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话说中国——古代农业
26329600000015

第15章 江南农业的开发

自先秦两汉以来,我国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南方相对来说则比较落后。从三国时期开始,江南农业得到逐步开发,这为南方农业生产超过北方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东汉末年,中原地区成了军阀混战的主战场,江南地区则相对比较安定。因此,北方人民大量渡江南迁,给江南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为江南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时在吴国境内散居着许多山越人,在东吴政权“强者为兵,羸者补户”的政策下,绝大多数山越人被迫离开山区,迁到平原与汉人杂居。他们和汉族人民一道开发江南,为江南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到了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农业普遍有所发展。比较突出的地区是长江中下游的荆、扬二州。扬州是东晋、南朝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扬州“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三吴(吴郡、吴兴、会稽)是东晋政府最重要的基地,经济发展尤为突出。

东晋在吴兴乌程(今浙江湖州)筑荻塘,溉田千顷。南朝宋在乌程修吴兴塘,溉田两千余顷;又在会稽一带开垦湖田,“皆成良业”。东晋、南朝政府的各种支出,主要依靠三吴。洞庭湖周围的荆、湘地区发展也很快。南朝梁罢义阳(今河南信阳)镇兵以后,“江湖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

与浙江相邻的闽中、鄱阳湖周围地区也有较快的发展。此外,淮南地区土地肥沃,流民集中。寿春附近有芍陂灌溉农田,地方千里,“良畴万顷”,是重要粮食产地。

元嘉以前,淮南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元嘉末,由于宋魏战争,淮南遭到破坏。经过齐、梁二代的经营,江淮间一些地区的生产也迅速恢复、发展。益州则号称“沃野天府”,物产丰富。广州也是富庶的经济地区。

江南农业得到开发的基本原因有哪些?

第一,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而且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第二,南方战乱较少,有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第三,江南蛮、俚等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有一定发展;南迁农民同江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

第四,江南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大多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五,江南地区气候、日照条件好,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适宜农业生产的发展。

芍陂是哪个时期修建的?

芍陂位于寿县城南30公里处,为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主持兴修,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人工水库,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芍陂的主要水源是淠河。芍陂在东汉时可灌田万顷,此地当时是有名的产粮区。宋元以后,逐渐荒废,残存部分称为安丰塘。1949年后经过整治,现蓄水约73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2万公顷,是淠史杭水利综合利用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开眼界

从东汉末年到隋朝统一这段时期,全国仅经历了西晋短暂统一,北方一直处于战乱之中。秦岭—淮河一线以南虽也时有战事,但破坏程度要小得多。为了逃避战祸,中原人民蜂拥南迁。北人南迁的路线主要有三条:

(1)东线,以循邗沟和淮河流域东南向的支流为主,向东南方向迁移,因此处于邗沟南端的今江苏扬州及其长江对岸的今镇江、常州一带成为山东及苏北移民的集合地。

(2)西线,秦州、雍州人民南逾秦岭,入剑阁,进入陕南、四川。

(3)中线,冀州、豫州、雍州人民或顺武关路出关中,或经方城隘道下南阳,遂麇集于以襄阳为中心的汉水中游,或者继续南下,流布于荆湘两广。

这种流徙路线,决定了移民迁入地主要有3个区:一是东区,包括长江下游及淮河流域,以接受黄河流域下游及今山东、河北和豫东的移民为主;二是西区,包括今陕南和四川省,以接受陕、甘移民为主;三是中区,即荆楚地区,以接受河南、陕西、山西移民为主。荆楚地区的移民虽然没有下游江东地区多,但为数也颇为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