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月月的话,小张明白了,“第二名有什么好高兴的,你要能超过张小燕,那才叫本事”,原来是王姐这句话引起了月月的不满。小张将月月的话转述给王姐,王姐很惊讶,说自己之所以那样说,只是想激励月月奋起直追,并没有不高兴。
王姐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她的“激将法”在月月的心里却是一盆冷水。月月觉得无论自己怎样努力,妈妈总是不高兴,也不会表扬自己。久而久之,月月与王姐便有了距离感。
青春期女孩的心智不像大人那样成熟,很难理解不父母激将法的苦心,她只当那是父母不满意、不喜欢自己的表现。所以,青春期女孩做错事时,父母要批评。但是,当她取得成绩的时候,父母就该不吝表扬。而曲线激励女孩的激将法容易适得其反,一定要慎用。
每个女孩都有自己的特质,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她就是个独立体,父母不能将她当成附属品来看待。每个女孩也都是有差别的,父母不要让她做别人的复制品。“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用去看,不要比较”,比来比去,只会阻碍女孩的健康成长。
父母可以拿青春期女孩的今天和昨天比,拿她的成功和失败比,就是不能拿她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比。这样,青春期女孩才不会在压抑的指责声中成长,她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尊重女孩,别轻易揭短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母亲当着亲戚朋友的面,大声训斥孩子,“你怎么这么笨,数学又不及格”,“这么大了还尿床,真不像话”。更有甚者,当着老师、同学的面,揭孩子的短,“她谎话连篇,你不能信她的话”,“她又偷拿了同学的东西,看我回家怎么收拾她”。
有的父母认为,女孩学习成绩不好、不争气、做了错事,当众揭她的短,让她觉得羞耻,可以刺激她一下,促使她为挽回自尊而改正缺点。其实,父母这样做,是在拿女孩的痛苦来泄愤,是父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这样的父母内心深处在怨恨女孩不争气,同时也在怨恨自己教育的失败。他们以一种扭曲的方式来消解这种怨恨——嘲弄女孩的过失,揭她的短,以免别人说自己教女无方。实际上,这种做法不但起不了作用,而且会影响青春期女孩的心理健康。
很多青春期女孩在被父母揭短后,会产生更深的负罪感和心理上的自我贬低,变得自卑、敏感,丧失努力进取的信心。有些性格倔强的青春期女孩还容易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和叛逆心理。这样,女孩就会在歧路上越走越远,与父母的希望背道而驰。
人都是希望别人喜欢自己、乐于容纳自己,青春期女孩也不例外。她希望在外人面前表现得聪明可爱、活泼开朗。而家长无意的几句话,就揭了女孩的伤疤,一下子就破坏了女孩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女孩肯定会不高兴,甚至可能大发脾气。
父母揭女孩的短,无疑是在暗示女孩:你不行,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久而久之,女孩就会接受这种暗示,自认为“反正我也不行了,我笨”。她的自卑心理会慢慢形成,她原有的缺点也会进一步扩大化,不良行为变本加厉。
另外,揭短总会给人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和不悦心理,使人与人心理距离越来越远,形成一堵墙,敬而远之,难以越过。同样,青春期女孩也会产生一种感觉:父母不喜欢我,他们以我为耻,以为我给他们丢了脸,他们存心让我丢脸。这样下去,青春期女孩就会与家长之间产生感情隔阂,影响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
一位教育专家曾在某市举行过一个《让孩子快乐成长》的专题讲座,不少家长从中受益。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一年了,但现场的一个突发事件始终让这位教育专家难以忘怀。
当时,在听众提问的时间里,一位妈妈拉着一个女孩,冲到讲台上,情绪很激动,声音都有点失控,焦虑地说:“杨博士,这是我女儿,她今年13岁,上初一。上课时,她注意力非常不集中,非常爱动,我很苦恼,也说她,她就是改不了。我很烦心,不知道该怎么办?”
