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取出了《太极图》,以及五声、八音、八风图,边让大家看边讲解,从古到今,引经据典,讲《太极图》时他对众人解释说:“《易·系辞上》说: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源。”当讲到八风时,又用方圆诸图,给众官验算,无不吻合。当讲到乐律隔八相生的道理时,皇上怕众官听着枯燥无味,又令人召乐人以笛合瑟,次第审音,乐人吹奏三遍,皇上讲道:“声音高下,循环相生,复还本音,必须第八,此乃一定之理也。”说到这儿,令众人仔细体味,众官本皆明白一些此中道理,神情顿时放松,大家正在议论,忽见宫人将一物取来放在桌上,众官视之,有识得的,知为日晷表,那头一次见到的人,尚不知为何物,心说:“今天怎么尽考难题?”
康熙帝指着日晷表问众人:“此为何物?”那识者抢先回说:“此乃日晷表也。”
康熙帝问:“可知其理?”
那人说:“啊!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康熙帝捧起日晷表,说道:“此日晷表乃是计时器,由晷盘、晷针组成,斜放于日下,其针影随太阳运转而移动,刻度盘上的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时刻。”
他边说着边将其拿到窗前日光下摆好方向,继续解释说:“天体在天球上每一恒星日内,绕着天轴由东向西旋转一周的运动,谓之周日运动。要正确得出周日,需要掌握周日视差。视差指因观测者位置的移动,或由不同地点观测同一天体而引起的方向变化。”说到这儿,皇上又回到座前,拿起笔来,画了一个图,详析其理。
康熙帝通过讲解和实际验算之后,望着众官说:“学问,学问,要学就得问,不问岂知焉?你们知道吗?这台测日晷表,是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给朕研制作成的。南怀仁还为我国制作六座大型天文仪器。法国精通自然科学的传教士来,朕都向他求教,让他们给朕讲解数学、天文、测绘、炮术等科学知识,朕还经常登门去问或参观仪器,世界上新事物层出不穷,不学怎么得了!”
众卿频频点头,连说:“是!是!是!”
康熙帝又说:“现在我们要测绘疆域图,不懂测绘学、制图学能行吗?”
众卿深知其重要性,连忙点头称“是!”
康熙帝呷了一口茶,继续说道:“朕前次考试文武官员,问及与我国境接界的都有哪些国家,多数人答不上来。我国疆土是先祖留下的,边界不可不弄清楚。可如今我国疆界国籍很不精确,是以朕传旨专业人员绘制地图,将疆域划定准确。”
众卿鸦雀无声,都听入了迷。这时,皇上一转脸色,愤然道:“可笑的是,有人读了几年诗书,便不知天高地厚,朕曾问一位官员,我国有多少个民族?他答的是:‘大清者,满族也,大汉者,汉族也,满汉一体,大清国也’,真是满口胡言。”
众卿听到这里,个个自惭形秽,大气不敢出,都在深省自己的言行,心想:今日讲学,才知自己是井底之蛙,皇上日理万机,犹自学而不辍,以至竟在所有大学士之上,大干世界,人知之太少,不学又何以知之啊?
