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与孩子有效沟通的100个好方法
26068700000008

第8章 要有主动倾听孩子的意识

沟通是倾诉加倾听,孩子倾诉,父母要学会倾听。

――(中国)卢勤

【经典事例】

6岁的冉冉放学回家,高兴地跑到妈妈身边:“妈妈,今天我们学校发生了一件特好玩儿的事儿。”

妈妈此时正在电脑前忙工作,为了不打消孩子的积极性,说:“嗯,说吧,什么好玩儿的事?”说完,妈妈也没抬头,继续忙手里的工作,冉冉饶有兴致地说了起来。

说完,冉冉见妈妈没什么反应,于是大声喊道:“妈妈。”

这时,妈妈的视线从电脑屏幕前移到孩子身上,惊诧地看着她:“啊?”

冉冉问:“好玩吗?妈妈。”

虽然不知女儿说了什么,但妈妈依然笑着附和道:“嗯,好玩。”

可是冉冉却不相信妈妈的回答,又问:“真的吗?那我刚才说什么了,你重复一遍。”

这时候,妈妈被女儿的质问弄得不知所措了。

【智慧点拨】

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也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表达的愿望。如果父母忽视了倾听的重要性,无疑会让孩子觉得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同时,他也具备辨别父母是不是在认真倾听的能力,如果父母忽略了这一点,无疑会出现像冉冉的妈妈那样尴尬的局面。

据一项研究显示,父母多与孩子交谈,会使他日后变得更聪明,这样的孩子也比较健谈,其智商和学习成绩也会更高。另一方面,父母善于倾听,孩子才会愿意把心里话说给父母,父母也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和他对周围发生的事物的反应,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纠正孩子一些幼稚或者模糊的观念。

父母要记住,和孩子沟通是一种艺术,有效沟通的必要条件是一定的时间、平等的交流和足够的耐心。当父母抱怨“孩子不愿意与我沟通”、“孩子总是把事情闷在心里”时,父母应该仔细想一想,今天认真听一听孩子的想法了吗?

【参考建议】

每个孩子产生心理问题时,都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而父母的忽视会加剧孩子内心的无助和绝望。所以,父母要有主动倾听孩子的意识,多倾听他的成长故事。

1.给孩子表达的机会。

如今,很多教育学家都呼吁,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应该更重于物质需要,那么怎样才算是关注其精神需求呢?其实,倾听孩子正是了解孩子心理的一个过程,是真正从精神和感情上关怀他。

曾有一对父母带着上小学4年级的孩子看心理咨询师,母亲喋喋不休地数落着孩子的种种“劣行”:上课说话、小动作多、不按时完成作业……孩子一言不发,坐在旁边。

这时,心理咨询师要求孩子画一张“自画像”。画好后,画中的人物却没有嘴,问其原因,孩子说:“我在家里只需要耳朵,不需要嘴巴。”妈妈听了,却尴尬地说:“我是教育者,他是被教育者……”

其实,父母与孩子之间无所谓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其根本是良好的亲子关系,如果父母都不知道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这种和谐关系的建立从何谈起?所以,父母要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此时父母的耳朵比嘴巴更重要。

2.全神贯注地聆听孩子。

当孩子和父母讨论一些重要的事情时,父母一定要放下手头的工作,全神贯注地聆听。比如,眼神要注视孩子,根据孩子叙述的情节作一些回应。这样,孩子会觉得父母在认真倾听,尊重他,也才更愿意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事情和想法。

3.做出认真倾听的姿势和表情。

和孩子沟通时,父母要做出倾听的姿势,与孩子平视,不可居高临下,身体要微微前倾,表示关注。父母还要注意眼神的交流,表现出愿意倾听的兴趣来,如,“你说吧,我听着呢”、“真的吗?后来呢”、“什么事?说来听听”,诸如此类倾听孩子的话,让孩子愿意往下说。

倾听的同时,父母可以配合一些肢体语言,如,父母可以微笑地注视着孩子,侧身搂着他的肩膀。当孩子说到高潮或意料之外的事时,父母要放下手中的活儿,注视着他,睁大眼睛,张开嘴巴,做出夸张的表情,这些肢体语言都能够激起孩子表达的积极性。当然,这些表情可不是装出来的,父母要努力走进孩子的心,仔细体会他的感受才行。

4.安排专门的时间倾听。

父母应该每天安排一段不长但有保证的时间和孩子一起交流,这样可以拉近与孩子间的距离,逐渐消除跟孩子的隔阂。父母每天少看一会儿电视,少抽一支烟,挤出一段时间来,让这段时间完全属于孩子。

在和孩子的沟通中,父母的语言中要流露出倾听的愿望,表现积极的兴趣,给他营造一个轻松的环境,让他知道父母是真心欣赏、关心他的,切忌带着疲惫或者不情愿的情绪。

【金玉良言】

“听话”和“顺从”不是孩子身上优良的性格,父母要善于听取孩子的意见。小到生活上的事,大到孩子的发展方向,都应该给孩子表述意见的机会,也应该让他表述完整。切忌当孩子的话讲到一半或和孩子意见不一致时,就以势压人、打断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