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为历史文化名城,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是我国建都时间最早、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的地方,长期以来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楹联文化也如此。下面就我们收集的一部分与有关洛阳民间的楹联,作一论述。
龚依群题白居易墓,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白居易墓位于香山寺琵琶峰上。上联: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下联: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堤建西湖: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在钱塘门外筑堤,即现今白堤。白居易晚年居洛阳,73岁时还倡导集资治理伊河八节滩,使险滩变通途,造福洛阳百姓。还有一幅,上联:两州刺史千秋业;下联:万首歌行八斗才。两州刺史:白居易曾先后任苏州、杭州刺史。
李鉴题吕祖庙大殿,上联:一炉香来皆蓬岛;下联:三尺剑去尽葛藤。吕祖庙,位于洛阳市北邙山顶,传说吕洞宾成仙后曾“憩鹤于邙山之巅”。以“蓬岛”喻境界,以“葛藤”喻烦恼,给人以遐想。
位于洛阳市南7.5公里的关林,是武圣人关羽的葬首处。关林重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清乾隆年间加以扩建。拜殿下有一乾隆皇帝亲自书写的“声灵于铄”匾和“翌汉表神功,龙门并峻;扶纲伸浩气,伊水同流”对联。翌汉,辅佐汉蜀。上联说关羽功迹,可与龙门并峙;下联说关羽浩然之气与伊水一样长流。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十三公里的伊河两岸,又名伊阙,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直至北宋,现存佛像十万余尊,窟龛二千三百多个,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宝库。其中亦有一些著名的楹联,如:九朝不改青山色;百洞斧凿佛像尊。仅用“青山佛像”四字,就概括了龙门的风景名胜。
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他在洛阳居住达40余年,其故居安乐窝在今洛阳市洛河南岸。邵雍一生淡泊名利,潜心著述,其“凤凰楼下逍遥客;郏鄏城中自在人”惟妙惟肖地刻划了他的处世态度。凤凰楼,旧址在洛河桥头。郏鄏,洛阳的别称。位于洛阳南郊,五代后周大将安审琦故宅,北宋哲学家邵雍曾居于此,起名“安乐窝”,后改为邵雍祠。其“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则说的更为具体。意思是说,只要这一生所作所为,都能问心无愧,不致做出让人皱眉头的事;这世上就不会有切齿憎恨自己的人了。
牡丹是我国著名的传统花卉,公元604年隋炀帝建都洛阳,辟西苑周200里,多种牡丹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牡丹园。及至唐宋,洛阳一直处于国都、陪都地位,栽培、观赏牡丹之风日盛。诗人刘禹锡的“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和白居易的“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即是当时状况的真实写照。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洛阳做官时,对洛阳牡丹情有独钟,著有《洛阳牡丹记》。他的“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的诗句道出了洛阳牡丹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康有为为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张钫的“蜇庐”,也就是现在的千唐志斋题写的“花是主人”联额,并配对联一幅:丸泥欲封,紫气犹存关令尹;凿坏可乐,灞亭谁识故将军。这首对联上联引用了秦函谷关(今灵包市北)的两个典故。