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名流趣话
26053700000005

第5章 先秦时期(4)

到了秋天,果然是大丰收。全家人都开心地聚在一起庆祝丰收。范蠡却将两个儿子和管家召集在一起,说:“是我们行动的时候了。将多余之粮先卖一些,以遮人耳目。然后再收购附近几十里的粮食,我们要开始囤粮。”

众人不解地问:“今年大丰收,为什么我们又要囤粮?”

范蠡说:“再过两年就是巳年,‘岁在巳’,属火,必是个歉收年。那时我们再卖,就可以得到极大的利润。”

果然,到了第三年,陶邑的谷价从每石20钱的价格上涨到每石90钱,范蠡靠着囤粮一下就赚了千金。

范蠡在生活中能够注意观察气候的变化,适时投资,给自己带来了富有的生活,这也正是超前思维的威力所在。

范蠡窦马借力而纤

范蠡虽然独善其身地隐居到定陶,但天下诸侯割据的局面并没有改变,战事仍然没有停过,而这时范蠡又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他由吴越一带来到北方,对南方地区需要大量战马的情况有切身体会,更知道战马在南方地区的昂贵价格;而现在自己身处南方与北方的交界地带,更知道了北方多牧场,马匹便宜又剽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将北方的马匹低成本、高效率地运到吴越,就一定能够大获其利。

但买马不难,卖马也不难,可有一个极不好解决的问题就是运马难。因为北方产马区距吴越之地有几千里之遥,人马住宿费用代价高昂且不说,更要命的是当时正值兵荒马乱,沿途还常有强盗出没,弄不好被强盗抢去,就会赔个净光。

怎么办?经过一番调查,范蠡终于了解到北方有一个叫姜子盾的巨商很有势力,经常贩运北方的麻布到吴越地区售卖,因需要常往南方贩运麻布,姜子盾便早已用金银买通了沿途强盗,只要是他的货,强盗们往往都会不闻不问。

于是,范蠡就把主意放在了姜子盾的身上。在获知某天姜子盾将要经过陶地时,范蠡放出话来说自己刚组建了一支马力运输队,并写了一张告示张贴在城门口,大意是:范蠡新组建了一只马队,开业酬宾,可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

姜子盾看了告示之后欣喜异常,果然主动找到范蠡求帮运麻布。范蠡一口答应下来。就这样,范蠡派人管理好马匹与姜子盾一路同行,后来货物连同马匹果然都安全到达吴越地区,卸下姜子盾的麻布后,范蠡的马匹在吴越很快便卖出,获得了可观的利益。

若分开来看,贩卖马匹和贩运麻布没有什么关系,但范蠡别出心裁地将贩卖马匹和麻布关联到一起——缔结成战略合作关系,结果便产生了多赢的结果!范蠡成功地发现机会、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变不可能为可能,便创造了神奇。

其实,生活中并不缺少能赚钱的机会,而是我们缺少发现机会的眼光;生活中也不缺少资源,而是我们缺少发现资源的眼光。但有时我们的机会或资源却无法化成财富,那么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能将机会和资源巧妙地结合起来,化无为有,我们就可以整合利用低成本的甚至免费的资源,运用巧妙的谋略,让其产生化学般的反应,那么我们就能从中赢取财富。

范蠡、文种,去留两种人生

范蠡就是我们常说的“财神爷”,春秋末期的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字少伯,他为人极为聪明,既是治国有道的政治家,也是奇计百出的军事家,还是个赚钱有道的大商人,可谓春秋末期的“三栖明星”。

范蠡最初在楚国时就与文种为友,他俩可能是同学,都是当时神秘的泰斗级文武商全才——大师计然的学生,文种可能年长些,出师也早,或许是半途辍学而从政,他在楚国混了个宛地的地区区长当,不知他是觉得没什么发展前途,还是在任上犯了什么事儿,他选择了跳槽,与范蠡离开楚国来到越国,在越王允常手下为臣,允常死后,勾践接越王位,他们又一同为其谋臣。

