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名流趣话
26053700000017

第17章 秦汉时期(7)

但祢衡这个才子的致命弱点是目空一切。有一次他外出,刚好有份文件要马上起草,刘表于是叫来其他秘书,让他们共同起草。他们“极其才思”,好不容易把文件写好了,谁知祢衡一回来,拿起文件草草看了一下,就说写得太臭,然后把它撕得粉碎,掷于地下,接着他便要来纸笔,手不停挥地重新写了一篇交给刘表。他写的这份文件因“辞义可观”,甚得刘表好感,但他的举动却把别的秘书得罪光了。更不应该的是,他不但经常说其他秘书的坏话,而且渐渐地连刘表也不放在眼里,说起话来总是隐含讥刺。刘表本来心胸就不甚大度,自然不能容忍祢衡的放肆和无礼。但他虽然生气,也不愿担杀害人才的恶名。就把祢衡打发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了。

刘表把祢衡转送给黄祖,是因为他知道黄祖性情暴躁,其用意显然也是借刀杀人。祢衡初到江夏,黄祖对他也很优待,也让他做秘书,负责文件起草。祢衡开头颇为卖力,工作干得相当不错,凡经他起草的文稿,“轻重疏密,各得体宜”,不仅写得十分得体,而且许多话是黄祖想说而说不出的,因而甚得黄祖爱戴。有一次,黄祖看了祢衡起草的文件材料,高兴地拉着他的手说:“处士,此正得祖意,如祖腹中之所欲言也。”然而让人扼腕的是:有一次黄祖在战船上设宴会款待属下,可能是喝得有些醉了,祢衡的老毛病又犯了,他竟当着众宾客的面,形容黄祖“似庙中之神,虽受祭祀,恨无灵验”黄祖大怒说:“你说我是土木偶人吗?”祢衡不但不收敛,还尽说些刻薄无礼的话!黄祖呵斥他,他还骂黄祖说“死老头,你少哕唆!”当着这么多的人面,黄祖哪能忍下这口气,于是命人把祢衡拖走,吩咐将他狠狠地杖打一顿。祢衡还是怒骂不已,黄祖于是下令把他杀掉。黄祖手下的人对祢衡早就憋了一肚子气,得到命令,黄祖的主簿便立时把他杀了。此时的祢衡仅26岁。

刚到黄祖手下时,黄祖甚为喜欢祢衡,祢衡也和黄祖的长子、章陵太守黄射是要好的朋友,祢衡只要稍微收敛一下锋芒,克制一下过犟的个性,对周围的人稍微礼貌些,黄祖虽然是个急性子,但总不会无缘无故乱杀人吧?刘表听闻祢衡被杀,嗟讶不已,令人将其葬于鹦鹉洲边。曹操闻知祢衡受害,不由笑日:“腐儒舌剑,反自杀矣!”

杨修耍小聪明丢性命

三国时期的杨修是太尉杨彪之子,曹操的行军主簿,他是一个聪明绝顶、极有才华的人,连极为狂妄的祢衡也承认他还算个人物,呼他为“小儿”,不过最后杨修还是被曹操杀害了。而他的死,其实和他爱耍小聪明很有关系。

当时曹丕和曹植争当太子,而杨修是帮曹植的。曹操决意立曹丕为嫡以后,为了防止杨修给曹植出主意惹麻烦,同曹丕对着干,弄得兄弟祸起萧墙,便在自己临终之前100多天把杨修杀了。

虽然杨修是帮助曹植的,但是他并不是曹植的死党。曹丕被立为太子后,杨修就想疏远曹植,而曹植却一再拉拢杨修,杨修“亦不敢自绝”。曹植毕竟是曹操的爱子,即便当不上太子,也是得罪不起的。杨修虽然出身名门,四世太尉,和袁绍兄弟一样也是“高干子弟”,父亲又是当朝太尉,但此刻连皇帝都成了曹操的玩偶,太尉又算什么?杨修对曹氏兄弟不巴结着点,又能怎么样呢?

虽然杨修是支持曹植的,但是他和曹丕的关系也不坏。杨修曾把一把宝剑献给曹丕,曹丕十分喜欢,经常把它佩带在身上。后来曹丕当了皇帝,住在洛阳时还佩带这把宝剑。有一天曹丕出宫,忽然想起了杨修,便抚着宝剑喝令停车,回头对左右说:“这就是当年杨德祖说的王髦之剑了,王髦现在在哪里呢?”及至找到王髦,曹丕便赐给他一些粮食和衣物。俗话说,爱屋及乌。曹丕这么喜欢这把宝剑,喜欢到连王髦都要赏赐;提起杨修时,称他的字不称他的名,都说明曹丕对杨修还是有些感情的,至少不那么反感。那么让人疑惑的是:曹丕自己都不想杀的人,曹操为什么要替他杀了呢?虽然大家都公认杨修这个人聪明,但其实他不过些小聪明,他辅佐曹植,多半因为揣度曹操会立曹植,所以尽管两兄弟都和他交往,他还是倒向了曹植。曹植失势后,他又想开溜,这都是小聪明的表现。他给曹植出的那些点子,也都是一些小聪明,且是很容易引起别人反感的小聪明。

