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运兰自咸丰二年应募充湘勇,隶王錱部下,先后转战于湖南、湖北、江西各地。咸丰七年王錱病死军中,张运兰与王开化分领其众。咸丰八年曾国藩再出,张运兰率军随行,充任主力,甚受倚重。另一统将吴国佐与之不和,曾国藩将之辞退,遣散其营,专依张军。咸丰九年张运兰率军回湘,参加宝庆解围战,咸丰十年返回,随曾国藩进入皖南。李秀成西征大军途经皖南,曾国藩一日数险,有一次太平军前锋距祁门大营不足二十里。张运兰会合鲍超,几经激战,始得解围,使曾国藩转危为安。同治元年授福建按察使,同治三年于赴任途中被俘死。张运兰离营后,所部由刘松山、易开俊分领,各带三千人,仍驻兵皖南。同治四年老湘营奉命北上剿捻,未出安徽,易开俊即因援救涡阳不利,被曾国藩开差离营,全军六千人概交刘松山一人统带,后又扩充至九千人。同治六年刘松山奉曾国藩命率军先行人陕,从此改隶左宗棠。因此,咸丰八年至同治六年老湘营应属曾湘军,张运兰、易开俊应属曾国藩的部将,刘松山则既属曾国藩的部将,也是左宗棠的部将。
曾国藩的幕僚人数众多,名声响亮,知其姓名者约有四百多人,实际上则不只此数。惟限于篇幅,仅能就其主要人员,分类列其姓名。其从军从政,文职官至实缺(含署职)盐运使以上者五十二人,武职官至实缺(含署职)总兵、提督者四人。其中大学士二人: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东阁大学士左宗棠。军机大臣二人:左宗棠、钱应溥。督抚堂官二十三人:丁日昌、刘蓉、刘瑞芬、许振伟、沈葆桢、李兴锐、李明墀、李宗羲、李瀚章、何璟、庞际云、陈士杰、陈兰彬、陈宝箴、恽世临、倪文蔚、涂宗瀛、钱鼎铭、郭柏荫、郭嵩焘、梅启照、黄赞汤、勒方锜。布政使、按察使、盐运使二十六人:万启琛、王德固、厉云官、邓仁堃、江忠浚、汤寿铭、刘于浔、孙长线、孙衣言、朱孙诒、李元度、李光久、李桓、李鸿裔、李榕、吴坤修、金安清、洪汝奎、胡大任、夏廷樾、桂中行、游智开、裕麟、蒋志章、程桓生、薛福成。提督二人:李云麟、沈宏富。总兵二人:朱品隆、普承尧。从事科研、教育、翻译、文学活动的著名科学家、学者、文学家十三人:刘寿曾、刘毓崧、华蘅芳、徐寿、徐建寅、李善兰、张文虎、张裕钊、吴汝纶、容闳、龚之棠、薛福成、黎庶昌。详见拙著《曾国藩幕府研究》,各人具体情况不再赘述。
此外,曾国藩还有一些关系较为密切的属员或朋友,如毛鸿宾等,也应属于他这个派系。毛鸿宾是曾国藩的会试同年,又同在翰林院庶吉馆深造,但官运不如曾国藩,直到咸丰十年春还滞于道员之任。此后则上升甚快。这年五月由湖北安襄郧荆道迁安徽按察使,九月迁江苏布政使,次年二月署湖南巡抚,七月实授。同治二年五月授两广总督。这几次升迁是否皆与曾国藩有关尚难确定,而其升任苏藩和两广总督,则确系出于曾国藩的鼎力举荐。毛鸿宾不过普通一吏,并无什么出色的才能和表现,竟于四年之间由道员升至总督,没有曾国藩的关系是根本不可能的。其被人目为曾党,亦乃意中之事。
