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洛阳民俗文化研究论文集
2668300000044

第44章 绵延·传承·孝道·礼俗——浅谈洛阳民间生育习俗的传统观念(2)

在饮食方面,产妇只能喝用小米煮的稀饭、母鸡炖的汤,或在鸡汤里下面条,打鸡蛋荷包,放红糖。民间认为红糖补血,鸡蛋营养,易消化和下奶。洛阳民间多用生猪蹄、活鲫鱼等熬成不放盐的清汤让产妇喝,喝后很快即有乳汁,俗称“下奶”。鸡鸭鱼肉及青菜等“硬食”都不能吃,认为不利消化和下奶。其次,在行为方面,头三天不能下床,不能沾凉水,不能洗头,不能洗脚,不能拿针捏线,不能看书报,不能生气,否则,就会落下头疼、手麻、腰酸等疾病,甚至很早就会花眼。另外,产妇住的屋子、门窗、墙缝等能进风的地方都要用纸糊住,忌让风吹。同时,还要用毛巾或布带子把额头勒住,裤腿口扎上带子。讲究的人家,百日之内都不让媳妇做活,以免劳累得病。如果因在坐月子期间劳累、受风着凉,即使吃药也治不好,必须再坐上一次月子才能消除,洛阳民间俚话“月子病月子治”,就是这个意思。

五、洛阳民间关于新生儿的习俗

洛阳民间风俗,向生了头胎孩子的人家祝贺,谓“贺子”。添了头胎婴儿,首先要向婴儿的外婆家报喜,生男磕头,生女作揖。外婆家约定三、六、九的好日子,同宗近门和近亲,向产妇送礼祝贺,时间不出生子的当月。礼品一般是两盘米、两盘面,娘家觅人顶桌送到产妇家。另外,还有送鸡蛋、红糖、花布、婴儿衣裳、鞋帽的。主人收下礼后,还要回敬煮熟的红鸡蛋(俗称“红鸡蛋”),红鸡蛋的数量看送礼的厚薄或人数的多少而定,少则6个,多则12个,也有二三十个不等。每收一份礼,就要让客人带走一份红鸡蛋。男孩带双数,女孩带单数。因生育过程中使用的这种礼仪鸡蛋为红色,人们都习惯称它“红喜蛋”。至于将鸡蛋涂红的原因,一来红色可以增加喜庆气份,二来人们认为红色可以避去灾祸,保佑孩子安然无恙。这些都寄托了上一辈对下一辈子的希望。

而在洛阳西部县区,婴儿出生第三天时,其姥姥家要给其家门首挂红绸:若生男孩,红绸下拴笔墨;若生女孩,红绸下拴一包针。偃师一带,婴儿出生三日,其父要携礼品向岳家“报喜”,旧时重男轻女,生男孩为“弄璋”,俗称“大喜”,礼为猪肉、白酒;生女孩为“弄瓦”,俗称“小喜”,礼为油条。婴儿15天为小满月,外婆家送小米一篮,白面一篮,婴儿衣服数件,称“送小米面”。街坊邻居多送红糖、豆腐,以示庆贺。孟津民间,头生孩子时,娘家送给彩绢、花布,让其制小儿衣帽等物。生子后3日,女婿带四色礼向岳父家报喜。12日后,娘家送襁衣、面粉、蔬菜等物品,名日“送菜”。

婴儿满月前有一个“洗三”仪式。即婴儿出生第三天,要用艾水给婴儿沐浴,沐浴时,在浴盆中放硬币10枚,取“十全十美”之意。祖母在沐浴中用一只煮熟的鸡蛋从婴儿头顶开始,向下身滚动,直滚到脚底,并唱祝词。洗完后,用姜片、艾团擦婴儿关节,并用葱打婴儿三下,取“聪明伶俐”之意,然后给婴儿穿上准备好的新衣服。偃师、巩县一带,洗三那天要给近邻送碗捞面条。此亦是古俗“汤饼会”或“汤饼筵”的遗留,因汤饼即汤煮的面食。

六、洛阳民间婴儿满月习俗

当小孩出生后长至满月,就要举行出生以来最为隆重的一次礼仪活动——满月礼。满月礼为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之一,我国自唐代以后民间便有给新生儿做满月的习俗。唐高宗显庆年间(公元历656——661年),长安城西路侧有一店家新妇生一小男,“月满日,亲族庆会,欲杀羊,羊数向屠人跪拜。”大家都不以为意,“遂即杀之,将肉就釜煮。余人贪料理葱蒜饼食,令产妇抱儿看煮肉。抱儿火前,釜忽然自破,汤冲灰火,直射母子,母子俱亡。”这一则具有浓郁宗教宣传色彩的故事,说明当时民间庆祝满月的规模相当之大,对庆祝满月一事重视程度之深。但到了唐高宗龙朔二年七月,皇子李旭满月,赐铺三日,情况就不大一样,皇家大摆筵席,热闹非凡。这是关于做满月酒的最早记载。后来推广到民间,唐代诗人张籍就有了“幼子始生才满月,选书知写未成人”的诗句。