康熙帝抬眼看看众卿,又说道:“还有一位官员,家里贴着这样一副对联:“‘荣华传家久,富贵继万年’,在这种人的头脑中,只知荣华富贵,他根本不想如何繁荣国家,发展我国的科学事业。朕给他改为‘诗书传家久,科学济世长。’朕今召汝等前来,是朕抛砖引玉,愿汝等勤学苦钻科学,下次朕聆听汝等为朕讲学,尔等共进之。”
众官员听罢,“刷”地齐跪在康熙帝御座前,高呼:“圣主天资,为臣民做出榜样,吾等谨遵谆渝,孜孜不倦而学之。”众官辞圣驾而归。
这天,内廷学士陈原耀出宫回府,思前想后,甚感惭愧,因皇上经常召他至书房论书,曾见皇上在读书炕桌上,放有三块银板,上面刻满各种符号和数字,终日爱不释手,以为皇上为洋人所惑,对此,与他人谈论间曾语涉不敬。今日聆听圣教,方知自己盲目排外之愚陋可鄙,懂得了取众长为我所用之理。他想到这儿,决心孜孜不倦地攻读科学,不辜负圣望。
从此,康熙皇上博学中外科学知识的精神,在朝野引起巨大反响,一个学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很快在一些官员、士民中兴起。
王致和将错就错成臭豆腐大王
清朝康熙年间,安徽仙源县人王致和从小爱好读书,自认学有所成后赴京赶考,不想却应试落第,之后他决定留在京城,一边继续攻读,一边做豆腐谋生供自己日常生活。
王致和毕竟是个年轻的读书人,没有经营生意的经验,还得把心思和精力用到读书上,加之做豆腐的人也多,所以他做好的豆腐往往不能在当天卖出去。这要在冬天还好,豆腐能放一两天,而在夏天,剩下的豆腐则很快就变味了,他只好用盐把每次剩下的豆腐腌起来。
一个夏季的一天,他所做的豆腐剩下不少,他只好用小缸把豆腐切成块,洒上盐腌好,随手放到了一个角落里。日子一长,他竟把这缸豆腐忘了,等到秋凉时想起来了,但这缸腌豆腐已经变成了“臭豆腐”,打开盖子还未等看,只觉一股臭味扑面而来,差点呛了他一个跟头。
此时的王致和因经营不善,家里穷得几乎没什么可以吃的了。这缸豆腐虽然臭了,但他却舍不得扔,想尝尝是不是还可以吃,于是,王致和就忍着臭味吃了起来。结果刚吃了一口,就觉得这豆腐味道竟是如此的独特鲜美,便就着个馒头大吃起来。
吃完后,王致和又想,臭豆腐竟然这样好吃,恐怕别人还不知道,我要用他卖钱,说不定能发大财呢,心里就很兴奋,便拿着剩下的臭豆腐去给自己的朋友吃。
朋友们一闻是臭豆腐,开始没有一个人愿意尝。王致和好说歹说,自己又亲自吃了示范,朋友们才同意尝一口,没想到朋友们在捂着鼻子尝了以后都纷纷赞不绝口,一致公认此豆腐的美味妙不可言。
于是,王致和索性“一错到底”,也不读书应试了,改行专门做臭豆腐。在北京延寿街开办了一家臭豆腐铺,传说此铺门联为:“可与松花相媲美,敢同虾酱做竞争”。横批为:“臭名远扬”。他用心经营,生意也随着越做越大,而名声也越来越广。至晚清时,连贪婪的慈禧太后也闻风来尝一尝这“臭”名昭著的“臭豆腐”,吃后还对其大为赞赏。
从此,王致和与他的臭豆腐身价倍增,不仅成为一种常见食品,还被列为御膳菜谱,成为慈禧太后之日常小菜,慈禧还曾赐名“青方”。清朝末年状元孙家鼐还写了两幅藏头对盛赞王致和腐乳:
“致君美味传千里,
和我天机养寸心。
酱配龙蟠调芍药,
园开鸡跖钟芙蓉。”
如今,王致和腐乳厂坐落于北京海淀区阜石路边,王致和已成为中国知名的食品品牌。
高士奇善解“圣意”得康熙赏识
康熙帝喜欢游山赏水,并且喜欢在所到景点之处舞文弄墨,留下自己的文才。不过,每当他出去游玩总爱带上自己的近臣高士奇,其原因是高某非常善解“龙意”。
一次,康熙出游苏州的狮子林,观见狮子林结构巧妙,奇山异石,曲廊流水,层出不穷,不禁随口说了一声:“真有趣!”说完他想题几个字,但一时又想不出题什么好,便问随从在身边的高士奇题几个什么字好?
这高士奇立即跪奏说皇上刚才不是已经题过了,臣可不敢再题了。康熙奇怪地说自己哪里题过呀。高士奇却说皇上刚才不是说“真有趣”吗,去掉中间的“有”字,保留“真趣”两个字,不是最贴切吗。康熙一听大喜,回皇宫立即赏赐高士奇玉如意一只,白银五百两。
又一次,康熙到杭州西湖灵隐寺参观拜佛,并带着宰相明珠与高士奇二人。灵隐寺的和尚请求康熙写一块“灵隐寺”的庙名匾额,康熙提笔便写,但在写“灵”字时由于繁体字的“灵”上边是个“雨”字头,康熙把上面的“雨”字头写大了,下面的笔划又多,不好写下去。正在踌躇为难之时,高士奇在自己的手掌上写了“云林”两个字,假装上前为康熙磨墨,偷偷地把掌心向着康熙,由于“云”字下面笔划少,好写多了,于是康熙就写成:“云林”二字了。所以,后来灵隐寺又称云林寺,此匾额至今犹存。
题完匾额,他们一行来到灵隐寺的大雄宝殿里。康熙笑着对明珠和高士奇说:“今儿个咱们像什么?”
