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山陕会馆作为社团的一种组织形式,随秦晋商人足迹分布于全国各大商埠,具有规模大、建造考究、商业性质明显、约束力较强和区域性、行业性特点。它通过联乡情、笃乡谊,团结同乡维护整体利益,聚会议事沟通信息,方便仕商办理善举,使秦晋商人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从商人数不断增多,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近代商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四、山陕会馆的性质与价值
1.体现与传播了地域文化
山陕会馆的建立使秦晋地域文化得以与别的地域文化进行交流,成为一种新的地域文化。例如,琉璃瓦是山西的传统产品,在山西的一些庙宇建筑物中经常使用,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而在河南的山陕会馆建筑物正殿、配殿中均使用这种琉璃瓦来覆盖屋顶,使会馆为一建筑同时具有晋豫风格。又如在山陕会馆中多建有戏台,逢时过节均要在此演出晋商的家乡戏剧,这种活动不仅对当地戏剧文化产生一定影响,而且使山西戏剧得以吸取异地戏剧文化,这种交流促进了两地戏剧文化的发展。再如山陕会馆均崇奉和祭祀关羽,在山陕会馆的影响下,其他省的会馆也逐渐崇奉关羽,从而推动了关羽文化的发展。又如,山西盛产汾酒,其制作技术好,历史悠久,汾酒是晋商会馆中聚餐宴席美酒,汾酒的制作技术也随之传到异地,在山东、甘肃、东北等地,多有晋人仿汾酒用高粱、豆、米为原料制酒,称之为烧锅。西宁府以青稞酿造之烧酒,即山西商人传以山西杏花村汾酒酿造技术所制,致该地烧酒远近闻名。新疆代酒,也是山西客商传制作技术后所酿,清人祁韵士有诗赞代酒云:“梨花淡白入杯香,十宇帘前下马尝;轰饮不妨争姆战,岂知清绝绍兴良”。著名的贵州茅台酒据说也是“清朝山西人经商于茅台镇,依汾酒制法而兴”(《祖国的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可见由于晋商及晋商会馆在异地对山西制酒技术的传播产生了一种新的酒文化。
2.会馆推动了不同地域的商人在彼此交流中走向融合
如山西商人与陕西南人,他们共同在各商埠建立了许多山陕会馆,形成了山陕联盟,被人们统称“两商”。有时还有别的地方商人加入山陕联盟,如开封的山陕会馆在光绪年间又有甘肃商人加入,最后形成山陕甘会馆。在四川灌县,先后有山陕、湖广、广东、四川、贵州、江西、福建等七座会馆,这些会馆之间经常进行交流、协调,在一些活动中配合行动,人们便把上述会馆统称“七省会馆”。重庆的八省会馆有山西、陕西、广东、浙江、福建、湖广、江西、江南等,后来八省会馆共举年首,协调八省会馆之间的关系并订立了协议,其内容主要是:一、共同确定与修改帮规;二、各帮新提议,须经八省年首同意;三、帮会内发生争执,应由各省会馆内年首协调解决。可见,会馆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各帮商人在彼此交流中走向融合。
3.山陕会馆是在异地秦、晋籍商人的社会组织
山陕会馆均是由在异地的秦、晋籍商人共议后自筹经费所建立。经同仁共议,定出共建会馆集资办法。其次,会馆的建立必须向首府申请立案,表现了会馆对封建政府的依附性。由于会馆参与地方社会事务的管理,表现了商人与官府的相互依存关系。政府对会馆纠纷予以调解,如承认会馆财产等,以维护会馆利益。由此可见,山陕会馆是在中国传统社会变迁中既保存旧的传统又容纳社会变迁、含有行业性质的封建商人社会组织。
五、山陕会馆的建筑特点
1.洛阳山陕会馆的地势偏低,有敛财聚宝之意。会馆坐北朝南,没有正开的大门,只有从东、西两个仪门进入。在会馆内的东西仪门中间,是一座盘龙琉璃照壁,它高约8米、宽约15米,用彩色琉璃方砖镶成3块方形壁面,照壁中间雕饰有二龙戏珠,两侧为八仙护卫。整个照壁自上至下有各种形态的龙26条,照壁上还雕饰有12朵盛开的牡丹、12朵含苞待放的牡丹和分饰在照壁四角的瓶插牡丹,瓶施绿釉,花施黄釉,可谓精致华丽,花型端庄,仪态富贵,风格独特。基座上的精美砖雕有13幅,有人物、花卉、禽兽。照壁作为中国古建筑的特有形式,其装饰风格主要有两种:一为“海漫式”,即以整幅壁面组成一幅完整的图案,多以龙与海水图案为主,如北京北海之九龙壁,山西大同之九龙壁等;二为“盒子式”,仅以砖雕或石雕装饰照壁壁面的中心部位,形状为正方形或菱形,或椭圆形,称之为盒子式。全国现存会馆类建筑或其它民间古建筑中之照壁多为此种形式。而洛阳山陕会馆的琉璃照壁则系将海漫式与盒子式两种风格完美结合于一体,将各种琉璃烧制的吉祥植物、吉祥动物、神兽、变形“福”、“寿”字等图案巧妙组合成一幅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完整画面,既有相对独立的“盒子”装饰,又有海漫式的画面效果,主次分明,衔接自然;既富丽堂皇,又和谐流畅;既给人以直观的美感享受,又富有厚重的文化内涵。山陕会馆的盘龙琉璃照壁在全国都是数得着的上乘之作,也是会馆类建筑照壁装饰的艺术之最。