自古以来,满月礼均隆重浩大,亲朋四方云集往贺,主家大摆筵席待客,谓“弥月之喜,”但其具体礼俗各地不尽相同。洛阳民间旧俗称“满月”席宴为“吃满月酒”,沿袭至今。洛阳偃师民间,新生儿满月,外婆家送大米面,子女家设宴庆贺,名日“抓菜”。一般生男孩者大贺,生女孩者小贺,大贺多是第一胎生男孩者。是日,家里的老人还要抱着婴儿到学校一游,认为长大后聪明好学。

满月礼过后,婴孩和产妇都可出门走动了。有些女方家,会把小孩及产妇接回娘家小住一段时间。偃师县一带,婴儿满月要随母亲到姥姥家居住,男孩住10天,女孩住7天。洛阳老城,讲究婴儿不论男女,都要和母亲在农历三、六、九的吉日,去姥姥家住7天,俗称“七灵灵”,寓意让小孩聪明伶俐。去住“七灵灵”时,男孩要由舅舅或娘家侄子来接,女孩则由父亲送,名为“接官送娘子”。并且,婴儿去姥姥家时,要先由其奶奶在其鼻子上抹以锅灰或墨汁,寓意“去时不识舅家”路。在姥姥家住够七天,临离开时再由姥姥将其鼻子上涂以白粉,寓意“舅家之路已熟,心中明白了”。

七、洛阳民间婴儿百日习俗与“抓周”

婴儿出生满一百天,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日子,洛阳民间习俗在此日要举行仪式庆祝,称“过百岁”、“过百天”等。过百天不待客,多由自家人祝贺。

过百天要给婴儿戴“百家锁”(也叫“长命锁”)、穿“百家衣”、照“百天像”。百家锁是由亲朋好友多家凑钱请银匠打成,上有“长命百岁”或“长命富贵”字样,以祝长寿。百家衣是从各家讨来的碎花布缝成,讨的人家越多越好,布的颜色也是以多种为佳。花布中唯有紫色较难讨换,因为“紫”谐音“子”,人们不愿把子送人,所以只有到孤寡老人处较容易讨到。

婴儿长至一年,称为“一周岁”,也称“一生儿”。庆贺“一生儿”称为“做头生儿”。小孩的爷爷、奶奶和父母亲都十分重视,特别是头胎男孩的一周岁生日,孩子家里要提前做好庆贺的准备,并通知近亲好友。

到了生日那天,近亲好友都携带礼物来为孩子“做头生儿”。孩子的爷爷、奶奶要给孩子“添岁钱”,设宴招待近亲好友;并在桌上摆满了书、笔、算盘、秤、尺、鞭子、食物、玩具等,任其自由抓取桌上的东西,以他所抓着的东西,来预测他的一生和前途,俗称“抓周”。栾川等地当小孩过周岁生日时,在桌子上摆放鸡蛋、笔墨、家用器具、书籍、小件农具、针线等让小孩抓取,称“抓周”。洛宁县则在男孩面前放鞭子,女孩面前放烧火棍,让其选拿,以卜前程。倘若婴孩抓取书、印章,预示其长大后必乘天恩祖德,官运亨通;如果婴儿抓取书笔,则长大后必有一笔锦绣文章、三元及第;如果抓取算盘、秤,则预示日后善于经商、理财;抓鞭子即为务农;抓食物、玩具者为好吃懒做。

以上这些从祈子到抓周的民间习俗在洛阳民间各个县区都很盛行。实际上以这种些习俗来判定婴儿一生前程的做法是相当古老愚昧的。此为一种原始的风俗征兆观念。它原本是人因无法解释和把握强大的自然力量与人类自身命运而产生的一种心理观念。用这些方法来预示前程的作法不惟愚昧荒诞,也为思维方式上的倒退。但它留下的这一习俗却从某种意义上给人类习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整套“寓教於乐”的风俗习惯。所以,这一习俗才能千百年来经久不衰。若以儒家传统为代表的绵延、传承、孝道的生育礼俗来审定民间这些做法,实际上是一套既有科学观念、又有迷信色彩相互融合的传统习俗。它既迎合了过去人们某种先进的生活习惯,又融进了一些旧时代的传统理念,然而正是这种习俗一直支撑着中原地区生育习俗的传统文化理念,在这个传统文化理念指导下而不断派生出来新的一套各种习俗,从根本上体现出了一种以人为本、望子成龙的理想追求。正是这种追求的循序更替,促进了社会的进程,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科学文化理念,推动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作者简介

张建国,男,1956年出生,河南洛阳人。现为洛阳民俗博物馆群工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