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思想课堂-修身笔记
26404100000008

第8章 正心诚义(2)

世俗之学,所以与圣贤不同者,亦不难见。圣贤直是真个去做,说正心,直要心正;说诚意,直要意诚;修身齐家,皆非空言。今之学者说正心,但将正心吟咏一晌;说诚意,又将诚意吟咏一晌;说修身,又将圣贤许多说修身处讽诵而已。或掇拾言语,缀缉时文。如此为学,却于自家身上有何交涉?这里须要着意理会。今之朋友,固有乐闻圣贤之学,而终不能去世俗之陋者,无他,只是志不立尔。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是也。摘自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33页

凡人便是生知之资,也须下困学、勉行的工夫,方得。盖道理缜密,去那里捉摸!若不下功夫,如何会了得!摘自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35页

人心常炯炯在此,则四体不待霸束,而自入规矩。只为人心有散缓时,故立许多规矩来维持之。但常常提警,教身入规矩内,则此心不放逸,而炯然在矣。心既常惺惺,又以规矩绳检之,此内外交相养之道也。摘自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00页

意诚只是要情愿做工夫,若非情愿,亦强不得。未过此一关,犹有七分是小人。摘自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99页

致知、诚意,是学者两个关。致知乃梦与觉之关,诚意乃恶与善之关。透得致知之关则觉,不然则梦;透得诚意之关则善,不然则恶。致知、诚意以上工夫较省,逐旋开去,至于治国、平天下地步愈阔,却须要照顾得到。摘自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99页

若论浅深意思,则诚意工夫较深,正心工夫较浅;若以小大看,则诚意较紧细,而正心、修身地位又较大,又较施展。摘自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06页

方蛟峰八字格言:富莫大于蓄道德,贵莫大于为圣贤,贫莫大于不闻道,财莫大于不知耻,仕能行道之谓达,贫不安分之为穷,流芳百世之谓寿,得志一时之谓夭。摘自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卷中上知不足斋丛书本

项平菴曰:人生一世,谁能独佚,但当明其不可息之说,而勉吾之倦,则所遇无险易而安矣。又曰:处世者,必验之心,自心不安,则人心不服;人心不服,则己不得安。摘自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卷中上知不足斋丛书本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在《大学》所谓物格知至也,是知到十分善处也。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在《大学》所谓意诚心正是也,行到十分善处也。存谓操而不舍,养谓顺而不害,事谓奉承而不违也。常存养其德性,而发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之情,不使少有私意变迁,夫如是,乃所以事天也。或夭或寿,一听天之所为,不敢有二心,此则尽心知性之功,至修身以俟之,则事天以终身,此之谓立命也。摘自许衡《许文正公遗书》卷二《语录下》乾隆五十五年刻本

巧言令色,人欲胜,天理灭矣。人但当修心自理,不问与他合与不合,果能自修,天下人皆能合。若只以巧言令色求合,则其所合者可知矣。摘自许衡《许鲁斋集》卷一《遗书》正谊堂全书本

两物相依附,必立一个做桩主。动也,静也,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以静为主,内外也,上下也,本末也,皆然。无物不相依附者,辨方正位,体园经野,是正外以正内也。今夫席不正不坐,事其大夫之贤,友其士之仁,外面检束,使不致不正。这是从外以及内。却有由中以正外,如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此内外交相养也,亦必相辅成德,然必以心为主。摘自许衡《许文正公遗书》卷一《语录上》乾隆五十五年刻本

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件件事,至诚恻恒做将去,其心安,其气舒,俯仰无愧,其乐可知,此天下广居也。摘自许衡《许文正公遗书》卷二《语录下》乾隆五十五年刻本

人心犹印板然,版本不差,虽摹千万纸,皆不差;本既差矣,摹之于纸,无不差矣。摘自许衡《许文正公遗书》卷一《语录上》乾隆五十五年刻本

石之石,木可以钻,金可以鐫,火可以燃,溜可以穿。夫何故?石物也。心之石不可钻,不可鐫,不可穿,何故?心非物也。方寸之中有孔子不磷之坚,而孟子所谓浩然者也。嘻!其观父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终身勉旃。摘自方回《桐江续集》卷二九《赵观父石心铭》四库全书珍本

大学士解缙等进呈大学正心章讲义。(明成祖)览之至再谕缙等曰:“人心诚,不可有所好乐,一有好乐,泥而不返,则欲必胜理。若心能静虚,事来则应事去,如明镜止水自然,纯是天理。朕每朝退默坐,未尝不思管束此心为切要。又思为人君,但于宫室车马服食玩好,无所增加,则天下自然无事。”摘自《明太宗实录》卷三○永乐二年八月己丑

枕上思,在京时昼夜读书不间,而精神无恙。观《近思录》,觉得精神收敛,身心检束,有歉然不敢少恣之意,有悚然奋拔向前之意。心是活物,涵养不熟,不免动摇,只常常安顿在书上,庶不为外物所胜。应事后即须看书,不使此心顷刻走作。涵养本源工夫,日用间大得。摘自吴与弼《康斋文集》卷一一《日录》四库全书本