女孩在讲台上,看到台下有那么多人,一下子蒙了。听到母亲这样说自己,直往后躲。妈妈强行把女儿拉了出来,女孩满脸通红。教育专家的脸上露出了心痛,他蹲在女孩面前,刚刚开口说话,女孩就捂着耳朵、低着头,眼泪掉了下来。台下的听众席里传来一片叹息声。有人说:“这位家长的做法不妥当,怎么能在这么多人面前揭孩子的短!”
因为时间仓促,教育专家没来得及进行现场调解。但是,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他还是忍不住叹息:“不知道这位妈妈是不是第一次这样做,妈妈的心情可以理解,她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孩子‘好’, 她当众揭孩子伤疤的做法也需要很大勇气。但是,她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这种‘爱’对孩子是一种伤害,会严重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没有自信。”
有时候,在邻居和几个好友相聚时,有的父母喜欢对主人的孩子夸奖几句,这通常是一种客套。但有的父母为了表示谦虚,在听到赞美时总爱说:“唉,我这个姑娘很任性,非常不听话!”或者:“都上中学了,还那么娇气,什么事都要我这个做母亲的督促!”如果女孩没有这些缺点,为了谦虚,父母这样说就不对了;即使女孩真有这些缺点,父母也不应该向外人张扬。
青春期女孩的心智逐渐成熟,她知道自己的缺点,她有羞耻心。自己的缺点,家人知道没有什么。但让外人知道,她就会觉得很没面子,产生羞辱感,自惭形秽。所以,父母在与外人交谈时,谈到自己的孩子时,绝不要揭短。因为父母无意间向外人讲自己女儿的缺点,无异于向第三者说她并非是一个好孩子,极端不利于对女孩的教育和女孩的健康成长。
一天,李东的两位朋友来家做客。女儿小霞热情好客,叔叔阿姨叫得亲热,又帮妈妈张罗饮料水果,客人不住地夸奖她懂事。李东虽然心中暗自得意,却又故作谦虚地说:“别看她这会儿表现挺好,其实可任性了。有时候,我和她妈说的话,她都当成耳旁风。这不,她妈前天就让她把换下来的校服洗了,到现在她也没洗,校服还在床底下放着……”李东说得津津有味,小霞的脸却渐渐“晴转多云”,谁也不搭理了。
她走到电视机前去摁开关,调了一个台,又换一个台,显然是在赌气。李东大吼了一声:“把电视关了,没看见我们在聊天吗?怎么这么不懂事!”小霞关了电视机,背朝着客人,走到李东跟前。她一声不吭使劲地拽李东,拼命把头朝他身后钻。妈妈忙走过去,拉过小霞一看,只见她满脸涨红、泪水涟涟。妈妈赶紧找了个借口,把小霞带到房间里。直到确认没有客人在场时,小霞才放声大哭起来。本来高高兴兴欢迎客人、表现也很不错的小霞,却被爸爸的“谦虚”极大地伤害了。
其实,青春期女孩的面子比大人的面子更重要。尊重女孩、保护她的面子,这对她的成长是极为重要的。这有益于女孩产生和形成一种自重、自爱、自尊心理,并要求受到别人尊重。具有这种情感的女孩,在人际关系上,她既能尊重自我又能尊重他人,也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在人格上,她也会自信心高,责任感强,有进取精神。因此,为了女孩的健康成长,父母不要轻易揭她的短。
别轻易给女孩戴上“笨小孩”的帽子
青春期女孩的自我评价能力不高,父母的评语会起到暗示作用,她会过父母的评价和反映来评估自己。家长每天对女孩说一遍:“我相信你能行。”就会成就一个孩子;每天说一遍:“你真笨,你不行。”就会毁掉一个孩子。父母不要以为对自己的孩子随便怎么说话都行,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沟通,尤其需要注意表达方式。否则,良好的愿望在孩子心里就会变成失望,甚至是绝望。
