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三年级的张北这两天正在发愁,前两天放学回家晚了,在小区旁边的街心公园看到了一只脏兮兮的流浪狗。张北很喜欢它,拿着手中的零食喂它吃,谁知这个小家伙竟然缠上了他,张北走到哪里,小狗就走到哪里,等到张北回到家,小狗苏比(张北给小狗起的名字)也跟他到了家里。说实话,张北很喜欢苏比,很想把它养在家里。可是妈妈看到了,一脸的不喜欢,并且给张北下了最后通牒——三天时间要给苏比找到新主人。
张北愁呀,动员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以及在外地出差的爸爸向妈妈求情,结果都被妈妈一口回绝了。张北知道妈妈爱干净,而且工作很忙,于是这两天,自己把小狗苏比洗得干干净净,而且还主动做一些家务,希望事情能够有转机。
最终,妈妈没有“倔”过张北,同意了孩子收养苏比,但是约法三章:第一,小狗苏比的卫生张北负责;第二,不能因为和小狗玩耽误学习;第三,张北要自觉省下一半的零花钱作为小狗的日常支出。
虽然自己的家务活增加了,而且零花钱减少了,但是张北还是笑得夜里都醒了两次,就是为了看看苏比在干什么,结果那个家伙比张北还机灵,张北一睁眼,苏比就睁开了眼。张北对自己的伙伴满意极了。
孩子喜欢小动物,好像是天生的,但是现在很多家长都约束孩子,不让孩子养狗养猫养宠物,尤其是对待流浪猫、流浪狗比较反感。孩子只好没事的时候逗逗别人家的小狗,那羡慕的眼神让人看着可怜。
其实,孩子喜欢小动物、收养小动物是有爱心的表现,家长应该支持。
在德国,孩子生下来后,父母最需要做的就两件事:一是教育孩子要学会自立;二是教育孩子从小就要有爱心,即“善良教育”。德国的父母对孩子的“善良教育”首先从爱护小动物开始。在德国,很多家庭中养有小猫、小兔、小狗、小金鱼等小动物。这小动物并非全是家庭宠物,而是父母们有意为孩子养的“实物教材”——家长们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如何饲养、护理小动物,使他们在动手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生命。这种“实物教学”往往会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为了配合家庭内的“善良教育”,各所幼儿园里也饲养了各种小动物,老师把这些小动物“分发”给孩子们,由他们自行喂养。在喂养过程中,老师还要求孩子们注意观察,写出“饲养记录”,并能够说出所喂养小动物的可爱之处。各所小学里也设有“善良教育”课,小学生们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钱去“认养”学校的各种小动物,然后根据自己的喂养经历,练习写小动物方面的作文,老师会把优秀作文送到报社发表,以激励学生们爱护小动物。
这些举措都体现了“善良教育”的共识:小时候怀有爱心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德国,助人为乐蔚然成风。这是家长们对孩子进行“怜弱教育”的结果。
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虐待动物的儿童长大后更有可能具有暴力倾向,甚至会杀人。美国预防虐待儿童与动物科研项目的负责人阿尔考说,那些对虐待动物着迷的儿童实际上已经走上了一条危险的道路。他认为暴力倾向会从人的幼年时期延续到成人时期。该项目研究人员在对美国100名杀人犯进行采访后得出结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幼年时期都曾以不同的方式虐待过动物。阿尔考建议,对于具有虐待动物不良行为的儿童,特别是男孩,父母应通过严加管教或者心理治疗等方式,将其潜在的危险“扼杀在摇篮中”。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倘若孩子们没有,或者有也很少,那么,我们的父母该想一想,孩子长大后怎么跟同学、同事、邻居相处呢?
所以,当孩子想要收养一只流浪在大街上的小动物的时候,父母要表示支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不要以各种理由阻拦,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事情,父母可以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做。
有个5岁的小男孩,当邻居出差后,主动承担起照顾邻居家猫狗的任务。无论天气好坏,都风雨无阻、乐此不疲。他的妈妈自豪地说,主动这样做的孩子,心地必是善良的。
孩子一旦自动自发地养成了爱护小动物的习惯,他们就会拥有同情弱小、爱惜生命、尊重生命、能够为他人着想、同情别人的美德。这样的孩子不会因自己的强势地位而欺负和虐待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否定它们的存在权利和尊严。这样的孩子可以通过收养小动物而感受到小动物们遭受凌虐时的恐惧、疼痛、无助和失望,进而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换位思考的能力。家长应该相信,一个爱护小动物的孩子,长大后必定会成长为一个尊重他人、同情他人、具有团队合作意识的强者!
