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百灵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河洛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距今约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河洛先民们便在这块土地上繁衍和生息,在诸如信仰崇拜、衣食住行、生产方式、婚丧礼仪、岁时节令、民间游艺等方面形成和发展了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地位的风俗文化,成为河洛文化的重要构成——根基和柱石。洛阳风俗文化内涵丰富,其整理和研究历史悠久。上起先秦《十三经》,中承汉后《二十四史》,下至明清、民国,后到新中国时期的古今地方志,有关洛阳风俗记录与论述非常丰富,充分展现了几千年间洛阳风俗产生与发展的轨迹,为我们现在进行洛阳风俗研究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为了对洛阳历代风俗研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所以必须对此作一历史的回顾。经过对历代风俗研究史的梳理,“可以发现,历朝历代的风俗研究基本上以采录和记述为主。而这种采录和记述又有附录式、兼录式、专录式、汇录式等区别。”[1]明清时期则有大量的考索式风俗研究著作出现。从附录式到考索式,表现了古代风俗研究发展的基本过程。现概述如下:
一、先秦时期
风俗学在先秦时期虽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但由于当时对风俗的行为规范非常重视,对风俗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先秦时期风俗文献史俗一体,文俗并载,礼俗不分,政俗结合的特点,正反映了中国风俗学还处于初创时期。”[2]但是先秦时期有关风俗的文献著作十分丰富,在经史子集等多门类的古籍中保存了大量对洛阳风俗的调查、记录和研究的资料。
先秦时期记载洛阳风俗的主要文献有:
1.《诗经》
《诗经》是一部诗歌总集,其主要内容反映了河洛地区的民情风俗。据考察“可以确定,《诗经》中涉及河洛地区的大致包括《国风·周南》中的一些诗篇,《王风》、《郑风》和《魏风》等全部内容以及《小雅》的部分篇章。”[3]如《周南》里的一些诗篇记述了少女出嫁、婚礼告庙、妇女归宁等风俗;《小雅》里的一些诗篇记载了娱宾、祝宾风俗。凡此等等,正如已故的民俗学家张紫晨先生所说:“诗经所反映的民俗资料,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其民俗内容及活动,均为我国黄河流域春秋前的古俗。”由此可见,《诗经》是研究河洛风俗的重要文献资料。
2.《易经》
《易经》约成于周初,虽然是为卜官所作的书,但由于占卜在当时的社会生活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凡是婚媾、岁收、风雨、出征、祀享都要占卜,所以《易经》又是一部风俗录。如《系辞下》第二章就记载了穴居野处、葬之是野、不封不树、衣之以薪等远古风俗,还记载了少女出嫁、亲属称谓和抢婚风俗,对我们认识和了解先秦时期洛阳的社会生活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周礼》
《周礼》为周公所作,他在详述各种拟设官职的责任时,记载了大量的礼仪风俗。如《春官·冢宰》、《地官·司徒》和《春官·宗伯》中分别记述了饮食风俗、乐舞风俗、巫卜风俗,这种把风俗和礼制结合的做法,使周代风俗礼制化,是中国古代风俗史的一个新发展。
4.《礼记》
《礼记》系西汉礼学大师戴德、戴圣叔侄编纂,故戴德编的称为《大戴礼记》,戴圣编的称为《小戴礼记》。《大戴礼记》虽具有风俗学价值,但《小戴礼记》的风俗学价值更大。其中的《檀方》记载了夏商周时期办丧事的风俗,还记载了农业风俗、婚冠礼仪、乐礼、丧礼祭祀等方面的风俗。由于夏商周三代相继建都洛阳,可以说《礼记》是夏商周时期洛阳礼俗的百科全书。
此外,《尚书》、《仪礼》、《山海经》和诸子百家等典籍中不仅有关于洛阳风俗事象方面的记述,而且还出现了采风观俗制度,使礼乐风俗成为定制。
二、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研究洛阳风俗的主要文献有:
1.《史记》
《史记》是司马迁在洛阳编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学著作,他在其中的《五帝本纪》、《封禅书》、《夏本纪》、《殷本纪》和《周本纪》中都有洛阳民俗文化的论述。特别是《苏秦列传》中言“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食货志》中洛阳“贫人学事富家。相矜以久贾”和《货殖列传》中“洛阳东贾齐鲁,南贾梁楚”,“转毂以百数,贾郡国,无所不至”等,对洛阳市民经商风俗作了生动的概述。
2.《汉书》