这时,宰相明珠冲口而出,说:“三官菩萨”;而高士奇却马上跪奏说:“高明配天”。康熙听了哈哈大笑,他对明珠说:“你以后要多读书,多向高爱卿学习呀!”
因为,“三官菩萨”指福、禄、寿三星,明珠的回答很不得体,竟然把自己与皇帝等同起来。而高士奇的回答却是说:“我,高士奇;他,明珠;共同在陪侍你这位天子”,所以叫“高明配天”。如此巧妙、语带双关的回答,自然又赢得了康熙的喜爱。
其实,高士奇受到康熙的宠爱,不仅是由于他的学识与机敏,更是他的乖巧奉承与善解“龙意”的手段。他总是能在康熙最需要的时候,想出巧妙的解决办法。
有一次,康熙骑马到南苑打猎,突然坐骑乱蹦乱跳,险些把康熙摔下马来。众侍卫连忙上前勒住马,才没有出事。到了行宫休息时,康熙还很不高兴。高士奇得知后,便故意把自己的衣服弄上许多污泥浊水,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来到康熙身旁侍立伺候。
康熙见状问他怎么这副狼狈模样?高士奇立即跪奏说自己刚才骑马被摔到污水沟里,到现在还心有余悸呢!康熙听了不觉大笑,你们南方人真是文弱,我的坐骑刚才乱蹦乱跳,我不仅没有摔下来,还控住了呢!高士奇就是这样善于揣摩上级的心思,他使康熙感觉到自己的骑术还是顶不错的,没有像高士奇被马摔下来,于是就由不悦转变为高兴了。
高士奇在康熙身边30多年,他所做的官衔不算少,却都没有太大实权,因此政治上没有干什么大坏事。这一点说明康熙还是一个明主。
然而,高士奇却利用康熙对他的宠爱,收罗党羽,接受贿赂。这样自然引起别人的嫉恨和公众的谴责,结果他遭到了左部御吏的弹劾。奏章中列举了高士奇四大罪状,请求康熙将他明正典刑。其中一条最有说服力:高士奇以一个穷监生的身份,只身来京师,并没有建功立业。现在只要问他拥有的财产有多少,就可以知道他招权纳贿有多少。
康熙就这个问题来问高士奇。高士奇却跪奏说,臣蒙圣上洪恩,常近侍在龙体身边,因此,一些地方上的总督巡抚、朝廷内的部院大臣们总是不断送一些来礼物。不过,臣收受这些礼物之后,并没有在皇上面前为他们讲过一句话。所以,这些礼物对送礼的人来讲,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而对臣来讲,臣认为这些礼物都是皇上洪恩所赐,所以臣受之而无愧,望皇上明察。”
康熙听了他这一番辩词,自己深思了一番之后,便对高士奇未加处分,即没有罢官也没有抄家,而是勒令他退休,让他回杭州到自己出游时曾居住过的豪奢别墅——西溪山庄里,享清福去了。
郑板桥乐于吃亏化干戈
不知道大家听说没听说过这样一首打油诗:“千里告状为一墙,让他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何处去找秦始皇?”这首朗朗上口、流传已久的诗,里面描写的事情大家应该都知道,可是作者应该鲜有人知道,其实,这首诗是清朝乾隆年间郑板桥为劝其弟与邻居争墙一事而写。这首诗的原作是明代的大学士张英所写,原文是“千里告状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晚清时的曾国藩为解决老家邻里纠纷也用过这首诗。郑板桥用时将这首诗个性了下,这里单说说郑板桥是如何帮老家人解决的这件事。相传那时郑板桥正在外地做官,忽然有一天,收到在老家务农的弟弟郑墨一封非同寻常的来信:求哥哥出面,到当地县令那里说情。原来,郑家与邻居的房屋共用一墙,郑家的人想翻修老屋,邻居出来干预,说那堵墙是他们祖上传下来的,不是郑家的,郑家无权拆掉。为此两家争执了好久,甚至到了衙门,上了官司。