2.照壁的对面是山门,山陕会馆的山门是3间牌坊式门楼,高度约9米,正中为大门,两侧为便门。山门正楼顶下有木质浮雕垂花门罩,它的下方有石匾一方,上书“河东夫子”四个刚劲、清晰的大字,这“河东夫子”指的是关公,关公是诚信之师,敬奉他表示商人要以诚信为本。关羽,山西解县人,明崇祯年间被尊为武圣人,此后山西商人把他视为诚信的象征和保护神。历史上的关羽不留恋高官厚禄,忠于主子,不忘桃园之盟,能始终与既是主子、又是朋友的刘备患难与共、生死相随。关羽喜读《左传》,言行符合经义。同时,关羽还是个勇猛的战将,《三国演义》中说他能于千军万马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因而,关羽几乎兼备了中国“大丈夫”的全部美德,隋朝时关羽被晋王杨广封为护法神伽蓝。到了清顺治时,关羽竟被册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长达26字。
3.山门北面是戏楼,戏楼有二层,高约10米。其檐柱十二根,一层地面,内以方砖铺成,四周青石镶边;二层地板,为木楼板,西侧用砖石砌一石门洞,约一米宽,二米高,连一如意楼梯,使一、二楼上下畅通。戏楼顶部正脊为歇山式,又于左右各出歇山,成十翼角,房面覆绿黄二色琉璃瓦,给人以富丽堂皇的感觉。一般的古代建筑顶部多为4个挑角,而这里戏楼的顶部却向东北、东南各伸出3个挑角,使整个顶部形成十翼角,看上去如凤凰展翅,又似“骏鸟争飞”,争奇斗胜,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气势。戏楼顶部南部正脊正中,有一琉璃碑,上刻山陕庙三个字。戏楼东西两边连接着的是:约8米高的东西穿房、东西厢房和东西官厅,组成了山字形连体建筑。山陕会馆的戏台是最热闹的戏台,每逢春节、端午、中秋、庙会和四月的关公诞辰都要演戏,秦腔、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昆曲等都会在这里上演,让当地老百姓免费观看。然而对于众多秦晋商人来说,也许行商千里的离愁,只有在聆听家乡戏中得以释怀。但会馆的戏台一般不演关公戏,缘于关公老家的商人们尊关公为帝君,认为帝君在殿内一切活动都应严肃,不能容忍关帝随便粉墨登场扮演唱作。戏楼面朝南,背面是砖砌的山墙,与山门相对,中间是通向庭院的通道。戏楼两侧与之相连的门,南、北通全是以雄伟的气势征服世人,秀气美和阳刚美形成了明显对比。正殿,总宽度约30米,高度约16米。正殿为九脊单檐,采取半拱挑脊、檐牙高啄、钩心斗角、雕梁画栋、鸟荦翼飞,镇脊兽有飞龙、麒麟、虎、狮、怪兽、马、牛、羊、鸡、狗,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殿顶四角,塑有韩信、庞涓、子都、罗成四将,传说以其四将虎威,驱赶妖魔鬼怪。这些人兽花卉造型,全为浮雕石刻,铺以绿釉筒瓦,涂以彩色绿釉。最令人惊叹的是檐下木雕,有禽兽花卉、龙凤呈祥、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姿态各异的八仙,指的是秦晋商人们,在商道上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上百件木雕,各有特色,精细之极。正殿是会馆内最重要的建筑之一,为了重点突出正殿的雄伟庄严,又为了看戏纳人的需要,会馆最大限度的在戏楼和正殿之间,留出了宽敞明亮的空间,占会馆总深度的3/5。在会馆正中院内,矗立着一对雄伟的石狮,狮身高2.2米,基座1.2米,雄狮掌下玩一绣球,雌狮掌下抚一幼狮,二狮对视,引人入胜,基座四周,亦刻有各种动物,更供托出狮是百兽之王,一呼百应,一行百从之威武神态。狮子是辟邪的吉祥物,这两只威风凛凛的石狮子,姿态安详,守卫着会馆大院。这种极其大胆的、合理的院落设计,充分显示了古代设计师高超娴熟的设计技巧和深厚的建筑美学修养。
5.位于会馆最北面的是拜殿,与之相连的是东西配殿,总宽度约50米,一字形排开,高度约18米。拜殿是每年四月祭拜关公的主要场所。山陕会馆的拜殿现存有:完整的清代早期点金彩画,虽经岁月侵蚀,但色彩依然艳丽,图案精美,弥足珍贵。檐梁上的斗拱龙形,张牙舞爪,腾云驾雾,说明当时的雕刻技术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山西商人崇敬自己的同乡关羽,便把“义薄云天,精忠贯日”的“武圣”关公当作神供奉。会馆里最为宏伟的建筑,便是供奉关圣人的神殿,信义被放在了第一位,秦晋商人们祈祷有威有灵、公正信义的“关圣君”能主持公道,庇护自己,关公信仰也因此成了人们联络乡土感情的精神纽带。
