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洛阳民俗文化研究论文集
2668300000065

第65章 母仪风范垂天下——匾额中的母亲形象

王 伟

母亲,是一种性别角色;母爱,是人类最真挚无私的情感。尊母,也是大多数文化共同尊奉的传统。母仪,是指身为人母的仪范,也是指为母之道,是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中对母亲角色的赞美和讴歌。在洛阳民俗博物馆馆藏匾额中,有许多赞颂母亲品行高尚、勤德贤淑为内容的匾额,如“敬姜遗徽”、“德媲仉范”、“欧母徽音”、“陶母遗风”等,这其中,包含了许多中国历史上优秀母亲的经典故事,其教子之道、为人之道不仅为圣人赞誉,也被后人广为传颂。

一、因势利导教子做人的敬姜夫人

“敬姜遗微”、“德媲敬姜”是借春秋时期鲁国季氏文伯之母敬姜因势利导教子做人的故事赞誉匾主人。《烈女传·母仪传》中记述,“鲁季敬姜者,莒女也。号戴己。鲁大夫公父穆伯之妻,文伯之母季康子之从祖叔母也。”她知书达礼,博古通今,熟悉国家政治朝纲。尤为可贵的是,她在教育子女方面很有方法,颇受孔子的推崇,并被圣人尊奉为“母范”,成为教子的楷模。《烈女传》中记述了她严厉教子的几个故事。

文伯父穆伯去世较早,抚养、教育儿子文伯的重任就落到敬姜身上。她对儿子从小就严格要求,将他向有学问有德行的方向培养。一天,文伯放学回家,敬姜发现文伯的这些朋友对文伯都毕恭毕敬,为他“捧剑正履”,就像对待自己的父兄一样。文伯也自以为大人,得意洋洋。敬姜深为不快,就举周武王、成王、周公之例,责备文伯说:“圣贤人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事业,是因为他们都能结交比自己更好的人为友,接受他们的劝谏,所以能日日有所进步,你如今还年少位卑,你所交往的朋友却都恭敬地来服侍你,你还能有所进步吗?”文伯听后恍然大悟,从此择严师贤友,恭敬地随从学习。正是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教导下,文伯明白了做人必须谦恭的基本道理,“所与游处者皆黄耄倪齿也,文伯引衽攘卷而亲馈之。”后来成为鲁国宰相。

文伯上任之前,母亲又一次以织布机教导他相鲁之道。“治理国家就像纺纱织布一样,关键在于调整好机子的各个部件。幅,用来测量、校正布的曲直,所以一定要做得方方正正,不可歪斜,只有做人公正的人才可以当大将;画,用来将布分为几等份,并测量长短,一个人具有这种才能才可以当官正;物,用来标出布的幅广匹长,能辨人长短宽窄的人才可以充任都大夫;梭,用于来回不断地引线,有这种与人交际才能的人才可以做外交官;而综,用于前后推拉,使经纬线交织得有条有理,有这种才能的人可做别人的老师;均,用于调节数量大小,有这种才能才可以任内史;轴,坚固正直,任重而道远,只有像轴这样能担当重任的人才能做宰相;摘,卷起、舒张无穷无尽,有这样宽广胸怀的人就能位至三公。”文伯从此将母亲的教诲铭记在心,总理国事从不懈怠。

“敬姜犹绩”是《国语·鲁语下》记载其富贵不忘根本的典实。一次,文伯朝见鲁国国君之后回到家中,看到母亲正在织麻,便劝母亲不要再做这种粗活,敬姜很生气,认为儿子不懂得治国、立身的道理,把儿子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向义,劳也。”她阐述了一个深刻的思想:勤劳能使人心地向善,贪图享受、骄奢淫逸会使人蒙生恶念,甚至身家性命难保。作为鲁国政权在握的季氏家族中的贵族妇女,能够具有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懂得劳动对于人的重要,并且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敬姜的更可贵之处在于指出了劳动对于治国的重要意义,劳动者是值得尊重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挖掘了人的智慧。她的言行对于今天依然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二、言传身教断机教子的孟柯之母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是《三字经》中记述孟母为改变孟子的学习环境、三次迁居的故事。孟母仉氏,战国时邹国人。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地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成功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广泛尊崇。在民俗博物馆馆藏匾额中,用孟母德行赞誉匾主人的匾额将近十块,可见其教子方法对后世之影响。最早记载孟母教子故事的是西汉韩婴所著《韩诗外传》,据载:孟子3岁丧父,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孟母不只是用心地照顾儿子的起居冷暖,更不厌其烦地以“言传”和“身教”来完善儿子的人格。为了使孟子能够健康地成长,专心学习,免受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孟母不辞劳苦三次迁居,留下了“三迁择邻”的美谈。

孟子与同龄的小朋友一样,都有贪玩的心理,时常逃学,孟母知道后,质问孟子“学何所至矣?”孟子回答“自若也。”孟母非常生气,用剪刀将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并用“断织”来警喻“废学”,教育孟子: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今天不刻苦读书,而是惰于修身养德,将来如何成为有用之材?“断织喻学”的一幕在孟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深刻印象,孟子从此旦夕勤学,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儒学大师。

