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洛阳民俗文化研究论文集
2668300000051

第51章 洛阳春节习俗漫谈(4)

有一幅清代的潍坊年画,画中张仙被一群小娃娃簇拥中央,他弯弓向天,目标是云间一条黑犬,名为天狗,它是古代一个星宿的名称。古代神话中,天狗和人间的家犬一样也是专职看家护院。但天狗比家犬管得更宽,它是天帝忠实的看门狗,监视星官们的行动是他的职责。但这却招致人们的愤怒。因为古代民俗观念中,所有金榜题名的大人物都是天上的星官下凡托生来的。而这条天狗把守天门,阻挡星官下界投胎之路,分明是与天下望子成龙的父母作对。于是古代星相家们又相应地将天上星宿作一番重新调整。在天狗前方特意安置一张弓箭,名为弧矢星。弓满似月,箭在弦上,正对天狗的头部。但这似乎不太凑效,因为人们发现孩子们小时候都聪明伶俐,可长大以后却往往不喜好读书,中状元的只是极少数人。于是人们怀疑弧矢星没有看住天狗,他又下界来破坏孩子们的锦绣前程。因此这位神射手张神仙的出现,可以说是恰逢其时。他既能保佑天上星官顺利托生平民百姓之家,又能保佑孩子将来高中状元的锦绣前程。于是张仙成为人们爱戴的送子神仙,随后加入三星阵容。

禄星,从一颗普通星辰下凡人间,演化为读书人顶礼膜拜的科举考试神,又融合了张道士和后蜀皇帝孟昶的神话故事,摇身一变成为送子的张仙。

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十年寒窗,读书做官,是读书人的唯一出路。因此,过去读书人常把“金榜题名”作为人生四大乐事之一。因为,只有中了科举,才能升官,有了官就有了权,也就有了钱。“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所以“加官进禄”、“福禄寿”、“官上加官”、“加官进爵”、“马上封侯”、“平升三级”等题材的年画、风俗画、吉祥图案等十分流行。如以“鹿”代“禄”,有1种“福禄寿”三星图,画面为一老寿星鹿(寓“禄”),跟随一捧桃侍从(寓“寿”),上空飞着蝙蝠(寓“福”)。再如“加官进禄”图,画面为一束高冠(寓“加官”)官员,正抚摸一鹿(寓“受禄”或“进禄”)。由此可见禄神之深入民心。

三、寿神信仰

古人星宿崇拜,名目繁多,能流传至今而不衰,且备受民众欢迎者,非寿星莫属。只是今天的寿星,神味已极淡薄,人味却很浓,或挂在墙上,或靠于沙发背,或立在案头,或画在寿品盒上。模样也逗人发笑,身量不高弯背躬腰,一手拄着龙头拐杖,一手托着仙桃,慈眉悦目,笑逐颜开,白须飘逸,长过腰际,最突出的是凸出的大脑门儿。在人们眼中,他根本不是什么星,而是一位慈祥和善的长者,一种吉祥的象征。寿星又叫南极老人、南极仙翁。

1.寿柙的来历

寿星为什么又叫南极老人和南极仙翁呢?寿星也是由一颗星辰转化而来的。寿星,角亢也(《尔雅·释天》)。角亢二宿,是二十八宿中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头二宿。郭璞注释说:寿星“鼓起角亢,列宿之长,散曰寿。”司马迁认为,在西宫狼比地有一颗大星,叫“南极星”。老人星出现,治安(社会稳定,百姓安康);老人星不见,兵起(发生战争)。唐代学者张守节对此解释道:“老人一星在孤南(天狼星东南),一日南极,为人主占寿命延长之应。见,国命长,故谓之寿昌,天下安宁;不见,人主忧也。”

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依次为角、亢、氐、房、心、尾、箕,成苍龙之形。其中角宿有二颗星,因其似羊角,故日“角”,在东方苍龙七宿中如龙角;亢宿有四颗星,直上高亢,故名“亢”,在东方苍龙七宿中如龙头。南极老人星在船底座,天文学里名字叫船底座a星,位于南半天球南纬50度左右,在我国北方不易见到,在长江以南,特别是岭南地区,却很容易看到。尤其是在二月间夜晚11点以后,它出现在南方的低空周围,没有比它更明亮的星,所以很明显。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记载,秦朝统一天下就开始在首都成阳建造寿星祠,供奉寿星。据说清朝康熙皇帝在北京紫禁城里看不到这颗老人星,有一年,他巡游江南,来到南京,夜晚特意登高眺望南极老人星。

