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
26200300000019

第19章 易装自救(8)

因地处偏远,李续宾、李续宜兄弟其始未参与总团的活动,而在乡里另建有团练组织。李氏家住湘乡县崇信都岩溪里,临近宝庆府界。早在道光二十九年李续宾就在彭洋中的函请和其次兄的敦促下,纠集“二百余人,教之击刺”(《湘军人物年谱》(一),第108页。),准备开赴新宁参与镇压李沅发起义,后因李沅发败走,取消此行。咸丰元年三月李续宾在参加县试时“受知于”湘乡知县朱孙诒。十月王錱之兄王勋探访李续宾,大约带来王錱等人举办团练保甲的信息。从此,李续宾“益讲求团练事”。咸丰二年四月“邑宰朱公孙诒檄公(指李续宾)领团丁捕搜土匪”。“公乃招募二百人以行。官中又不名一钱,皆公取于私家以食之。”途中“闻铳声,以为贼至,而逃者过半。”“乃又增募数十人以补之。初相从最有名者:胡中和、周宽世、蒋益澧、萧庆衍、李登辟、李续焘诸君;增募有名者:周达武、朱品隆、胡裕发、刘神山、李存汉等。”(《湘军人物年谱》(一),第109,110页。)太平军围攻长沙期间,李续宾先“领团丁驻宁乡”,八月“率团丁还县”,与罗泽南、王錱合编。其时,“合邑团丁不满三百人,无所统属,闻警则逃。又民家往往不欲团丁驻宿”,他们只得买河干屋为治事之所”,“而屯团丁于涟滨书院,日教以坐作进退,少长有礼。”又请湘乡知县朱孙诒“节制之,严为法令”。朱孙诒遂以湘乡县衙的名义“出告示曰:‘如有不遵号令约束,造谣惑众,奸淫掳掠,泄漏军情,损坏人民房屋、坟墓及身体,犯此者死。如有聚众赌博,吸食鸦片,遗失器械,喧呼斗殴,犯此者杖革。如有点名无故不到,操练不勤,出入不告,吹弹歌唱,争先落后,犯此者责罚。”(《湘军人物年谱》(一),第110页。)经过这次整顿之后,湘乡团练的纪律稍有改观,这群投笔从戎的书生,也积累了一点治军经验。更为重要的是,经此历练之后,他们已由思想上的卫道者,变为农民起义军政治上的对头,封建制度与清政府的自觉捍卫者。

此外,原为清朝基层官员的李孟群,曾历署桂平知县、得州知府,积极参加镇压李沅发起义和追堵围剿太平军的活动,并因此受到曾国藩的赏识,咸丰四年将之调至湖南统带水师。“时武昌陷,闻父殉节,日夜泣血,誓灭贼。”(《中兴将帅别传》,第204页。)亦属与太平军不共戴天的人物。

