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洛阳民俗文化研究论文集
2668300000039

第39章 消失的古风遗俗——神虎吃旱魃与祈雨风俗(1)

郭开红

在洛阳古墓博物馆陈列的西汉打鬼图壁画墓中有一幅壁画“神虎吃旱魃”,它位于墓室内门额上,内容描绘的是一棵枯树,树枝稀疏,树叶呈红色,天空中有一只飞鸟,似乎不敢落在树枝上,树下有一女子,头发被系在树上,双目紧闭,上身裸露,肤色发紫。树上另挂一红衣,当是裸女之衣,裸女右边有一猛虎,身生双翼,前爪踏在裸女头部,张口欲食。图中被曝晒虎咬者考证为旱魃。

早魃(han ba)的形象,神话传说中她是古人创造的秃头女神,为天帝之女,能为旱。她所居住的地方,总是发生旱灾,因此,在古人的意识中,一遇旱灾,便认为是女魃作怪,就要想办法驱赶她。另外关于旱魃的记载也有许多。

一、文献中对于旱魃的记载

《诗·大雅·云汉》曰:“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炎)如焚。”此就是描写周人沿袭古俗,为驱旱魃,采用巫术求雨的诗歌。《云汉》是周宣王初即位时祷旱求雨之歌,古本《竹书纪年》说:“共和十四年,大旱,火焚其屋,伯和篡位。立秋,又大旱。其年周厉王死,宣王立”。孙作云先生认为《云汉》之歌,就创作于此时。而共和十四年为公元828年,由此可知,在公元前九世纪的西周时代已经有了旱魃的传说,笔者认同于孙作云先生的观点。在“神虎吃旱魃”的壁画中,画面上女子双目紧闭,上身裸露,肤色发紫。因为古人求雨是采用把女巫脱了衣服,在太阳底下曝晒的方法来求雨、止雨,遂附会说旱神为女子。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卷十八引《神异经》曰:“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日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这与《神异经》中描述的旱魃袒身形象十分符合。

在《山海经》中,记载的旱神也有一二十个,其中最令人恐怖的就是旱魔女魃。《山海经》所记雨神称应龙。与雨神对应的是旱神,称女魃,她是黄帝的女儿,住在系昆山的共工之台。应龙和女魃还被引入黄帝与蚩尤大战中,可见这时神话已经开始进入历史。旱魃神话对后世创作影响很大,如《神异经·南荒经》云:“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所之国大旱。一名格子,善行市朝众中,遇之者投著厕中乃死,旱灾消。”《山海经》里最惨烈动人的故事是黄帝与蚩尤大战。《大荒北经》等有多处记载:蚩尤经过长期准备,制造了大量兵器,纠集众多精灵,向黄帝发起攻击。黄帝先派应龙到冀州之野去抗击他。应龙是长着翅膀的飞龙,发动滔天洪水围困蚩尤。蚩尤请来风伯、雨师助战,一时间狂风暴雨吹打不止,应龙的军队迷失在漫天风雨之中,眼看就要败阵。黄帝听说雷泽里有雷神,长着人头龙身,经常拍打自己的肚子,能发出惊天动地的雷声,就杀了雷神,用他的皮做成大鼓敲打起来,震破蚩尤的凄风苦雨。黄帝又派了天女魃参战。魃身穿青衣,头上无发,能发出极强的光和热。她来到阵前施展神力,风雨迷雾顿时消散,黄帝因此擒杀了蚩尤。应龙和魃建立了奇勋,但也丧失了神力,再也不能回到天上。应龙留在人间的南方,从此南方多水多雨。魃留居北方,她走到哪里,那里就酷旱不雨,人们称她为“旱魃”。

二、近代关于旱魃的传说

近代关于旱魃的传说有两种。一种为能引起旱灾的怪物,乡村中认为是死后一百天内的死人所变。变为旱魃的死人尸体不腐烂,坟上不长草,坟头渗水,旱魃鬼会夜间往家里挑水。只有烧了旱魃,天才会下雨。山东民俗传说除旱魃的故事:“过去,如逢久早不雨,突然发现谁家的新坟坟头有湿润泥土,就说这坟出了旱魃。据说旱魃能喝尽天下的水,而且生吃活鸡。所以,出旱魃的新坟不仅坟头湿润,而且坟里藏有很多鸡毛。这也是检验旱魃的标志。如果这两个条件成立,就必须把早魃打死。打时,先掘开坟墓的封土,露出棺材后立即用一张大鱼网扣住,以免旱魃逃跑。蒙好网,用钻子将棺材打一圆孔,把装好药和沙子的土枪伸进眼里,“轰”的一枪,将棺材轰碎,此时参加打旱魃的人冲上前去,用活钩、锨、镢等铁器将尸体拖出刨碎,然后拖着就跑。据说把早魃的碎块拖到哪儿,哪儿就会下雨。在过去严禁掘人坟墓的时代,打旱魃往往成为某些人报私仇、泄私愤的借口。

另一种传说是,修炼了近千年的僵尸,如果愿意,轻而易举地就可以使一州一县赤地千里、滴水无存,他们因此被称为旱魃。因为有旱魃的作祟出现了旱象,所以就出现了许多除旱象的方式,例如雩祭、祈雨、暴巫、焚巫、祭龙,神虎吃旱魃的风俗就应运而生。

三、祈雨与旱魃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形成的。在渗透着浓厚巫术色彩的文化活动中,大部分是围绕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而进行的,在由古人水崇拜衍生出来的“祈雨”现象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

