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青川民间语言语汇研究
26118600000011

第11章 青川民间语言形式:行话、歇后语(2)

袍哥流入青川,最早始于清代嘉、道年间,鸦片战争后,在1852年(清咸丰二年),姚渡乡强、徐、姚三姓族首以"办团练、保乡宁"为宗旨,用"齐团"方式动员青壮,以"结社"的方法组织乡民。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茶坝梁姓组织宗族成立"西华山",上抗官府种税,下与谈姓族斗。清末(辛亥年),薅溪乡汉流成员吴祖源先生高举"反清"义旗,离乡参加保路同志会,进行反清斗争,不幸被捕牺牲。曲河名人马鳞书先生为响应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在曲河、青溪开山立堂,后来参加了同盟会和保路同志会。袁世凯称帝后,青川汉流配合护国军行动进行"倒袁"。有的场镇,袍哥组织还为地方的文教、建设、治安等做了一些好事。但到民国中期和后期,青川的袍哥组织多已投靠官府,依附恶绅,成为"官、党、军、帮、烟、匪"六位一体的杂烩,变成了官府、国民党、恶绅压迫人民的助手和剥削人民的工具。由于袍哥组织的深刻影响,其滋生的行话(也可叫黑话、切口)遍布民间。除此,青川在民国时期就商会发达,拥有不同的会馆。商会分坐商、行商以及同业会等,既从事商品销售,又杂有骗取钱财之行当。会馆多为外籍迁入者,为年、节祭祀及平时集会、交际、贸易之所,并在县城、乡场、农村等立有商号。

2.采金行业的盛行与完善青川的采金行业异常发达,在整个川北地区,以广元朝天和青川两地最为有名,历史也最为悠久。朝天的马蜂窝金矿、青川的"金三角"等,远在汉代就已有人开采,其淘金历史距今已有两千余年。清道光年间,青川县以白龙江为主的大小河流有两千多人采金,日产金5至6两。唐朝诗人许棠曾作诗歌咏:"土产唯宜药,王租只贡金。"可见,这里盛产黄金早已名闻遐迩。在民间,群众还根据祖传下来的经验和自身的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淘金术,并编成民谣传诵:"江水大拐弯,湾内多金团,盆走一条线,河转金也转,要挖窝子金,鹅卵石要扁光青,找金离不开油光青,见了黑沙就有金。""锈板,锈板,端金碗,黄金体重,归槽落洞,挖金不见板,死了不闭眼,金板加金槽,金子够一瓢。"民间采金,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忌讳,成为民间采金行业中的禁忌。凡是进入采金场地后,一律使用行话,否则,便是"犯忌",就会受到其他人的指责和金老板的惩罚。因此,采金行话应运而生,形成了一套完善而独特的行业话语。三青川行话的特点1.以保密为目的的行话,用词晦涩难懂行话最初是以保密为目的而出现的,属一种行当隐语。这种隐语,主要供各个行当在进行内部交际时作为秘密语而使用,这从早期对隐语的命名和词义就可看出。隐语,早时又被称为"廋辞"、"稳语",《方言》云:"廋,隐也,匿也。"《集韵》释"诡"为"廋语",《文心雕戈·谐隐》也称:"滤者,隐也。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也。"

流行于社会上的各种行当中的隐语,亦称行话,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回避人知为目的,流行于青川的行话也充分反映出这一特点。如贩畜商人、杂货商人等,均有一整套独家使用的秘密语词,如专有计价数码,贩畜商人有一海、二台、三邪、四擦、五拐、六牢、七挑、八敲、九烧等专用说法;而杂货商人则有一刘、二叶、三汪、四泽、五中、六神、七仙、八张、九爱、十菊等说法。这类数码行话,也被称为"暗切头",作为一套独特的语言编码系统而为内部人掌握和使用。此外,商人们还有自己的一套行规语言,如:长脚(长途贩运)、大肚子(就地转手)、窝子(存放处)、座子(卖方)、乘头(买方)、舵爷(大头目)、罗汉(二头目)、铲铲匠(三头目)、编师(经纪人)、点水的(举报人)、敲(交易买卖)、亮花子(给钱)、杀(压价)、整老表(诈骗)、宰(分摊财物)、拜堂、进宫(进派出所)等等。

