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擒获宁王以后,作为与他一起来征讨的大臣江彬等人妒忌他的功劳,便散布谣言说:“王守仁开始的时候是和朱宸濠同谋的,只是后来他听说皇帝要御驾亲征,率军南下,他才擒拿逆贼,为自己开脱的。”江彬一伙还偷偷在私下里商量,要擒拿王守仁,一并向皇上请功。不久这个传言就传到了皇上的耳朵里,皇帝不信,于是才有上面所说皇帝要御驾亲征的事情。
王守仁的手下听说了这个消息就来向他报告,并请求是否要采取什么措施,以对付江彬这群坏蛋。王守仁听后也吓出一身冷汗,他镇定地想了想说:“这件事情如果按照皇帝的本意,或许还有所挽救,但是,如果有人在皇上面前进谗言,说我们的不是,那事情就糟了。”
王守仁思虑再三,决定找来皇帝派来的钦差大臣张永,把宁王移交给张永看管。然后写了捷报,让人送到京城,同时还声称此次捉拿宁王的功劳全在总督军门江彬,以此来阻止皇帝的江西之行,而自己则称病躲进了净祠寺。江彬一伙听到了这个消息,心中对王守仁的怒气消了许多,而且很感谢他将功劳推到自己身上,也就不再无端地散布谣言了。
张永回到京城后,便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王守仁对皇上的一片忠心,以及在擒拿逆贼过程中让功避祸的意思。皇帝这才明白了是非,消除了对王守仁的怀疑并奖励了他。
戚继光立志“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是明朝著名的爱国将领,他出身将门,受父亲教育影响从小喜爱军事,并立志做一个为国建功的文武全才的军人。当时,中国的沿海常常受到倭寇的侵扰,倭寇是指日本内战中的一些残兵败将,以及部分浪人和商人,从14世纪的元代末年到明代初年,他们经常驾驶海盗船只,在中国沿海一带打家劫舍,杀人放火。到了15世纪下半叶,倭寇越来越猖狂,他们与中国沿海一带的土豪奸商相勾结,有的甚至深入内地,攻陷州县,倭寇成了中国东南沿海的一大祸害。
戚继光十分痛恨倭寇的暴行,16岁时,他曾经写下一首诗:“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意思是说,做官并不是他的愿望,他的愿望是祖国海疆的平静。17岁那年,他继承父亲的职务,开始了金戈铁马的军事生涯。
戚继光一上任就与倭寇交战,取得了很多的胜利。由于戚继光在山东抗倭寇有方,朝廷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5)把他派往浙江任定海参将,这里是倭寇活动的中心地区,戚继光在这里组织了一支由农民、矿工组成的军队。他还根据中国南方沼泽多,倭寇又惯于用重箭、长枪作战的特点,创造了一种“鸳鸯阵”,这是和敌人进行短距离肉搏的战斗组合。在战斗中,戚继光的军队先以火器、弓箭作掩护,敌人进入100步之内发火器,进入60步内发弓箭,敌人再进的话,戚继光便用“鸳鸯阵”冲杀倭寇。
经过戚继光的严格训练,这支4000多人的新军军纪严明,精通战法,战斗中屡战屡胜,深受人民的爱戴,人民称这支军队为“戚家军”。
明世宗嘉靖四十年(1561),有倭寇数千人,驾100多支战船,大举侵犯浙江台州地区,戚家军闻讯后神速迎敌,在台州一带九战全捷,全歼敌人。从此倭寇闻风丧胆,数年之中不敢进行大规模的侵扰。
因为戚继光的英勇善战,军功卓著,很快得到朝廷升迁,并转战到福建、江苏、山东等地区。