胡林翼系统的统兵将领主要有罗泽南、李续宾、李续宜、多隆阿、鲍超、金国深、余际昌等。罗泽南是在胡林翼最为困难的时候,率湘军主力赴援湖北的。因而,胡林翼对之仰若天神,毕恭毕敬,不仅“执弟子礼甚恭,虽与僚属语,必称罗山先生,事无巨细,谘而后行”,还“以女弟妻罗公长子”(《庸庵文编》,第4卷,第4页。),“以疆臣而为统将晚辈。”(《能静居日记》,同治六年九月初三日。)实乃旷古罕见。咸丰六年三月罗泽南重伤死,所部即由李续宾接统。其后,胡林翼攻陷武昌,攻陷九江,皆主要依靠李续宾。咸丰八年湖北湘军分两路进攻安徽,一路由富明阿统率进攻安庆,一路由李续宾统率救援庐州。其时,太平军陈、李联军已击溃江北大营,移兵安徽,遂在三河镇外将李续宾一股围而歼之,除少数人突围逃脱外,所部五千人全军覆没。李续宾久胜而骄,发觉形势不妙后,既不肯退兵,也不向驻扎黄冈、英山的李续宜、唐训方求援,加以胡林翼奔丧回籍,官文调度失宜,最后造成这场惨败。三河之败对曾国藩集团打击很重,不仅数年经营的一支精锐毁于一旦,而且全军上下士气大挫,形成对太平军,尤其陈玉成的畏惧心理。咸丰九年底湘军围攻太湖时,据曾国藩事后讲,闻陈玉成大军来援,诸将无不色变,直到此战取胜,上述情形才得以扭转。李续宾死后,湖北湘军即由李续宜统带。李续宜没有建立李续宾那样的大功,也没有李续宾那样的威名,但谋略胜过乃兄。胡林翼称他“至性戚戚于心。其智略较胜其兄,其宽大尚逊其兄,盖狷狭之士也。”(《胡文忠公遗集》,第59卷,第29页。)曾国藩称他“知人之明,处事之当,得之天授”(《曾文正公书札》,第11卷,第36页。),遇有政治军事难题,往往同他商议。据曾国藩称,除前述咸丰十年安庆进兵之略外,蓄意逃避北援的按兵请旨之策,亦是李续宜提出的。曾国藩在给胡林翼的信中说:“楚军入援之谕本日始行复奏,恭亲王之咨亦钞折咨呈复之。兹将折稿录呈台鉴。主意系希庵所定,与侍初计相符。”(《曾文正公书札》,第13卷,第9页。)故在诸将中,李续宜最为曾、胡所看重。咸丰十一年正月经曾国藩推荐署安徽巡抚。八月胡林翼病重,举李续宜自代,复奉命改署湖北巡抚。九月胡林翼去世,李续宜实授湖北巡抚。十二月又经曾国藩举荐,改调安徽巡抚,同治元年七月授钦差大臣,八月请假回籍葬母。同治二年四月又奉旨专办皖北军务,十一月病死。其地位大大超过乃兄。只是同治以来身体多病,长期在家休养,实际上没干什么事。
罗泽南旧部属胡湘军者,除李氏兄弟外,还有唐训方。唐训方湖南常宁人,举人出身,大约咸丰三年加入湘军。初为水师,后改陆师,从罗泽南,所部称训字营。咸丰六年五月曾与舒保马队同援河南。其后独领一军,转战湖北境内,偶及邻省,所部渐增至三千人。咸丰十年初以久劳成疾离营,赴湖北粮道任,所部交毛有铭统带,隶于李续宜。是年闰三月迁湖北按察使,十月迁湖北布政使。同治二年四月迁安徽巡抚,十月降调。同治三年三月署湖北按察使,七月授直隶布政使,同治五年三月召京,其后事迹不详。
李续宜部将主要有成大吉、蒋凝学、萧庆衍、毛有铭。其中成大吉部尤称精锐。咸丰十一年春,他曾会同鲍超围攻刘玱琳等在集贤关外修建的坚垒,后随胡林翼回援湖北。这年十二月李续宜奉旨仍抚安徽,四军随行。同治元年七月李续宜丁忧回籍,所部四军交由曾国藩指挥,陆续调往天京地区。同治二年十一月李续宜死后,所部兵将一分为二,成大吉、蒋凝学调至湖北,萧庆衍、毛有铭改隶曾国荃,参与围攻天京。天京陷,萧、毛两军裁撤。成大吉部后在剿捻前线哗变,本人以记名提督终。同治四年蒋凝学奉命西征,所部因畏于远行而哗变。蒋凝学只得将其遣散,另募新勇二千人,于同治五年带赴兰州。同治九年署兰州道,同治十年迁山西按察使。光绪元年二月迁陕西布政使,光绪四年病免。