2.“鸠杖”来历的传说

《寿星图》里那额头隆起、白须髯髯的寿星,拄着的那根拐杖,杖头有的雕刻成鸟形,有的却雕刻成龙头,鸟形杖头的叫“鸠杖”。那么鸠杖与寿星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国古代有一项重要的尊老敬老的习俗,就是给老人赐王杖。《汉书·礼仪志》记载,东汉明帝在位期间,曾主持一次祭祀寿星仪式,还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宴会,与会者是清一色的古稀老人,普天之下只要年满70岁,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有资格成为汉明帝的座上客。盛宴之后,皇帝还赠送酒肉谷米和一柄做工精美的手杖。汉代曾发布《王杖诏书令》的法律,该法律规定,凡年满70岁的老人,都要由朝廷赐予“王杖”。据汉墓出土的实物表明,王杖是一根长1.94米、圆径0.04米的木竿,竿端以母卯镶一木鸠。《汉书·礼仪志》载:“仲秋之月,具道皆按案户比民,年始七十,授之一王杖,铺之以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凡持有这种“王杖”的老人,享受各种优待照顾。如出入官府不受礼节限制;做小本生意可以不纳税;如有人侮辱,侮辱者按蔑视皇上论罪,这些老人的社会地位相当于年俸600石的官吏。1981年甘肃武威发现一批汉代竹简,上面记载了若干刑事案件,第一桩说的是汝南平民王姓男子殴打持杖老人,后来被判斩首弃尸于闹市。第二桩说的是一位汉朝乡级的基层小官,因一位持杖老人有触犯法律的嫌疑,便擅自扣留老人,虽然没有殴打行为结果也被处以极刑,斩首示众。

王杖为何以鸠鸟为饰呢?对此,古人有几种解释。一说刘邦与项羽角逐时,败于京索,“遁入薄中,时有鸠鸟鸣其上,追者不疑,遂得脱。及即位,异此鸟,故作鸠杖,赐老人也。”另一说法是:“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由此可以看出,鸠杖是安全吉祥的象征,不管是具有安全的含义,还是象征不噎,都体现了对老人的良好祝愿。

魏晋以后,寿星的手杖产生了变化,斑鸠的王杖换成了桃木手杖。我国古代传说桃木能够辟邪祛病强身,延年益寿,象征特权的王杖变成了寿星手中祛病强身的长寿吉祥物。明朝政府下令取消自秦汉以来沿袭的国家祭祀寿星制度,从此寿星进入民间,成为中国古代最具世俗品格的神仙。

3.道教化的寿星

道教历来注重养生,道教的前驱黄老道是以道家清净养生、无为治世为主。由于寿星是人们最为崇拜的神仙,道家为吸引更多的信徒,扩大影响,逐渐把养生观念融入寿星之中。也使寿星形象发生相应的改变,最突出的要数他硕大无比的脑门儿。他的大脑门儿与古代道教养生术所营造的长寿意象紧密相关。比如丹顶鹤的头部就高高隆起,再如寿桃是王母娘娘蟠桃会上特供的长寿仙果。传说是3000年一开花3000年一结果,食用后立刻成仙长生不老。或许就是因为这种种长寿意象融合叠加,最终造就了寿星的大脑门儿。

湖南长沙有条寿星街,因这里曾有一座规模很大的寿星祠而得名。据记载,早在唐代这里就建有寿星祠,一直持续到民国。由此向南100多里,就能到达真正的长寿福地——南岳衡山,也就是对联里经常讲到的“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南山。唐宋时期,山上建有大小寿星庙不下10座。

4.民间寿星的传说

民间关于寿星有一则有趣的传说,说寿星怀胎九年尚未诞生,他母亲十分着急,问他:“儿啊,你为何还不出世?”寿星在娘肚内回答:“如果家门口石狮双眼出血,我就出生。”不料,此话被隔壁屠夫听到了,第二天屠夫就用猪血涂上石狮双眼。寿星母亲见了,就告诉了儿子。寿星急忙从母亲腋下钻了出来。因为年份未到,他的头就变得长了。因为一般凡人都是十月怀胎,传说寿星要十年怀胎。当然,这只是一则解释型故事。