越王勾践有一次在战争中败于吴王夫差,为活命还投降了夫差,范蠡和文种为助勾践报仇,尽心竭力地帮助勾践振兴越国,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实力逐渐强大,其间范蠡为麻痹夫差,还献上了自己心爱的美女西施。

后来范蠡趁夫差北上进兵之机,和勾践率军吞并了吴国,迫使夫差自杀。之后又与文种助勾践称霸诸侯,使越国的国力达到了极盛,范蠡因功大被封为“上大将军”,文种则是国相。

但在越王勾践当上霸主之后,范蠡就带着重回怀抱的西施立即离开了越国,越王勾践再也不知他去了哪里。范蠡已是越国的高官,越国也开始国泰民安,那么他为什么不享受荣华富贵,而要远在他乡过起隐居的日子?这恰恰体现了功成身退的处世哲学,其实正说明了范蠡是一个在处世立身方面非常有远见卓识的人。

在帮助越王勾践称霸以后,范蠡认为:越王勾践为人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享乐,自己盛名之下难以长久安居,于是就写信给勾践说:“臣下听说,如果君主忧愁,臣子就该辛劳;君主耻辱,臣子就该去死。当年大王在会稽受辱,我之所以不死,正是为了报仇雪恨。如今大仇已报,臣下也应该得到当初应有的惩罚了。”

因此,范蠡请求辞官而去。勾践不想让范蠡离开,曾诚心相留。可是范蠡执意要离开,就一声不响地乘舟而去。

范蠡走时曾经写信给文种,给他说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告诉他越王勾践不能相容太久,劝他早日离开这里,以免以后招来杀身之祸。可是文种不太相信,觉得自己帮助勾践称霸天下,现在该享几年清福了,可能范蠡太过于担心了。

果然没过多久,越王开始怀疑文种,后又赐剑让文种自杀,还说当时文种为自己定下了七条计策灭吴,而自己只用了其中三条就灭了吴国。让他把另四条给先王实施。文种自杀前极其后悔当初没有听范蠡之言,才有今日杀身之祸。这实在是他的悲哀,也是他远不如范蠡对世态人情的洞察。

领导重用你,是因为你有可用之处,一旦觉得你再也没有利用价值了,那么,你的好日子也将山穷水尽了。这一基本的道理文种都不懂吗?应该不是,可能是他忽略了勾践的为人,并且不舍得放弃已经到手的美好的一切。

要知道,对每个人来说,主动放弃一个来之不易的成功或位置都需要一种勇气和决断力。范蠡有这种素质,而文种没有,因此范蠡因退而生,文种因守而死。

范蠡带西施离开越国后,先去了齐国的海边经营渔盐生意,很快便赚了不少钱。这里的人见他既贤德又有才能,便推举他当齐国的国相,但范蠡想过平民式的生活,便归还相印并尽散家财后悄悄搬走。之后他来到陶地(今山东定陶)经商,称“陶朱公”,在这里他曾“三至千金”,可谓当时天下首富,后终老于此,今山东省定陶县之所以名为“定陶”,就是因为范蠡最终定居和终老于此。而后人所传的陶朱公经商的故事,指的就是范蠡的这段事迹。

猗顿求计陶朱公成富贾

猗顿的名字原来并不叫猗顿,因其发迹之地以前称为“猗”地,故名猗顿。他生于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卒年不详。原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贫寒书生,因生活实在清苦,便想以经商致富。开始时他勤劳地在田里耕作,一年忙到头,却仍苦于不能饱腹,于是转行开始养蚕,但挣的钱少得连衣服都买不起。他认识到自己是没有找到能致富的门路,便奔走天涯,寻求致富之路。后来他听说居住在“陶(今山东省定陶县)”地的陶朱公(范蠡),原来是在越王勾践手下做官,后弃官从商,很快便“三至千金”,富比王侯。于是猗顿便来“陶”地求教于陶朱公。