6.山陕会馆的雕刻艺术,最能体现出设计者、建筑者和工匠的精湛技艺。山陕会馆的雕刻运用得极普遍,无论在木构件上,还是在石柱、砖瓦、额坊和柱鼓上,凡是能雕刻的地方都雕刻了。山陕会馆的雕刻主要有木雕、石雕和砖雕三种,在技艺上又可分为平雕、线雕、浮雕和透雕几种,而山陕会馆内的透雕技艺最为精绝。透雕多运用于大殿的额枋,每一面额枋均为一整块木板雕刻而成,并且所雕花草、人物及动物等,均形象生动、活灵活现,极具立体感。尤其是木柱、石柱、匾额上所刻楹联、文字,正楷行书兼备,为书法家所称颂。
7.依据山陕会馆现存的碑文所言,山陕会馆始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至雍正年间落成,历时十余载;而后来的那次重修,自嘉庆年间至道光十五年,更长达20余年,耗银25000余两。该碑开列了此次重修会馆的董事,计有:元亨利、泳盛、隆兴西、合盛顺、义兴隆、合兴涌、魁盛永、元益当、兴盛郑、义新盛、李元泰、永合源、兴隆合、永盛郑、大聚隆、永兴通、仁和德、义成生、新和荣、泰成豫、协盛玉、张元发、敬盛允等,共23家。除两省商人参与集资之外,河南府知府陕西长安人李裕堂、洛阳知县山西介休人马懿二人也分别捐银800两和500两。在会馆院中另有一块捐款碑,列有652家商号的捐资数额,其中捐银最多者为义新盛640两,最少者仅只一钱,652家商号捐银合计为13350余。两碑无年代记载,不过在上列23家董事中至少找到19家的捐资记载,估计应就是此次重修会馆各商号的捐款清单。仅相当于重修耗资“yj”五千余两”的一半。看来此次会馆重修,或者除上述商号集资之外还有其他大宗资金来源,如房地产收入、借贷利息等;或者另有其他商人的捐款碑,未能见到;亦或二者兼而有之。在会馆院中还有一块石碑,上首书有“道光二十六年菊月吉旦”,中间一行九个大字“襄陵帮捐银叁百两整”,落款为“经手人:元亨利、义成生仝立”。捐款未说明所由,不过经手的两家商号元亨利、义成生都是道光十五年碑文所列重修会馆的董事,故推论此项捐款也属重修会馆的集资。所谓“襄陵帮”应是山西平阳府襄陵县往来于洛阳的商人,即行商;而作为经手人的元亨利、义成生两家商号应属坐贾,其籍贯可能也是襄陵。根据对此碑的分析,或许是坐贾、行商分别进行的。碑中所列652家商号当只是坐贾的集资,故较之25000余两的总额缺少将近一半。如果这一估计不错的话,参与此次集资的行商、坐贾可能超过千家。依据山陕会馆碑刻资料对清代洛阳的商业进行分析:从山陕商人所建会馆的创建、重修推论,洛阳商业的兴起约在康熙年间,清代中期达到鼎盛。嘉庆年间至道光年间汇聚于洛阳的山陕两省行商、坐贾当有千家,如果加上其他省份的商人,则为数更众。
六、结语
山陕会馆中所体现的秦晋商业文化,见证了秦晋商人创造了清代商业史的辉煌。文化是人类从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山陕会馆即是秦晋商人在从事商业历史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商业财富和精神财富和由此衍生、发展而来的商行制度、商业道德、商会组织等商业文明,以及相应的会馆建筑艺术、会馆管理制度、戏曲艺术、民俗信仰等的总和。山陕会馆作为秦晋商人的会馆,布局严谨,玲珑俊秀,是集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之大成的精美会馆建筑。“秦晋商人”,这一商人自发组织而形成的商业群体,凭借自己的才干和魄力,不辞辛苦,前赴后继,终于跨入历史上清代时期几乎独占全国金融资本和称雄全国商业资本的辉煌时代,开创了秦晋商人的鼎盛时期,创造了秦晋商人历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页。
参考文献
[1]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三版),2000年版。
[2]李振纲、郑贞富:《洛阳通史》,郑州:中国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张正明:《晋商兴衰史》,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4]冀孔瑞:《山西商人的生财之道》,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
[5]石骏:《汇通天下的晋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简介
陈艳红,女,1973年出生,洛阳市人。现为洛阳市山陕会馆文物保管所文博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