民间还广泛流传着《十叟长寿歌》:昔有行路人,海滨逢十叟。年皆百余岁,精神加倍有。诚心前拜求,何以得高寿?一叟拈须曰:我勿嗜烟酒。二叟笑莞尔:饭后百步走。三叟颔首频:淡泊甘蔬糗。四叟拄木杖:安步当车久。五叟整衣袖:服劳自动手。六叟远阴阳:太极日月走。七叟摩巨鼻:空气通窗牖。八叟抚赤颊:沐日另颜黝。九叟抚短鬓:早起亦早休。十叟轩双眉,坦坦无忧愁。善哉十叟辞,妙诀一一剖。若能遵以行,定卜登长寿。这首民间流传已久的《十叟长寿歌》,既是我国人民长寿保养的“妙诀”,也反映了民间对长寿的祈望。

5.民间祝寿风俗

重视祝寿是中国民间的传统,如逢年过节,家有老人,总要在中堂挂一幅《寿星图》、《万寿图》或《松鹤延年图》表示祝愿。旧时祝寿之家有的事先要发请贴,贴上要写上“为贱辰菲酌候光”或“为母难之期,教治菲酌候光”之类的谦辞及请客的时间、地点。有的官宦之家还要请高手作文道贺。

为老人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祝寿,必须送上亲手为寿星做的鞋,其它物品可多可少,但“寿面”定不能少。如果双老都在,不论同龄与否,都祝为双寿,送礼要送双份。寿辰前一天,儿女和媳妇、女婿献“寿礼”,有的献糖做的“寿桃”,有的献“长寿挂面”,有的献“寿比南山”寿幛,统称为“暖寿”。寿辰之日,寿公或寿婆晨起梳妆后,就进行拜寿仪式,这时堂上“寿烛”高燃,上悬红底金字“寿屏”。寿公寿婆正中而坐,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依长幼次序一对一对跪拜,拜时口中要念:“保佑长寿健康。”然后,全家老小吃“寿面”,还要向左邻右舍分“寿面”。中午或晚上设“寿筵”,宴请亲朋好友。有的人家还要请戏班唱“祝寿戏”。

中国人一般四十年以后注重“做寿”,四十岁以前叫“过生日”。不过小孩子到了十岁,外婆可以给外孙做生日,称为“爱子寿”。中原地区注重小孩子十二岁生日,老人从六十岁开始逢十做大寿。

6.祝寿送寿桃的传说

民间寿礼为什么要送寿桃呢?据说送寿桃祝寿的习俗是从孙膑开始的,战国时期,齐国的孙膑18岁离开家乡到千里之外的云梦山,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在孙膑学习的十二年中,从来未回过一次家,也没写过一封家信。这一年的四月底(农历),孙膑猛然想起五月初五是母亲的60岁生日,便向师傅告假回家探母。临行前,师傅鬼谷子摘下一个桃送给孙膑说:“这桃是不轻易送人的,我送你一个带回去给令堂上寿”,孙膑接过桃就辞别师傅急忙往家赶。孙膑回到家,看见母亲憔悴的面容,心里难过极了。他赶忙从怀中捧出师傅送的桃给母亲说:“孩儿告假,师傅送我一个桃孝敬母亲”。老母亲吃了一口说:“这桃比冰糖、蜂蜜还甜。”桃还未吃完,老母亲容颜大变,皱纹一扫而光,青丝如墨,双目明亮,牙齿重生。后来,人们纷纷仿效孙膑,也在父母过生日的时候,送上鲜桃祝寿,在没有桃子的季节里,人们就用面粉做成寿桃,蒸熟了送给父母拜寿。

7.做寿吃长寿面的来历

相传,汉武帝崇信鬼神,相信相术,有一天,他与众大臣聊天,谈到人的寿面话题时,汉武帝说:“《相书》讲,人的人中长,寿命就长,若人中1寸长,就可以活到100岁。”当时,在汉武帝身边的东方朔听到后,就大笑起来。众大臣莫不吃惊,都怪他对皇帝无礼。汉武帝问他笑什么,东方朔解释说:“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人活100岁,人中1寸长,彭祖活了800岁,他的人中就8寸,那他的脸该多长啊!”众大臣和汉武帝听后,也不禁大笑起来,看来想长寿,靠脸长长点是不可能的,必须换个方法表达自己长寿的愿望。脸即面,那“脸长即面长”,于是,人们就借用长长的面条来祝福长寿,渐渐地便演化为生日吃面条的习俗,并称之为“长寿面”。

作者简介

刘路,男,1962年10出生,河南周口人。现为洛阳民俗博物馆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