在戚继光和其他将领的共同努力下,抗倭寇战争节节胜利,中国沿海地区日趋安定,经济也逐渐繁荣起来。戚继光在抗倭寇战争中建立了卓越的历史功绩,赢得了当时以至后世人民的称颂。在中国沿海许多地方至今仍有纪念戚继光的祠堂、雕像、纪念馆等,多年来人们都不忘缅怀他抗击倭寇的功绩。
何心隐因学说被杀于张居正
何心隐是明代学者。论学以“心”为万物本源,肯定人的物质欲望,认为对某些欲望应适当加以满足,反对道学家把人欲看成罪恶的说法。
张居正也是与何心隐同时代的一位名士,并且官居宰相。他出生在荆州江陵的一位秀才的家里,出生前他的曾祖父做了一个白龟梦。梦中的月亮落在水瓮里,照得四周一片光明,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悠悠地浮起来。曾祖父认定白龟就是这小曾孙,于是信口给他取了个乳名“白圭”,希望他来日能够光宗耀祖。
白圭的确聪颖过人,很小就成了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嘉靖十五年(1536),12岁的白圭报考生员,其机敏伶俐深得荆州知府李士翱的怜爱,他嘱咐小白圭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并替他改名为居正。
这一年,张居正补府学生。4年后,才高气傲的张居正又顺利通过乡试,成为一名少年举人。湖广巡抚顾磷对他十分赏识,曾对别人说“此子将相才也”,并解下犀带赠与居正说:“希望你树立远大的抱负;做伊尹,做颜渊,不要只做一个少年成名的举人。”
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1547),23岁的张居正中二甲进士,授庶吉士,随后入翰林院,当上宰相后,他策划并实施了明朝隆庆年间的改革,为挽救明朝岌岌可危的政权做出了不小的功绩。
有一次,何心隐到京师游学,住在了好朋友耿定向的家里。此时耿定向是朝廷的御使,与张居正同朝为官。一天,耿定向和何心隐正在厅堂内喝茶聊天,有下人禀报说翰林院张居正来拜见耿大人,何心隐听说张居正来了,赶紧放下手中的茶碗,一溜烟跑到后堂躲了起来。耿定向还没来得及问他原因,他就跑得无影无踪了。耿定向没有办法,他知道何心隐这个人性格特别,也就没和他计较,便出门迎接张居正去了。
张居正早就听说何心隐在耿家,于是进门就要求见一见何心隐。耿定向就派下人去请何心隐,何心隐却躲在自己房中,趴在床上,盖着被子,叫嚷着对仆人说:“哎呀,你告诉两位大人,就说我得了风寒,不便出去见客,请大人们原谅。”仆人便将何心隐的话带到。
耿定向心中纳闷:刚才他还好好的,怎么一听张居正来了,就突然病了。心想这里边肯定有原因,就对张居正说:“哦,大人,昨天晚上我与何兄在花园赏月,估计着了风凉。”张居正也不强求,就和耿定寒暄了几句,随后就走了。
张居正走了,何心隐才从床上爬起来,耿定向问他:“你为什么不见张居正啊?”
何心隐说:“我怕他啊。”
耿定问:“为什么啊?”
何心隐说:“这个人将来一定能够掌握国家大权。”耿定向却不以为然。
何心隐就说:“当年,分宜(明代内阁首辅严嵩)要灭道学而没有做到,华亭(徐阶,严嵩之后的内阁首辅)要兴道学也没能做好,能让道学兴盛和禁除的人只有张居正。这个人看透了我,他迟早要杀我啊!”
后来,张居正果然当了宰相,他认为何心隐的学说是异端邪说,对社会不利,而且何心隐也反对他的一些政治主张,给他添了不少麻烦,他便以何心隐聚众乱政的罪名逮捕了他,后来何心隐被湖广巡抚王之垣在武昌杀害。临刑那一天,
“武昌上下。人几数万,无一人识公者,无不知公之为冤也。”他的被害是明代思想史上的一大损失!