南轩读《孟子》甚乐,湛然虚明,平旦之气略无所挠,绿阴清昼,薰风徐来,而山林阒寂,天地自阔,日月自长,邵子所谓“心静方能知白日,眼明始会识青天”,于斯可验。缓步途间,省察四端,身心自然约束,此又静时敬也。精白一心,对越神明。摘自吴与弼《康斋文集》卷一一《日录》四库全书本

圣贤教人,必先格物致知以明其心,诚意正心修其身。修身以及家、国、天下,不难矣。故君子之心必兢兢于日用常行之间,何者为天理而当存,何者为人欲而当去。摘自吴与弼《康斋文集》卷一○《励志斋记》四库全书本

孔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盖内外交相为养,尽饬之道,莫非进学,养心中急事也。今后诸生凡遇一应圣寿正旦等事,并在学家居见官闲处,拱揖拜立皆必如礼。其有放纵不检者,除在学纠责外,本职访知,亦行重治。摘自《海瑞集》上册《教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页

人臣修怨者,负国;若于所怨者避嫌而不去,或曲意周之,亦负国。何者?人臣当以至公为心。如其贤,不去可也,用之可也;如其不贤,而徒务远己之嫌,沽己之誉,而以不肖之人贻害国家,岂非不忠之甚乎!然人每只以能用仇者为贤,可见道术之不明也。或曰:世固有假为国之公而实以行其报怨之私者焉。彼不愈于此乎?曰:是又奚足言哉,大抵人臣不可有私,有一分私心,便于臣道有一分亏欠,不论用仇去仇,只有作意处,便是私,便负国也。摘自高拱《本语》卷六丛书集成本

存诚之心,道民之教也;闲雅之方,防民之政也;克己之勇,一民之行也。摘自薛应旂《薛方山纪述》上篇丛书集成本

君子口中无惯语存心故也,故曰修辞立其诚,不诚何以修辞。摘自吕坤《呻吟语》卷一《存心》清道光刻本

心放不放,要在邪正上说,不在出入上说。且如高卧山林,游心廊庙,身处衰也,梦想唐虞,游子思亲,贞妇怀夫,这是个放心否?若不论邪正,只较出入,却是禅定之学。摘自吕坤《呻吟语》卷一《存心》清道光刻本

诚而明,明而诚,圣人也。进以礼,退以义,圣人也。不思不勉,从容中道,圣人也。达欲兼善天下,穷乃独善其身,圣人也。滔滔皆是,不忘悲天悯人,圣人也。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圣人也。陈善闭邪,格君心之非,而使天下蒙其福,圣人也。不怨不尤,下学上达。世莫宗予矣,而后代之帝王宗之;知我其天乎,而千百世之英贤明哲,愚夫愚妇,以及于薄海内外,莫不知之。摘自《朱舜水集》卷一九《赞·孔子赞三首》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57页

夫励志不挠者刚也,自强不息者诚也,内文明而外柔顺者柔也,则亦进于正直而平康矣。彼外为陵厉之气,而内实荏苒者,倒行而施逆者也;煦煦妪妪,一于巽软者,乏阳明之德者也。三者于何取法而效之哉?摘自《朱舜水集》卷一三《说·五十川刚伯字济之说》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50页

修身处世,一诚之外更无余事。故曰:“君子诚之为贵。”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舍诚而能行者也;今人奈何欺世盗名自矜得计哉?摘自《朱舜水集·杂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95页

问:修身正心,敢问其要。

答:心无邪无枉,无党无偏,便谓之正。故《大学》不言正心之功,而历言心之不得其正。心若不在,则视听饮食俱非矣。程子云:“心要在腔子里。”既能时时在腔子里,如何得有不正?至于修身者,亦非如释子修行之修,只是还其本采无欠缺之身,便是修了。摘自《朱舜水集·问答四》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12页

恶念易去,邪念难去。邪念易去,杂念难去。愈微则愈不觉,工夫尤当于微处著力。摘自陆世仪《陆桴亭思辨录辑要》卷六《诚正类》丛书集成本

夫诚者,实有者也,前有所始,后有所终也。实有者,天下之公有也,有目所共见,有耳所共闻也。摘自王夫之《尚书引义·说命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0页

人于外物件件要好,只有一个心与是自己的,偏不要好,失所重轻矣。或问心何以好?曰:还其心之所固有,去其心之所本无,如此而已。问身何以好?曰:吾身所当为者,不敢不为,所不当为者,必不敢为,如此而已。心之所固有,仁义礼智信是也;身之所当无,忠孝廉节是也。摘自张伯行《困学录集粹》卷二丛书集成本