在生产力相对落后、主要是靠天吃饭的中国古代农耕社会,这个“天”或命脉主要指雨水,是农业的命脉。也就是说,原始农业的丰收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风调雨顺的基础上。农业对于水特别是雨水的过分依赖,使得人们对雨水的崇拜之情相当浓烈,由此也产生了许多关于雨水崇拜的文化现象,其中不少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祈雨是最直接的方式。

祈雨,又叫求雨,是围绕着农业生产、祈禳丰收的巫术活动。同其他巫术一样,祈雨巫术曾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中。从日本的原始部落到北美印第安人,从澳洲的土著到俄罗斯的先民,都有过专门的祈雨法师来控制雨水的降落。即使到了近代,一些已进入现代社会的民族中,这种巫术活动仍然存在。

在我国古代祈雨有专门的名称,日“雩”(yu)。雩是古代祈雨的主要祭礼,也称“舞雩”,由女巫来完成。

因为古代用女巫求雨,在求雨不灵时,就焚巫求雨,实际上等于以女巫为牺牲。《左传》载:“夏,大旱。公欲焚巫、桎(wang)。”郑彦注曰:“旱者而向天,天哀而雨之。”意思是说天大旱,鲁僖公将巫人仰面朝天置于木上焚烧以求雨,这就是所谓的“姣”(jiao)。在古人的心目中,巫是上天的使者,沟通天地是他们的职责,用火焚巫是令其升天亲自向上天禀告人间的旱情,乞天降雨。《公羊传》:“九月大雩”,注“大雩,旱祭也。”从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夏代已经有了这种活动。殷商甲骨文中记录祈雨的卜辞就有“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东南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的记录,可看作是最早的祈雨咒文。据考证,甲骨文中的“舞”即人们唱歌跳舞,用向天呼号的方式乞求下雨。周代时祈雨的风俗已相当盛行,西周时,祈雨的礼仪日臻完备,国家设有专司祈雨的巫师。据《周礼》记载,周朝设春官大宗伯职位,其任务是祭祀天神、地和人鬼,并明确规定:“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旱噗(han),则舞雩”。“舞雩”即“雩祭”,是古人为求雨而举行的祭典。周代将雩祭定为雩礼,作为例行的祭典。每年仲夏五月举行,由天子主祭,称为“大雩帝”。除常规的雩礼外,遇到天旱,还要举行临时性的雩礼。临时性的雩祭只跳舞不奏乐,以示心情沉重、祈祷殷切,甚至以人作为牺牲祭神。只是到了东周以后,由于社会的进步,残酷的焚烧巫的祈雨方式才逐渐绝迹。春秋时,鲁国是各诸侯国中将西周时期礼仪制度保存最为完整的国家,它所举行的雩礼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春秋》记载了鲁国从隐公元年(公元前772年)至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所发生的大事,其中大雩就有20多次。汉代求雨之雩包括了先秦的舞祭、曝巫、作龙、舞龙等。“雩礼”在国家祭祀礼制中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东汉各种雩礼仍然盛行。西汉时百官求雨的仪式在东汉依然存在。为了表达祈祷的虔诚,上自天子、下至黎民百姓都要参加祈雨活动,统治者对祈雨活动是作为一种政务来对待而不敢懈怠,而广大百姓则深信这样做对消除旱象是至关重要的。

在古人的观念中,能导致旱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旱魔作祟、阴阳失调等,而旱魔则是引起旱灾的主要原因。要求得雨水,解除旱象,就要赶走可怕的旱魔,于是便采取各种方式驱赶惩治旱魃。《诗经》中曾有记载:“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而驱赶旱魔的办法,则是用烈日曝晒巫妇的方式表示对旱魃的惩罚。到汉代曝巫求雨又有所不同,春季,人们把许多蛇聚在一起,把女巫置在烈日下曝晒八天,秋季则曝晒九日。东汉京都洛阳采取将木偶抛进积水池里,表示把旱魃溺死,已除旱象。同时用“立桃梗于门,以衔凶鬼;画虎于门,当食鬼”的办法来辟邪。由此而知,洛阳西汉墓壁画“神虎吃旱魃”中的枯树必为桃梗,裸女无疑是旱魃,对她不仅要曝晒进行惩罚,还要让神虎从天而降来吃掉她。这可能因为当时北方天气炎热经常患旱,人们憎恨旱魃作祟成灾,以为非逐除此怪不能免于旱象。这虽然是一种愚昧迷信的举动,却间接反映了劳动人民同自然界所作的斗争。

同样在南阳汉画中也有“虎食女魃图”[7],画面中左刻一虎一熊,右刻一翼虎,张口展翅扑食女魃。这也是借助驱魔逐疫的神物——虎来噬食旱鬼,解除旱灾,这种类似的画面在汉画中多次出现,说明汉代人们有借助虎之神力来避旱求雨的巫术。另外在四川绵竹县还流传一种“挂旱魃虫”的风俗,每当大旱时,人们就用纸糊一女人,披发,面部极其丑恶,用滑竿悬于高杆上,叫太阳曝晒着,以示惩罚,并兼有祈雨的作用。笔者以为它与洛阳西汉墓壁画“神虎吃旱魃”中女魃被悬挂于树上的汉代古风相吻合。四、祈雨礼俗的发展

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人与道教的建立和发展,两教都以各自的宗教形式积极介入祈雨活动,而朝廷所采用的仍为传统的祈雨方式。不过,大规模的曝晒巫妇的方式已基本绝迹,但以龙祈雨的方式却延续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