李时珍逢寿星得长寿方
明代名医李时珍长期在民间走动,遍访名家,以求使自己的医术更为精进。
有一次,李时珍去深山采药,巧遇一位鹤发童颜的采药老人,略一交谈便感到很投缘,大有想见恨晚之意。原来这位老人是隐居深山的隐士,年纪已超过120岁,眼不花、耳不聋、腰不弯、腿不软,身体非常健康,走路步履轻盈,飘然若仙。
当李时珍问他身体怎么这么好,有何延年益寿之道时,老隐士指着竹背篓里的木耳和胡萝卜说:“山野之人能吃什么?我是常吃这胡萝卜烩木耳。”
拜别老隐士,李时珍一路上琢磨,到家后,立即烹制胡萝卜木耳菜,色泽艳丽,鲜香诱人,忍不住吃了个饱。此后,他反复试验、应用,证实了常食胡萝卜烩木耳特别有益于人的肝脏、心脏的健康。后来他将此方告之于人,人们遂知此长寿食疗方。
唐伯虎装疯傻避祸端
明朝著名的画家、文学家,“江南四才子”之首的唐伯虎为人洒脱,个性放荡不羁,但很有才华。他年轻时就显示了杰出的绘画才能和写作才能,每年家乡的“比贤大赛”他都能得到冠军,与他同时代的祝枝山等人都曾败在他的手下。一时间,唐伯虎的大名传遍了整个苏州,人们都称他为“苏州第一才子”。
不久,唐伯虎的大名就传到了宁王朱宸濠的耳朵里。宁王很有权势,他不仅得到了当今皇帝的宠爱,而且他还广施恩惠,笼络了大批的人才。不仅朝中官员大部分都是他的党羽,而且许多有才能的学子也纷纷投到他的门下。宁王听说唐伯虎是个人才,就打算着将他请到府里来,可是唐伯虎这个人虽然喜欢享受,但是不喜欢过有拘束的生活,不想依附权贵。所以,当宁王派人来请他时,他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辞。唐伯虎越是推辞,宁王就越觉得他有性格,心里就越是喜欢他,想得到他。
这次,宁王又派人来请他,而且还带了更多的礼物,里面包括历代的名书、字画,是宁王多年积累的所得。唐伯虎看到这些珍品,着实喜欢得不得了,拿在手里总是舍不得放下。看到宁王这么求贤若渴,唐伯虎不好再推辞,就接受了宁王的邀请。
唐伯虎来到宁王府后,也受到了非常的待遇,他被安排到内府里住下,享受着最优厚的待遇。唐伯虎休闲自得地住了半年,平日里和朋友们喝酒聊天,写诗作画,好不快活。这宁王也不急于召见他,让他自由自在地过日子。
可是,唐伯虎表面上什么也不关心,实则暗地里处处观察宁王的一举一动。他查看到宁王倚仗自己在朝中的势力,干了不少见不得人的勾当。宁王看谁不顺眼,或者有人和他作对,他就会联合同党将他治罪。他宁王府的人也仗势欺人,欺压百姓,百姓们都叫苦连天。更有甚者,宁王还秘密培养自己的党羽和军队。唐伯虎由此判断宁王日后一定会造反,为了避祸,他决定装疯卖傻。
当宁王派人给唐伯虎送东西的时候,他便脱光了衣服,一丝不挂,赤身裸体地坐在地上,头发蓬乱,浑身涂满了脏兮兮的泥土,见到来人还傻笑,并且还玩弄自己的生殖器官。
来人见他这副模样,不仅恶心得要吐。唐伯虎还大骂来人,搞得那个人很没面子,只好匆匆忙忙地抱着礼物回去禀报宁王。宁王听说了这事,十分生气说:“谁说唐伯虎是个贤才?我看不过是个疯子,白白吃了我半年的粮食,把他赶出去!”
