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洒脱的人才“玩”得起人生
25172500000007

第7章 今日的烦恼将成为明日的笑话(4)

她笑着回答:“定型又如何?你以为我会蠢到去想得演技奖,扮些什么弱不禁风、但有内心表现的角色?这种剧本难求,有了我当然会考虑,到目前为止,制片家请我的都是要打的。打就打吧,赚了钱,我还能做很多事,文艺片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看的,整天去想得奖,还有意思吗?”

这些话也代表了看B级片人们的心声,有深度的电影我们也当然欣赏,但偶尔看B级片,紧张刺激,香艳肉感,过瘾之极,有什么不好?

最错误的决定

唉,狗尿尚存,想想,已经几年了,还是阴魂不散,很后悔没有听朋友的话,不去吃那顿饭,也恨死那个富商。过几天,要看精神科医生去矣。(蔡澜语录)

我的听觉迟钝,对精密的音响设备不感兴趣。喜欢听的,也只限于一些古典音乐而已。但上帝很公平,赐我很灵敏的嗅觉,注定了我对美食的爱好。

吃过什么,我的记忆力特强,会一一作比较,总要找更高层次的食物来品尝。

几年前,和朋友游南洋,到了一个小岛,当地朋友说有一位富商,做的菜极为出色,想请我们到他家里吃一顿,我问朋友意见。

他摇摇头,说:“去人家家里做客,东西差了也不好批评,是件无奈的事。”

我正在犹豫时,友人又劝说,主人家当天已出海钓鱼,非得做出一餐绝无仅有的菜不可。听完说服朋友前往,想不到,这是近年来作的一个最错误的决定。

富商的别墅依山而建,门前摆满豪华汽车,一进入是客厅,卧室设于楼下,而饭厅则在最低一层,要从屋旁一条又深又垂直的楼梯才能爬得下去。

朋友一看,即刻抱紧石柱,说什么也不肯冒这个险,主人只好带我们经过他的睡房,再一层层走下去。

一到饭厅,即刻闻到一阵异味,是因为常劏海鲜而造成的腥臭吗?起初不觉太过难闻,后来气味愈来愈重,已有点儿不可容忍的地步。

主人躲在厨房中大煮特煮,捧出一个古董陶碗,非常巨大,里面鱼虾蟹肉烧的卤福建面,老实说,是挺好吃的,接着又每一个人送上一大碗鱼翅,我虽不吃,但也试一小口汤,觉得味精下得重手,也就停止。

朋友在一旁看到,也学我不去碰那碗鱼翅,还用餐巾将它盖起来,好让侍者拿走。

富商儿子和媳妇陪我们吃,向他们搭讪:“你爸爸那么早就出海了吗?”

“哪里,哪里,他到高尔夫球场去了。”儿子回答。

“海鲜从何来?”朋友追问。

“在菜市场买的呀。”

我们一听,都没话说了。

主人满头大汗走出来,我劈头就来一句:“怎么会有那么浓的一阵味道?”

“什么味道?”他一点儿也不察觉。

“那种怪味,怎会闻不出?”我不放过。

“哦。”他说,“我们家养的小狗,一直来这里撒尿,没事的,闻闻就习惯了。”

“习惯了?”我差点儿跳了起来。

这顿饭吃得可真辛苦,我们也不客气地尽早起身告辞,没吃饱,跑到街边去试印度人做的羊肉汤,但怎么又闻到那阵怪味呢?是神经过敏吧。不去理它。

回到香港,早上散步到九龙城去吃早餐,路经电灯杆,狗常在此小便,那管铁柱,已被腐蚀了,你不可不说狗的尿,可真厉害。

这种占地盘的本性,动物与生俱来,你撒了一泡,我就要撒另一泡来盖住你。你的臭,我的更臭,喜欢狗的人也许闻不到,但那种错综复杂的气味,文字不能形容,有多强烈要多强烈,撒在那富商饭厅里,不只是冲天那么臭,简直是臭了整个宇宙。

从此,这阵气味留在我的脑海之中,时不时跑出来偷袭,比寂寞、伤心更猛烈,像是埋藏在心里最黑暗的角落那种罪恶感,怎么逃避也逃避不了。

出动了古龙水,我喜欢的Paco Rabanne牌子,喷了又喷,别人一定以为我在搞同性恋,怎么一个好好的大男人,搽那么多香水?