谁知猗顿第一次去拜访陶朱公就吃了闭门羹,原来陶朱公因不想见客才隐居于此。改天他又前去拜访,仍然失望而归。当他第三次前去拜访时,陶朱公被他的执著打动了,热情地接待了他,并为他分析了以前其经商失败的原因:鲁地洙水、泗水以北地区,人多地少,没有山林水泽资源,又屡遭水旱灾害,种地自然得不偿失,饱腹都非常困难,还谈何致富?最后还指点他说:“子欲速富,当畜五牛字(“柠”音zi指雌性牲畜,“五柠”是指雌性牛、马、猪、羊、驴)”。意思是叫他经营畜牧业。

陶朱公是根据猗顿当时十分贫寒,没有资本,无法经营其他行业,便让他先畜养少数雌性牛羊,以便渐渐繁衍壮大,日久遂可致富。这对于还很贫穷的猗顿来说,确是一个切合实际的致富办法。

猗顿听了陶朱公的指点后茅塞顿开。但鲁国并不适宜搞畜牧业,为了早日致富,猗顿离开鲁国四处漂泊。有一天他来到古郇国(现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看到峨岷岭下水草茂盛,土地肥沃,尤其是猗氏县南20里处的对泽(今临猗王寮村西),为一片面积很大的低洼地区,水草丰美,景色宜人,可谓是放牧的理想场所。他就在对泽附近定居下来,开始了他的养殖业,“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

俗话说:“母羊生母羊,三年挤倒羊圈墙。”

“母牛生母牛,三年五头牛”。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他就猪羊满圈,骡马成群,开始富甲一方,但他没有小富即安,在畜牧业取得成功后,他又开始大兴三园(杏园、桃园、桑园),发展果业和养蚕业。

猗顿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商人,在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后,他又把目光投向盐池,开始从事盐池的生产和贸易。

运城地区的盐业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中条山下的盐湖,这一带生产的盐被称为“河东池盐”或“潞盐”。非常有名,《左传》中称其为“国之宝”。雍正《敕修河东盐法志》卷一说:河东池盐为“池水浇晒之盐可直(接)食用。不须涑治,自成颗粒。”即将池水浇在地上,经风吹日晒后即可成为颗粒状食盐,不需要煮炼。又因为河东池盐为天然之物,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源,猗顿便不断扩大池盐的生产与销售规模,至盛时,其活动范围“西抵桑泉,东跨盐池,南条北嵋”,已达百余里之遥。

在经营盐业的同时,猗顿又涉足珠宝业,并成为一位有名的珠宝鉴赏家,从中获利亦不少。

经过十年苦心经营,猗顿的财富已“其息不可计,财拟王公”,成了当时驰名天下的大商贾,和陶朱公齐名,被后世称为“陶猗之富”。他常身着华丽的服装,出入有装饰豪华的马车,并且能往来于诸侯宫廷之中,已然是一大贵族。

孙武斩吴王爱姬立军威

孙武就是人们所说的孙子,出生于约公元前535年,字长卿,后人又尊称孙武子,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就是他写的。

孙武的曾祖、祖父都是齐国名将。受家庭的影响孙武从小就喜欢兵法,盼望能有用武之地。但齐国的纷争和内乱使孙武18岁时便离开齐国,到了吴国。

到吴国之初孙武先在吴都(今江苏苏州)郊外隐居著书,等待时机。东周敬王五年(前515),吴王阖闾即位后遍求人才,想成就霸业。大臣伍子胥便将孙武推荐给了吴王,孙武将写成的兵法13篇献给吴王。吴王看后赞叹不已,他要孙武实际演练一下看看效果。为了考验孙武的才干,吴王没有给孙武士兵,而是交给他180名宫女让他操练。

孙武毫不在意,他将宫女分为两队,让吴王最宠爱的两位美姬做队长,带领宫女听令操练。孙武向宫女们讲完操练口令之后,便命人擂鼓操练。但宫女们根本不听他的口令,只觉得好玩儿,大笑不止,队形也变得大乱。孙武立刻下令将两名美姬队长斩首,以肃军纪。吴王吓得赶忙派人传令给孙武:“寡人已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没有这两个美姬,寡人吃饭都不香了,请赦免了她们吧。”