某家庭教育研究机构评选了“孩子最喜欢”和“孩子最反感”的10句家庭教育用语。结果显示,孩子最喜欢的家教用语主要以鼓励、赞美、疼爱的话语为主,包括“孩子,我爱你”,“我们相信你能行”,“你太棒了”,“别难过,下次再努力,你一定会做得更好”,“谢谢你,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孩子,对不起,这件事我错怪你了”等。
10句孩子最不喜欢的家庭教育用语主要包括“你真笨”、“你简直是个废物”、“你这辈子算没出息了”等带有责怪、侮辱的语言。
青春期女孩没有成年,她在这个年龄注定在很多方面没有父母想像的那么“聪明”。因此,父母千万不要在女孩身上运用“你真笨”这句话,它是非常伤害感情的一句话,女孩可能因此走进“我是笨小孩”的误区。
周颖长得眉清目秀,但她的学习成绩较差,而且经常不交作业。老师问她,她就拿话来搪塞,“我的作业落在家里了”,“我有一道题不会做,作业没做完,所以就没交”等。
有一次,老师和她谈心,问她:“周颖,最近你的作业好几次没交了,能和老师说说心里话,到底是为什么吗?”没想到,她很直率地说:“老师,我不会做!”“谁都不是天生就会的,你可以向老师、家长、同学请教呀!”“不用学了,反正我这个人很笨。”
听到周颖说这样的话,老师很意外。因为他从教近10多年,接触过各种各样的孩子,但从没有见过像她那样直面承认自己笨。而且,她的心灵似乎已经麻木了,在说“我很笨”时,就像说“我很渴”一样,很轻易就从嘴巴里溜出来了。
老师说:“周颖,你不笨……”“老师,你不用安慰我,我的确很笨!在家的时候,爸爸、妈妈经常这么说我。”
原来,周颖的成绩一直落后,当家长的恨铁不成钢,就在她的面前说了一些过头的话。但他们没有想到,这给周颖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当女孩因“笨拙”受伤时,父母千万不要再雪上加霜去责备她,因为这是女孩在成长中必然经历的。父母尤其不要对女孩说:“你真笨!”因为女孩一旦被贴上了“笨”的标签,即使她长大了,过门槛时也会跌倒。这是因为父母的恶性暗示已经给女孩造成了永久性的负面影响。
身为人母的黄玲曾讲过这样一件事情。小时候,每当她做了错事,比如:打碎碗、杯子;不小心刮破衣服;弄丢了零花钱等。母亲都会瞪着眼睛,非常生气地对她吼几声:“你怎么这么笨!”长此以往,她真的认为自己“笨”,否则怎么总是出错?
初一下学期,父亲出差在外,母亲给她请了一个多月的长假,带着她回东北老家探亲,落下的功课从此再也没有补上,特别是数学的基础部分。父亲为此很不满地批评过母亲,也为她请过年轻的大学毕业生补习,可是没有任何的结果。黄玲说,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她不是学不会,而是自己放弃了努力,因为“笨”为个概念已经在她的脑海里根深蒂固。
17那年,很多同学开始为高考做准备。但是,想上大学的黄玲,根本就没有参加考试的念头,因为她对自己根本就没有信心。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她如果参加考试,就有80%的希望。如今,一晃30多年过去了,回忆起来,黄玲说,她为自己的“笨”主动放弃了太多的机会。
孩子的智慧需要挖掘,良好的习惯需要慢慢培养,但父母千万不要轻易说出“你真笨”3个字。这几个字看似没什么,也许是父母为了表达希冀的心切而无心出口的话语。却无形中给了女孩一种负面的心理暗示,或许会让女孩真的认为自己很笨而自暴自弃。
父母应该发现女孩的优点和特长,多给她一些鼓励,给她正面引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而不要轻易折断女孩的翅膀,把她的一些天性扼杀在摇篮里。