为了能让孩子养成爱护小动物的良好习惯,父母需要从细节入手对孩子进行引导。
智慧父母的教子心经
1.父母要管住自己的嘴。
父母不要为了一时的口福之欲而带着孩子去吃烤鸽子、烤麻雀等之类的小吃;更不要贪图新鲜刺激,去吃一些“活吃”或以残酷的方法“屠杀”动物做食物。当电视上以动物为主角的卡通片播放时,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看。如果孩子说“大灰狼真是一个大坏蛋”时,不妨提醒孩子:也有好大灰狼,比如“大灰狼罗克”。最好不要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某种动物是“坏蛋”的印象。
2.经常给孩子讲一些拟人化的动物故事。
这些故事让孩子觉得小鸟、小蜜蜂、小蚂蚁、小熊等小动物,都有和自己一样可爱的小朋友。让孩子明确,人类经常役使动物,就应该对动物心存感激。让孩子明确人类饲养的肉用动物和野生动物的区别。
3.不要让孩子笼养在野外自由生活的动物。
比如鸟、野兔等。如果看见孩子在欺负小动物,哪怕只是一只小蚂蚁,也要及时制止,告诉孩子,小动物会疼,因为它们也有感觉。
4.把小动物当作自己的朋友。
父母要告诉孩子,不要将收养的小动物当成玩具来玩弄,必须为饲养它而无偿地付出时间心力,要为小动物的生命负责。刚开始,孩子由于没有经验,饲养小动物的技能不熟练,父母应该手把手地指导他们。等孩子熟练了以后就放手让他们自己负责。
总之,尽管孩子自己做主收养一只流浪的小动物,对家庭而言可能意味着有更多额外的负担和开支,但养小动物时付出的无条件的爱以及和它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会塑造孩子的各种美德,从而使孩子受益终生。
支持孩子的单独行动
萌萌今年五年级了,上下学还是妈妈接送。其实她的家离学校并不远,只有两站地左右,而且不用过马路。看着其他同学早就“单飞”了,萌萌羡慕极了。这一天萌萌坐着妈妈的自行车回家,结果被两个调皮的同学嘲笑,说她像“没断奶的小孩”整天离不开妈。
萌萌这次下了决心要独自上下学。晚饭过后,萌萌正式地向妈妈提出,要自己上下学。妈妈听了孩子的要求大吃一惊,在她看来,接送孩子上下学是自己分内之事,孩子这么小,万一出了问题该怎么办?所以,一口否决了萌萌的提议。
萌萌不甘心自己受挫,就找到爷爷奶奶提出“上诉”,结果上诉被驳回,维持原判,最终萌萌还是没有争取到“单飞”的权利。
孩子要求单独行动是一件必然的事情,也是一件好事。孩子从刚刚学步起,虽然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但是他们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总想去尝试,总想独立自主地做一些事情。
有些父母害怕孩子年龄太小,“做不好”、“做砸了”,事实上,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孩子自己做主去尝试的事,一般是他们自己在估量了自己的“实力”之后能胜任的事情。退一步讲,即使“做不好”又有什么大不了呢?孩子积极主动地去做一件事就是成功的开端了!所以,聪明的父母不会用过度的爱去窒息孩子身上可贵的独立意识的萌芽,他们会尽最大限度地留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凡是孩子能做主的事情,会尽量地让孩子主动自觉地去干。
马宇歌,8岁时从500个小朋友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小记者;10岁时独立到外地去旅游,14岁前利用各种节假日独自走了中国大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许多市、县、乡、村;她10岁时,不用讲稿就可与大学生一起进行演讲、座谈;从小学二年级起记日记,写了四十多万字的生命成长史;她读了300多部各类图书;可同时用双语(中英)与人进行交流。
这样的孩子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说:独立行走的生命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让每个立志有为的孩子都本着学习、锻炼自己的目的,有准备地去到大千世界中得到洗礼吧。孩子迟早总要有放“单飞”这一天的,把握适当的年龄,越早越好,太晚了,恐怕让他(她)飞也飞不起来了。
可以说,马弘毅之所以教女成功,首先教育观念是正确的。
他的教育观念和西方国家的教育观念很类似,他们的教育就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他们要孩子从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为此西方国家的父母想尽办法为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