多隆阿满洲正白旗人,原在黑龙江驻防,大约咸丰三年调入关内,参与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初从胜保,后改隶僧格林沁。咸丰五年调援湖北,隶于都兴阿,曾参与九江等役。咸丰八年冬都兴阿因病离营,多隆阿接统其军,奉旨就近听从胡林翼调遣。咸丰九年湘军进攻太湖期间,胡林翼曾以多隆阿总统前敌各军。咸丰十年进攻安庆时,多隆阿牢牢守住桐城挂车河一线,有力地阻止和推迟了太平军的救援行动,在安庆之役中起了关键作用。然最后论功,曾氏兄弟得上赏,多隆阿虽于当年十月,由蒙古正红旗都统授荆州将军,仍不免功高赏薄之憾。故于同治元年拒不参与围攻天京之役,通过官文奏请远走陕西。同治元年十一月授钦差大臣,督办陕西军务,同治二年十月调西安将军。同治三年春奉命督办陕甘军务,四月伤重死于陕西周至,赐一等轻车都尉世职。
多隆阿的部将主要有石清吉、雷正绾、陶茂林、曹克忠等。石清吉直隶沙河人,武进士出身,咸丰初选湖北郧阳镇守备。初隶都兴阿,后改隶多隆阿,先后转战于湖北、安徽等地,所部称飞虎军。同治元年多隆阿远赴陕西,石清吉率所部五千人留守庐州。同治三年九月战死于湖北蕲水。
雷正给四川中江人,原为绿营武弁,积功至游击。咸丰八年从多隆阿转战安徽各地,所部称精选军。咸丰十一年授陕安镇总兵,同治元年从多隆阿赴援陕西,擢陕西提督,帮办军务。同治三年多隆阿死,都兴阿督师甘肃,雷正绾改帮办甘肃军务。同治四年因所部哗变被劾,撤帮办,归陕甘总督杨岳斌节制。雷正綰捕送叛军首领其弟雷恒等置之法,旨准专折奏事,率部众三千人转战于甘肃各地。同治六年左宗棠督师入陕,雷正綰前往助剿,先后会攻于庆阳、长武、董志原、金积堡等地。光绪二十一年革职留任,光绪二十二年罢归,光绪二十三年病死。
陶茂林湖南长沙人,以武童入湘军,转战湖北、江西,积功至游击。咸丰八年调为湖北湘军营官,咸丰十年隶于多隆阿,曾先后在桐城、庐州等地作战。同治元年从多隆阿赴陕,授汉中镇总兵。同治二年八月署甘肃提督,十月实授。同治四年九月以所部哗溃革职。同治十年应调赴贵州协剿,复原官。光绪二年加头品顶戴,赏勇号。光绪十六年署古州镇总兵,卒于官。
曹克忠直隶天津人,大约咸丰中应募入湘军,咸丰八年左右隶于多隆阿。咸丰十年募忠字一营充营官,转战于安徽各地。同治元年从多隆阿赴陕,同治二年授河州镇总兵。同治三年转战入甘肃,同治四年九月迁甘肃提督。其时,雷、陶两军相继哗变,回民起义军势转盛,仅曹克忠和杨岳斌两军与之相持。同治六年二月病免。同治十年奉旨再赴西北,专防肃州。同治十一年署甘肃提督,光绪元年忧免。光绪九年奉命募六营防山海关,光绪十年授广东水路提督,次年病免。光绪二十年奉命治天津团练,统津胜军,光绪二十二年病卒。
鲍超初为水师,充哨官,隶杨载福部下。咸丰五年湖北奓山军营败溃,胡林翼被太平军围困在离长江不远的高庙,危在旦夕。“鲍超飞掉往救,力战却之。”德安、应城的太平军乘船来攻,鲍超“火其舟,拔林翼于重围”(《清史稿》,第39册,第11981页。),复金口。由此得到胡林翼的赏识。咸丰六年奉札赴长沙募勇,改领陆军。初隶都兴阿,咸丰八年改隶多隆阿,转战于湖北、安徽等地。咸丰十年初因围攻太湖时与多隆阿结怨,请假省亲,离营而去。胡林翼将他拨归曾国藩指挥,大概与此有很大关系。