是由班固在洛阳完成的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其中的《礼乐志》、《食货志》、《郊礼志》、《地理志》等记述了不少西汉时洛阳的风俗。如《地理志》中记述洛阳人“喜为商贾,不好仕宦”等。班固在记录和论述当时风俗的基础上,还颇有见地的提出了客观社会环境对风俗形成的作用和有目的地规范各种风俗礼仪的重要性,着重指出“移风易俗”对国家安定团结之紧密关系,较早地阐述了风俗的起源、范围、价值和作用。
3.《论衡》
作者王充在《论衡》的《感虚篇》、《吉验篇》、《薄葬篇》中记述了当时的信仰风俗和禁忌风俗,并以唯物主义无神论的姿态,揭露和批判各种迷信思想。
4.《风俗通义》
应劭著。该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风俗学研究专著,由于有许多资料可供借鉴,因而叙述风俗事象极为详尽。如其中就记载了洛阳忌生畸形胎儿的生育风俗,为我们研究秦汉之际洛阳风俗提供了极为珍贵的依据。
此外,崔寔的《四民月令》和陆机的《洛阳记》也记载了岁时和出行规禁等风俗。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研究洛阳风俗的主要文献有:
1.《洛阳伽蓝记》
北魏杨炫之著。《洛阳伽蓝记》以北魏京城洛阳佛寺兴衰为题,不仅记述了古代洛阳地区的各种风俗活动,还比较完整地记录了洛阳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各佛寺的园林建筑和有关的庙会活动。这是古文献中第一次较为系统记载庙会盛况的著作,被誉为北魏三部杰作之一,对研究北朝时洛阳的风俗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2.《齐民要术》
北魏贾思勰著。它记述了各种农作物轮作、套种、间种、播种到收割、储藏,和蔬菜、瓜果、林木的栽培,以及烹调、酿造、制车、制墨、染纸和房屋修缮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是研究洛阳和黄河流域当时生产和生活风俗的重要资料。
3.《世说新语》
刘义庆著。该书中记述了魏晋时期的社会生活风俗,包括礼仪、服饰、饮食、丧葬等,是研究魏晋时期洛阳风俗文化的宝贵资料。
4.《搜神记》
东晋干宝撰。该书十二卷,主要内容为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其中也记述了当时洛阳的一些社会风俗事象,如娱乐、婚姻、生育、民间信仰等,是研究洛阳风俗的重要文献。
四、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研究洛阳风俗的主要文献有:
1.《隋书》
唐魏征主修。对当时礼仪、服饰、祭祀、婚姻、丧葬、娱乐等方面风俗的记载较为详细。其中的《礼仪志》就记载了隋朝礼仪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如《礼仪》卷七记载当时的祀煤习俗曰:“隋制亦以玄鸟至之日,祀高煤于南郊坛”。
2.《旧唐书》
五代后晋官修史书。在记录唐代史时,涉及了包括婚丧、禁忌、宗教、服饰、歌舞娱乐和田制、漕运等礼仪、经济风俗,是研究洛阳风俗重要文献资料。
3.《新唐书》
北宋欧阳修等人编撰。同《旧唐书》相比,《新唐书》对当时的风俗记录更为详尽。《地理志》由旧书四卷增至八卷,大量记录了唐代沟渠陂堰的开凿和灌溉,以及土质和物产情况,如卷三八《地理二》记曰:“河南府河南郡……土贡:文绫、缯、丝、葛、谷、埏填、盎缶、枸杞、黄精、美果、华、酸枣。”这些都是研究唐代洛阳生产风俗的宝贵资料。
此外,《唐会要》、《大唐新语》、《两京城坊考》中也记述了洛阳的各种风俗事象。
4.唐代文学作品
唐代的文学作品,有许多内容反映了当时的风俗人情。特别是唐代的诗歌更是如此,因而与风俗有关的诗歌被称为“风俗诗”,它也是古代风俗资料宝库中数量可观的宝贵财富。在洛阳游历和居住过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李贺等人的诗歌中,都有反映当时风俗人情的作品。这些都为我们今天研究唐代洛阳风俗提供了重要资料。
5.《云仙杂记》
唐冯贽著。该书中记述了隋唐时期洛阳的岁时风俗。如《云仙杂记》卷一曰:“洛阳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杨花粥。”
五、宋元明清时期
宋元明清时期研究洛阳风俗的主要文献有:
1.《河南程氏文集》
二程理学对宋元风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把“孝”道当作封建伦理的一个重要标准,而“事死为生,事亡如存”又被作为履行孝道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妥善安葬亲人尸体,改进墓葬方法,使尸体长期保存不腐,二程提出了深葬防水、松脂涂棺椁、石灰封墓葬的防腐措施,在宋元丧葬制度中受到了特别重视。
2.《邵氏闻见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