指宝胜禅寺南北两端的大观塔和小方塔。大观塔建于北宋大观年间,距今有九百年历史;其形制为七层八面,宏伟典雅。小方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又名绍兴塔,距今亦有八百七十年历史;其形制为七层四面,亭亭玉立。当年它们的建筑费用是,大观塔一层一面耗资一百二十五贯,小方塔一层一面耗资三十贯。
清朝诗人胡光殷赋《水西双塔》诗曰:“两两浮屠耸碧空,青冥如洗矗长虹。光连梵宇昙花洁,彩散诸天贝叶红。只有轻鸢摩绝顶,想多古佛居当中。凌虚欲陟恣遐瞩,藓蚀苔封怅不穷。”
现今水西大观塔已修缮一新,巍峨于山林间,道貌而岸然,不见“藓蚀苔封”。水西小方塔则依旧临风于荒草中,古雅而清秀,孤独而沉静。
一九四一年一月四日,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命令,驻扎于皖南泾县云岭的新四军军部教导团及直属部队共九千余人启程北移,六日绕路南行至茂林地区,遭国民党七个师八万余人军事包围,激战七天七夜,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遇难,大半将士或牺牲或被俘,突围者仅两千余人,这就是发生在泾县境内,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十八日,时任中国共产党南方局书记的******,在《新华日报》上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江南一叶”言泾县之轻微,“千古奇冤”言蒙难之深重,这种强烈的对比,凸显题词者内心之悲愤。然而就军事而言,“一叶”之泾县并非无足轻重,因为这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泾县的崇山峻岭,既是进攻南京的跳板,又是固守徽州的屏障。元末战乱时期,陈友谅与朱元璋在这里打得难分难解。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与清军在这里打拉锯战,持续十年之久。抗日战争时间,共产党、国民党、日本人三方军事力量在这里犬牙交错,此消彼长,形成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局面;而新四军叶挺军长,将其军部从徽州歙县岩寺[9]迁至泾县云岭,自然有其战略上的慎重考虑。
注释:
[1]泾县方言,读zi。泾县学者认为此字从山从兑,以示山峰尖耸。
[2]式穀:《诗经·小雅·小宛》中有“教诲尔子,式穀似之”之句,意指用善道教子,使之为善。
[3]朴学:汉时称经学为朴学。清代考据之学亦称朴学。
[4]震山乡:古代泾县乡名,辖查济等村。
[5]小河口:因建陈村水库被淹没。
[6]陈村:即翟村和万村,现改名为桃花潭镇。
[7]摘自翟光逵编著的《泾川桃花潭》一书,查《李白诗全集》无此诗。
[8]别业:古代别墅。
[9]岩寺:现属黄山市徽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