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爱孩子就让他做自己
26738800000020

第20章 把孩子推出门,让他走入社会(1)

不敢走出家门,孩子就会失去成长最好的一片天地,社会是孩子早晚都要登上的舞台,不管人面对它的表情是惊喜、恐惧、豪情万丈还是胆怯万分,社会都会一如既往真实地存在。

父母如果盼望孩子尽早适应社会,就要让孩子“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所以,父母请学会推孩子出门。

躲在安乐窝里的孩子无法适应社会

孩子渐渐地长大,但多数孩子还一刻不离地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不愿意离开家庭这个安乐窝半步。家里没有危险,没有指责,没有那么多的钩心斗角,没有那么多约束人的规矩,孩子待在家里图的是安逸,而父母把孩子约束在家里为的是放心,但是,即使孩子再不愿意,父母再不舍得,孩子终归要走入社会,因为那里才是他们施展才华、赢得尊重的天地。

家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安乐窝,但是一个人如果只待在这个安乐窝里,那么他的人生就会是一片空白。

有位成绩优秀的大学生,毕业后一连找了八个工作。每次上岗,他都不知如何去做。领导安排他如何去做?他却说:“干吗这么呼来唤去的,我又不是奴仆。”所以他不是被辞退,就是主动走人,至今仍待业在家。

心理咨询师说,这位年轻人的问题是“社会适应不良”。而造成他“社会化进程发生偏差”的第一责任人是他的父母。

如何让躲在家庭温室里的孩子社会化,如何让孩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节奏,迎接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和挑战,是我们为人父母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课本不是孩子学习的唯一途径,学习也不是孩子生活成长的唯一内容,家长要了解社会对孩子的要求,不能仅仅把目光紧紧地盯在取得高分数上,只有高的学历和高分数并不能代表一切,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得并不出色,甚至能力欠缺。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没有勇气,没有信心去面对自己即将进入的社会,他们缺乏在现代社会里游泳的实际能力。

很多伟大的人物,其青少年时期的学习成绩不是很突出,但他们关注社会,再经过磨炼,最终在某一方面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社会化程度好的孩子一旦进入社会就会显现他们的优势。

张伊娜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理想是到某大银行去工作。这家世界著名的银行需要既有金融专业知识又有外语专长的人,而张伊娜不懂金融,只懂英语;这次招聘,用人单位只录用十人,报名的人竟有一千多!可是,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张伊娜却获得了成功,成了那百分之一!

张伊娜为什么会成功呢?这要从她的成长过程说起。张伊娜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积极参加学校内外组织的各种活动,当过学生干部,培养了其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在家里,父母严格要求,督促其学习的同时,又注重培养其社交应变能力。因此,张伊娜能够顺利地找到工作,这与学校和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摩托罗拉公司的创始人高尔文,为了把他唯一的儿子鲍伯培养成公司的继承人,从儿子小时候开始,就经常带着儿子参加一些企业活动,来增长儿子的见识。他外出经商时,也尽量把鲍伯带在身边,让儿子耳濡目染经商的过程。在一些业务洽谈会上,高尔文让儿子坐在一个角落里,聆听老板们舌剑唇枪地讨价还价,鲍伯记录下一些听不懂的专业术语,在会后请教父亲。

在鲍伯17岁时,高尔文允许儿子到公司上班。鲍伯像普通员工一样坐在大办公室的长椅上工作,不搞任何特殊。有一次,高尔文告诉儿子,有一个销售商正在用低于成本价20元的价格抛售摩托罗拉的产品,问儿子用什么策略应对。鲍伯听后非常气愤地说:“绝不能再降了,这个价格已经是最低的了!”

鲍伯带着人员,经过了一个月的考察,对十几个城市的调查结果进行了论证研究,最后他对高尔文说:“爸,我错了,为了竞争,必须降价。”

后来,在高尔文的精心培养下,鲍伯终于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总经理。

美国幼儿教育家罗宾森说过:“对我们成人来说,社会生活方式,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居住在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等都是习以为常的现象,但儿童需要学习。”所以,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克服心理关,勇敢地走出家门,走向社会。

智慧父母的教子心经

1.不要过度渲染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因素。

现在的社会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这些负面的东西被很多父母在家中“传播”,虽说有些是无心的,但是也会耳濡目染地影响孩子对社会的认识,甚至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对孩子今后走上社会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2.多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性活动。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不要始终把孩子关在家里。有什么活动或者交往尽量让孩子参加,鼓励孩子在新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快乐,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把孩子离开家的恐惧慢慢地打消,直到孩子愿意走出家门,乐于到社会中锻炼自己。