好了,以为没事。又来,这股味道变成一个不会停止的噩梦。咦?车上也有了。

到北海道旅行,天寒地冻,空气稀薄又清新,在大树林中散步,本来有阵松树的香味,但又看见了一群狗,不断地在树干上撒尿,再仔细看,狗不见了,是我的幻觉。

日本友人说:“我发明了双氧水,吃过海鲜之后,双手一喷,腥味即除。”

好呀,即刻向他要了几瓶,说如果有效的话,一定为他做香港的代理,推销到各地去。

回来,把双氧水乱喷在车上、房间、厕所、客厅,去到哪里喷到哪里,可以安心吧?往沙发一坐,哎吔吔,狗尿味又传来。

到百货商场,看见有人在卖一块铁,店员说用来洗手,异味全除。一块普通铁罢了,真那么神奇,示范给我看,先摸摸鱼,再用它洗手,果然见效。想到了,是铁质的道理,像我们吃完大闸蟹后用豆苗来洗手也能解除一样。对,对,一定是这样,而且是孖人牌厂出的,不会骗人,即刻大块小块买了一堆回家,左擦右擦。

但是,唉,狗尿尚存,想想,已经几年了,还是阴魂不散。很后悔没有听朋友的话,不去吃那顿饭,也恨死那个富商。过几天,要看精神科医生去矣。

如何成为专栏作家(上)

专栏,是香港独有的文化,也许不是香港始创,但绝对是香港发扬光大。每一家报纸,必有一至三页的专栏,这能决定这家报馆的方向和趣味,虽然有很多人写,但总能集合成代表这张报纸的主张。(蔡澜语录)

记者来做访问,最多人提出:“你吃过那么多东西,哪一种最好吃?”

已回答了数百回,对这些问题感觉烦闷,唯有敷衍说:“妈妈做的最好吃。”

其实,这也是事实呀。

更讨厌的,是:“什么味道?为什么说最好?吃时有什么趣事?”

味道事,岂为文字可以形容?为什么说最好?当然是比较出来。有什么趣事?哪有那么多趣事?

我已开始微笑不答了。

今天,又有一个访问,记者劈头就来一句:“你写了专栏已有三十多年,请你讲讲写专栏的心得好吗?”

这个问题从来没有人问过,我很感谢这位记者,回答了她之后,在这个深夜,作一个较为详细的结论。

专栏,是香港独有的文化,也许不是香港始创,但绝对是香港发扬光大。每一家报纸,必有一至三页的专栏,这能决定这家报馆的方向和趣味,虽然有很多人写,但总能集合成代表这张报纸的主张。

认识很多报社的老板和老总,他们都是一览新闻标题之后,就即刻看专栏版的,可见多重视专栏。

专栏版做得最好的报纸,远至六十年代的《新生晚报》,到查先生主掌时期的《明报》和七八十年代的《东方日报》。

专栏版虽然有专门负责的编辑,但最终还是报馆老板本身,或者交给全权主理的总编辑去决定由谁来写。

《新生晚报》的专栏,有位明星,叫十三妹,她从六○年开始写,到七○年逝世,整整十年,红得发紫,每个星期收到的读者来信,都是一大扎一大扎的,当年没什么传真或电邮,只有用这个方式,与作者沟通。

十三妹的特色,在于她对外国文化的了解,那个年代出国的人不多,读者都渴望从她身上得到知识,而且她的文字也相当泼辣,左右派都骂,看得大快人心。

《明报》和《东方》的全盛时期,亦舒、黄霑、林燕妮、王亭之、陈韵文等等,百花齐放,更是报纸畅销的主要因素之一。

外国报纸,没有专栏,不靠专栏版吗?