有一个女孩,聪明、机灵,学习也很刻苦,老师和同学都觉得她应该考全班第一。可是,她的名次总是在第五、第六名徘徊,从来没有考过第一。女孩想不通,就问父亲:“是不是我真的很笨,不如别人聪明?”父亲没有正面回答她,而是问道:“孩子,你见过大海吗?”“见过。”“在海边争食的鸟儿,有小灰雀和海鸥。当海浪打来时,小灰雀总是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能升空飞起;而海鸥总是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到空中需要很长时间。你觉得谁是笨鸟呢?”“海鸥。”父亲摇摇头,说道:“真正能飞越大海、横跨大洋的是海鸥。”女孩听后,若有所思。后来,这个女孩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名牌大学。
父母不要为青春期女孩一时的笨拙和缓慢而斥责她是只“笨鸟”,要多给她一些鼓励和自信,激发她飞跃“海洋”的潜能,让她在天空中自由翱翔。
别向女孩泼冷水
现代教育理念对鼓励孩子看得很重,然而对很多父母来说,“打击”才是硬道理。两种思想融合在一起,必然会产生冲突和矛盾。正如一名网友发泄说:“妈妈在中考前,总是没事找事地打击我,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就你那熊样,哪也考不上’。”在一些父母看来,这是教育孩子的一种告诫,而在孩子看来,自我价值提前被否认是很伤自尊的。
某网站曾向做过一次调查,调查人员在网上发布了一份调查问卷——《父母最让你不能忍受的行为》。短短3个小时,调查人员就从网上收集到了400多份答卷,网友的年龄层主要是初高中学生。
调查显示,在常打击子女(包括贬低、嘲讽等)、喜欢体罚、自以为是不懂装懂、将子女作为“攀比”工具、当众让子女出丑等十个选项中,“常打击子女(包括贬低、嘲讽等)”位居首位。
参与此项调查的学生纷纷痛诉父母的打击教育。网友“逆时针”说:“我想参加学校的课外书法小组,父亲却以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而一口回绝了,并且斥责道‘你把学习搞好就行了,练什么书法?学习这么紧,哪有闲工夫去学什么字?再说,书法学习是书法家的事,你一个小女孩儿还想当书法家?你别想入非非了!’我对书法的热情全被我爸浇灭了!”。网友“烦恼、蔓延”也有同样的遭遇:“我很喜欢唱歌,想当一个歌手,妈妈知道我的理想之后,对我冷嘲热讽,我只好偷偷地练歌。有一天,我在家里情不自禁地边做作业边哼起歌来。我妈听见了,猛地冲过来,劈头盖脸地骂了我一顿。她还不由分说地翻起我的书包和抽屉,把我存了好几年的两个歌本夺过去,撕得稀烂。唉,真不知道我是不是她亲生女儿,她怎么会这么对我?”
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对一切都充满了热情,什么都想尝试一下。父母要改变教育方法,不要坚定不移地实施打击教育,时不时地向女孩泼冷水,要学会提高女孩的积极性。这样,她做任何事情都会精神饱满,积极进取。
不久前,石欢的女儿放学回来,兴奋地跟她说:“妈,今天我们老师问谁愿意报名参加比赛,有书法、绘画。我报了书法。”“你报了书法?”石欢有些吃惊。女儿说:“是呀,你支持我吗?”
女儿的字写得很糟糕,这一直是老师和她很头疼的事情。她经常批评女儿写字不认真,也勒令女儿端正态度,但效果总是不理想。没想到,女儿这次居然参加了书法比赛。她想:“女儿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可不能打击她的积极性,要鼓励。”她点点头,说:“当然支持!”女儿高兴得手舞足蹈。
自从女儿报名以后,她没事就开始练写字,一笔一画的,很像那么回事。她还和石欢谈她的计划:周末要去姥爷家,和姥爷探讨一下书法,让他给自己指导一下,因为姥爷的字写得非常好。她甚至不止一次地和石欢商量,上交的书法作品是写一首诗,还是短文好?还信誓旦旦地说,一定要得奖。
石欢认真地和女儿说:“得奖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积极参与。即使最后不得奖,你也不要沮丧!”女儿认真地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