而袍哥组织和一些帮会,因其保密性强而用语更加让人晦涩难懂。如拖条子(睡觉)、马尾子(挖金工人)、抹面子(洗脸)、造粉子(煮饭)、增粉子(添饭)、拱窑子(进屋抢劫)、水涨了(本帮与官府发生重大事件)、风紧(形势不利)、升冲子(打枪)、敲了(杀外人)、传了(杀同伙)、甩火腿(步行)、抹红(赔偿损失)、皮(人民币)、货(黄金)、股东(参与集资人股的人)等。甚至还产生了很多秘密手势语,如见面行礼,将右手搭在左手腕上,表示自己在帮内是老幺,右手搭得越高,地位就越高,直搭在左肩上为止,说明是"大哥"、"龙头大爷"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动作,均显示出了行话的保密性。

有些行话,内部分类很细。如对钱的隐秘说法就有:拣皮(挣钱)、理皮(结账领钱)等,把一元钱叫"一毛钱",十元钱叫"一张钱",一百元叫"一块钱",一千元叫"一伙钱"(一吊钱),一万元叫"一坨钱"(一方钱),钱多叫"皮子厚"等。

2.因避讳而改词形成的行话,以求心理平衡民间的行当职事都有很多言语禁忌习惯,这种习惯,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约定俗成的群体或大众的行为。所谓"入境而问禁,人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就说明了避讳是中国民间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青川行话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特点,即把本辞隐去,用别的语词进行表达,这样可在心理上求得平衡。具体表现在对凶祸的避讳、对污秽的避讳和对死亡的避讳等方面。如:

金盆:指木盆,选金用的木制盛具,因忌讳"木"而改称。金啄子:十字镐,一种劳动工具,因忌讳"十"而改称。红熄了:指电灯灭了,因忌讳"灭"而改称"熄"。驮:指"背(bej55)运",因忌讳"背(be141)运"(运气不好)而改称"驮"。灰拉叫了:指"水抽干了",因忌讳"干"而改称"叫"。天夜了:指天黑了,因忌讳"黑"而改称"夜"。扯棚:指井内塌方,因忌讳"塌方"而改称。吊线子:指屙尿,属污秽物,也指不洁的事物,因忌讳而改称。退瓤子:指屙屎,属污秽物,也指不洁的事物,因忌讳而改称。财神:指"死人",因忌讳而改称。穿了:指"杀死自己人",但"杀"、"死"等词属忌讳语,不能说,故改为"穿了"。在因避讳而改词形成的行话中,最突出的要算采金行话中的"红"字系列行话了,"红"字的出现,主要是为讨吉利而忌讳说出或不愿说出本字。如:红(电),照红(照明),送红(输电),红泡(电灯泡),红线(电线),红碗子(油灯),手红(手电筒),红丝(铁丝),红锤(铁锤),红钎(钢钎),红花(麻花),红熄了(电灯灭了),红了(盈利),红槽子、出红滩(盈利大的金槽子),抹红(赔偿损失),上红班(在出金多的尖子上班)等等,形成了非常典型的避讳习俗。

3.会规行话,严密而程序化很多帮会组织内部还有一整套会规行话,显得严密而程序化。如袍哥组织内部,在每年的阴历五月十三和九月十三日,都要做会庆祝,其会规行话显露无遗。

据说每到庆祝日期,袍哥成员皆背刀扛枪,做出威风凛凛的姿态,且目中无人,横冲直撞,显出与众不同的气势。开山立堂,歃血聚义,做会时必选宽敞之地,若有楼门,须张灯结彩,没有楼门,即用柏树枝桠扎下"月宫门",大厅正中书写关羽牌位,陈列灯烛供品,两侧条桌旁坐镇香堂各位大爷(龙头、坐堂、理堂、陪堂、正印、副印、证盟)以及圣贤二爷。接近黄昏,鸣炮开堂祀圣,祭祀已毕,便开始做会。

做会一般要经历跑报令、开山令、清园令、宰牲令、吃咒令等几个重要阶段,其行话用语也各不相同,下面拮取两段:

跑报令:即事先安排一人,骑马扛枪,身披令字旗,雄壮威武,声音洪亮:"报、报、报,报子来得急,身背令字旗,人跑浑身汗,马跑四蹄泥。"龙头大爷即问:"所报何事?"(报子打躬跪下)口中即说:"从早接大令,空中去望哨,天空哗啦响,冬冬三大炮,开了南天门,下来人一哨,刘爷骑的马,关爷坐的轿,后有张三爷,周仓扛大刀,直到此地来,报子把令交。"龙头大爷即答:"报事辛苦,赏银牌一面,再探再报。"

吃咒令:先由理堂大爷传令吃咒,武案管事接吃咒令:"一支大令传出外,在园哥弟听开怀,有咒上堂来明誓,心惊胆战请出园,口齿不清不见怪,礼义不周休进来,快到堂前来明誓,莫在角落把期挨。"令毕,武案管事三拍定堂刀,呼名吃咒。咒语事前都已编好,且要熟记于心,咒语都是一些意志坚决、恶毒伤心的话语。如:"上叛拜兄刀上死,下欺拜弟枪亡身,若有三心并二意,尖刀杀进脑门心。"吃咒毕,随即取香一根,一刀砍为两段,将血盆中之血酒舀半杯喝了,武案管事即说"改祸成祥"。另呼他名吃咒,后者随之,从大爷到凤尾依次呼名,吃咒同前。

4.行业专用语,简洁而固定行话因行业的不同而显出不同的特质,它们大多简洁而固定,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有一类行话可谓与众不同,不仅简洁、固定,而且还幽默、风趣,显示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从事轿夫或抬滑竿职业的,由于抬后面的人看不清路面,要随抬前面的报路号子行走,这类行话前呼后拥,一仰一顿,错落有致,前报后应协调行止,年代久了,也成了行话。如:

(前报)大钉带小钉--(后应)脚跟高头长眼睛。

(前报)大路一条线--(后应)跑得来射得箭。

(前报)踩边边--(后应)挂贤(沿)贤(沿)。

(前报)花花路--(后应)踩干处。

(前报)活摇活甩--(后应)不踩角拐。

(前报)挂底--(后应)升起。在行进途中,遇到不同的突发情况有不同的行话用语去应对,而且彼此心知肚明。如:路上遇到一堆牛屎:

(前报)点心一盘,(后应)你吃我给钱。要爬坡时:

(前报)抬头望,(后应)搂起上。路上有水时:

(前报)天上明晃晃,(后应)地下水塘塘。拐弯时:

(前报)"之"字拐,(后应)二面摆。让大官时:

(前报)包公一来,(后应)路边一抬。碰见妇女时:

(前报)前头一枝花,(后应)那是你的妈。5.青川行话的其它表现特点青川行话除了以上的特点外,还通过一些山歌、乡场谑语作为语言载体,显示了丰富多样的特点。在民间,乡民畏地方官如虎,对一方一地之豪强者,以其姓氏地名谐音为骂。如:

白水的橙子,吃不得。(橙,谐音陈)骑马场的李子,摘不得。(李,双关,指姓李)薅溪的猪,杀不得。(猪,谐音朱)三锅石的二黄,唱不得。(黄,双关,指姓黄)大石坝的假,装不得。(假,谐音贾)青溪的胃口,小不得。(胃,谐音魏)姚家渡的肚子,饿不得。(肚,谐音杜)在一些山歌里,也能见到部分民间行话,如:有心贪花不怕刀,有心爬树不怕高,血盆子里洗过澡,刀尖上面跌个跤。这里的"血盆子"和"刀尖"实际上就是行话,一些帮派经常打斗,见红出血。这里的意思是经历过大风大浪,什么世面都已见过。总之,青川的行话,既反映出了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又显一现出特定地域的社会文化。由此分化而出的众多下位类型,产生了丰富的语形和语义,并在其内部构成中渗入了较多的人为情感(心理)因素。