更能反映孟母教子智慧的则是“孟子出妻”的故事。一个夏日的中午,天气异常炎热,孟子的妻子田氏自己在屋里织布,因酷热难耐,就脱掉了上衣。恰巧孟子推门而入,见妻子衣衫不整,十分生气,认为妻子有失礼仪,便要休妻。孟母知道后呵斥孟子说:“礼制规定,进门时,要先问谁在屋里;上堂时,要发出声音;进到屋里,目光要向下。这样是为了尊重别人的隐私。而你没有按照礼制的规定去做,自己没先敲门,没出声音,就登堂而入。你要求别人守礼,首先要对别人尊重,是你失礼在先,怎么反而责怪别人呢?”孟母的一番话使孟子心服口服,深感惭愧,打消了休妻的念头,并向妻子赔礼道歉。这个故事很好地表达了《论语》中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的思想。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检点自己。孟母的言传身教形成了孟子严于律己的品质,在“五十步笑百步”、“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等孟子言论中都体现出他的这一思想。

孟母教子的影响颇为深远,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三字经》虽历经修改,但“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咏颂至今。

三、不畏贫寒画荻教子的欧母郑氏

欧阳修,祖籍江西永丰,出生于四川,是宋代文坛宗师。其母郑氏,生于江南望族,其父欧阳观是一个小吏。在欧阳修四岁时,其父病逝,未能留下田产财物。为了生计,郑氏只能带着儿子来到随州寄居欧阳修叔父欧阳哗门下。虽然住房简陋,生活十分俭朴,除了叔父的接济外,郑氏还要靠纺纱织布、种菜劳作以维持生计,但只要一有空闲,郑氏的心血就全部倾注在对儿子的教育上。郑氏虽然是一位女性,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能吃苦的母亲。她不断给年幼的欧阳修讲述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她教导孩子最多的是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母亲的教诲造就了欧阳修严谨朴实、刚正不阿的做人原则。

“荻影霜清”便是记述欧母在贫寒的生活中克服困难、教子勤奋的故事。欧阳修到了上学的年龄,可母亲却没有钱送他进书馆。怎么办?只能自己教儿子认字。她把自己学过的诗文回忆出来,先是教他读唐代诗人周朴、郑谷以及当时的九僧诗,逐字逐句地教儿子念,解释句子的意思。为了让儿子练习写字,没有纸张笔墨,郑氏就带儿子到沙地上,折断荻草秆(芦苇秆)作笔,把沙地当作纸,手把手教儿子写字作画。欧阳修在地上一笔一划地写,反反复复地练,一丝不苟,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随着儿子的长大,欧母就带他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并要求儿子把借来的书抄录下来。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快爱上了诗书。每天写读,积累越来越多,很小时候就已能过目成诵。功夫不负有心人,长大以后,他到东京汴梁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获得第一名。20岁时,欧阳修已成为当时文学界大名鼎鼎的人物,并被后世与王安石、苏轼、韩愈、柳宗元等合誉为“唐宋八大家”,而“画获教子”亦被后世传为教子典范之举。

四、循循善诱、截发宴宾的侃母湛氏

《幼学》云“侃母截发以筵宾。村媪杀鸡而谢客。此女之贤者。”这位“截发宴宾”的“侃母”讲的就是出生于三国时吴国的湛氏。湛氏,陶渊明曾祖父陶侃的母亲,古时饶州人,16岁时嫁给吴国扬武将军陶丹为妾。生下陶侃没几年,丈夫病逝。从此,家道中落,一蹶不振。由于孤苦无依,湛氏只好带着幼小的陶侃由浔阳回新淦娘家,以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陶侃幼时,湛氏借织布的梭子讲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道理,教育儿子珍惜时光,用功读书。随着年龄的增大,陶侃学习更加刻苦,常常苦读到半夜三更。陶侃终不负母望,一举成才。当官后,陶侃亦常常告诫部下:“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陶侃外出为官,侃母以土块、土碗和土布相赠,教育儿子永记家乡故土,莫贪荣华富贵,保持自家本色,廉洁自奉,清清白白,永不忘本。母亲教诲,使陶侃受益终身,因其为人正直,秉公守法,清白做人,廉洁为宫,勤于政事,从长吏、太尉、都督大将军一直做到封长沙郡公,成为中国古人治学和为官的表率。而母亲“截发筵宾,锉荐喂马”的待人美德,亦始终铭刻在陶侃心上,使他始终保持着“恭而好礼”、“引接疏远,门无停客”的待人作风。范仲淹在饶州为官期间,为弘扬侃母美德,令人在其旧居前竖立巨碑,刻“延宾坊故址”五个大字,供后人瞻仰。

孟母断线、欧母画荻、侃母截发,洛阳匾额中这些伟大的母亲形象穿越千年时空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道德伦理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流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一个个坚韧与执着、刚强与无私的母亲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的圣贤豪杰,也使她们自身成了千古垂范的楷模。其教子之道、为人之道,不仅为后世传承敬仰,也弘扬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作者简介

王伟,男,1912年生,河南洛阳人,现为洛阳关林管理处文博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