身之于心,犹舟之于舵也。欲正其舟,先正其舵;欲修其身,而不先正其心可乎?摘自张伯行《困学录集粹》卷八丛书集成本

存诚自不妄语始,不妄语三字最难,其功夫在乎主敬。摘自张伯行《困学录集粹》卷一丛书集成本

朱子云,夫子于多学中有一以贯之一者,性之理也,诚也,其工夫则存诚也,圣人不待存而无不诚,诚则明矣,一以贯之之谓也。近日讲一贯等章辄云由博返约,多了后方能贯。不知此说,止见得后半截,却遗了前半截。盖夫子教人为学工夫原从一上做起,令之收敛此心,沉潜专笃于事事物物上,逐一体验此理,得一件守一件,皆有归宿下落,久之乃能贯彻完备,合为一理。摘自杨名时《四书札记》卷二《论语》四库全书本

亦不喜事,亦不畏事,事至则安闲依理以应之。无戚戚之色,有汪汪之度,清而不激,和而不流。君子倚之为庇,小人得之为归,斯为国器也。摘自《清朝经世文编》卷三学术杨名时《程功录》光绪思补楼重校本

如之何而可不得罪于群黎百姓?曰:诚丽已矣。三代直道之风,今犹古也。为治有体,焉得人人而悦之?一有沽名邀誉之私,其奉我以虚名虚誉者,即导我以偏好偏恶,而便民之事,亦且病民。惟出之以诚,求尽吾心焉。有隐受吾庇者,虽奸胥蠹役,讼师地棍之类,谤声交作,不足恤也。摘自汪辉祖《学治臆说·勿沽名邀誉》卷下丛书集成本

天下无受欺者,矧在上官。一言不实,为上官所疑,动则得咎,无一而可。故遇事有难为及案多牵窒,宜积诚沥悃,陈禀上官。自获周行之示,若诳语支吾,未有不获谴者。苍猾之名,宦途大忌。摘自汪辉祖《学治续说·上官必不可欺》丛书集成本

服官一也,而所以服官之心,不必尽同。有急于干进者,有安于守分者。干进者易躁,未尝不进,而或以才情挂累;守分者近庸,果能尽分,亦终以资格迁除。此其中有命焉,非人之所为也。一念之差,百身莫赎,故志趣不可不正。摘自汪辉祖《学治臆说·志趣宜正》卷上丛书集成本

同此心也,而所用各有不同,用之于善则善矣,用之于恶则恶矣。故曰,人能以待己之心待其君,便是忠臣;以爱子之心爱其亲,即为孝子。童蒙初入学舍,即有功名科第之心;官宦初历仕途,先存山林逸乐之想。故读书鲜有成,而仕宦鲜有廉也。摘自钱泳《履园丛话·同此心》卷七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8页

夫孔子大圣,所谓初发心时,即成正果,本无功夫次第之可言。若乃现身说法,自述历历,亦诚有不可诬者。十五志学也者,亦自意诚入手也;三十而立,意已一而不纷矣,然犹未断也;四十不惑,意诚转为妙观察智矣;五十知天命,我执断矣,然犹有天命之见存,法执犹未断也;六十耳顺,法执亦断,为平等性智矣;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藏识转为大圆镜智矣。转识成智,盖圣凡之所同也。智慧者,孔谓之道心;业识者,孔谓之人心。人心外无道心,即无业识,亦无由转成智慧。王船山曰: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无人欲则天理亦无从发见,最与《大学》之功夫次第合;非如紫阳人欲净尽之误于离,姚江满街圣人之误于混也。且夫《大学》又与四法界合也:格物,事法界也;致知,理法界也;诚意正心修身,理事无碍法界也;齐家治国平天下,事事无碍法界也。夫惟好学深思,六经未有不与佛经合者也,即未有能外佛经者也。摘自《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2页

活动之不能以须臾息者,其唯人心乎?夫人心本以活动为生活者也。心得其活动之地,则感一种之快乐,反是则感一种之苦痛。此种苦痛非积极的苦痛,而消极的苦痛也。易言以明之,即空虚的苦痛也。空虚的苦痛比积极的苦痛尤为人所难堪。何则?积极的苦痛犹为心之活动之一种,故亦含快乐之原质;而空虚的苦痛则并此原质而无之。故也人与其无生也,不如恶生;与其不活动也,不如恶活动。此生理学及心理学上之二大原理,不可诬也。人欲医此苦痛,于是用种种之方法。在西人名之曰Kill Time,而在我中国则名之曰消遣。其用语之确当均无以易。一切嗜好由此起也。摘自王国维《静庵文集续编》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6页

古人相处,有愤争公庭而言欢私室,有交哄于平昔,而救助于疆场,盖不以公废私,复不以私而害公也。人心之不同如其面,万难强之使同,驱之相合,则睚眦之怨,芥蒂之隙,自所难免。惟于公私之界,分得清,认得明,使之划然两途,不相混扰,则善矣。摘自蔡锷《蔡松坡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