行话作为言语社团内部的一种语言机制,既反映了语言的本质,又反映了人的本质。作为语义变异表达的行话,不仅能造成语言使用上的一种修饰效果,而且是人类进行思维、认知、思想间借用和交流的一种积极方式。前苏联语言学家兹维金采夫曾说过:"语言发展的动力存在于构成结构的各要素的现实的特征之中。这些语言要素经常要从它们的功能价值的角度去衡量,即衡量它们在多大程度中能服务于语言的目的--交际工具与思维工具。"从此点上讲,行话就是某些社会阶层为了某种利益而组织起来的语言变体,反映出了语言使用者的一种品位和需求。换言之,社会的复杂变化,多层次言语社团的建立和完善,直接催生了行话,特别是在当代社会,网络虚拟空间的存在,一些行话、黑话已流入并成为社会时髦语,如股东、老板、窝子、整老表、舵爷、进宫、杀价、交学费、垫背、堂口、成色等。多年来的青川社会的发展演变,使其行话丰富多姿,也成为四川方言语料中不可多得的奇葩。

青川歇后语分类表说明

1.本表所收歇后语按歇后字数分类。由于篇幅有限,歇后语并未全部录入,只是选择其中比较有特色的,凡是大众化的、意义相同、语形一致的歇后语均不录入。

2.有些字的发音有变则在其后标注拼音,个别字则注明词义。二字类光脑壳打扬尘--莫望。秃子的脑壳--莫发(法)。下雨不打伞--精淋(灵)。城隍庙的鼓槌--一对。瘸子爬戏楼--拐台。秃子跟上月亮走--沾光。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妄想。脚板上搽油--溜了。灵房子走路--怪屋(物)。月亮坝里耍刀--明砍。黑瓮潭里打石头--不咚(懂)。鸭子的脚板--联手。和尚落在堰塘里--泡僧(参)。老婆子打粉--不嫩(论)。四十年的寡妇--老手(守)。半天云里吊口袋--装风(疯)。大姑娘坐轿子--头回。裁缝的脑壳--当针(真)。木脑壳壅火--怄人。旗杆上挂灯笼--高明。豌豆滚在磨眼里--遇圆(缘)。油炸花生--干脆。和尚住山洞--无寺(事)。木脑壳跳河--不沉(成)。啄木官打洞--凭嘴。擀面杖吹火--不通。狗吃粽子--不改(解)。狗戴汤罐--胡碰。三月间的红苕--冰(病)了。老鼠爬秤钩--自称。半天云里打灯笼--高明。半天云里拍巴掌--高手。猪蹄子抽筋--爪了。百尺竿头挂剪刀--高裁(才)。炒面捏娃娃--熟人。草帽子烂边边--顶好。床单当作洗脸帕--大方。天风天的蜡烛--吹了。和尚的脑壳--没发(法)。肩头上搁烘笼--捞(la052)火。三六九赶场--看人。死猫儿的眼睛--定了。铁匠死了不闭眼--欠锤。头发上贴膏药--毛病。胡子上生疮--毛病。下雨不戴斗笠--经(精)淋(灵)。染房里的瓜瓢--蓝(难)杓(说)。汤圆撒水--滚蛋。松光点灯--火旺。亲家母的线子--拐了。三尺布的裹脚--难缠。手上长毛--老手。半块钤铛子--不响(想)。盘子里吃饭--面浅。黄连水洗头--苦脑(恼)。孔夫子的砚台--黑心。老公公钓鱼--坐等。瞎子过河--无边。打上灯笼挟狗粪--找屎(死)。啄木鸟做工--凭嘴。中坝场卖狗--莫市(事)。四月间的桃花--谢了。拿上金碗讨饭--装穷。三字类瞎子打灯--白费蜡。缺牙巴咬虱子--撞上的。缺牙巴吹火--不关风。和尚敲木鱼--多、多、多。包脚布搭过肩--嗅一转。三百斤重的野猪--嘴厉害。房背上的冬瓜--二面滚。毛坑里栽菜--将就屎(使)。半夜摘桃子--捏炮(pa55)的。昨年的历书--用不上。粉笔墙上挂草帘--不像画(话)。骆驼搁在案板上--架子大。骑上毛驴看戏本--走着瞧。米筛做门--眼睛多。鹿耳韭不放盐--活野物。毛坝子的场--不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