淮军的情况则略有不同。淮军骨干分子主要由湘军军官和庐州团练的团首组成。由于官绅未尽熔为一体,庐州团练一开始即有官团与民团之分,且相互之间嫌隙甚深。刘秉璋的儿子刘体智对此曾有专门叙述:“英果敏(英翰字西林,满洲正红旗,举人出身,官至两广总督。谥果敏。)任合肥县时,倚乡绅解某,混名解五狗子者治官团。同时,李采臣方伯(李元华字采臣,安徽六安人,举人出身,官至山东布政使。)率西乡诸圩治民团,实为淮军之先导。官、民分两党,各不相下。”“寇至则相助,寇去则相攻,视为故常。叶曙青军门(叶志超字曙青,安徽合肥人,官至直隶提督。)时为解家将,每战勇冠其曹。一日,途遇一女,羡甚。解慰之曰:‘汝战若再捷,吾为汝致此。’乃夺而与之。既而知女与张靖达(张树声谥靖达。)昆仲为中表妹,公然不惧,唯不通往来而已。”“李部健将其后有铭、盛、树、鼎四军,隶李文忠麾下,同时乡曲悉被引用。”铭、盛、树、鼎四军之首领,分别为刘铭传、周盛波、张树声、潘鼎新。“张靖达与弟勇烈居于乡,粤寇过境,乡人咸筑圩练兵自卫。寇众大至,悉众入堡,以死坚守。贼不能久留于小邑,往往为所拒退。寇去追杀,每获辎重、俘殿兵以论功邀赏,有名于时。同时有周刚敏、武壮昆仲及刘壮肃之圩相近,守望相助。潘琴轩中丞(张树珊谥勇烈。周盛波谥刚敏。周盛传谥武壮。刘铭传谥壮肃。潘鼎新字琴轩,官至广西巡抚。)为赘婿于青阳司巡检署,随至庐州府,行无所归,因从李采臣方伯办民团,所谓吃大锅饭者也。”(《异辞录》,第1卷,第26、27页。)在此期间,潘鼎新之父潘璞亦在家乡庐江县办理团练。咸丰十一年湘军“围怀宁、桐城甚急”,太平军驻庐江部队速往援救。潘璞“督乡团自后袭之,战庐江东门外,军败,被执至三河镇,骂贼死。”潘鼎新“乃号哭,请于大府,率乡团及诸子侄疾攻三河镇,克之,擒斩剧贼数百,负父骸归,哭而誓曰:‘不尽杀诸贼,非人子也!’曾文正督师安庆,闻而壮之,檄为淮军将。”(《中兴将帅别传》,第273页。)当李鸿章回籍招兵之时,“解部(即英翰所办之官团)因有宿怨,患不相容,故莫之从。洎先文庄(刘秉璋字仲良,安徽庐江人,翰林出身,官至四川总督,谥文庄。)出为将,始招至军。其著者曰解先搢、曰解向华皆战死,曰黄桂荣以伤废,曰吴武壮(吴长庆字晓轩,安徽庐江人,官至浙江提督,改广东水路提督;谥武壮。)仕至广东提督,曰王占魁仕至广东高州镇总兵,曰叶志超仕至直隶提督。”(《异辞录》,第1卷,第26页。)

除带兵将领外,文幕人员也有不少人曾在家乡举办团练,对抗太平军及其他农民起义武装。例如,咸丰四年广东“海阳县三合会吴忠恕等围攻潮州府城”,丁日昌“以邑绅身份治乡团,率汤坑乡勇三百人援救。”(江村:《丁日昌生平活动大事记》,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13页。)潮州府城解围,“选琼州府学训导,录功叙知县,补江西万安”(《清史稿》,第41册,第12513页。)。李兴锐湖南浏阳人,以诸生在本县教书度日。咸丰二年浏阳征义堂起事。李兴锐举办团练,协助江忠源将之镇压下去。以是受到浏阳教谕李竹浯的赏识,将他荐入曾国藩幕。咸丰十年,陈金刚发动起义,占据高州、信宜等地,据有两广十余州县。丁忧回籍、主讲高州书院的前刑部主事陈兰彬,督练乡兵,积极参加镇压陈金刚起义的军事活动,前后达三年之久。并主动献计,诱陈部将郑金叛变,配合清军将这场起义镇压下去。叙功加四品衔,赏戴花翎(《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5卷,第19—20页。)。陈士杰早在咸丰二年就在家乡湖南桂阳州办团练,防堵太平军入湘,并因此受到曾国藩的赏识,于咸丰四年调入幕府。咸丰五年回籍专治团练,并将当地乡团编练提高为勇营武装,称广武军。此后数调不出,曾国藩令其赴援上海,且已授江苏按察使,亦辞不受命,一意在籍办团练,以严防石达开再入湘境为己任。胡大任湖北监利人,在礼部主事任内奉旨回籍帮办团练。自咸丰四年闰七月曾国藩率湘军攻入湖北起,即在新堤一带随军办理沿江团练。曾国藩称其:“辛勤督劝,颇著成效。”(《曾国藩全集》第1册,第457页。)再如,黄彭年“咸丰初随父在籍治团练”(《清史稿》,第41册,第12354页。)。陈宝箴“以举人随父伟琳治乡团,御粤寇”(《清史稿》,第42册,第12741页。)。萧世本四川富顺人,初为直隶知县。因“先在籍治团练有声,曾国藩莅直隶,辟为幕僚。”(《清史稿》,第43册,第13075页。)冯桂芬初为翰林院编修,咸丰三年丁忧期间,亦在原籍苏州举办团练,并受到官升右中允的奖励。他如沈葆桢、潘鸿焘、郭用中也皆有在籍举办团练的经历。即如著名科学家华蘅芳亦曾在籍治团练,对抗太平军。其父华翼纶曾在家乡无锡、金匾一带办理团练多年,是苏南地区的著名绅士。他和徐寿都是在华翼纶的带领下,方才进入曾国藩幕府的。