金国深江苏阳湖人,监生出身。大约咸丰五六年间加入湘军,从李续宾转战鄂、赣、皖等省。咸丰八年李续宾死于三河,金国琛侥幸逃脱,改从李续宜,为其办理营务处。咸丰九年末为解鲍超小池驿之围,金国琛与余际昌奉胡林翼之命,率兵一万一千人翻越潜山天堂水吼岭,长途奔袭太平军之背,使太湖之战转败为胜,为曾国藩集团立下大功。得到胡林翼的赏识。其后,不知何因,与胡林翼失和,但仍得到李续宜的信任。金国琛善于笼络诸将,李或离营,各将互不服气,唯金国深可以统辖。自咸丰十一年随李续宜回援湖北,即长期留防鄂省。后复与李续宜不合。同治三年正月调防徽州,从此留驻皖南。官至广东按察使,光绪五年六月病死。
余际昌原为湖北绿营武弁,因受胡林翼赏识而留用,其他绿营弁兵皆在咸丰五年整顿营务时陆续裁撤,遂成一支独秀之局。咸丰九年末曾与金国琛一起,带兵翻越潜山天堂水吼岭,长途奔袭太平军,为湘军夺取太湖之战的胜利,立下大功。此后即驻防鄂、皖边境,充湖北之屏障。咸丰十一年陈玉成为解安庆之围,举行第二次西征,一举突破余际昌防线,所部溃散。不久,他又带兵赴援河南,同捻军作战。同治二年授河北镇总兵,同年夏天死于湖北麻城。
胡林翼的主要幕僚,除在其死后投入曾国藩幕府的张裕钊、汪士铎、李鸿裔、刘翰清、王家璧、胡大任、厉云官等人外,还有严树森、阎敬铭、庄受棋、卫荣光、张建基、李宗焘、钟谦均、罗遵殿、方大湜、唐际盛、周开锡、栗燿、郑兰、周乐、蒋照、李荫芬、牟嗣龙、邢星搓、廖铸臣、贺青莲、傅卓然、张映云、朱辉宪、曾业耀、以及徐宗亮、文希范、曾少固、林汝舟、林聪彝、童棫等。栗燿前已述及。张裕钊等详见拙著《曾国藩幕府研究》。徐宗亮曾著《归庐谈往录》,文希范曾致函曾国藩,故知此二人为胡林翼幕僚。李宗焘亦从曾国藩的一封奏折中知其为胡林翼的幕僚。周开锡、钟谦均、罗遵殿、方大湜、唐际盛则系从龙盛运《湘军史稿》所列表格中,得知其为胡林翼幕僚。曾少固与邢星槎、周乐同时入募,“均是四年冬间延访而招致者”(《胡林翼遗集》,第62卷,第9页。)。其中周开锡和曾少固皆湖南益阳人,胡林翼的小同乡。而与周开锡更是“幼稚相识,以从子视之”,二人关系尤为密切。卫荣光原为翰林院编修。张建基原为江西奉新县知县,因曾任湖北东湖知县,为胡林翼所知。也有人说,所凭事迹乃其前任所为,仅以同姓误。据徐珂称,东湖知县张某曾为一孝妇平冤狱,甚费周折。“及胡文忠林翼抚鄂,访知其事,则张已前卒,文忠竟以后任张建基登之荐牍,而前任张之籍贯名字不可考矣。”(《清稗类钞》,第3册,第1108页。)林汝舟字镜颿,原为翰林院编修;林聪彝字听孙,原为某部主事。二人皆林则徐之子。胡林翼对他们的考语分别是“品行纯谨,才堪经世”和“综理精密,志行清严”。童棫字子木。此六人皆咸丰九年初奏调入幕,胡林翼称他们为“六君子”(《胡文忠公遗集》,第60卷,第18页;第61卷,第5页。)。以上十四人皆职事不详。现仅将其余幕僚的所任职事简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