那也不是,影响力没那么大罢了。他们的专栏一个星期一次,插在消闲中,没有特别的一页,也没那么多人写。成为明星的也有,包可华专栏是代表性的,自从他出现以前或之后,也看不到有哪个人可以代替。

说回香港,专栏版的形成,被很多所谓严肃文学的作者,批评为因编辑懒惰,把文章分为方块,作者来稿塞了进去就是,故也以豆腐块,或方块文字来讥讽。

但不可忽视的,是香港的这种风气,影响到全球华文报纸,当今几乎每一家都刊有此版。最初是新马一带,多数报纸把香港报纸的专栏东剪一块,西切一块填满,也不付作者稿费。

有一回我去追,到了槟城,找到报馆,原来是在一座三层楼的小建筑里面,楼下运输发行,二楼印刷,三楼编辑和排字。因受当地反华的影响,读者又不多,刻苦经营。我看到了心酸,跑上三楼,紧紧握着总编辑的手,道谢一声算数。

那个年代,到了泰国和越南一游,都遇同样的刻苦经营华文报纸,很多要靠连载小说的专栏,才能维持下去,而被盗窃得最多的,当然是金庸、梁羽生和古龙等人的作品,也多得亦舒的小说不少。

当今,这些报馆已发展得甚有规模,有些还被大财团收购,当成与内地经商的工具之一,势力相当雄厚,如果不追稿费就不行了。虽然只是微小的数字,至少到当地一游时,可以拿稿费吃几碗云吞面。

除了东南亚,欧美加拿大的华文报纸,都纷纷推出专栏版。当今懂得什么叫本土化,转载香港的已少,多数是当地作者执笔,发掘了不少有志于文化工作的年轻人,亦是好事。

说到连载小说,昔日专栏版,是占重要位置,但因香港生活节奏快,看连载小说的耐性已逐渐减少,金庸先生又封笔了,所以也逐渐在专栏版中消失。

至于台湾,报纸上的专栏版也相当重要,他们有专人负责,都是到外国去读怎么编这一版位的,文章长短,每日排版不同,并非以豆腐块来填满。

这种灵活性的编排十分可取,也适合于台湾那种生活节奏较慢的社会,读者可以坐下来静静看一长篇大论的文章,但这种方式一搬到香港来就失去意义,而且作者不是天天见报,没有了亲切感。

香港的豆腐块,像一个大家庭,晚上坐下来吃饭,你一句我一句,众人都有不同意见,有时说的也只是家常,但主要的是一直坐在旁边讲给读者听。有一日不见,就若有所失。

有一次在某报写专栏,一个新编辑上任,向我说:“不如换个方式来写。”

我懒洋洋回答:“写了那么久,如果在饭桌上,我已经是父亲一个,你要把你的父亲改掉吗?”

如何成为专栏作家(下)

既然要写专栏,记得多看专栏,仔细研究其他作者的可读性因素何在。我开始时,先拜十三妹为师,她是专栏作家的老祖宗。本人未见,读遍她的文字,知道她除了谈论国际关系、文学音乐戏剧之外,也多涉及生活点滴,连看医生,向人借钱,也可以娓娓道来,这才能与读者融合在一起。(蔡澜语录)

“你写了那么多年专栏,为什么不被淘汰?”记者说。

这个问题问得也好。

长远写了下来,不疲倦吗?我也常问自己。我也希望有更多、更年轻的专栏作者出现,把我这个老头赶走。

“当今的稿费好不好?不写是不是少了收入?”

香港文坛,专栏作家的收入,到了今天,算好的了。但我们这群所谓的老作者,都已有其他事业,停笔也不愁生计。

专业写作的当然有,像李碧华,但她也有写小说和剧本的丰收。亦舒的专栏很少,她还要每天坐下来写长篇小说,是少数以笔为生的一位人物。

我从不以为一代不如一代,相信青出于蓝,新的专栏作者一定会产生,但是要写专栏的话,必要知道什么是专栏的精神开始。

这种神髓,主要来自耐看。举一个例子,像一幅古代的山水画,很平淡,愈看愈有滋味。岭南派的作画,非常逼真,即刻吸引人家看,但始终不是清茶一盏,倒像浓咖啡和烈酒,喝多了生厌。

作者要有丰富的人生经验,一样样拿出来,比较容易被接受。有几分小聪明,一鸣惊人,但所认识的事物不多,也不是理想的专栏作者。有次出现了一个,写得十分好看,但金庸先生很了解这个人,说:“看他能写多久?”