曾国藩集团的骨干成员,除绝大多数来至军营弁兵和士绅、团练首领外,还有一部分出身于太平军及其他起义军降将。其主要人物有韦俊、程学启、李能通、方有才、任永清、周寿昌、唐仁廉、董福祥、潘万才。他们也是革命人民的死敌。韦俊又名韦志俊,系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的胞弟,韦昌辉被杀后,弃武昌退往安徽,经人说情天王洪秀全仍封他为右军主将。咸丰九年在安徽池州叛变,与湘军约期攻打芜湖,其部将黄文金等反戈一击,夺回池州,韦俊逃入水师彭玉麟部。彭玉麟依照曾国藩的指示,将其军大部遣散,仅留数营令其统带,充分统。他曾在争夺咽喉要地极阳之战中,为湘军立下大功,使安庆失去唯一的对外通道,陷入绝境。又曾奉派随萧翰庆赴援杭州,中途与太平军遭遇,所部溃散,使萧翰庆白白送掉性命。后调属曾国荃部,随同攻打天京,天京陷后首批裁撤。据说,韦俊其后又重返降清之地,安徽韦氏即其后人。程学启安徽桐城人,咸丰三年参加太平军,隶叶云来部。咸丰十年湘军围安庆,奉命守城外堡垒。咸丰十一年曾国荃诱降,约降有日,未行而事发,程学启急奔湘军军营,投降曾贞干,而曾国荃却并不完全相信他的诚意。“初,公(指程学启)气傲诸将,诸将谗公”,曾国荃“犹虑公为变”,对其严加防范。当时,湘军掘长濠困安庆,“曾公(指曾国荃)军濠内,公军濠外”当敌锋,“令无召不得入濠内,濠内置炮对公军。”其日用薪米由濠内接济,每当运送之时,“濠上为梁”,“既济,撤濠梁。苦战数月,克安庆,公功为多。”“至是,曾公深信之。”(《中兴将帅别传》,第256页。)曾国藩自东流大营至安庆,程学启“进谒”,曾国藩“奇之,使将千人”,命其营名为开字营,“而未大用也”(《庸庵文编》,第4卷,第12页。)。“是时,湘军之锋甚锐,鸡犬皆有升天之望”,程学启战功虽著,“客籍混其中,颇难出人头地”。恰李鸿章“率淮军东下,求将才于”曾国藩。程学启“为桐城籍,乃以其军隶焉,且勖之曰:‘江南人爱张国梁不置,汝往,又一张国梁也。’”(《异辞录》,第1卷,第27、28页。)所部增至四营二千人,遂成淮军初战上海时最为强悍的一支。

周寿昌原名钱桂仁,又名百顺、得胜,安徽桐城人。同其兄百春一起参加太平军,具体时间不详。咸丰十年已晋封慷天燕,充任镇守常熟的太平军主将的副手。钱百春先投降清军,咸丰九年已升至守备。钱桂仁一直与之保持秘密联系,早有降清之心,并于咸丰十一年通过徐少蘧获得江苏巡抚薛焕的“谕单”。随后同熊万全、李炳文、徐少蘧串通,先后数次阴谋献苏州、太仓、昆山降清,但皆未得逞。同治元年他的部将骆国忠在常熟叛变,使苏南太平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只因当时他正在苏州而未被揭露,还一再晋爵,升至比王。后调往杭州,复与清军约降献城,未行而事发,大批叛徒被捕、被杀,他却安然无恙,再次逃脱惩罚。直至同治三年杭州失陷,大批太平军撤走,他才有机会投降湘军,后辗转加入淮军。董福祥甘肃固原人,同治初年乘西北回民起义之机,在安化起义,聚众十余万,据花马池为基地,势力波及陕、甘十数州县。后被刘松山所败,其父先降,他亦率众降。简其精壮编为董字三营,由董福祥统之,并自带中营。其余如李能通、方有才、任永清、唐仁廉、潘万才等事迹不详,皆属降将,李、方、任官至实缺总兵,唐、潘官至实缺提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