有一次,曹操命令曹丕、曹植兄弟各出邺城门外办事,事先又密令门卫不得放行。杨修猜中了曹操必然有此安排,便事先告诉曹植说,万一门卫不放侯爷出去,侯爷身有王命,他要不让出门,你就可以杀了他再出去。结果曹植出了城,曹丕没出去。但曹操的这一安排,是对兄弟俩的综合考察,既要察其才,更要察其德。曹植表面上赢了这场比赛,却给曹操留下了曹丕仁厚、曹植残忍的印象,实际上却是真输了。杨修知其一,不知其二,重智轻德,看得并不远,所以是小聪明。

这种小聪明也常常使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杨修喜欢揣度曹操的心思,常常替曹植预先设想许多问题,并写好答案。每当曹操有事询问时,便把事先准备好的合适答案抄录送上去,以图给曹操“才思敏捷”的印象。然而一来二去,曹操便起了疑心,心想曹植再聪明,也不至于如此之快呀!便派人暗中去查,结果查出原来是杨修在预设答案。从此便对曹植有了看法,对杨修则更是厌恶至极。

可惜杨修一点自知之明都没有,常常要卖弄小聪明。他身为曹操主簿,却又不肯老老实实坐在办公室里,老想溜出去玩。可是又怕曹操有问题要问,于是每当外出时,都要事先揣度曹操的心思,写出答案,按次序写好,并吩咐侍从,如果丞相有令传出,就按这个次序一一作答。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有一次他写好出去后,因刮起一阵大风,将纸张的次序全吹乱了。侍从们不知还有顺序排列,便按乱了的次序作答,自然文不对题。曹操勃然大怒,侍从们只好老实交代。曹操就把杨修叫来盘问,杨修不敢隐瞒,只好承认,曹操见杨修这样对付他,心中自然十分忌恨。

更糟糕的是,杨修还在众人面前卖弄这种小聪明。有一次,曹操去视察新建的相国府,看后不置可否,只让人在门上写了个“活”字。杨修便令人将门拆掉重建,说:“门”中“活”,就是“阔”,丞相是嫌门太大了。又有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盒酥糖。曹操吃了一口,便在盒子上写了个“一合酥”三个字放在了案头。杨修见了后却与大伙分吃起来,众人不解,曹操回来后问怎么回事,杨修说您不是写明了“一人一口酥”(古文上下写)吗?我们不敢违背您的意思,就赶紧吃了,曹操虽苦笑,心里却恶之。

如果说这尚属雕虫小技,无伤大雅,那么,他在军中的表现则让曹操大起杀心。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亲率大军,从长安出斜谷,进军汉中,准备和刘备决战一场。谁知刘备敛众据险,死守不战。曹操欲攻不得进,欲守无所据,战守无策,进退两难。有一天部下向他请示军中口令,曹操正在吃一块“鸡肋”,品时下境况,觉得如同“鸡肋”,便说“鸡肋”为号。杨修听说“鸡肋”为号后,立即收拾行装。大家忙问何故,杨修说:鸡肋这玩意儿,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主公是打算回家了。

杨修说得确实不错,可这一回只怕也就要了他的脑袋。果然曹操以扰乱军心为名杀了杨修,罪名是“露泄言教,交关诸侯”,大约相当于泄露国家机密罪、结党营私罪和妖言惑众罪。

据说,杨修临死前曾对人说:“我固自以死之晚也。”但如果他以为他的死,是受曹植的牵连,那就是死都不明白。杨修不明白,他是生活在一个专制的体制之中,而曹操又是这种体制下罕见的几个多疑的霸主之一。这类人物,猜忌心和防范心都是很重的,他们最忌恨的便是别人猜透他们的心思。因为他们要维护自己一人专政的独裁统治,就必须实行愚民政策和特务政治。别人的一切他都要掌握,自己的想法却不能让别人知道,除非他有意暗示、提醒你。总之,独裁者必须把自己神秘化,才能显得,“天威莫测”,让别人战战兢兢,自己得心应手。

杨修对曹操的心思洞若观火,而且连将要提问的次序都能猜到,这对于曹操来说实在是有点恐怖了,要是杨修不那么耍小聪明,让曹操觉得有危机感,那么他的死期也不会来得那么快。如果杨修能够装糊涂,猜出来了却并不说出去,也许还好一点,可他又偏要到处张扬,这就至少会显得曹操机谋不深,不过如此,就会启动一些人的不臣之心。因此,杨修这颗钉子,非拔掉不可。

可以说,祢衡之死,是因为他太不了解人;杨修之死,则因为他太了解人。而且,他们又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

孔融逞口舌,满门皆被斩

东汉末年的孔融从小就十分聪颖。

“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为后世所流传和称道。他非常能言善辩,这一点既给他带来了好处,也给他造成了祸害。

孔融10岁时,有一天跟随父亲到洛阳去。当时,洛阳城里有个叫李元礼的人很有才华,美誉如日中天。他于是对父亲说:“我想去见见李元礼先生。”

孔父大笑道:“多少达官贵人都见不到他,你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就不要再痴心妄想了。”

孔融很不以为然地说:“你只管带我去就行了,我保证一定能够见到他。”

到了李府门口,孔融对看门的侍者说:“我是李先生的亲戚,烦你进去通报一声。”李元礼接见孔融父子之后,大惑不解,便问道:“小先生,你和我是什么亲戚呀?”孔融笑着说:“从前,我的先人仲尼(孔子)和您的先人伯阳(老子)有师资之尊,所以我与你是通家之好,赛过寻常邻里。您能说我们不是亲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