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思想课堂-修身笔记
26404100000007

第7章 正心诚义(1)

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摘自金景芳《周易讲座》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5页

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摘自《礼记》《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29页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摘自《礼记》《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31页

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摘自《礼记》《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85页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摘自《礼记·大学》《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73页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懂,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摘自《礼记·大学》《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74页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摘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9页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0页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摘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5页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倥倥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摘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89页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摘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62页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摘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74页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摘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93页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摘自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73页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摘自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71页

(孟子)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摘自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41页

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

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勌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君子贫穷而志广,隆仁也;富贵而体恭,杀势也;安燕而血气不惰,柬理也。劳勌而容貌不枯,好文也;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摘自北大注释组《荀子新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4—25页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不形则虽作于心,见于色,出于言,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摘自北大注释组《荀子新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1-32页

士君子之容:其冠进,其衣逢,其容良;俨然,壮然,祺然,薛然,恢恢然,广广然,昭昭然,荡荡然,是父兄之容也。其冠进,其衣逢,其容悫;俭然,侈然,辅然,端然,訾然,洞然,缀缀然,瞀瞀然,是子弟之容也。摘自北大注释组《荀子新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4页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俗虽谓之穷,通也。行不诚义,动不缘义,俗虽谓之通,穷也。然则君子之穷通,有异乎俗者也。故当功以受赏,当罪以受罚。赏不当,虽与之必辞;罚诚当,虽赦之不外。度之于国,必利长久。长久之于主,必宜内反于心不惭然后动。摘自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655页

形之正,不求影之直而影自直;声之平,不求响之和而响自和;德之崇,不求名之远而名自远。摘自杨泉《物理论》(辑本)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宓子贱云:“诚于此者形于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摘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卷四《名实》诸子集成本

君子可招不可诱,可弃不可慢。轻誉苟毁,好憎尚怒,小人哉。摘自王通《中说》卷下《礼乐篇第六》丛书集成本

房玄龄问事君之道,子曰:“无私。”问使人之道,曰:“无偏。”曰敢问化人之道,子曰:“正其心。”摘自王通《中说》卷上《事君篇第三》丛书集成本

大孝养志,其次养形。养志者,尽其和;养形者,不失其敬。割地利己,天下仇之;推心及物,天下归之。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见疑妻子,难以事君。居子修身居位,非利名也,在乎仁义。摘自马总《意林》卷五《物理论》四部丛刊本

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摘自《初唐四杰文集》卷三王勃《上刘右相书》四部备要本

虽有仁智,必以诚信为本。故以诚信为本者,谓之君子。以诈伪为本者,谓之小人。君子虽殒,善名不减。小人虽贵,恶名不除。摘自武则天《臣轨》下卷《诚信章》丛书集成本

秤者衡,衡天下之平也,君子执之以平其心。夫衡,在天以齐七政,在人以均万物。称物平施,为政以公,毫厘不差,轻重必得,是执衡持平之意也。

圣人为衡,四方取则,志守公平,体兼正直。用于天官,铨综斯得;行于里闸,纷竞以息。故南北以对,左右以持;秤物低昂,不差毫厘。使锱铢不惑,轻重无疑;智不能矫,愚不能欺;存信去诈,以公灭私;无偏无党,君子似之!法者天下公器,官者庶人之师,其身既正,不令而行,在下无怨,唯上之平。故曰:“上之所仰,人皆其尚;我之所教;心苟至公,人将大同;心能执一,政乃无失。嗟尔多士,钦哉勉旃!”庶以观则,同夫佩弦。摘自《全唐文》卷二○六姚崇《执秤诫》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第2084页

处屯而必行其道,居陋而不改其度。摘自张九龄《曲江集》卷一一《宋使君写真图赞序》四部备要本

崔令学陶令,北窗常昼眠。抱琴时弄月,取意任无弦。见客但倾酒,为官不爱钱。东皋多种黍,劝尔早耕田。摘自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一○《赠崔秋浦三首》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49页