东汉王莽部将隗嚣投降刘秀后又叛附公孙述,刘秀西讨时,隗嚣部将王元“请以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意思是这里地势险要,只要用少数兵力即可扼守。“紫气犹存关令尹”指老子出函谷关时,函谷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有圣人将要过函谷关,见老子骑青牛前来,喜便请他写了《道德经》的典故。下联“凿坏可乐”,说的是战国时颜阖的故事。鲁国国君使人请颜阖为相,颜阖听到后凿坯(屋后墙)而逃。“灞亭谁识故将军”是指西汉飞将军李广在长安闲居时,一日夜归至灞桥,灞亭尉酒醉,以犯夜禁为辞不让李广一行人城,有人告诉他,这是“故将军”,尉答“现任将军亦不许犯禁”。李广一行只好在亭畔住宿一夜。此联借用几个典故称赞张钫先生忠诚不渝、不图名利的情操。
高福堂,名祐,福堂其字,号掘山子、竹逸居士、大懒山人,洛阳掘山人。光绪间选国史馆誊录未赴,终生以教学为业,以古文、书法名动洛下。其存世有几幅对联,上联:诗题红叶仝心句;下联:酒饮黄花合卺杯。诗题红叶,最早见于孟《本事诗》和范摅《云溪友议》,大意是唐僖宗时,于姓书生在御沟中拾得韩氏宫人题诗的红叶,于亦题诗于此红叶,顺御沟流入宫中,复为韩氏拾得,各自珍藏,思念不已。十年后,韩氏出宫,终成眷属。酒饮黄花,有念宋代词人李清照与夫赵明诚相爱之事。合卺,旧时婚礼饮交杯酒。卺,婚礼用的酒器。《礼记·昏仪》:“合卺而酯。”
由王西明等人主编的《偃师姓氏源流》有几副家庙楹联,其中偃师顾县镇毕家寨村毕姓家族毕氏宗祠联:绩嘉弼亮,杀敌报仇荣旧范,郡属河南一脉流芳绳祖武;卦协公侯,持螯把酒仰先型,堂开培德四支奕叶绍家声。绩嘉弼亮:西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助武王灭殷商有功,受封于毕国,康王时曾受命保卫并治理东郊,作《尚书·毕命》有句:“弼亮(辅佐)文、武、成、康四王,以正色率下,嘉绩多于先王。”杀敌报仇荣旧范:清代歙县女子毕著,字韬文。父亲镇守蓟州战死,毕著年二十岁,率精兵夜入敌营,杀其首领,用车子拉回父亲尸体。毕著能诗,有《韬文诗稿》。卦协公侯:春秋时晋国大夫毕万,是毕公高的后代,辅佐晋献公灭霍、耿、魏有功,受封于魏。晋国大夫辛廖曾为毕万占卜,说:“吉。毕万后代成大事,可封公侯。”后来,魏与赵、韩果然三分晋国,均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持螯把酒仰先型:东晋鮦阳人毕单,字茂世,旷达而嗜酒,曾说:“得酒满数百斛船,四季美味放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折拍浮酒船中,便足以了却一生。”太兴末年任吏部侍郎。一天邻居酿熟了酒,他因醉夜里到人家瓮下偷酒喝,被管酒的人抓住,次日天亮一看,原来是毕吏部。上联说毕氏郡望;下联说该祠偏殿名“培德”。毕氏庙楹联:百名进士三及第;十二宰相五封侯。系出周宗,出东平,历汉、魏晋、齐、梁、陈,士大夫不绝,其子孙有数百名进士,十二为宰相,五人封侯。这在我国是非常罕见的。
《偃师姓氏源流》中还有几副王姓家庙楹联:黄槐绿竹栽新院;紫燕红鹅说旧家。黄槐,指北宋王祐在庭院植槐事。见前王姓堂号。绿竹,指晋代王徽之爱竹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官至黄门侍郎。紫燕,王谢事。谢,金陵人,世代航海为生。一日船覆海中,以一木登岸,见一媪一翁,领王谢至家,原来是个岛国,二老还把二女儿嫁于王谢。后王谢返家,见梁下二燕,招至臂上,见燕尾上系有诗条。第二年春天,燕子又到他家,仍有诗句。红鹅,晋代王羲之爱鹅,山阴道士善养鹅。王见道士鹅,喜欲买。道士求他写《鹅经》即馈送,王欣然命笔,然后将鹅带回。还有一副:珠树家珍流传圣主贤臣之颂;槐堂世相记载忠臣孝子之名。王勃兄弟和王褒事。王勃与兄王励、弟王助,并有才名,当时文学家杜易海称他们为“三珠树”。王褒,汉辞赋家,宣帝时为益州刺史,应诏作《圣主得贤臣赋》。宋代王桔、王旦父子为相。王尊,汉代高阳人,王阳乃同代皋虞人,宣帝时官谏议大夫,当时人说他们是:“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
洛阳地区的楹联文化和全国的楹联文化一样,集中反映了洛阳当时的社会、政冶、经济、民风民俗以及地域特征等诸多方面的现象,是研究我国民俗学的重要资料,这也是以洛阳为代表的河洛地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能够保留下来的毕竟只是少数,但我们仍然能从中感受到浓厚的楹联文化所带来的影响。
作者简介
范景锐,男,1974年出生,河南偃师人。现为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文博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