果然,几个月下来,十八般武艺已用光,自动出局。

作者需要不断地吸收,才能付出。需要不耻下问。旅行、交友、阅读、爱戏剧电影、绘画、音乐等等,是基本的条件。专栏作者和小说家完全是两码子事,后者可以把自己藏起来,编写出动人的故事,但是前者每天赤裸裸地把生活点滴奉献给读者。想过什么、做过什么,都在每天的专栏看得清清楚楚,是假装不出来的。

为什么好作者难于出现,这和生活范围有关。有些人写来写去,都谈些电视节目,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宅男宅女,不讲连续剧,也只剩下玩电子游戏了。

有些人以饮食专家现身,一接触某某分子料理,惊为天人,大赞特赞,也即刻露出马脚。

更糟糕的是写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子女、亲戚,甚至于家中的猫猫狗狗,一点友人的事迹也不提到。这个作者一定很孤独,孤独并非不好,但必须有丰富的幻想力,不然也会遭读者摒弃。

我们这些写作人,多多少少都有发表欲,既然有了,不必要扮清高,迎合读者,不是大罪。

“作者可以领导读者。”有人说。

那是重任,并非被歧视为非纯文学作品的人应该做的事,让那些曲高和寡的大作家去负担好了。专栏,如朋友所说,只有两种,好看的和不好看的,道理非常简单,也很真。

真,是专栏作者的本钱,一假便被看穿,如果我们把真诚的感情放在文字上,读者也许不喜欢,可是一旦爱上,就是终生的了。

“如果你籍籍无名,又没有地盘,如何成为一个专栏作家?”这也是很多人的问题。

我想我会这么做的:首先,我会写好五百字的文章,一共十篇,涉及各种题材,然后寄到香港所有报纸的副刊编辑部去,并注明不计酬劳。

写得不好,那没话说了;一精彩,编辑求也求不得,哪有拒绝你的道理?很多副刊的预算有限,更欢迎你这种廉价劳工。

一被采用,持不持久,那就要看你的功力了。投稿时,最忌把稿纸填得满满,一点儿空格也没有,这等于是下围棋,需要呼吸,画画,也得留白呀。一篇专栏,也可以当成一幅漂亮的构图来欣赏,如果你写久了,就能掌握。

或者,换一方式,十篇全写同一题材。以专家姿态出现,像谈摄影相机、谈计算机、分析市场趋向、全球大势、今后的发展等等,也是一种明显的主题。

既然要写专栏,记得多看专栏,仔细研究其他作者的可读性因素何在。我开始时,先拜十三妹为师,她是专栏作家的老祖宗。本人未见,读遍她的文字,知道她除了谈论国际关系、文学音乐戏剧之外,也多涉及生活点滴,连看医生,向人借钱,也可以娓娓道来,这才能与读者融合在一起。

我每次下笔,都想起九龙城“新三阳”的老先生,他每天做完账,必看我的专栏,对我的行踪了如指掌,当我写外国小说、电影和新科技时,我会考虑到老先生对这些是否有兴趣?

所以,这些题材我偶尔涉及,还是谈吃喝玩乐为妙,这到底才是生活,像和经常光顾的肉贩交谈,他说:“我昨晚看了你监制的三级片,和老婆不知多快乐!”

这种快乐,就是好看了。

从苹果赚回点钱来

引人入胜,先免费,后收钱,是计算机程序的基本道理。我们都来动脑筋,从苹果赚回点钱来。(蔡澜语录)

脑筋比不上乔布斯,只是花钱买他的新科技,没有收入,心理不平衡。

一开始,网站是免费的,随着人气的增长,就卖起广告来,但只限“谷歌”、“Facebook”及“Youtube”等巨子,一般人如你我,靠不着边。

广告收入虽多,但比不上“应用程序Apps”。九毛九美金,加起来,也是真金白银。苹果发明了这个武器,可以打倒所有的杀手,一方面也赚个满钵。

好了,我们也去做一个应用程序,多多少少,捞点油水。

但当今苹果的Apps,已近三十万个,怎么能在其中发围呢?而最基本的,是有了主意,怎么着手?

听起来很容易,有一个网站可查,叫:http://developer.apple.com,就会教你怎么做。

但一开始,就要先打三十大板,苹果要求你缴一百块美金的申请费,再给你进入。参加之后,又规则多多,烦不胜烦,等了又等,也不一定批准你。

不过我做人的原则,是做了,机会五十五十,不做,机会是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