3.让孩子多参加社区活动。

现在很多社区都会组织一些公益活动,比如宣传环保知识、法律知识或者帮助一些弱者等,鼓励孩子去做小志愿者。参与社区活动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办事能力、社交能力和组织能力,让其提早接触社会,同时不断积累社会经验。

4.可以强迫孩子外出做一些事情。

有时候,孩子因为贪恋父母身边的温暖或者性格怯懦,不肯走出家门。这时候,父母需要狠下心来才能让孩子勇敢地面对生活。这一点我们应该向许多动物学习它们的教子智慧:堪称“百鸟之王”的山鹰,总是衔着雏鹰狠心地扔下山崖,让雏鹰从山崖下练着飞上来,山崖越来越高,雏鹰越长越大,翅膀越练越健壮,翱飞的技艺越来越高超,于是长成之后的山鹰便能轻松自如地翱飞苍穹。堪称“兽中之王”的狮子,大吼一声就可“威震四方”,它们哪里来的如此大的威力?一句话,这源于从小就开始的近乎残酷的训练。幼狮刚生下来时,母狮便不断地将其摔下山谷,让它一次又一次他从山谷中蹒跚着用其幼嫩的四肢爬上来,直到有了一个强壮的身体,能巍然屹立于百兽之林。

所以,当孩子不愿意离开家走入社会时,父母可以强迫孩子做一些事情,让孩子从不愿意,到愿意,进而喜欢,成功地做一个社会人。

让孩子在群体中成长

随着孩子的长大,群体对孩子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有时会超越父母、老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有这样的体验,孩子在家里的毛病怎么也改不了,但是到了学校却一下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比如孩子不爱做家务,无论家长是威逼还是利诱都无动于衷,但是到了学校做值日,看到他人不怕脏不怕累,满头大汗地干活,他就不由自主地加入到了里面,而且表现得还很出色。

很多孩子挑食,父母看到孩子不喝牛奶,不吃鸡蛋、肉、蔬菜时,急得恼火、生气。无论妈妈爸爸怎么劝,他就是不吃。但是当他看到别的孩子都吃这种食物时,自己也就跟着吃了。这样的孩子是一到同伴中就吃,回到家里时还是不吃。

这其中是什么原因呢?如果他在孩子中不吃而别人都吃,他也许怕别人笑话,也许要显示自己不比别人差,也许什么也没想,只是对同龄伙伴的单纯模仿。不管怎么说,是同伴这个“群体”改变了他的口味,改变了他挑食的习惯。

在群体中,孩子们一起学习、成长,通过相互比较不断地发现自我价值和自我成就,同时也能发现自我的缺点和不足,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不甘落后、积极进取的超越意识。

另外,良好的群体能产生一种同化效应。同化效应是指群体所有成员在活动中接受了群体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与群体要求相一致的态度与行为。

同化的方式有:

·模仿。在群体生活中,孩子的模仿往往是无意识的,就是一种不知不觉的模仿,然后过渡到有意识的有选择性的模仿,从模仿自己的伙伴到模仿周边的成人,从模仿身边的人到模仿影视中人物,从外部行为的模仿到心理品质的模仿。

·暗示。孩子在群体中接受的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群体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群体成员的心理或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使其出现与群体的意志相一致的倾向。这种现象很普遍,成人也会受到这种暗示的影响。

·从众。从众是指在一定形式的群体压力下,孩子放弃个人的立场,在观念上、行动上与大家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在群体中,常常见到“随声附和”、“人云亦云”的现象,这些都是从众的表现。孩子因为年龄小,依赖性强,辨别是非能力差,因而容易从众。

正是因为有以上众多因素的存在,使得群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力不能忽视。

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当儿童长到一定年龄时,周围群体的力量会慢慢超过家庭的影响力而占据主导地位。

这个结论有一个典型的例子:19世纪初,一批移民来到夏威夷开荒、种植甘蔗。他们来自各地,有不同的母语。最初,为了相互交流,他们创造了一种从语言学角度看很不完善的“皮金”语。这种语言没有介词、定冠词,动词不变位,也没有固定的词序,大约100年后,移民的后代又创造了一种新语言“克列奥尔”话。这种语言发展得相当完善,可以表达非常复杂的意思和思想。“克列奥尔”话的产生过程很有趣。当最初创造了这种话的年轻人回到家里时,他们跟他们的父母仍然说“皮金”语,但一出家门,就和同伴讲“克列奥尔”话。而他们的父母中,直到死也没有几个人会讲“克列奥尔”话。

生活中,很多孩子能够和自己的同伴滔滔不绝地聊天,但是一回到家就一言不发,觉得和父母没有共同语言,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无论你给孩子营造的家庭环境多么优越,无论你本人学识修养多么深厚,都不要忽视孩子周边“群体”的力量。

