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名流趣话
26053700000023

第23章 隋唐五代时期(1)

皇甫绩诚实做人功成名就

皇甫绩生活于北周和隋朝时期,曾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主辅隋文帝杨坚。皇甫绩3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他的外公韦孝宽见他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因此就十分偏爱他。

韦孝宽是当地很有名望的人家,家里很富裕。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韦孝宽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办了个自家私塾,皇甫绩就和表兄弟们都在自家的学堂里上学。

韦孝宽在教育上很严格,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他在开始时就对孩子们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完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20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一个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因为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而大家都忘记了要做老师上午留的作业。

韦孝宽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然后按照规矩,每人重打20大板。

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没有爸爸,心里不忍心打他。于是就把他叫到一边对他说:“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不过,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做大事情?”

皇甫绩和表兄们相处得很好,小哥哥们也都很爱护他。看到小皇甫绩没有被罚,心里也并没觉得爷爷偏心。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纵自己,应该也按照原先的规矩,被重打20大板。

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责打自己20大板。表兄们一听都很吃惊,接着都笑他傻,但皇甫绩却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私塾里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的话就不遵守诺言。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

表兄们听了觉得在理,但都不好意思打他,而皇甫绩则一再坚持要受罚,大家都被皇甫绩这种信守规矩,诚心改过的精神感动了,于是大家就代替爷爷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20大板。

皇甫绩个性诚实,学习勤奋认真,阅读了大量的经史书籍,在几个表哥中出类拔萃,后渐以博学闻名天下。鲁公宇文邕听说后,将他招为侍读,又调为宫尹中士。北周武帝时,卫刺王发动宫廷政变,皇甫绩不顾个人安危救护了太子,因此得到了周武帝的赏识和重用,升任小宫尹,侍奉太子。那时,北周政权正处在上升阶段,灭亡北齐,统一了北方。宣政初年(578),皇甫绩受封为义阳县男,任御正下大夫。周宣王死后,外戚杨坚辅政,决断朝廷事务,皇甫绩等人是重要谋臣,后来他帮助杨坚建立了隋朝,致力于国家的重新统一,官职上则相继任豫州刺史、尚书,后又出任晋州刺史、苏州刺史、信州总管等。因为能诚实守信,办事认真负责,隋文帝很赏识他,在文武百官中他也享有很高的声望。

杨素与口吃者斗趣

隋朝重臣杨素出身士族,祖父杨暄,官至北魏辅国将军、谏议大夫。父亲杨敷,为北周汾州刺史。杨素为人有大志,知识渊博,在文学、书法上均有造诣。

当时有一个很聪明的读书人,但这人却是个口吃者,杨素却喜欢和他谈天说地。有一次,杨素和这个口吃者谈天时想暗中故意为难他,便对他说:“如果某时别人突然降命于你,让你做将军,镇守一个小城,士兵不过千人,粮备只够几天,城外敌兵数万,你将如何对待呢?”

这人口吃着说:“有,有没有救,救兵呢?”杨素说:“正是因为没有救兵,所以才向你寻问呢。”这人说,“如,如果按你说的,那,那就非,非败不可了。”杨素大笑起来,接着又问这人:“有一个一丈深的大坑,假如你掉进去了,你如何出来呢?”这人沉思一会儿说:“有,有梯子没有?”杨素说:“有梯子还问你干什么?”这人想了下又问:“是白,白天,还是夜,夜晚?”

杨素说:“这于白天夜晚有什么关系?”这人说:“若,若不是夜晚,眼又不瞎,为,为何会掉到坑里去呢?”杨素听了又大笑起来。到了腊月,杨素见到这人又问说:“家人被蛇咬伤,怎么治疗呢?”这人说:“取,取五五月五日南墙下面的雪,雪涂抹伤处,就可治好了。”杨素说,“五月哪里有雪呢?”这人说,“要,要是五月无雪,腊,腊月怎么会有蛇呢?”杨素再度大笑起来,他对自己故意颠三倒四、前后矛盾的提问逗得这人痴而可爱的答话充满了意趣。杨素与隋士的一席谈话,杨素俱自相矛盾。谈话中他给人一座小城,兵粮俱寡,而敌兵又众,让人在绝对悬殊的情况下,哪有起死回生的可能呢。又,他问人腊月被蛇咬,何药何术可治,冬天又哪有活动的蛇呢!这种两极相对的问题谁也面对不了。而那个口吃的人虽然结巴,但还是很机智的。