唐伯虎逃离宁王府不久,宁王果然起兵造反,结果兵败被杀,受牵连者竟有千人之多。
宁王聘请唐伯虎,只是做个招贤纳士的姿态,实则是要这些人才为他日后叛乱出力。唐伯虎看到这点,并认为宁王叛乱定不会成功,到时难免引来杀身之祸。于是他便想出了一条装疯卖傻的计策,这样既免除了宁王追杀的危险,又能逃脱受牵连的嫌疑。
唐伯虎巧题祝寿诗
明代的唐伯虎以书画著名,为人放荡不羁。亦长于写诗作画。
有一次,一家阔老太太做寿,宾客满堂,唐伯虎亦应邀前往。
席间酒酣,有人请唐伯虎题一首祝寿诗,他并不推辞,稍作思索,便写下了第一句诗:“这个婆娘不是人”众人一看,不禁为之失色。
接着,他笔锋一转,写下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众人转忧为喜,击节叫好。
唐伯虎看看这种狂热场面,写下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一下子把在场的儿孙们气得怒目圆睁,眼看快要发作了,唐伯虎蘸墨挥毫,刷刷地写下最后一句:“偷得蟠桃奉至亲。”
至此,主客皆大欢喜,个个笑逐颜开。
祝枝山用春联戏谑钱财主
祝枝山是明代书法家、文学家。名允明,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号枝指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祝枝山出生于七代为官的鸿儒家庭。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5岁时就能书一尺见方的大字,9岁便能作诗文,被称为“神童”。10岁已博览群书,文章瑰丽,才智非凡。17岁即中秀才,32岁中举人,但仕途坎坷,直到55岁才谋得一官半职,授广东兴宁县知县,63岁任京兆应天府通判。由于不满官场腐败之风,嘉靖二年(1523),祝枝山借故辞官,回故里度过余年。
祝枝山赋闲时,有一年除夕,一个姓钱的财主来请祝枝山为他写副春联。钱财主不识字,并且向来看不起读书人,现在见到祝枝山后满脸堆笑,一改往日傲慢神态,说道:“祝枝山,你给我好好想副对联,写好了,我会重重赏赐你的。”
祝枝山想:这个钱财主平日搜刮乡里,欺压百姓,大伙敢怒不敢言,今日既然找上门来,何不借机奚落他一番?于是,吩咐书童在钱财主的大门两旁贴好纸张,挥笔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明日逢春好不晦气来年倒运少有余财。”写好后贴了上去,大家看到这副对联,都这样念道:明日逢春,好不晦气;来年倒运,少有余财。钱财主听了气急败坏,知道是祝枝山故意辱骂他,于是到县衙告状。
当下,县令便派人传来祝枝山,质问道:“祝先生,你为何用对联辱骂钱老板?”
祝枝山笑着回答说:“大人差矣!我是读书人,无权无势,岂敢用对联骂人?我写的全是吉庆之词嘛!”于是,就当场把对联念给众人听:明日逢春好,不晦气;来年倒运少,有余财。
县令和财主听后,无言对答。县令呵斥钱财主道:“只怪你才疏学浅,把如此绝妙吉庆之词当成辱骂之言,还不快给祝先生赔罪?”
钱财主无奈,只好连连道歉,祝枝山见状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祝枝山与唐伯虎、文徵明斗诗
祝枝山是明中期的著名书法家,其书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赵孟頫(f0)书法之神,扬晋王羲之、王献之行书、唐怀素草书之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发展为自己的独特狂草,被誉为“明朝第一”,当时便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为人风趣洒脱,才华横溢,好游山玩水而不拘小节。民间把他和唐寅、文徵明、徐祯卿三人并誉为“江南四大才子”。
祝枝山虽然才艺过人,但生性诙谐,好吃好喝,哪里有酒席就去哪里蹭吃的。有一天,唐伯虎约会文徵明吃酒,故意瞒了祝枝山,两人躲在一处饮酒,不料被祝枝山得知,也急急忙忙赶到那里,一进门就大声嚷道:“今朝吃福好,不请我自到。”说罢,坐下便要吃酒。
唐伯虎向文徵明眨眨眼,然后对祝枝山说:“今天我们吃酒,有个规矩,须即景吟诗一首作为谜面,打一昆虫名,否则不准吃。”
祝枝山笑笑说:“好吧,你们先说。”
唐伯虎便吟道:“菜肴香,老酒醇,不唤自来是此君,不怕别人来嫌恶,撞来席上自营营。”
祝枝山听了知道这诗谜底是苍蝇,点头微笑,文徵明接着说:“华灯明,喜盈盈,不唤自来是此君,吃人嘴脸生来厌,空腹贪图乱钻营。”
这个谜底是蚊子,祝枝山听了,知道他们在取笑自己专吃白食,但却假装不懂,便也吟了一首:“来得巧,正逢时,劝君莫惜盘中食,此公满腹锦绣才,不让吃喝哪来诗(丝)?”
这个谜底是蚕。祝枝山巧妙地回答了唐伯虎和文徵明的嘲笑,吟罢,三人相视大笑,开怀畅饮,直吃到酩酊大醉方休。
文徵明勤奋不辍终成书画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