智慧父母的教子心经

1.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抛头露面”的群体活动。

心理学家认为,孤独会对孩子们的心理造成很大伤害,将会使他们失去许多社会行规的学习机会、体验不到交往的快乐、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参与群体活动。

针对孩子的性格,家长可以适当地让孩子“抛头露面”,多与其他人尤其是陌生人打交道。这有利于让孩子克服羞怯、恐惧心理,学习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其实孩子择友的过程也是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当孩子体验到在群体中生活的快乐,孩子就会积极地在群体中吸取向上的力量。群体的规范、舆论,对于积极上进的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激励与支持,对于消极落后的行为则是一种约束。

2.尽量把孩子引导到优秀的同伴群体中。

有位家长看到孩子的成绩不理想,就经常教育孩子要努力学习,否则将来上不了好大学,可是孩子对此很反感,没有效果。有一次几个老同学聚会,约定把自己的孩子都带上,结果几个同龄的孩子一见面相谈甚欢,还互相留下了联系方式。其他孩子都比这个家长的孩子成绩优秀,回来后,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再加上几个小伙伴经常聚会,其间,那些孩子还经常指导他,结果孩子的成绩慢慢地追上来了。这位家长真是兴奋异常。群体的力量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不知不觉地改变孩子。

3.要鼓励和帮助孩子在同龄群体中自我表现。

在群体中,孩子不仅被动受到他人的影响,而且也要主动影响他人,这就需要孩子敢于自我表现。这时候,父母不要给孩子过高的压力,一开始就要求孩子成为群体的“领袖”,更不要亲自出头为孩子打天下,要耐心地鼓励孩子,相信孩子,必要时,为孩子出谋划策就行了。

从小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悠悠是个文静可爱的女孩,每天上学放学都按时回家,学习也从来不用父母操心。上初中以后,悠悠虽然还像小孩子一样,喜欢黏着妈妈,但是,基本上还是比较懂事听话。但悠悠的妈妈却发现孩子整天待在家里,周末也基本上待在家里,从来都不出去玩,也没见她带同学回家。有一次,妈妈在下班的路上碰到了悠悠的老师,悠悠的老师对悠悠的妈妈说,悠悠在学校里不太与同学交往,在同学中人缘也不好,同学也不太愿意与她一起玩。妈妈这才明白悠悠整天都待在家里的原因。

生活中,有些孩子像悠悠一样,不善于与他人交往,缺少朋友,整日里喜欢在家里待着,这是孩子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体现。

身为父母,别忽视孩子与人交往的重要性。荀子曰:“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意思是说,人要通过交往、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过社会生活。良好的人际交往是适应社会的表现。卡耐基曾说过,一个成功者,其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际能力却占85%。

孩子是否善于同别人打交道,在人群中人缘如何,对他以后的学习和人生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美国加州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哈特教授,在对一些孩子进行长达10年的追踪调查中仔细观察了这些孩子是怎样生活的,哪些孩子喜欢与人交往,哪些孩子喜欢独处,并对这些孩子的学习进行了跟踪调查。

最后的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善于与人交往的孩子的智商较高,往往比较聪明活泼,而且上学以后学习成绩一般都比较好。哈特教授通过分析认为,从小善于与人交往的孩子,不仅容易与人相处得比较融洽,而且可以从其他人那里学到一些更广博的知识。如果孩子过于封闭自己、不爱与人交往、在同学中的人缘不好,都会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使孩子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更有甚者,会让孩子形成孤僻、抑郁、偏执等心理障碍。

另一项研究表明,成年后的人际关系状况往往与青少年时的人际交往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父母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

智慧父母的教子心经

1.创设良好的家庭交往环境。

要想让孩子在社会上懂得如何与他人交往,父母应首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引导。家庭作为孩子生活居住的第一场所,为孩子提供了最初的交往环境与需要。良好的家庭氛围容易让孩子产生交往的兴趣和需要,而父母对孩子交往需要的满足则更强化了孩子的这种兴趣,让孩子从小就乐于与人交往,与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以父母为中心和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都是不可取的,父母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要让孩子敢说、爱说,有机会说话。家庭中的大小事,孩子能理解的应该让孩子知道。适当地让孩子参与成人的某些议论有利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敢于与成人交往。

2.给孩子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

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多多接触他人。

如果孩子不爱说话,你就应该多训练孩子与人说话的能力。父母在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多与孩子说话,同时,增加一些让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有时候,还可以在家里搞一场辩论赛等活动,让孩子通过比赛的形式来加强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