李渊善射得良妻

李渊的妻子窦氏是京兆平陵(今陕西兴平)人,窦氏就是李建成、李世民、平阳公主的亲生母亲。窦氏的父亲窦毅是北周的八大元帅之一,官封上柱国。母亲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窦氏从小就很聪明,深受武帝喜爱,把她留在宫中当自己的女儿抚养。当时天下三分,北周是最弱小的一个。为了取得外援,武帝娶了一名突厥公主当皇后,但是武帝对这个政治婚姻很不满意,经常让突厥公主守空房。窦氏就经常劝说舅舅多忍耐,搞好和突厥的婚姻可以消除北方的威胁,全力对付南方的陈和东面的北齐。

不久,隋文帝杨坚篡夺北周皇位。窦氏恨恨地说:“我恨自己不是男子,无法为舅舅家扫除祸患。”吓得父亲赶紧捂住她的嘴:“不要胡说!这是灭门之罪!”不过窦毅由此认为自己的女儿不是等闲之辈,当然不能随便嫁人。于是到了女儿谈婚论嫁的年纪,就搞了个比武招亲的办法。当然,这个比武招亲可不是像武侠小说里那样摆个擂台让大家上去和窦氏对打。窦毅让人在大门上画了两只孔雀,有意招亲的必须在百步外射两箭。凡是两箭各射中一只孔雀眼睛的,就招为女婿。根据现在的正史记载。李渊是相当平庸的一个人。但是他别的好处没有,箭法倒是相当高超的。几十人来应试,只有李渊两箭都射中了。

窦氏嫁给李渊后成了他的贤内助。李渊的脸上皱纹多,隋炀帝便戏称李渊“阿婆”,李渊回到家很不高兴。窦氏问清原因,马上安慰他:“这是吉兆啊,你做的是唐国公,唐和堂谐音,阿婆是一家之主也就是堂主啊。”当时,天子的金銮宝殿也叫做明堂。窦氏指的是李渊将来要做皇帝,取代隋炀帝。

由于长在宫廷,窦氏对宫廷政治颇多心得。李渊养了不少骏马,窦氏就劝他献给爱马的隋炀帝:“皇上喜欢鹰和马,您是知道的,现在应该把骏马献给皇上,不该自己留着,否则会招人诬陷。”李渊开始还舍不得他的骏马,后来真的被隋炀帝责问,才赶紧献了上去。

窦氏在45岁时去世,李渊这才细细琢磨亡妻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经常给隋炀帝送骏马鹰犬,隋炀帝果然异常高兴,很快升李渊为将军。于是李渊流着泪对儿女说:“我如果早点听你们母亲的话,早就做上这种官了。”

长孙皇后谏唐太宗爱待良臣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长孙皇后是隋朝骁(xiao)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母亲高氏之父高敬德曾任扬州刺史。长孙皇后生长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一整套正统的教育,形成了知书达礼、贤淑温柔、正直善良的品性。在她年幼时,一位卜卦先生为她测生辰八字时就说她“坤载万物,德合无疆,履中居顺,贵不可言。”

长孙氏13岁时便嫁给了当时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年方17岁的李世民为妻,她年龄虽小,但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小媳妇,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欢心。李世民当上皇帝后,长孙王妃也随即立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应验了卜卦先生说她“坤载万物”的预言。做了至高无上的皇后,长孙氏并不因之而骄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调节他的生活起居,像一个普通的儿媳那样力尽着孝道。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宽容和顺,她并不一心争得专宠,反而常规劝李世民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宫很少出现争风吃醋的韵事,这在历代都是极少有的。

当初隋文帝的独孤皇后虽然也曾把后宫治理得井然有序,但她靠的是专制的政策和手腕;而长孙皇后只凭着自己的端庄品性,就无言地影响和感化了整个后宫的气氛,使唐太宗不受后宫是非的干扰,能专心致志料理军国大事,难怪唐太宗对她十分敬服!