其实,契约上写得很明白,那堵墙是郑家的,邻居只是借光盖了房子。这官司打到县里,尚无结果,双方都难免求人说情。郑墨粗识文墨,并非惹是生非之徒,只是这次明显受人欺侮,心里的怨恨实在咽不下去,自然就想到了做官的哥哥。郑墨想:我有契约在,我哥哥又是当官的,由哥哥出面说情,官官相护,这官司肯定能打赢的。
于是郑墨就给哥哥郑板桥去了一封信,郑板桥收到信以后,思索了好久,他认为在这件小事上,哥哥不妨大度些,不应该和邻居发生矛盾,更不该闹到打官司的程度,于是他思虑再三,给弟弟回信寄了开头的那首打油诗,同时还寄去了一个条幅,上写“吃亏是福”四个大字。郑墨接到信,羞愧难当,当即撤了诉状,向邻居表示不再相争。那邻居也被郑氏兄弟的宽容大度所感动,表示也不愿意继续闹下去。于是两家重归于好,仍然共用一墙。
郑板桥借雨作怪诗贺寿
清朝时的郑板桥在诗词和做人上都以“怪”著称,为当时的“扬州八怪”之一。但其所谓的“怪”,乃不从常规,敢于突破、创新,行文常出人意料之外,不落窠臼等。
有一次他应好友李某之请,赴宴祝寿,但见高朋满堂,觥筹交错,可惜天不作美,大雨滂沱,甚杀风景。酒后主人捧出文房四宝,众客相继献词贺寿,最后轮到郑板桥。
郑板桥舒纸提笔,不假思索地写下了“奈何”两字。满座客人见了都十分惊讶,因为凡即席贺寿多属应景、应酬之作,离不开恭维之词,少不了吉庆之言,而今板桥以“奈何”起句,纵有回天之力,也难以“狗尾续貂”吧。
众客正纳闷,郑板桥又写下了第二个“奈何”,接着又添了“可奈何”。众客面面相觑,暗暗称怪。郑板桥微微一笑,挥毫写下了第四个“奈何”。顿时众客骚动,顾不得礼仪而忖测纷纭,甚至有人都开始指责起、郑板桥来。’
不料郑板桥龙飞凤舞,一挥而就,大家俯首一看,留在纸上的原来是一首绝妙的贺寿诗:
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
滂沱雨祝李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
郑板桥诗才过人,他巧接回环诗祝寿献礼,使众人为之折服。此时室外大雨仍然如注,仿佛热烈为李公祝寿,也为郑公叫好。
乾隆对联难和砷
清朝乾隆皇帝名弘历,在位60年。乾隆年间清朝国力昌盛,人民较为富足,但政治上却越来越腐败,乾隆皇帝的宠臣和砷是个大贪官,不过其人机灵过人,其才倒也敏捷。为此,他当时备受乾隆帝的青睐。
有一年中秋节的黄昏,乾隆皇帝大宴百官于御花园,见明月如银盘一样升起,信口出一上联为“中秋八月中”,要百官答下联。众官一听面面相觑,颇有难色。因为稍懂一点对偶底蕴者都知道皇上的这一上联很“险”——五个字中前后含有两个“中”字。一时无人敢献下联。
乾隆见无人能答,脸色开始晴转多云,和砷见状忙不迭站起身作个揖,说微臣愿献丑,下联为“半夜二更半”。妙不可言,以半对中,况且半又是中的近义词,上下联都有俗中见雅的味儿。
乾隆听了龙颜大悦,接着又用手指击了三下桌子道:“朕再出一上联,仅三字‘两碟豆’……”此时此刻,乾隆的餐桌上正放着一盆豌豆,大家都以为他说的是手边的豌豆。
其中一个小太监自以为这容易,可乘机讨好皇帝,忙抢答道:奴才有了,下联为“一瓯油”(意为一坛子油)。
乾隆闻言勃然大怒,他手指正前方有两只蝴蝶在翩跹,加重语气道:“是两蝶逗!”意思是我皇上哪有这么俗气,竟会以豌豆作上联?和砷又凑上去帮那个小太监解围,说万岁爷,刚才这奴才讲的应是“一鸥游”。说时和砷也用手一指,远处有一只飞鸟在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