如一个美国家庭中有三个上小学的孩子,他们在家中都各有自己的角色和本事:10岁的男孩周末负责帮父亲割草、浇花、打扫庭院;12岁的女孩能根据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种各样美味的点心;8岁的小女孩会编织五颜六色的茶杯垫。这显然是从小锻炼的结果。
如果孩子现在想单独做些什么,我们瞻前顾后,不愿意放手,那么,到了家长有心无力不得不放手时,我们的孩子却没有独立能力怎么办?对此,每一位父母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放手让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压力。
美国作家海明威很小时,父亲就经常带着他外出,以锻炼他的能力。在海明威4岁那年,父亲就将一根鱼竿甩给了海明威,并鼓励他说:“自己去干吧,你肯定行!”海明威在父亲的鼓励与指点下开始了独立活动,而且很快迷上了钓鱼、打猎和探险。接着,他又迷上了读书。
钓鱼、打猎和读书,从小形成的这三大爱好,伴随了海明威的一生,并对他走上文学道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人甚至说,没有海明威父亲从小对他独立意识的培养,就不会有一个探索一生、创新一生的世界级大师海明威。
所以,当孩子提出愿意单独做一件事的时候,比如单独出去购物,和同学一起去旅游,自己去姥姥家等,父母要予以支持,放手让他们去做,给孩子锻炼独立自主精神的机会。
智慧父母的教子心经
1.让孩子制订一个独立做事的计划。
制订目标和计划时要量力而行。一旦任务和目标确定,一定要让孩子独立完成。在必要的时候,父母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但基本工作应由孩子自己去做。
2.要肯定和鼓励孩子每个小小的进步。
哪怕孩子独立完成一件微不足道的事,父母也要给予鼓励,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如在学校组织春游的时候,让孩子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准备什么食物;过节了,要清理房间,可以跟孩子说:“爸爸妈妈跟你来个比赛,看谁的房间整理得漂亮?”这样引导孩子自己动手,使他们愿意劳动,在劳动中无形地提高自我服务的能力。不要因为孩子没有把事情做好而责备埋怨他。否则,孩子会因此丧失自信,从而产生自卑感。
3.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
孩子独立干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轻易打断他让他去干别的事。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善始善终的毅力。
4.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眼中的世界与我们成人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及能力也许不合乎我们的观念,但是我们要用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它。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鼓励的行动都能给孩子无穷的力量。孩子会在这些眼神和行动中更积极地解决遇到的问题。
孩子的零花钱自己支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绝大多数孩子手中都有了零花钱,但是这些零花钱该怎样花,孩子有没有支配的权利,是一个困扰家长和孩子的问题。
张宇峰的父母都是普通职工,从上小学3年级开始,每周妈妈都要给他5元零花钱,妈妈说:“天热的时候可以买根冰棍,自己饿了可以买点零食吃。”张宇峰也是这样做的。到了初中以后,张宇峰的零花钱涨到了每周10元钱。最近一段时间,张宇峰省吃俭用,攒下了一笔“巨款”,为的是买一款新的MP3。好多同学都有,而自己的家境不富裕,不好意思向爸爸妈妈开口,只好自己从口头上省了。细心的妈妈发现孩子最近一段时间没有吃零食,就注意观察孩子,结果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张宇峰用攒下的钱买回了看中的MP3,妈妈知道了,大发脾气。
妈妈认为孩子的零花钱就是为了买点吃的补充营养的,毕竟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可是张宇峰却私自做主买了MP3,用到了“不正当”的地方。而张宇峰说:“零花钱是我的,怎么花我自己决定。”母子俩为此大吵了一架,妈妈决定暂时停止给孩子零花钱,因为他净买一些没用的东西。