长孙皇后虽然出身显贵之家,如今又富拥天下,但她却一直遵奉着节俭简朴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讲求豪奢华美,饮食宴庆也从不铺张,因而也带动了后宫之中的朴实风尚,恰好为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治国政策的施行作出了榜样。

因为长孙皇后的所作所为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对她十分器重,回到后宫,常与她谈起一些军国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皇后虽然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女人,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因而她说:“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他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则,而不愿用细枝末节的建议来束缚丈夫,她也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谋臣贤士的能力。

李世民牢牢地记住了贤妻的“居安思危’与“任贤纳谏”这两句话。当时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将渐渐开始疏于练武,唐太宗就时常在公务之暇,招集武官们演习射技,名为消遣,实际上是督促武官勤练武艺,并以演习成绩作为他们升迁及奖赏的重要参考。按历朝朝规,一般是除了皇宫守卫及个别功臣外其他人员不许带兵器上朝,以保证皇帝的安全,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众人张弓挟箭在陛下座侧,万一有谁图谋不轨,伤害陛下,岂不是社稷之大难!”李世民却说:“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怀疑自己左右的人。”他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的作风,深得手下文武诸臣的拥护,_由此属下人人自励,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时期也不放松警惕,国家长期兵精马壮,丝毫不怕有外来的侵犯。

关于任贤纳谏一事,唐太宗深受其益,因而也执行得尤为到家,他常对左右说:“人要看到自己的容貌,必须借助于明镜;君王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靠直言的谏臣。”他手下的谏议大夫魏徵就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的耿介之士。魏征常对唐太宗的一些不当的行为和政策,直接了当地当面指出,并力劝他改正,唐太宗对他颇为敬畏,常称他是“忠谏之臣。”但有时在一些小事上魏徵也不放过,让唐太宗常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一次,唐大宗兴致突发,带了一大群护卫近臣,要表郊外狩猎。正待出宫门时,迎面遇上了魏徵,魏徵问明了情况,当即对唐太宗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唐太宗当时兴趣正浓,心想:“我一个富拥天下的堂堂天子,好不容易抽时间出去消遣一次,就是打些哺幼的禽兽又怎么样呢?”于是请魏徵让到一旁,自己仍坚持这一次出游。魏徵却不肯妥协,站在路中坚决拦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怒不可遏,下马气冲冲地返回宫中,左右的人见了都替魏徵捏一把汗。

唐太宗回宫见到了长孙皇后,犹自义愤填膺地说:“一定要杀掉魏徵这个老顽固,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

长孙皇后柔声问明了原由,也不说什么,只悄悄地回到内室穿戴上礼服,然后面容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她这一举措弄得唐太宗满头雾水,不知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因而吃惊地问:“何事如此慎重?”

长孙皇后一本正经地回答:“妾闻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徵直,由此可见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

唐太宗听了心中一怔,觉得皇后说的甚是在理,于是满天阴云随之而消,魏徵也就得以保住了他的地位和性命。由此可见,长孙皇后不但气度宽宏,而且还有过人的机智。

长孙皇后不仅是口头上称赞魏徵,而且还派中使赐给魏徵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魏徵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更加尽忠尽力,经常在朝廷上犯颜直谏,丝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为有他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谏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过失,成为一位圣明君王。

卢照邻问师孙思邈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道学家,被人尊为“药王”的孙思邈是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出生于南北朝时期,卒于682年,活了一百多岁。孙思邈自幼聪颖好学,7岁时读书,就能“日诵千言”。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并对佛家的经典著作十分精通,被人称为“圣童”。但他认为走仕途,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就多次辞谢了朝廷的封赐。隋文帝让他做国子博士,他也称病不做。唐太宗即位后,召他人京,见到他5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

唐太宗还想授予他爵位,但仍是被孙思邈拒绝了。唐高宗继位后,又邀他做谏议大夫,也未被允。后来孙思邈归隐的时候,高宗又赐他良驹,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就连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他,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

一次,卢照邻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名医能治愈疑难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呢?”

孙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见其医学上的造诣颇深。他答道:“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人身的阴阳失去常度时,人体气血上冲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生成瘤及赘物;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是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会精神衰竭。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也表现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