盖君子病乎在己而顺乎在天,待己以信而事亲以诚。所谓病乎在己者,仁义存乎内,彼圣贤者能推而广之,而我蠢焉为众人。所谓顺乎在天者,贵贱穷通之来,平吾心而随顺之,不以累于其初。所谓待己以信者,己果能之,人曰不能,勿信也;己果不能,人曰能之,勿信也。孰信哉,信乎己而已矣。事亲以诚者,尽其心不夸于外,先乎其质后乎其文者也。尽其心不夸于外者,不以己之得于外者为父母荣也,名与位之谓也。先乎其质者,行也。后乎其文者,饮食旨甘以其外物供养之道也。诚者不欺之名也,待于外而后为养,薄于质而厚于文,斯其不类于其欤?摘自马通伯《韩昌黎文集校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

气之所禀命者,心也。视之能必见,听之能必闻,行之能必至,思之能必得,是诚之所至也。不听而聪,不视而明,不思而得,不行而至,是性之所固有,而神之所自生也,尽心尽诚者之所至也。故诚之所以能不测者,性也。贤者,尽诚以立性者也;圣人,尽性以至诚者也。神生于性,性生于诚,诚生于心,心生于气,气生于形。形者,有生之本。故养生在于保形,充形在于育气,养气在于宁心,宁心在于致诚,养诚在于尽性,不尽性不足以养生。能尽性者,至诚者也;能至诚者,宁心者也;能宁心者,养气者也;能养气者,保形者也;能保形者,养生者也;不养生不足以尽性也。摘自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二九《礼乐论》上海人民1974年版第333页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摘自《包拯集》卷末《补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36页

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则无事矣。至易而行难。果而确,无难焉。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摘自周敦颐《周子全书》卷二《遗书》下诚下第二道光27年新化邓氏刻本

诚,无为;几,善恶。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摘自周敦颐《周子全书》卷二遗书下《通书》诚几德第三道光27年新化邓氏刻本

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诚、神、几曰圣人。摘自周敦颐《周子全书》卷二遗书下《通书》圣第四道光27年新化邓氏刻本

戏言出于思也,戏动作于谋也。发乎声,见乎四支,谓非己心,不明也;欲人无己疑,不能也。过言非心也,过动非诚也。失于声,缪迷其四体,谓己当然,自诬也;欲他人己从,诬人也。或者以出于心者归咎为己戏,失于思者自诬为己诚,不知戒其汝者,归咎其不出汝者,长傲且遂非,不知孰甚焉!摘自《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66页

意诚而心正,则无所为而不正。故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此《诗》之言。故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也,非以它经为有异乎此也。吾之所受者为此,则彼者吾之所弃也。所谓“彼哉彼哉”者,盖孔子之所弃也。孔子曰“管仲如其仁”,仁也。杨子谓“屈原如其智”,不智也。犹之《诗》以不明为明,又以不明为昏。考其辞之终始,则其文虽同,不害其意异也。摘自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七《答韩求仁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79页

至诚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赞者,参赞之义,“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之谓也;非谓赞助。只有一个诚,何助之有。摘自程颢、程颐《二程集》《遗书》卷一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3页

道,一本也。或谓以心包诚,不若以诚包心;以至诚参天地,不若以至诚体人物。是二本也,知不二本,便是笃恭而天下平之道。摘自程颢、程颐《二程集》《遗书》卷一一(明道先生语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7—118页

诚者合内外之道,不诚无物。摘自程颢、程颐《二程集》《遗书》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页

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不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今小道异端,亦必诚而后得,而况欲为君子者乎?故曰:学者不可以不诚。虽然,诚者在知道本而诚之耳。摘自程颢、程颐《二程集》《遗书》卷二五(伊川先生语十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26页

臣闻《大学》之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而家之所以齐,国之所以治,天下之所以平,莫不由是出焉。然身不可以徒修也,深探其本则在格物以致其知而已。夫格物者穷理之谓也,盖有是物必有是理,然理无形而难知,物有迹而易睹,故因是物以求之,使是理隙然,心目之间而无毫发之差,则应乎事者,自无毫发之缪。是以意诚心正而身修,至于家之齐、国之治、天下之平,亦举而措之耳。此所谓《大学》之道,虽古之大圣人生而知之,亦未有不学乎此者。摘自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一三《癸未垂拱奏箚一》四部丛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