孙武却以“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斩杀了吴王的两名美姬,然后又任命两人做队长,继续操练。这次很快将宫女们训练得进退有序,阵形严整。

吴王虽然失去了两名爱姬,但最后还是拜孙武为将军,因为他知道孙武是帮助自己成就霸业的难得的将才。在这方面,吴王也还是有一些气度的。

伍子胥过昭关一夜自头

春秋末期时,南方的楚国因兼并了不少地方,渐渐变得强大,特别是楚庄王时期,一度称霸天下,但到他的孙子楚平王即位之后,楚国渐渐衰落了。

东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楚平王要把原来的太子建废掉。这时候,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正在城父(在河南襄城西)镇守。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先把伍奢叫来,诬说太子建正在谋反。伍奢说什么也不承认,立刻被关进监狱。

楚平王一面派人去杀太子建,一面又逼伍奢写信给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叫他们回来,以便一起除掉。大儿子伍尚回到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就跟父亲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杀害。太子建事先得到风声,带着儿子公子胜逃到宋国去了。

伍奢的另一个儿子伍子胥,也从楚国逃出来,他赶到宋国,找到了太子建。不巧宋国发生内乱,伍子胥又带着太子建、公子胜逃到郑国,想请郑国帮他们报仇。可是郑国国君郑定公没有同意。

太子建报仇心切,竟勾结郑国的一些大臣想夺郑定公的权,被郑定公杀了。伍子胥只好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投奔吴国。

楚平王早就下令悬赏捉拿伍子胥,叫人画了伍子胥的像,挂在楚国各地的城门口,嘱咐各地官吏盘查。

伍子胥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后,白天躲藏,晚上赶路,来到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今安徽含山县北)北六十里路的一座小山下,从这里出了昭关,便是大河,径直通吴国的水路了。然而,此关被右司马远越领兵把守,很难过关。

扁鹊的弟子东皋公就住在山中,他从悬赏令上的图例中认出了伍子胥,他很同情伍子胥的冤屈与遭遇,决定帮助他。东皋公找到伍子胥和公子胜后,把二人带进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连七日,却不谈过关之事。伍子胥实在熬不住,急切地对皋公说“我有大仇要报,度日如年,这几天耽搁在此,就好像死去一样,先生还有什么办法呢?”东皋公说:“我已经为你们筹划了可行的计策,只是要等一个人来才行。”伍子胥狐疑不决,晚上寝不能寐,他想告别皋公而去,又担心过不了关,反而惹祸;若是不走,不知还要等多久?如此翻来覆去,其身心如在芒刺之中,卧而复起,绕屋而转,不觉挨到天亮。

数天之后,东皋公一见他大惊道:“你怎么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伍子胥一照镜子,果然全白了头,不由暗暗叫苦。皋公反而大笑道:“我的计策成了!几日前,我已派人请我的朋友皇甫讷来,他跟你长得像,我想让他与你换位,以蒙混过关。你现在头发都白了,不用化装别人也认不出你来,就更容易过关了。”

皇甫讷到达后,东皋公把皇甫讷扮成伍子胥模样,而伍子胥和公子胜装扮成生意人,四人一路前往昭关。守关吏远远看见皇甫讷便以为是伍子胥来了,传令所有官兵全力缉拿之。伍子胥二人趁乱过了昭关,待官兵最后追拿到皇甫讷时,才发现抓错了。但是不少官兵都认识皇甫讷,东皋公又与守关长官远越要好,于是此事安然过去。

伍子胥出了昭关,害怕后面有追兵,急忙往前跑。前面一条大江拦住去路。伍子胥正在着急,江上有个打鱼的老头儿划着一只小船过来,把伍子胥渡过江去。

过了大江,伍子胥感激万分,摘下身边的宝剑,交给老渔人,说:“这把宝剑是楚王赐给我祖父的,值100两金子。现在送给你,好歹表表我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